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794759
【导语】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鹧鸪天,鹧鸪天张榘,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共10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鹧鸪天,鹧鸪天张榘,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鹧鸪天,鹧鸪天张榘,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诗词大全
鹧鸪天作者:张榘 朝代:宋 体裁:词 饱挹台城白露秋。又骑黄鹄上江州。恩波浩荡三千里,多少人家愿借留。□寿校菊香浮。姓名还喜到宸旒。片□□□□□□,□振□□□下流。
篇2:鹧鸪天
甚处何心三月二,
此去家园。
犬马工文客,
千重芳栊随处满。
那堪莫作如相问,
无计连宵初冠带。
怨你休呵,
驻马出石下。
巢鸟单衾无味处。
芳尊何必年多祝。
篇3:鹧鸪天
你问我:“你相信一见钟情吗?”我呆呆的看着你,点点头,说:“相信。”你又问:“为什么?”我始终都没告诉你原因。就连最后的告白时也没有说。我对你就是一见钟情,再见倾心,三见就再也忘不了。
那时候才五年级,你在三班,我在四班,你在三楼,我在二楼,从没见过面。每周一都要升国旗,由上一个班的国旗手交给下一个班,我们理所当然的相遇了,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你,你还是个十分害羞的小男生,给我披绶带的时候,脸都红了。那时我在想,这真是个可爱的人。不知道你的名字,也没去打听,就将这个美好的印象刻在脑海中,天真的想,有缘的话,以后还会相见的。只是我不知道的是,你早就知道我了,因为绯闻。当然,男主不是你。更可笑的是,你的名字我也听过千百次,可就是不知道那是你。
我那么相信缘分,上天似乎也很赏脸。我们考上了同一所初中,在同一个班。开学时候看分班的红榜,我第三名,你第四名,两个人的名字连在一起。我念着那听过好多遍的名字,真是想久闻一见了。第一天大扫除,兵荒马乱的,我在角落里擦墙,好友来找我,见到我就打:“你真是太难找了,好好的在这么角落干什么?”我就笑:“那您老怎么找到我的?”她指着门外擦窗的你说:“喏,就他告诉我的。”我看着你,惊了一下,怎么会是你,你怎么认得我。第二天排座位,你坐第三组第三排,我坐第四组第二排,隔的是挺近的。你走过来自我介绍了一番,我脱口而出的惊呼让你颇为满意的笑了下。我既纳闷又惊喜。名字和影像终于对上号了,原来是这样。
我们互换了电话号码,你每天晚上打电话来问我今天的作业是什么。我想说你为什么都不自己记呢,可是话到嘴边又咽回去了。如果你记了,就不会给我打电话了吧。我在学校午休,你是回家吃饭的。所以,等到快要下午上课的时候,我站在走廊,望着学校的来路,一直看着你由远及近,在那么多的人中,我总是能一眼找到你,只因为你是我喜欢的人。有时候被你发现,你轻轻对我一笑,我的心就软下去。走到教室门口,你就会喊我:“快上课了,还不进来吗?”我就转头继续远目,不想让你知道我在等你。就是这样,每天都在等,完全不觉得闷和累。看着你身边出现了很多女生,多才多艺的,可爱美丽的。你待人那样好,谁不喜欢呢?看你周遭的女生都和你传出暧昧,你从未较真,都随他们去。我心里自然不是滋味。绯闻,若是和你,那真是越红越好,最好是弄假成真。可是从来都没有过一丝的闲言碎语,即使我们走得很近。
后来,换了班主任,换了位置,我们同桌了。那段时间是我最快乐的时光,正大光明的坐在你旁边,很长的时间。看你转笔的修长的手指,看你调皮的拿笔戳前桌男生的背,看你在本子上写着好看的字。冬天,我霸道的抢你的大衣来穿。夏天,抢你刚刚买回来未开封的汽水喝。你把笔藏在袖子里,让我猜。这样幼稚的游戏,却让我们足足玩了一节课。上课时讲话被老师点名批评,下课后留下谈话。半期考的结果就是,我们很有默契的往后退了一百多名。于是,家长会,老师建议我们换个位置。把我换到副班长同桌,而你,换给另一个女生,在换位之前,扯了我的袖子说:“我不喜欢她,你去和老师说我们不换位置好吗?”听你这样说,我很开心,却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那你喜欢我吗?”你楞了一下,没有说话。我轻轻一笑,把书桌搬离了你的书桌旁。你沉静了一段时间,就开始和前后左右的女生们玩得很好了,你天生就有这种能力,让人不得不喜欢你。
中考终于来了,我们还是上了同一所高中,只是我文科,你理科,更没有什么交集了。那时候我才对你说:“我喜欢你,你知道吗?”你说:“我知道,从一开始就知道。”我傻笑着,还是那句:“那你喜欢我吗?”你点头:“喜欢。可是都变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都变了。”是啊,从开始喜欢,到互相喜欢,再到只是简单的喜欢,什么也没有了。是我不勇敢,还是你太害怕?我好傻是吧,暗恋这种事,一般就是见光死,我偏偏还要让它死绝,含笑说:“那我们是好朋友吧?”你高兴点头,说:“我们一直都是好朋友。”我笑得眼泪都要流下来,你还偏偏来了一句:“那你教我写诗吧!”看你这样诚恳,我鬼使神差的点头答应。你一副毕恭毕敬的模样,说:“师傅在上,受徒儿一拜!”我笑着踮起脚尖,摸摸你的脑袋:“悟空乖,休得胡闹!”
你转身离去,喊了一句:“师傅再见!”
我却喃喃道:“行不得也哥哥。”
篇4:鹧鸪天原文及赏析
鹧鸪天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朱颜。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
译文
昨夜里一番沉醉,今朝酒醒,又是春残时候,只见野棠梨上的宿雨,恰似离人的悲泪一样纵横。在悠扬的玉笙声里,孤鸾空自哀怨;罗幕中余香馥郁,去燕还没有归来。
词人在帘下百无聊赖地吹笙,想念着远别的情人,心中充满了哀怨。既然已经知道欢聚易散,不如暂且在悠闲中度日吧,莫让离愁别恨损害了青春美好的容颜。可是,春寒料峭,长夜漫漫,西楼怅卧,谁共晨夕?
注释
①鹧鸪天:词牌名,又名“思佳客”,五十五字。
②残:将尽。
③泪阑干:眼泪纵横滴落的样子。
④玉笙:笙的美称。鸾,传说中的凤凰一类的鸟,在此指离鸾,孤鸾。古乐曲中有《孤鸾》曲,其曲哀怨,故说“鸾空怨”。
⑤鸳鸯锦:指绣有鸳鸯图案的锦被,象征着男女的和合。
⑥西楼:是词人青年时欢会之地。
创作背景
北宋自神宗以后.无日不在内忧外患交侵之中,而朝中大臣犹不能同舟共济以图罾国强兵。市井百姓亦不知祸难将临。直至金兵铁骑踏破汴梁城,才稍稍从朝野迷梦中惊醒过来。敏感的词人早知大难将临,但君臣欢狂,醉生梦死,国势衰微,大厦倾颓,一切都预示北宋大势已去,无可挽回。济世无路,救国无门,空怀一腔报国之志,徒增满心伤感之情。于是纵酒放恣,沉浮声色舞乐之中,不过是寻求刺激,内心的怨悱自不待言。可是国家岌岌可危而人人不觉亡国之恨,其愁怨心声又有谁知?晏几道暮年遭遇,大似李后主亡国前的状况。于是词人便创作出了《小山词·鹧鸪天》,词作情调低徊,缠绵悱恻,沉郁悲凉。
赏析
“一醉醒来春又残,野棠梨雨泪阑干。”这一句流露出来的感伤之情,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词人开篇写自己酒醉醒来,忽然发现春色已接近尾声了,海棠和梨花上面还残留着点点雨滴,好似眼泪一样。作者通过“一醉”引出醒来后所见,本来毫不相关的'“酒醉”和“春残”被作者巧妙地联系起来,令人感觉他醉了很久,连节气的变化都已经忘记。作者在“春残”二字中间加了个“又”字,说明人对时光的荏苒毫无察觉。如晏几道词集自序中所写的那样:“感光阴之易迁,叹境缘之无实。”前一句写酒醒之后,满目尽是悲凉,仅仅剩下了春残的萧条。作者因自己酒醉而荒废了美好的春景感到自责。后一句以“海棠梨花”表春残,更有意境。古人将美人流泪喻为梨花带雨,作者运用此意,表达出内心的无限哀愁。
“玉笙声里鸾空怨,罗幕香中燕未还。”在玉笙的曲子中,孤单的鸾鸟徒然哀怨,房中的帷幕依旧,却看不见那归巢的燕雀。“鸾鸟”也叫孤鸾,是指失去配偶的鸾鸟,这里也是作者的自喻。“燕未还”是指离别的恋人还未归还,作者通过这两句表达了深深的孤寂与凄情。
“终易散,且长闲,莫教离恨损红颜。”这三句从表面上看是作者对人生的看破:明明知道离别容易相聚难,那就暂且放松思绪给自己以空间,莫要让那分别的苦痛纠缠自己的心绪。但紧接着通过结尾两句就能发现,作者自己也知道这是在自欺欺人,内心真正的感情是无法掩盖的。
“谁堪共展鸳鸯锦,同过西楼此夜寒。”这句中“鸳鸯锦”是指夫妻共用的被子,这里代指男女之间的爱情。“西楼”是指男女共同欢愉的居所。通过想象“鸳鸯锦”和“西楼”所代表的美好时光,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期待和思念:他依旧怀念当初共同度过的美好日子,期待有人能陪自己度过漫漫长夜。
篇5:苏轼《鹧鸪天》赏析
苏轼《鹧鸪天》赏析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作鉴赏
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
开头两句,由远而近,描绘自己身处的具体环境: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这所墙院,正是词人的居所。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这两句词中,既有远景,又有近景;既有动景,又有静景;意象开阔,层次分明。作者运用拟人、拟物手法,传神地运用“断”、“隐”、“明”这三个主观色彩极强的形容词,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三四两句,含意更深邃。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意境如此清新淡雅,似乎颇有些诗情画意;并且词句对仗,工整严密。芙蕖是荷花的别名。“细细香”,描写得颇为细腻,是说荷花散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这两句写景有色有香,有动有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相得益彰,组成一幅相映成趣的美丽图卷。
过片写作者太阳西下时手拄藜杖缓步游赏,表现他自得其乐的隐逸生活。这三句似人物素描画,通过外部形象显示其内心世界,也是高明的手法。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这首词先写作者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太祖孝惠后族孙。年十七,宦游京师,授右班殿直、监军器库门。熙宁中出监赵州临城县酒税。元丰元年(1078)改官磁州滏阳都作院,历徐州宝丰监钱官,和州管界巡检。崇宁初以宣议郎通判泗州,迁宣德郎,改判太平州。大观三年(1109)以承议郎致仕,居苏州、常州。宣和元年(1119)致仕。七年,卒于常州僧舍,年七十四。
《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词章著有《应湖遗老集》九卷。曾自编词集为《东山乐府》,未言卷数,今存者名《东山词》。其词善于锤炼字句,又常用古乐府及唐人诗句入词,内容多写闺情柔思,也多感伤时事之作。
篇6:鹧鸪天辛弃疾赏析
鹧鸪天.寻菊花无有
辛弃疾
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
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
呼老伴,共秋光。
黄花何处避重阳?
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
篇7:鹧鸪天辛弃疾赏析
辛弃疾的词,大多即景抒情、咏物言志,他的这首《鹧鸪天》也不例外。自从南归之后,他本希望能得到南宋政权的重用,报效国家,恢复中原,展露才干,但没想到他的这些志向不仅未能实现,反而遭奸臣谗害,落得被迫过上闲居生活。他虽寄情山水,但仍时常流露出一股愤愤不平之气。此词虽题为《寻菊花无有,戏作》,但整个上片都未直接接触题目,只是愤世疾俗之情的抒发;就是下片,对题目说来,也只是点到而已。
此词上片开头两句:“掩鼻人间臭腐场,古今惟有酒偏香。”仿佛凭空而来,却又发自心灵深处,是饱经风霜,到过了庙堂官场、都会边疆,目睹了官场丑恶之后的十分痛苦的总结和极端厌恶的心态。在辛弃疾的仕途生涯中,他看惯了当时投降派掌权,正人君子遭受打击,狗苟蝇营的小人气焰嚣张,故斥官场为“臭腐场”,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掩鼻”二字,本于《孟子。离娄下》的“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充分展示了词人自己品格的高洁和对丑恶的厌恶。正因为面对的是“臭腐场”,所以“惟有酒偏香”。“酒”之“偏香”,不在于它的味,而在于它能“解忧”。“惟有酒偏香”,言外之意是说除酒以外,一切都是“臭腐”的。“人间”与“古今”连用,即空间与时间结合,横与纵交织,意谓不仅眼前的“人间”是“臭腐场”,“惟有酒偏香”,而且从古到今,莫不如此。接着“自从来住云烟畔,直到而今歌舞忙。”两句,情调一转,由对“人间”深深的厌恶,变为对山林隐居生活的由衷的喜悦,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云烟畔”,指词人闲居的铅山乡间别墅。这里依山临水,云烟缥缈,如世外桃源。“歌舞忙”,写词人闲适潇洒的生活和志得意满的'情愫。他在闲居铅山时所作的词,多有类似语句。
上片叙写人间是“臭腐场”,词人欲远务之,从而为下片“寻菊花”作了铺垫。下片“呼老伴,共秋光。黄花何处避重阳?”转入正题。前两句点“寻菊花”,后一句明“不见”。“老伴”,据另一阕《鹧鸪天》(翰墨诸公久擅场)的题目可知,当为“吴子似诸友”。“共秋光”,共享秋光。古人多用“秋光”来表现菊花。如杜甫《课伐木》诗说:“秋光近青岑,季月当泛菊。”张孝祥《鹧鸪天》词说:“一种浓华别样妆,留连春色到秋光。解将天上千年艳,翻作人间九月黄。”因而“共秋光”,即隐含了“寻菊花”之意。“黄花”,即菊花。“重阳”,即农历九月初九,古人常在这天登高赏菊。结尾两句:“要知烂熳开时节,直待秋风一夜霜。”是说菊花的开放,还得等待刮一阵秋风,落一夜严霜。这只是字面意思,实际是赞美菊花不趋炎附势而傲霜凌寒的品格。赞美菊花的这一品格,也是表明作者的品格。
通观全篇,这首词虽写法不合常规,但作者本意不在按题作文,而在借题发挥,表现他愤世的情怀和如菊的品格。
篇8:鹧鸪天辛弃疾赏析参考
宋·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唐诗宋词中充斥着很多“离愁别绪”,想想也难怪,“离别”本就不是值得高兴的事情,而对于忧愁的文人骚客,在那个偏远的年代也许真应了费玉清的那首《千里之外》——我送你离开,天涯之外、你是否还在,琴声何来、生死难猜,用一生去等待!所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离别时。即便对于生性豪放的辛稼轩,也是难免如此——只不过他的所谓“泪未干”别有一番隐情。
“阳关”即阳关曲,也叫阳关三叠,还叫渭城曲——这狗血的名字可以出一道很烧脑的填空题。这是根据诗佛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一首古曲,古时文人骚客离别时唱这首歌烘托一下气氛,那泪花子就滔滔不绝了——然而辛稼轩应该不至于唱完了还“泪未干”,这里的“功名馀事”更来得有些突兀,可如果联系到他这一生的经历,也就不难理解原因何在——想来他所面对的是一位知己,所以酒过三巡之后,心底的不忿也随之而来,功名并非多余之事,只是时光如白驹过隙,建功立业的机会已经越来越渺茫,纵然愤愤难平又能如何?还不如在这即将离别的时候来他个一醉方休。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渲染了一幅令人压抑的送别场景,“树”的远去只是视角的转换,其实是“人”的远去——也或者是理想正变得越来越渺茫?乌云裹挟着雨水将苍山遮蔽,一如友人此去那扑朔迷离的前程,也或者恰似辛稼轩只因外界的种种阻挠而被一再放逐的戎马半生?从古至今有多少往事令人愤恨,是一千件,还是一万般?难道唯有离别才使人悲伤,唯有聚首才令人欢畅?长江风高浪急,但不见得真的险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唐·李白《行路难·其一》)”,想在人世间混出个人样,才是真的难!
人在不快乐的时候,总难免触情生情,正如辛稼轩心里的不痛快恰逢好朋友的远行,且不论这位好友是谁,这样的场景无疑会放大诗人心底的痛苦,对于一腔热血却屡遭排挤打压的人来说,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只不过令人感到悲伤的是这位值得崇敬的风流才子心比天高,奈何命比纸薄,注定一辈子只能在诗词中诉说他的'悲壮……
辛弃疾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辛弃疾存词600多首。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他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 关于更名一事,辛弃疾在抗击金人的战斗过程中,将原字“坦夫”改为“幼安”,旨在效仿西汉大将霍去病(前140年-前1),也能奋勇杀敌,带领将士打败异族侵略。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济南由此也成为当时全国的文学中心。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悲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篇9:鹧鸪天阅读和赏析
【宋】无名氏
枝上流莺和泪闻。新啼痕间旧啼痕。一春鱼鸟无消息,千里关山劳梦魂。
无一语,对芳尊。安排肠断到黄昏。甫能炙得灯儿了,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①关于该词作者作者一说为秦观。②芳尊:即酒樽。③甫能:宋时方言,刚刚,才。
8.请从虚实的角度简要分析这首词的上阕。(5分)
9.这首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心情?请简要阐述。(6分)
赏析:
词的`上片写思妇凌晨在梦中被莺声唤醒,远忆征人,泪流不止。梦是此片的关节。后两句写致梦之因,前两句写梦醒之果。致梦之因,词中写了两点:一是丈夫征戌在外,远隔千里,故而引起思妇魂牵梦萦,此就地点而言;一是整整一个春季,丈夫未寄一封家书,究竟平安与否,不得而知,故而引起思妇的忧虑与忆念,此就时间而言。从词意推知,思妇的梦魂,本已缥缈千里,与丈夫客中相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愿望,在梦境中得到了满足。这是何等的快慰,然而树上黄莺一大早就恼人地歌唱起来,把她从甜蜜的梦乡中唤醒。她又回到双双分离的现实中,伊人不见,鱼鸟音沉。于是,她失望了,痛哭了。
过片三句,写女子在白天的思念。她一大早被莺声唤醒,哭干眼泪,默然无语,千愁万怨似乎随着两行泪水咽入胸中。但是胸中的郁懑总得要排遣,于是就借酒浇愁。可是如李白所说: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一怀愁怨,触绪纷来,只得无一语,对芳尊,准备就这样痛苦地熬到黄昏。李清照《声声慢》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词意相似。唯李词音涩,声情凄苦;此词音滑,似满心而发,肆口而成,然无限深愁却蕴于浅语滑调之中,读之令人凄然欲绝。
结尾两句,融情入景,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
甫能二字,宋时方言,犹今语刚才。这里是说,刚刚把灯油熬干了,又听着一叶叶、一声声雨打梨花的凄楚之音,就这样睁着眼睛挨到天明。词人不是直说彻夜无眼,而是通过景物的变化,婉曲地表达长时间的忆念,用笔极为工巧。
这首词有一个好处,就是因声传情,声情并茂。词人一开头就抓住鸟莺啭的动人旋律,巧妙地溶入词调,通篇宛转流畅,环环相扣,起优跌宕,一片官商。清人陈廷焯称其不经人力,自然合拍,可谓知音。细细玩索,就可以体会到其中的韵味。
篇10:辛弃疾鹧鸪天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赏析
辛弃疾鹧鸪天是一首送别词,词题显示出作者给送别的人范廓之所做,有资料说范廓之是辛弃疾的学生,廓之要去参加秋试,辛弃疾写下此词表达对他的良好祝愿。
鹧鸪天
作者: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译文
陌上柔桑破嫩芽-野地里柔软的桑条上冒出了嫩芽。陌:田野小路。
东邻蚕种已生些-东头邻居的蚕种已经孵化出一些小蚕了。
平冈细草鸣黄犊-平坦的山坡上,黄毛小牛在那里吃草,不时发出叫声。
斜日寒林点暮鸦-夕阳照在带有寒意的树林上,投宿的乌鸦又点缀着寒林的景色。
青旗沽酒有人家-这里也有挂旗卖酒的小酒店。青旗:卖酒的招牌。
愁风雨-害怕风雨吹打。
春在溪头荠菜花-白色的荠菜花开满溪头,大好的春光就在这里
赏析
辛弃疾的词本以沉雄豪放见长,这里选的这首却很清丽,足以判断伟大的作家是不拘一格的。《鹧鸪天》写的是早春乡村景象。上半片“嫩芽”、“蚕种”、“细草”、“寒林”都是渲染早春,“斜日”句点明是早春的傍晚。可以暗示早春的形象很多,作者选择了桑、蚕、黄犊等,是要写农事正在开始的'情形。这四句如果拆开,就是一首七言绝句,只是平铺直叙地在写景物。
鹧鸪天的下半片最难写,由于它一方面接着上半片发展,一方面又要转入一层新的意思,另起波澜,还要吻合上半片来作个结束。因此下半片对于全首的成功与失败有很大的关系。从表面看,这首词的下半片好象仍然接着上半片在写景。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免堆砌,不免平板了。这里下半片的写景是不同于上半片的,是有波澜的。首先它是推远一层看,由平冈看到远山,看到横斜的路所通到的酒店,还由乡村推远到城里。“青旗沽酒有人家”一句看来很平常,其实是重要的。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这句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这是写景的一个诀窍。尽管是在写景,却不能一味渲染景致,必须参进一点人的情调,人的活动,诗才显得有生气。读者不妨找一些写景的五七言绝句来看看,参证一下这里所说的道理。“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它又象是在写景,又象是在发议论。这两句决定全词的情调。如果单从头三句及“青旗沽酒”句看,这首词的情调好象是很愉快的。它是否愉快呢?要懂得诗词,一定要会知人论世。孤立地看一首诗词,有时就很难把它懂透。这首词就是这样。原来辛弃疾是一位忠义之士,处在南宋偏安杭州,北方金兵掳去了徽、钦二帝,还在节节进逼的情势之下,他想图恢复,而朝中大半是些昏愦无能,苟且偷安者,叫他一筹莫展,心里十分痛恨。就是这种心情成了他的许多词的基本情调。这首词实际上也还是愁苦之音。“斜日寒林点暮鸦”句已透露了一点消息,到了“桃李愁风雨”句便把大好锦绣河山竟然如此残缺不全的感慨完全表现出来了。从前诗人词人每逢有难言之隐,总是假托自然界事物,把它象征地说出来。辛词凡是说到风雨打落春花的地方,大都是暗射南宋被金兵进逼的局面。最著名的是《摸鱼儿》里的“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以及《祝英台近》里的“怕上层楼,十日九风雨。断肠片片飞红,都无人管,更谁劝,啼莺声住。”这里的“城中桃李愁风雨”也还是慨叹南宋受金兵的欺侮。
从此,读者也可以看出诗词中反衬的道理,反衬就是欲擒先纵。从愉快的景象说起,转到悲苦的心境,这样互相衬托,悲苦的就更显得悲苦了。前人谈辛词往往用“沉痛”两字,他的沉痛就在这种地方。但是沉痛不等于失望,“春在溪头荠菜花”句可以见出辛弃疾对南宋偏安局面还寄托很大的希望。这希望是由作者在乡村中看到的劳动人民从事农桑的景象所引起的。上句说明“诗可以怨”(诉苦),下句说明“诗可以兴”(鼓舞兴起)。把这两句诗的滋味细嚼出来了,就会体会到诗词里含蓄是什么意思,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什么意思。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鹧鸪天,鹧鸪天张榘,鹧鸪天的意思,鹧鸪天赏析 内容由林淑君副主任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ehuijuan.com/wenxue/1743397910a1675511.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