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794759

【导语】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闺怨,闺怨鱼玄机,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共10篇),供大家阅读。

篇1:闺怨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杨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仅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离愁别绪有着某种内在的相似。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到平日里的夫妻恩爱,想到与丈夫惜别时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华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还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家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成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说到“忽见”,杨柳色显然只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平时感情的`积蓄,她的希冀与无奈,她的哀怨与幽愁,杨柳是不会如此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妇的情感变化看似突然,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篇2:闺怨

这是一首写闺中少妇愁怨的诗歌,但是作者一反常规写法,从“不曾愁”写起,可谓独具匠心。作者使用这种变态(指不符合常规的形态)方式,其实是有自己的目的的。正是为了更好地表现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由“不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中少妇一定是位年轻的女子。丈夫从军在外,怎能不令她愁闷呢?那么她为什么叫自己的丈夫从军呢?一方面是因为科举制自隋朝兴起到唐朝前期以来,录取的人数是少之又少,简直可以说是万中取一。另一方面是因为唐朝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快速取得功名的重要捷径,比如高适、岑参就是通过这种方式取得功名的。由此我们可知,闺中少妇的丈夫从军觅封侯的行为,是当时社会的风气使然。还有就是闺中少妇对美好生活的单纯幻想之后的的推波助澜。所以,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也是合情合理的。这看似合理的行为就是日后“悔”的原因。

接下来的一句,便是无忧无虑之闺妇的具体行为。清晨,春光灿烂,春色如画,怎能不令人春情荡漾,春意阑珊呢?于是在这种情境中,虽然夫婿从军在外,但是她还是精心地打扮自己,装扮自己。登楼远眺,观赏这美好春色,自娱自乐。如此快乐的场景,少妇尽情欢乐,这就为接下来的一转蓄积了足够的力量。

第三句急转直下,“忽见”二字力沉千钧,突兀腾跃。看似不经意的一瞥,偏偏就是路边盎然绿意、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杨柳,这就勾起了闺中少妇对丈夫的思念。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久而久之,普通的“杨柳”便被赋予了离愁别绪的涵义。同时,“柳”还是春色的代名词,当柳树勃发的时节已是晚春时节,自然便蕴含了青春易逝的伤感。这一切的一切,让这位开始“不曾愁”的闺妇,内心深处生出了极大地伤悲和思念。她此时就后悔了,比起要求夫婿觅封侯来说,青春易逝的闺妇,还是觉得相伴相依来的温存。

作者就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反其道而行的表述方式,将闺妇春日独守空房的内心矛盾刻画地淋漓尽致,生动地展现了闺妇由喜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真是耐人咀嚼和回味啊!

篇3:闺怨,闺怨鱼玄机,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闺怨,闺怨鱼玄机,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 -诗词大全

闺怨

作者:鱼玄机  朝代:唐  体裁:七律   蘼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别日南鸿才北去,

今朝北雁又南飞。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篇4:闺怨诗

闺怨诗大全

1、《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长门怨》

唐・刘长卿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着被风吹。

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9、《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0、《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1、《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2、《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3、《望江南・梳洗罢》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14、《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5、《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6、《春闺思》

唐・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17、《河传・秋雨》

五代・阎选

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

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

几回邀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篇5:王昌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释 :

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全诗意谓:闺阁里的少妇不知愁,浓妆之后兴高采烈登陆翠楼;忽见得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夫君长年征战为封侯。

凝妆:犹豫不决严妆、盛妆。犹珠楼、玉楼,指女子居住的精美楼舍。

陌头:阡陌之上,借指野外,非指街道。陌,田间小路。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赏析:

诗句写一位少妇登楼为春色所感,巧妙地从她情绪的骤变,细腻地表现了春闺之怨。

蘅塘退士评:“不知愁”曰:“偏先着此三字,返起下文。”即先着意写“不知愁”,然后跌宕出“悔教夫婿觅封侯”,虽然仍不写愁,然而蕴涵的离愁别绪却倍增其中。

篇6:闺怨古诗词

1、《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2、《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3、《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玉阶怨》

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声声慢・寻寻觅觅》

宋・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6、《长门怨》

唐・刘长卿

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着被风吹。

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宋・欧阳修

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

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唐・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9、《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

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0、《子夜吴歌・秋歌》

唐・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1、《嫦娥》

唐・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12、《春怨・纱窗日落渐黄昏》

唐・刘方平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13、《望江南・梳洗罢》

唐・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肠断白苹洲。

14、《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15、《春怨》

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篇7:闺怨诗歌

闺怨诗歌

薄凉烟雨唤早春,池上鸳鸯眠。闺中佳人笑,韶华正好。

月下老人红线长,鹊桥会儿郎,喜拜高堂。

邻家碧玉好姑娘,觅得好夫郎,情深比天长。

夫君铁马一身戎装,劲敌嚣张,边关催得忙,策马赴硝烟。娇娥娘,从此守空房。

采桑麻,亲织罗衫为夫郎,望断江水,春去秋来。寒风吹,夜难寐。枕相思,梦夫归。

惊闻嚣胡已乱城,边关告破。但寻夫君处,不见家书来,或生或死?魂惊落,花容尽 失,泪潸然。

边关残墙硝烟袅,知夫恐遭祸。遍地残尸葬野狼。哭破苍穹,此情成恨?何处话苍茫?

长夜里,深闺处,谁在凄凄咽咽?

半卷残梦,哭红了双眼。

谁言缱绻,话出了离别?

昨如飞花兮流水,此情只因天上有,何故在人间?

愁醉杜康,风雪一更。长相思,空凝望,天水各一方。

抚我青丝诉忠肠,慰君流离,半世成双。

谁弃缠绵赴阴泉?奈河桥上哭断肠。

谁道言: 宁换月老一线长,不喝孟婆半碗汤。

红尘紫陌,泪湿霓裳。

绝望处,清灯对木鱼,了却残生

篇8:闺怨古诗词

闺怨古诗词大全

1.《鹤冲天·清明天气》

年代: 宋 作者: 杜安世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

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2.《清平乐·柳边深院》

年代: 宋 作者: 卢祖皋

柳边深院。燕语明如翦。消息无凭听又懒。隔断画屏双扇。

宝杯金缕红牙。醉魂几度儿家。何处一春游荡,梦中犹恨杨花。

3.《空闺怨》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寒月沈沈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4.《玉楼春》

年代: 唐 作者: 魏承班

寂寂画堂梁上燕,高卷翠帘横数扇。一庭春色恼人来,满地落花红几片。

愁倚锦屏低雪面,泪滴绣罗金缕线。好天凉月尽伤心,为是玉郎长不见。

轻敛翠蛾呈皓齿,莺转一枝花影里。声声清迥遏行云,寂寂画梁尘暗起。

玉斝满斟情未已,促坐王孙公子醉。春风筵上贯珠匀,艳色韶颜娇旖旎。

5.《献衷心·见好花颜色》

年代: 唐 作者: 欧阳炯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閤,

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

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6.《空闺怨》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寒月沈沈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7.《巫山一段云·绛阙登真子》

年代: 唐 作者: 欧阳炯

绛阙登真子。飘飘御彩鸾。碧虚风雨佩光寒,敛袂下云端

月帐朝霞薄,星冠玉蕊攒。远游蓬岛降人间,特地拜龙颜。

春去秋来也,愁心似醉醺。去时邀约早回轮,及去又何曾。

歌扇花光点,衣珠滴泪新。恨身翻不作车尘,万里得随君。

8.《自责》

年代: 宋 作者: 朱淑真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篇9:闺怨诗词

闺怨诗词

1.《昔昔盐》

年代: 南北朝 作者: 薛道衡

垂柳覆金堤,蘼芜叶复齐。

水溢芙蓉沼,花飞桃李蹊。

采桑秦氏女,织锦窦家妻。

关山别荡子,风月守空闺。

恒敛千金笑,长垂双玉啼。

盘龙随镜隐,彩凤逐帷低。

飞魂同夜鹊,倦寝忆晨鸡。

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

前年过代北,今岁往辽西。

一去无消息,那能惜马蹄。

2.《鹤冲天·清明天气》

年代: 宋 作者: 杜安世

清明天气。永日愁如醉。台榭绿阴浓,薰风细。燕子巢方就,盆池小,新荷蔽。恰是逍遥际。单夹衣裳,半栊软玉肌体。石榴美艳,一撮红绡比。窗外数修篁,寒相倚。有个关心处,难相见、空凝睇。行坐深闺里。懒更妆梳,自知新来憔悴。

3.《空闺怨》

年代: 唐 作者: 白居易

寒月沈沈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4.《八拍蛮》

年代: 唐 作者: 阎选

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光影不胜闺阁恨,行行坐坐黛眉攒。

愁锁黛眉烟易惨,泪飘红脸粉难匀。憔悴不知缘底事,遇人推道不宜春。

5.《献衷心·见好花颜色》

年代: 唐 作者: 欧阳炯

见好花颜色,争笑东风。双脸上,晚妆同。闭小楼深閤,

春景重重。三五夜,偏有恨,月明中。

情未已,信曾通,满衣犹自染檀红。恨不如双燕,

飞舞帘栊。春欲暮,残絮尽,柳条空。

6.《自责》

年代: 宋 作者: 朱淑真

闷无消遣只看诗,不见诗中话别离。

添得情怀转萧索,始知伶俐不如痴。

7.《河传·秋雨秋雨》

年代: 唐 作者: 阎选

秋雨秋雨,无昼无夜,滴滴霏霏。暗灯凉簟怨分离,妖姬,不胜悲。

西风稍急喧窗竹,停又续,腻脸悬双玉。几回邀约雁来时,违期。雁归,人不归。

8.《尾犯·夜雨滴空阶》

年代: 宋 作者: 柳永

夜雨滴空阶,孤馆梦回,情绪萧索。

一片闲愁,想丹青难貌。

秋渐老、蛩声正苦,

夜将阑,灯花旋落。

最无端处,总把良宵,祗恁孤眠却。

佳人应怪我,别后寡信轻诺。

记得当初,翦香云为约。

甚时向、幽闺深处,

按新词、流霞共酌?

再同欢笑,肯把金玉珍珠博。

9.《河传·春浅》

年代: 清 作者: 纳兰性德

春浅,红怨。

掩双环,微雨花间。

画闲,无言暗将红泪弹。

阑珊,香销轻梦还。

斜倚画屏思往事。

皆不是,空作相思字。

忆当时,垂柳丝。

花枝,满庭蝴蝶儿。

10.《啰唝曲》

年代: 唐 作者: 刘采春

那年离别日,

只道往桐庐。

桐庐人不见,

今得广州书。

篇10:王昌龄《闺怨》

王昌龄《闺怨》

《闺怨》

【唐朝•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

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

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

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

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

1.闺怨:少妇的幽怨。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一般指少女或少妇。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2.“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3. 凝妆:盛妆。

4.陌头:路边。

5.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觅,寻求。

6.悔教:后悔让

赏析

王昌龄善于用七绝细腻而含蓄地描写宫闺女子的心理状态及其微妙变化。这首《闺怨》和《长信秋词》等宫怨诗,都是素负盛誉之作。

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曾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曾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丈夫从军远征,离别经年,照说应该有愁。之所以“不曾愁”,除了这位女主人公正当青春年少,还没有经历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比较优裕(从下句“凝妆上翠楼”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还在于那个时代的风气。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在这种时代风尚影响下,“觅封侯”者和他的“闺中少妇”对这条生活道路是充满了浪漫主义幻想的。从末句“悔教”二字看,这位少妇当初甚至还可能对她的夫婿“觅封侯”的行动起过一点推波助澜的作用。一个对生活、对前途充满乐观展望的'少妇,在一段时间“不曾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一句点出“不曾愁”,第二句紧接着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曾愁”。一个春天的早晨,她经过一番精心的打扮、着意的妆饰,登上了自家的高楼(翠楼即青楼,古代显贵之家楼房多饰青色,这里因平仄要求用“翠”,且与女主人公的身份、与时令季节相应)。春日而凝妆登楼,当然不是为了排遣愁闷(遣愁何必凝妆),而是为了观赏春色以自娱。这一句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青春的虚度、青春的怨旷蓄势。

第三句是全诗转关。陌头柳色是最常见的春色,登楼览眺自然会看到它,“忽见”二字乍读似乎有些突兀。关键就在于这“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联想与感触,与少妇登楼前的心理状态大不相同。“忽见”,是不经意地流目瞩望而适有所遇,而所遇者——普普通通的陌头杨柳竟勾起她许多从未明确意识到过的感触与联想。“杨柳色”虽然在很多场合下可以作为“春色”的代称,但也可以联想起蒲柳先衰,青春易逝;联想起千里悬隔的夫婿和当年折柳赠别,这一切,都促使她从内心深处冒出以前从未明确意识到过而此刻却变得非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这也就是题目所说的“闺怨”。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结果反而惹起一腔幽怨,这变化发生得如此迅速而突然,仿佛难以理解。诗的好处正在这里:它生动地显示了少妇心理的迅速变化,却不说出变化的具体原因与具体过程,留下充分的想象余地让读者去仔细寻味。

短篇小说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个横断面,加以集中表现,使读者从这个横断面中窥见全豹。绝句在这一点上有些类似短篇小说。这首诗正是抓住闺中少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使读者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这就很耐人寻味。

本文标签: 闺怨闺怨鱼玄机闺怨的意思闺怨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