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794759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本文共6篇,欢迎阅读分享。
篇1: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诗句解释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作品。下面是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诗句解释,快来看看吧!
【诗句】
篇2: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诗句解释
【出处】
唐·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篇3: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诗句解释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译注】
回头看看来时的小路,只见苍茫暮色笼罩着青翠的山林。却顾:回头看。苍苍:暮色苍茫或指山林苍翠。横:有充塞、笼罩之意。翠微:青翠的山峰。
【用法例释】
用以形容山林暮色苍苍或一片青绿。[例]走在“十八盘”的山林间,……忽然想起李白的诗句:“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由此对这山林公园的翠,又深了一层感受。(周沙尘《丹黄朱翠话香山》)
【原诗】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唐]李白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篇4: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的诗句解释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赏析】
此诗约作于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时。从诗题和所写内容看,诗人是在游完终南山(在长安南)之后,过访一位姓斛斯的隐者并与他月夜欢饮的。
起句“暮”、“下”二字,点时兼写行踪。以下三句或进一步作补充说明,或描摹暮山景色,从而以生动传神之笔渲染出安逸、宁静、苍茫的.气氛。再下四句承接上文,继写山下田园情景。“相携及田家”,说明诗人与斛斯山人路遇同归,从“相携”不难看出二人情谊之好;“童稚开荆扉”,幽雅之中杂以欢快气息,充满牧歌般的情调。一个“荆扉”,便已先令人产生了与烦扰的市朝绝不相类的古朴、静谧之感,何况“绿竹入幽径”,更何况“青萝拂行衣”呢?绿竹、青萝本具清雅、幽深的特点,再加上融融的月色和曲折深远的小径,便愈发使人觉其恬静、安逸了。这里,简笔勾勒妙景,无一费词,即深深传出诗人无比羡慕、喜爱的心情。
最后六句写畅饮欢歌之乐。“欢言”,见出主客二人情投意合;“共挥”,表明酒逢知己,相对痛饮。两句诗向上回应“相携”,向下遥启末句,使全诗一线贯穿,浑然而不可分。相对欢言、共挥美酒之馀,复继之以“长歌”,以歌助酒,以酒佐歌,直唱到天河星稀的时分,则时间之久,饮酒之多,情感之浓都已在不言之中。“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这是痛饮长歌后的情景,主客双方陶然欲醉,忘却了尘世间的一切机巧之心,精神达到了极度纯朴的境界。诗以此作结,给人留下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这首诗以形象的画面来开拓诗境,尽力把情感隐寓在画面之中,然而即使如此,相比起陶渊明的田园诗,还是更多一些雄快之气;相比起王维的田园诗,也更多一种活泼的生机,这大概便是李白田园诗的独特之处了吧!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作此诗时,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唐玄宗开元十八年(730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天宝元年(742年),李白四十二岁时。此诗写于李白初入长安隐居终南山时期。
另一种说法是:李白此诗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年)春,时李白五十二岁,正隐居终南山。
篇5:优秀总结系列展示之三: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优秀总结系列展示之三: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五指山支教总结
毛阳支教中心校支教老师陈思思
虽然身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海南人,但是五指山对于我来说,一直只是个传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从未见识过它的深幽险峻,也从未体会过那“山路十八弯”。秋,怀着对五指山的无比向往和好奇,我带着支教任务踏上了前往五指山市毛阳中心校的旅途,一段人生中弥足珍贵的历程在那山花烂漫的群山深处渐渐铺开…
不知不觉,在毛阳中心校的支教生活已经接近尾声。
似乎就在昨天,带队队长郝老师热情洋溢的讲话,谆谆的教诲和殷切希望仍萦绕耳旁;我们一行人一起踏上征程一路说笑赴毛阳中心校的情景仍清晰记得;我们和学生在操场玩耍,在宿舍谈心,在教室学习的场面仍历历在目。
现在,回头看看那走过的山间小路,苍茫的暮色正笼罩着那山林幽深处…
1
我们所在的五指山支教点是学院首次在山西省之外的省份设立的支教点,我身为首批返乡支教的一员,深感责任之重大与艰巨。在这半年的自加压力与不断学习中,我按计划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回顾这半年的工作,似乎每一个日子都过得十分匆忙,每一个步履都走得不太轻松。但每一个日子都充实,每一次自省都从容。
支教之初,一切对于我来说都是新鲜的,面对一群陌生的黎苗孩子,心里不由得涌出几分激动,心想,和这群孩子在一起,我需要一定的亲和力,让他们喜欢上我,所以给他们的第一印象很重要。于是我精心准备了开学的第一课,那节课,我给孩子们讲故事,跟他们谈理想,他们很快便接受了我。第一次上讲台,第一次听学生喊“老师好”,第一次批改作业…每一个“第一次”都是那么新奇,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可爱,一点一滴无不令我沉浸在这初为人师的幸福中。
当新鲜期很快度过之后,原先所有对支教的想象都烟消云散,取而代之是接踵而来的各种现实问题:对于学生那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差的基础该如何应对?许多孩子的生活、学习习惯极差,对此又该采取何种方法?对于课堂中的突发状况我该如何处理?本以为在来时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工作,但是身临其境之后,才发现原来担忧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而未曾考虑到的问题反而成了大问题。
在我因这些问题而困惑不解时,郝老师开始了第一轮听课,给我们提出了建议课堂上首先要抓好管理,只有在有序的课堂中学生才能够真正地学习。因此我跟学生约法三章:老师进教室前都不能乱跑乱讲话;上课不能偷偷说话,发言要举手;上课要做好,不能站起来或随便走动;听课要专心,不能东张西望。我还把几个特别顽皮的孩子定为小监督员,管好自己,监督别人。这样,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似乎还没有准备好,却很快迎来了我们支教工作的第一次考核--期中考试。这是对这半个学期的检测,从整体上看学生们的成绩,考的还算可以,比想象中的好,自己的付出总算没有白费。但是从此次考试也发现了我所带的两个班级出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一班的情况是两极分化较大,四班的情况是中下水平的学生较多,没有优等生,这也提醒了我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根据两个班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段考后,我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是自己太心急了,太想让他们快点成长起来,不想任何一个孩子掉队,所以对他们的要求也是过分的严厉。正由于此,有些孩子似乎对我产生了畏惧,还有的孩子甚至产生了厌学心理。我真是糊涂,只是一味地想看到结果,而忽略了过程,没有真正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但是如何才能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让他们不再害怕、讨厌学习呢?至今还未能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只能靠我们一步一步去探索。对于此,在段考后我也做了一些尝试。如在班级中制定的“日有所诵”以及开始在每节课都给学生讲一个故事。
不得不承认,支教进行到十一月末的时候,我对于每天都备课、上课、批改作业、管理学生…这样重复性的工作有点倦怠,但是我不时激励自己,我才工作两个月,那些经验丰富的老师都是从这个时候磨练出来的,要坚持!很庆幸我顽强地战胜了自己,依然对工作不敢有半点懈怠。每天都过得很累、很充实,每天都在收获,每天都在成长。忙完一天的工作,我很劳累,但静静地躺在床上时,我又会默默地反复问自己:今天,我的教学任务都完成了吗?上课的时候,我是否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掌握了课堂上的重点和难点了吗?我又有些什么收获呢?一个个问题,让我每天都总结、反思,再给自己提出新的目标和要求。
在十二月中,精力主要放在准备两个班的诗歌朗诵比赛上,在我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一月份进入复习阶段,支教生活也即将画上句点。
2
经常会有家人、朋友问我在这里的.生活过得如何,支教这么长时间了,到底有没有收获呢?其实我认为,最大的收获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我的学生们在成长,更重要的是我也在成长。在这将近半年的时间里,我过得既充实又有意义,可以说在这里的每一天都是值得我细细回忆的。支教为我提供了一个历练自己的舞台,这半年中,我在各个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或者生活上,我都给自己画上了满意的一笔,画出了一幅自己心目中完美的支教图画。
思想上:态度决定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自己身为学生时,自认为当一名教师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只需要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行了。但当自己真正站在教师这个岗位上时,才发现当初的想法是多么的天真,要想成为一名好老师,责任感、授课的技能、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方方面面都要强才行。来了这儿我才知道老师肩上的担子是多么的重,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责任。随着时间流逝,初来的雄心壮志像明月被淡淡的云朵遮住了一般,已经失去了原有的明亮,但是,有一种叫做责任的东西却始终在绽放光明。
自从支教的第一天开始,我便牢记书记的教诲:态度决定一切。我从没有把自己当成是一名“流水教师”,而是把自己当作本校正式老师对待的,因为我怀揣着自己的教师梦,想从实践中检验一下自己的实力。学校既然为我提供了这样好的一个平台,我就有理由好好去做。况且,实习时间虽然对于我们支教老师来说很短暂,也许无关紧要,但对于学生来说却关系重大,我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可能影响他们一辈子。所以我一直抱着“责任为重”的态度认真的对待我的支教生活,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步。我想,这是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达到的最起码的要求。
生活上:克服困难,自立自强
从轻松的大学生活突然转变到时间紧迫的支教生活,从城市生活转变到朴素的乡村生活,从汉区来到黎苗土地,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生活习惯,都与之前存在较大的差别,在这里带给我的是全新的生活体验。刚来时,火辣的太阳,炎热的气候,大量的蚊蝇,浑浊的用水等让我们感到生活的不便和困难,由于早晚温差较大,所以常常带病上课,但是无论遇到怎样的问题,只能努力克服,别无选择。在家时极少做家务的我在这里得到了锻炼,每个周末,我们集体煮饭,分工合作,几个月下来,我的厨艺也有了些许长进。
在支教培训时,我曾说过,此次支教我最想收获的是这个磨练的过程。在支教生活中,常常要独自面对生活和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也使我更加独立,更加坚强。
工作上:竭尽全力,朝向卓越
(一)教学工作:不断探索,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很幸运,我在毛阳中心校担任这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每一天都与这71名孩子一同度过,这个学期以来,看着他们的改变,跟他们一起学习,在不断的尝试、摸索中,我的教学技能也有了些许提高,将我在教学方面的尝试和领悟总结如下。
(1)播下习惯的种子,收获变化的果实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这里的孩子知识面比较狭窄,表达能力不强,尤其是学习和生活习惯方面与城市孩子存在较大差距,为了改善现状,我也做了一些努力。
在改变孩子们的课堂习惯方面,预备铃响后,我就让孩子们拿出课桌四宝(课本、笔记本、笔、生字本),之后就是一起念我编的上课要遵守的“十二字方针”(头正、身直、足安、手放平、穿好鞋)。几个星期下来,他们已经形成了习惯,预备铃一响就会照着我说的去做,虽然说不可能整堂课都保持下去,但是起码他们已经有了上课就应该这样做的意识。
郝老师跟我们说过,这里的学生之所以学习和行为习惯差,不喜欢学习,这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缺少文化氛围有关,以至于孩子们缺少必要的文化底蕴。为此,郝老师提出了带孩子们背《弟子规》的建议。《弟子规》是人们的生活规范,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编写而成,教导学生为人处世的规范,做到与经典同行为友。这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再适合不过了,于是我开始了《弟子规》教学,每节语文课利用五到十分钟的时间讲解两条,讲完4条就给他们讲一个相关的故事,这样一来既能识字还能明道理,又不乏味。孩子们很喜欢,一上课他们坐好后就会很自觉地背起《弟子规》。每当他们犯错时,也可以用《弟子规》里的知识进行教育。最让我惊喜和意外的是,有些孩子把所学的内容举一反三地用于现实生活,有些孩子在周记中提到要做到《弟子规》中所教给我们的所有道理。我想这就是收获,这也是我坚持的理由所在,其实孩子们的潜力是超出我们想象的,我们越去开发它,就越能激发儿童的潜能。
刚来时孩子们在教室吃零食的现象十分严重,一下课几乎就是人手一包辣条。经过教育之后,这种现象有了明显的改善。自从我们在教室建立了图书角后,孩子们一下了课就围在图书角旁,找出自己想看的书。我越来越发现,越是平时好动的那几个学生越喜欢看课外书。
为了丰富学生的智力生活,郝老师在给我们的第七封信中提出“每周一事”的设想,即每周制订一个主题,主题的选择立足于学生一生有用的最重要的习惯,主题的内容都是从一件非常具体的小事展开。围绕主题找出相关资料,采取不同形式,让学生从中收获或多或少的习惯和知识。第一周的“吃饭”主题,我们在网上查找了有关节约粮食的小标语和两则古诗贴在班级中的
篇6:“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意思翻译】天子召见李白,他却不肯上船,仍然狂饮不止,嘴里还喊着“我是酒中的神仙”。天子:指唐玄宗。据载,玄宗曾泛舟白莲池,高兴之余,召李白前往写序。臣:官吏对皇帝的自称。
【鉴赏1】原诗作者杜甫借这首诗描写饮中八仙,八位酒仙喜好杯中物者的事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李白的描述,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诗仙李白性情的豪放与潇洒。
【鉴赏2】玄宗某日坐船游乐于江上,曾命令部下邀请李白上船共饮。其时,李白正在长安酒店饮酒,不但不肯遵命去谒见天子,并且很骄傲地回答:“我是酒中的仙人!”以此描写诗仙李白醉酒的情态,及其狂傲的性情。相传李白是个非常喜好喝酒的大诗人,只要喝过一斗酒,就能吟诗百篇。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李白嗜酒成性,狂放不羁的性格。[例]但李白这个狂士早已勘破官场炎凉,乘酒兴,竟违旨拂袖离去。后来杜工部在《饮中八仙》的诗里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张笑天、韦连城《睡美人之泪》)二、用以形容嗜酒者有酒便不顾其他的情状或酒后的张狂醉态。[例]狂酒论诗文,才知他酒量不小,且喝后醉态可掬,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态势,李白是他的敬仰对象,于是“敢与李白拼千樽”成了他的名言。(一曲《写给他与自己》)
【全诗】《饮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解析】关于杜甫这首诗的重叠押韵问题,自宋代开始,常常被诗歌评论家们提起。胡震亨在这里举出汉代的七言古诗《柏梁诗》,批评蔡绦《西清诗话》和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古无此体”的说法是失于深考,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东方朔别传》说:汉武帝曾在柏梁台上召集群臣赋诗,每人各写一句,共同创作了这首《柏梁诗》。此诗每句押韵,共26个韵脚,其中三次出现“之”和“治”,而“时”、“材”、“来”、“哉”也各出现了二次。不过早在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卷八即针对此诗说:“子美古、律诗重用韵者亦多,况于《歌》乎!”在列举了杜诗中一些重叠押韵的诗例后,王观国又根据《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篇以及曹植《美女篇》等诗中也有重叠用韵的情况,指出:“子美诗非创意为此者”,“古人诗自有此体格”。事实正是如此,一直到唐代,诗人们对于押韵,创作态度还是相当洒脱灵活的,他们并不以押韵中重复出现同一个韵脚为病,但这必须是服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以诗中的贺知章和李白来说,前者掉在井中,居然就沉酣睡去,这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放;后者醉卧酒家,连皇帝的召见也不予理睬,同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傲。这两个“眠”字,能用别的字来代替吗?胡震亨说杜甫“原似有意犯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杜甫为了刻画笔下人物的醉态,“各极其平生醉趣”,以突出他们的性格,不以词害意,也不以韵害词,并不在乎韵脚的重叠。? ?宋代以后,诗人们在押韵时,态度就远不如前代诗人洒脱了。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写下了“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簿书期会得余闲,亦念人生行乐耳”诗句后,因为韵脚重复了“耳”字,所以自己作注,声明:“二‘耳’意不同,故得重用。”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一是名词,一是语气词,意义不同,所以不能认为是重韵。由此可见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拘泥了。因此,杜甫这首诗的重叠用韵,才会长期成为他们议论的话题。不过他们在惊诧之余,终于发现了,在古体诗中,韵脚的适当重叠,倒是能表现出一种“错杂之趣”,而别有特色的。这就是杜甫叠韵成趣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本文标签: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内容由林淑君副主任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ehuijuan.com/wenxue/1734614314a1251634.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