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794759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原文,注释,赏析,本文共9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由王昌龄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作者介绍】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王昌龄是盛唐时享有盛誉的一位诗人。他的诗以三类题材居多,即边塞、闺情宫怨和送别。 《全唐诗》对昌龄诗的评价是“绪密而思清”,他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唐朝的边塞诗发展到了顶峰,仅就其数量就有近首,达到了各代边塞诗数量的总和。以高适、岑参与王昌龄为主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疆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王昌龄的边塞诗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另外还深深蕴含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人文关怀,体现了诗人宽大的视野和博大的胸怀。王昌龄在写作方式上擅长以景喻情,情景交融。这本是边塞诗所最常用的结构,但是诗人运用最简练的技巧,于这情境之外又扩大出一个更为广阔的视野,在最平实无华的主题之中凝练出贯穿于时间与空间中永恒的思考;最具代表的是《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
篇2:《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唐诗赏析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评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14年(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篇3:《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作品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作品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作品评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作者介绍
王昌龄(公元698-756年)字少伯,汉族,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晓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篇4:唐诗《塞下曲饮马渡秋水》鉴赏
作者:王昌龄 朝代:唐代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篇5:唐诗《塞下曲饮马渡秋水》鉴赏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凌乱夹着野草。注释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篇6: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阅读答案
王昌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阅读答案
塞下曲
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①。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注】①临洮:甘肃地名,古长城的起点。
1.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相比,本诗颔联描写的景物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2.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大漠”“长河”两个意象,描绘了边陲大漠中壮阔雄奇的景象,境界阔大,气象雄浑。(2分)“平沙日末没,黯黯见临洮”远望临洮,描绘了暮色苍茫,沙漠广袤无边,平沙日落的荒凉、冷落的景象。(3分)(意思答对即可)
2.通过眼前白骨遍野的惨象与昔日长城战中“咸言意气高”的士气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3分)诗人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表达了诗歌的主旨。(3分)(意思答对即可。)
简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从凄凉的环境着手,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蕴含了诗人对战争的反对。
篇7:五言乐府《塞下曲·饮马渡秋水》鉴赏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
作者: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韵译】
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
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
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
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注解】
1、黯黯:同“暗暗”;
2、临洮:今甘肃岷县一带,是长城起点。
3、咸:都。
【评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首句的“饮马”者就是军士。诗中的“水”指洮水,临洮城就在洮水畔。“饮马”须牵马入水,所以感觉“水寒”,看似不经意,实则工于匠心。中原或中原以南地区,秋风只使人感到凉爽,但塞外的秋风,却已然“似刀”。足见其风不但猛烈,而且寒冷,仅用十字,就把地域的特点形象地描绘了出来。三四两句写远望临洮的景象。“平沙”谓沙漠之地。临洮,古县名,因县城临洮水而得名。即今甘肃东部的岷县,是长城的起点,唐代为陇右道岷州的治所,这里常常发生战争。暮色苍茫,广袤的沙漠望不到边,天边挂着一轮金黄的落日,临洮城远远地隐现在暮色中。境界阔大,气势恢宏。
临洮一带是历代经常征战的战场。据新旧《唐书·王晙列传》和《吐蕃传》等书载:公元7(开元二年)旧历十月,吐蕃以精兵十万寇临洮,朔方军总管王晙与摄右羽林将军薛讷等合兵拒之,先后在大来谷口、武阶、长子等处大败吐蕃,前后杀获数万,获马羊二十万,吐蕃死者枕藉,洮水为之不流。诗中所说的“长城战”,指的就是这次战争。“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这是众人的说法。对此,诗人不是直接从正面进行辩驳或加以评论,而是以这里的景物和战争遗迹来作回答:“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足”是充满的意思。“白骨”是战死者的尸骨。“今古”贯通两句,上下句都包括在内;不仅指从古到今,还包括一年四季,每月每天。意思是说,临洮这一带沙漠地区,一年四季,黄尘弥漫,战死者的白骨,杂乱地弃在蓬蒿间,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这里的“白骨”,包含开元二年这次“长城战”战死的战士,及这以前战死的战士。这里没有一个议论字眼,却将战争的残酷极其深刻地揭示出来。这里是议论,是说理,但这种议论、说理,却完全是以生动的形象来表现,因而更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极其高妙。
这首诗着重表现军旅生活的艰辛及战争的残酷,其中蕴含了诗人对黩武战争的反对情绪。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诗歌形式
五古之严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高古劲健,颇有风骨。在他有生之时,就正是以这样的诗歌风格驰誉于盛唐诗坛。王昌龄的五言古诗中也却不难看出:特点鲜明、风格多样,呈现出不同的美学风貌。其一,劲健奔放,雄浑豪迈。其二,清丽幽秀,超逸旷放。胡应麟《诗薮》曾将唐初至盛唐的五古发展划分为两大流派,即所谓“古雅之源”和“清澹之派”,并把王昌龄等归入前者。其三,悲怆惨恻,深沉苍郁。雄浑豪迈的图景渐次而为清幽超逸以致沉郁苍凉的画面所代替,这与王昌龄的人生经历、身世遭际是密切相连的。而这深沉悲怆的风格特点也正突出体现于诗人所描写的目睹边幕的苍凉、黑暗和仕途的蹭蹬、坎坷的诗歌之中。其四,清新活泼,自然明朗。难能可贵的是,王昌龄虽所谓“谤议沸腾,两窜遐荒”,因而抑郁忧伤。但是,诗人也并未时时陷于痛苦,永远沉于郁闷,而是不时脱略事务、摆落苍凉,从而也创作出一些颇具清新自然、活泼爽朗风格的五古诗篇。
七绝于美
初唐七绝仅七十七首,盛唐四百七十二首,其中王昌龄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王昌龄在盛唐诗人中年辈较长,写作七绝时间也早,是唐朝诗人中较早大量写作七绝并获得优异成就的“七绝圣手”,独以七绝成为名家。七绝因为他以及李白等人的努力,逐渐地成为唐代流行的体裁,因此在七绝方面他与李白齐名。中唐、晚唐七绝数量之多,仅仅次于五律。由此可见,七绝至王昌龄而体制大定,表现手法完全成熟,给后人以很大影响。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题材综述
王昌龄的七言绝句在内容上可分三类,这三类都自有特色。而其中以边塞诗第一、闺怨诗第二。
第一类是沿用乐府旧题的边塞诗。盛唐边塞诗人历来以高适、岑参为首。两人又都擅长歌行长篇,高作昂扬奋激,岑作瑰丽雄奇。王昌龄却另辟蹊径,以短小的绝句形式,抒写征人的种种情思,既有“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七首》之四)的壮志和“已报生擒吐谷浑”(《从军行七首》之五)的胜利喜悦,也有沙漠风前、长城月下怀念亲人的离愁,都写得含蓄深沉、情景交融,配以格调的舒缓自然、音节的宛转浏亮,成为传唱不衰的名作。
第二类是抒写宫女思妇怨情的闺怨诗和宫词。王昌龄在《宫词》、《闺怨》诸作中从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刻画封建制度下妇女内心情感的高度艺术才能。从外表上看,宫廷生活是那么静谧迷人:“西宫夜静百花香”(《西宫春怨》)、“芙蓉不及美人妆”(《西宫秋怨》),但在绮丽的情景中,诗人却细腻入微地摹写了她们深刻的内心痛苦,她们对幸福的憧憬,她们的失望,在失望之中仍交织着希望的复杂心理。这些作品文笔之龙丽,语言之凝炼,情韵之深刻,都使后来作者难于争胜。
第三类是送别诗。王昌龄的一生交游很广,和许多文人、官吏、隐士和僧道都有来往,特别是在他两次遭贬、长年谪居的情况下,他多么需要亲友的慰藉和友情的温暖。他也把自己忠贞深沉的友情,献给了那些正直的知心朋友。他一生写了四十多首送别诗,不落窠臼,不同凡响,他的送别诗,在表现手法上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一、用不同的艺术构思,表现诚挚而深厚的友情。二、打破送别诗常规,不重在写当前的离别,却着意在写别后的情景。三、不写伤离,而以慰别为“主意”四、无恭维、无应酬,以抒情、写人见长。
篇8:秋水原文注释及赏析
秋水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②之大,两涘渚崖之 间,不辨牛马③。于是焉河伯欣然④自喜,以天下之美 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 水端⑤。于是焉河伯始旋⑥其面目,望洋⑦向若而叹 曰:“野语⑧有之曰,‘闻道百⑨,以为莫己若’者,我之 谓⑩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11)而轻伯夷之义(12) 者,始吾弗信;今我睹(13)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 则殆(14)矣。吾长见(15)笑于大方之家(16)。”
北海若曰:“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17)于虚(18)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19)也;曲士(20)不可以语于 道者,束(21)于教也。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 丑(22),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 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23)泄之,不知何时已 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24)江河之流,不 可为量数(25)。而吾未尝以此自多(26)者,自以(27)比形(28)于 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 在大山也。方存(29)乎见少,又奚以自多?计四海(30)之 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空(31)之在大泽(32)乎?计中国(33) 之在海内,不似稊米(34)之在太仓(35)乎?号物之数谓之 万(36),人处一焉,人卒九州(37),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 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38)之在于马 体乎?五帝之所连(39),三王之所争(40),仁人(41)之所忧,任 士(42)之所劳,尽此(43)矣! 伯夷辞之以为名(44)仲尼语之 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①选自《庄子·秋水》。河伯,河神名,相传姓冯(píng)名夷。海若, 海神名。
②〔泾流〕直通无阻的河流。
③〔两涘(sì)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从河中的小洲到河的两岸之间对 着看,因距离远,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涘,水边。两涘,两 岸。渚,水中小洲。崖,高的河岸。
④〔欣然〕高兴的样子。
⑤〔端〕尽头。
⑥〔旋〕旋转,掉转。
⑦〔望洋〕仰视或远视的样子。“望洋而叹”后来成为比喻看见他人 伟大而慨叹自己渺小,或处理一件事而慨叹力量不足的成语。
⑧〔野语〕俗语,谚语。
⑨〔闻道百〕听到一些道理。闻道,领会某种道理。百,这里用“以定 数代不定数”的方法表示“比较多”,还达不到“千”,也不到“万”的程度。
⑩〔我之谓〕即“谓我”。宾语“我”前置。
(11)〔少仲尼之闻〕少,意动用法,认为孔子的学问少。仲尼,孔子的 字。闻,知识。
(12)〔轻伯夷之义〕轻,意动用法,认为伯夷的仁义轻。伯夷,殷末孤竹 君的儿子。孤竹君遗命立伯夷的弟弟叔齐为继承人,叔齐让位给伯夷, 伯夷不受,结果他和叔齐一起逃到周。他们反对武王伐纣,认为是臣弑 君,就隐居首阳山,不食周粟而饿死了。
(13)〔睹〕看。
(14)〔殆(dài)〕危险,失败。
(15)〔见〕被。
(16)〔大方之家〕大道之家。见多识广,明白大道理的人。
(17)〔拘〕限制。
(18)〔虚〕通“墟”,处所。
(19)〔笃于时〕被时间所限定。笃,限制。
(20)〔曲士〕乡曲之士,生活在穷乡僻壤因而孤陋寡闻、缺少见识的人。
(21)〔束〕约束,局限。
(22)〔丑〕浅薄。
(23)〔尾闾〕相传是海底泄水之处。
(24)〔过〕超过。
(25)〔不可为量数〕不能用数量来计算。
(26)〔自多〕自负,自满。意动用法。
(27)〔自以〕自知。
(28)〔比形〕具形。
(29)〔存〕存在(这样的想法)。
(30)〔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称为东海、南海、西海 和北海,但亦因时而异,说法不一。
(31)〔礨空(lěikǒng)〕蚁穴。空,通“孔”。
(32)〔大泽〕旷野。
(33)〔中国〕上古时代,我国先民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 中,故称“中国”。后泛指中原地区。
(34)〔稊(tí)米〕形容细小的米粒状物。梯,一种稗类的草,结实如 小米。
(35)〔太仓〕大粮仓。
(36)〔号物之数谓之万〕用“万物”来称事物种类和数量之多。号,称 号,称呼。
(37)〔卒九州〕整个九州之内。卒,尽。
(38)〔豪末〕毫毛的末梢。豪,通“毫”,动物身上的毫毛。
(39)〔连〕连续,指五帝禅让的事。
(40)〔三王之所争〕三王,指夏禹之子启、商汤及周武王。三人都是弑 君而自立者。(按,《韩非子》、《战国策》及《楚辞·天问》都说禹禅位于 益,启杀益而夺其位。)“所争”与上文“所连”,下文“所扰”、“所劳”的对 象,都是指天下而言。
(41)〔仁人〕有德行的人。
(42)〔任士〕指以天下为己任的贤能之士。
(43)〔此〕代指上文的“豪末”。
(44)〔以为名〕为了求得名声。
【译文】秋天的水按时到了,各条河都注入黄河,黄河的水径直涌流而浩大, 从河的两岸到河中的小洲之间,连牛马这样的大动物都分辨不清。在这 种情况下,河伯非常高兴,沾沾自喜,认为天下的美好之处都在自己一边 了。河伯顺着水流向东行,到了北海,向东面看,看不见水边。于是河伯 就转过他的脸,抬头看着海,对海若叹息说:“俗语有这样的话:‘懂得了 一些道理,就认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样的人,说的就是我。我曾经听 说有认为孔子的知识少、伯夷的仁义轻的人,一开头我不相信;如今我看 到你的涵量是如此难于穷尽,(假如)我不是到你的门下请教,就非常危 险了。我就会长时间地被真正的大名家耻笑了。”
北海若说:“井里的青蛙不能和它谈论大海,因为它受所住地方的限 制;夏天的虫子不能和它谈论冰,因为它受时节的限制;不能和见识浅陋 的人谈论大道理,因为他被自己所受的教育给限制住了。如今你从海边 往外看,观览大海,就知道了你自己的浅薄,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 理了。天下的水,没有大过海的,所有的河流都归向这里,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会停息,海水却不见增多满溢;尾闾将海水泄漏出去,不知道什么时 候才停止,海水却不见减少枯竭;无论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起变化; 无论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不受什么影响。它的蓄水量超过江河,简直 不是用一般数字所能计算的。但我却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自满,因为我自 知是自然的产物,由天地赋予我形貌,并且禀受到阴阳之气,我在天地之 间,就跟小石块、小树木在大山里一样。我正以为自己所见太少,又哪里 敢自以为多而骄傲呢?算起来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蚂蚁穴存 在于旷野之中吗?算起来中国存在于海内,不就像一颗小米粒存在于大 谷仓中吗?世人每用“万物”的说法来称事物数量之多;而人类不过只是 万物中的一种罢了。九州之内,人们都是靠着谷食生存、乘舟车来往,熙 熙攘攘,作为每一个人来说,只是所有的人之中的一分子而已。个人与 万物相比,不就像马身上的一根毫毛吗?五帝所禅让的,三王所争夺的, 仁人所忧虑的,仕士所操劳的,也不过是像一根毫毛罢了! 伯夷以让天 下求取名声,孔子以能谈天下事被人视为博学。他们因此感到自满,不 就跟你原来看到河水上涨而自满一样吗?”
篇9:《饮马歌》原文及注释
《饮马歌》原文及注释
饮马歌
作者:唐·李益
百马饮一泉,一马争上游。
一马喷成泥,百马饮浊流。
上有沧浪客,对之空叹息。
自顾缨上尘,裴回终日夕。
为问泉上翁,何时见沙石。
注释
①沧浪客:指浪迹江湖而像屈原那样洁身自好的人。此为作者自况。
②“自顾”句:用“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之意。
③裴回:同“徘徊”。
④泉上翁:指隐士。
⑤见沙石:谓水清。喻污浊的世风得到澄清。
作者介绍
李益(748—829),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家居郑州(今属河南)。公元769年登进士第,公元783年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公元797年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公元800年南游扬州等地。公元820年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公元827年以礼部尚书致仕。更多古诗欣赏文章敬请关注“可可诗词频道”的`李益的诗全集栏目。()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其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律体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诗集》二卷。
本文标签: 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原文注释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塞下曲·饮马渡秋水原文,注释,赏析 内容由林淑君副主任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ehuijuan.com/wenxue/1739806977a1481613.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