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794759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本文共9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出处】唐·王维《西施咏》。
【译注】西施艳丽的容颜一定会被天下人看中,她怎么能长久地处于微贱地位呢有朝一日定会被人发现。诗句以此来暗喻有才德之人不会长期地埋没于乡间,终有一天会被人重用,使抱负得以施展。
【全诗】《西施咏》[唐].王维.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全诗鉴赏】诗人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王维以这首诗来借咏西施,以喻为人。《西施咏》取材于历史人物,借古讽今。诗人借西施“朝贱夕贵”,而浣纱同伴中仅她一人命运发生改变的经历,悲叹世态炎凉,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诗的开首四句,写西施有艳丽的姿色,终不能久处低微。次六句写西施一旦得到君王宠爱,就身价百倍。末了四句写姿色太差者,想效颦西施是不自量力。语虽浅显,寓意深刻。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这种评价是很中肯的。
篇2:西施咏艳色天下重翻译及赏析
西施咏艳色天下重翻译及赏析
《西施咏·艳色天下重》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古诗全文如下: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着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前言】
《西施咏》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人借西施从平民到宫廷宠妃的历史典故,来揭示人生浮沉,全凭际遇的炎凉世态,并表达对小人的嘲讽,揭露当时社会上潜藏的危机,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感慨;借世人只见显贵时的西施之美,表达对势利小人的嘲讽;借“朝为越溪女”的西施“暮作吴宫妃”后的骄纵,讥讽那些由于偶然机遇受到恩宠就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人;借效颦的东施,劝告世人不要为了博取别人赏识而故作姿态,弄巧成拙。
【注释】
西施:《吴越春秋》“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谷,教以容步,三年学成而献于吴。”
傅脂粉:《史记》“孝惠时,郎侍中皆傅脂粉。”
浣纱:《环宇记》“会稽县东有西施浣纱石。”《水经注》“浣纱溪在荆州,为夷陵州西北,秋冬之月,水色净丽。”
持谢:奉告。
效颦:《庄子》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效其颦,富人见之,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彼知美颦而不知颦之所以美。按:颦古作膑。
安可希:怎能希望别人的赏识。
【翻译】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贫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着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昔日一起在越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非容易。
【赏析】
《西施咏》作于天宝时期。王维所处的盛唐时代,在繁华的外衣下隐藏着政治危机:奸邪小人把持朝廷大权,纨绔子弟凭着裙带关系飞黄腾达,甚至连一些斗鸡走狗之徒也得到了君王的恩宠,身价倍增,飞扬跋扈;才俊之士却屈居下层,无人赏识。而“读书三十年”的儒生,却“腰下无尺组”,“一生自穷苦”。
此诗通过借咏西施而抒发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刺诗,语意深微,很有普遍性。诗人通过西施的故事来发表诗人对人生的一点体会。即“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的现象。这一现象有两种情况:一是一般人难于辨别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发现后,大家才吃惊地感叹艳羡;二是某些人与事物本来也平常无奇,一旦被评为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贵妇后,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时越国诸暨芋萝山的美女西施,被越王勾践选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宫邀幸擅宠、娇怜命贵的艳妃,左右了吴王,支配了吴国。当然,西施这样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维的本诗并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图谋,而是用她入官后艳色凌人,写令人感到厌恶的恃宠擅权的官场世态。
开始两句从通常世态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是说:天下入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这种社会习俗,象西施那样的人物,安能长久地处于微贱之地?因此生活中象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天,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这两句是对取人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讥讽,并同时表明,那些得势者一朝之内便娇骄得判若两人,根源还在于重色者。
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是前两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个突出的事实证明。一个越国的山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因为遇到了重艳色的人;重色人有多大权力,有色者就有多么贵重,如此的逻辑适合于说明历史上的一切权臣和宠姬。王维就是借宠姬而抨击权臣的,鄙视权臣并不是以自身的德能显出贵重的意义,而是借“重”而“贵”的,王维提醒当权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从第五句“贱日岂殊重”开始,到“莫得同车归”,连续八句,是对“西施”的讥刺,针对性是世俗心理和那些得宠后便殊众自贵、颐指气使的娇骄者。在王维看来,有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惰性,就是一个美的事物,被埋没的时候谁也看不出它的“殊众”之处,而一旦被人发现了之后,它就成了世上稀有的宝贝。诗人认为西施就是这种心理的一个代表对象。诗人好象要问一问西施:“当年你在苎萝村溪边浣纱时,你意识到你自己是那么天下少有吗?比所有的浣纱姑娘都美吗?可为什么一进吴官,成为贵人,便感到自己成了稀世之珍呢?”对于自贵自稀的人,王维最鄙夷那种“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得幸者,得幸者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无有是非的程度。王维在仕途里不乏坎坷,接触了不少炙手可热的'权臣,诗人很憎恶这种人,此刻诗人指着西施,一点也不客气地针砭了这些小人。诗中主要不是评价历史上的西施。
诗的最后两句:“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这是归结性的道德评价。这里包含的意义是很复杂的。在时间上,诗人回到了西施的时代,找到了那个被人传为笑柄的东施,向东施致语。向西施效颦学不到真西施的样子,又告诉她:这样的西施怎么可能学得了,况且她“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再不屑与当年浣纱伴为伍了,没有什么可效之处。王维的话当时的人是听得见的,诗人的真正的“邻家子”乃是现世人,不可效的是那些“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衮衮诸公。
世间确实有某些品质才能很好的人,周围的人却不理解而以常人待之,待际遇一到,被入发现后,周围的人又要群起而效法。效法者有不理解其所以然,只一味学习其所然;不免便成了效颦的东施。
篇3:“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出处】
唐·李商隐《贾生》。
【意思翻译】
可惜的是汉文帝移席向前,与贾谊空谈了半夜,他问的不是国计民生的大事,只是关心鬼神的事情。可怜:此作“可惜”解。虚:白白地,徒劳地。前席:从坐席上向前移动,以便靠近谈话者。苍生:百姓。问鬼神:当时汉文帝刚祭祀完,所以向贾谊问及鬼神的本原。
【意思1】
可怜:这里指可惜。虚:徒然;空自。前席:古人坐在席上,用膝盖向前挪动叫做前席。据《史记·贾生列传》载:汉文帝在宣室召见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谈到深夜,文帝钦佩贾谊多学博识,不禁移动自己的坐位,凑近贾谊。句意:可惜汉文帝空自凑近贾谊,因为他问的不是百姓的疾苦,不是安邦治国富民之道,而是询问关于鬼神的事。这是诗人对贾谊不得施展治国安民的抱负而表示的惋惜。
【赏析】
可叹啊,汉文帝与贾谊深夜长谈,身体不知不觉地往前倾。然而他问的不是有利苍生的治国大计,而是在求问鬼神之事。“可怜”二字,领起下文对可叹之事的叙述,揭示出全诗的情绪基调。古人席地而坐,双膝着地,汉文帝虚心询问,就连膝盖越过了席子也不知道,表现其急切之情。然而汉文帝面对贾谊这样的治世之才,诚恳询问的却是鬼神之事,真让人觉得可笑可气、可怜可哀啊。此处托古讽时,选取汉文帝接见贾谊之事,讽刺了晚唐统治者沉迷神仙方术、不重贤才的荒唐行径。同时,诗人以贾谊自比,暗示了他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感。
【用法例释】
一、用以形容希望被问或应当问的事没有问,却问了别的事情。[例]想起昔日有一个名句——“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我想,我与沮授的言谈可不要涉及到不应该的话题,以便后人耻笑。故此,我首先询问:“沮公对当今局势如何看法”(赤虎《商业三国》)
二、用以形容怀才不遇。[例]所谓风云际会,萧何、樊哙、灌婴之流,倘然没有那番际遇,说不定也会“遗之在草泽”,或为书史,或为布贩以终其生。李义山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冯英子《人才学和人事学》)
【全诗】
《贾生》·[唐]·李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注释】
①贾生: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才华横溢。
②宣室:西汉未央宫前殿的正室。逐臣:即贾谊。贾谊因遭谗言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才调:才华格调。无伦:无比。
③虚:徒然。前席:在座席上向前移动坐处。
【鉴赏1】
借贾谊贬谪长沙事抒写怀才不遇之感,久成熟套。作者独辟蹊径,选取贾谊自长沙召回,宣室夜对的情节作为诗材。《史记·屈贾列传》载:“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刚举行过祭祀,接受神的福祐),坐宣室(未央宫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因谈话投机,不自觉地在坐席上移膝靠近贾谊)。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 ”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这是君臣遇合的盛事和士子的殊荣;但诗人却独具只眼,抓住前席问鬼这个典型细节,借题发挥,深刻揭示出封建君主表面上敬贤重贤,实际上不能识贤任贤,重鬼神而“不问苍生”的昏愤腐朽本质,和杰出人才在深受恩遇的表象下,被视同巫祝,不能发挥治国安民之才的不遇的实质。不但选材新颖,立意深刻,构思巧妙,而且透出诗人不以个人荣辱得失,而以是否利于国家与苍生来衡量遇合的超卓胸襟。诗虽托汉文以讽时主之迷信神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慨贾生而悯自身之怀才不遇,徒以文墨事人,但所揭露的问题则具有典型意义。“义山七绝以议论驱驾书卷,而神韵不乏,卓然有以自立,此体于咏史最宜”(施补华《岘佣说诗》)。本篇不但以议论为主干,巧妙无痕地融化史事,而且以抒情唱叹贯注于议论,将警策透辟的议论和深沉含蕴的讽慨融为一体,显得思深韵长。诗中成功地运用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前两句由“求”而“访”(询问)而赞(才调无伦),既极写文帝之虚心待贤,更极赞贾生之才情盖世。第三句承中寓转,以“可怜”与“虚”分别加在“夜半” “前席”之上,轻点蓄势,透出贬意,末句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引满而发,射出直中鹄的之一箭。这种由强烈的对照与突然的转跌所造成的艺术效应便特别强烈,使末句这一全篇之警策更显得突出。但仍只以“问”与“不问”作对照,点破而不说尽,辞锋犀利而不失抑扬吞吐之妙。
【鉴赏2】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撷取汉文帝与贾谊深夜促膝谈心却“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史实,替天下所有有抱负有才华的知识分子(包括他自己)不能为苍生社稷尽展其能发出了一声长长的叹息。首句写汉文帝求贤若渴的姿态。文帝刚祭祀完毕,在未央宫前殿正室向那个被放逐长沙刚回来的臣子咨询,求贤之心非常迫切。次句借汉文帝的口赞叹贾谊的才华,“贾谊的才华格调更加无可比及”,文帝的赞扬从侧面烘托出贾谊的风流倜傥、才华横溢、学识过人。看来贾谊深得文帝的赏识,我们应该为贾谊庆幸,得遇明君,有了施展抱负的空间。一二两句层层铺垫,极力渲染汉文帝的`虚怀若谷、求贤若渴,真可谓君臣遇合的盛事。从第三句开始,笔锋却陡转直下,“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如此虚心垂询、凝神倾听,原来并不是为国为民,而是追问鬼神的本原!一个才子的雄才大略不是用在苍生社稷上,不是为国家大事谋划、为百姓造福,而是去解答一些无聊又无谓的问题,实在是可悲、可怜、可叹。皇帝关心的不是苍生而是鬼神;皇帝的求贤,只是满足他自己的消遣。这样的“求贤”,太虚伪!贾谊有才,也得到皇帝重视,但其实他的才学还是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三四两句通过强烈的对比,撕破了沽名钓誉的面纱,揭示了某些封建统治者所谓重视人才的本质。诗中的皇帝并不局限于汉文帝,诗中的贾谊更是晃动着诗人自己的影子。“在寓讽时主的同时,诗中又寓有诗人自己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刘学锴语)。全诗内容跌宕起伏,诗人的讽刺非常犀利,但含而不露。
篇4:“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出处】唐·李商隐《无题二首》其二
【意思翻译】幽寂的厅堂中层层帷幕深垂,独卧床上,追思前事,倍感静夜的漫长。
【全诗】《无题二首》其二。[唐]。李商隐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赏析】这首诗表现一个独居深闺的女子如梦似幻的情怀,隐隐寄托了诗人个人的身世之感。首联“重帷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写环境:层层叠叠帷幔低垂的闺房,幽邃宁静;夜深了,闺房的主人上床后却心事重重、辗转反侧,凄清的长夜何其漫漫。她为何迟迟不能入眠?她在想什么呢?诗中什么也没说,任由读者去想象。“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是她长夜无眠的思绪吗?如巫山神女一样有浪漫的奇遇、过恩爱的生活,原来只是一场梦。至于这场梦是她的向往,还是曾经的巫山云雨,已在岁月的流逝中变得如梦似幻,我们无从得知。但现状很明显,她还像清溪小姑一样,独处无郎。“本无郎”有孤单、寂寥、无奈,也有自我安慰的味道。颔联巧妙化用两个典故,融会了神话的`传奇色彩和乐府的文化韵味,写得瑰奇迷离,摇曳多姿。“**不信菱枝弱,月露谁叫桂叶香”转以客观事物来影射主观感情:菱生水中,大风吹来,波起浪涌,激得菱叶翻飞,菱枝欲折;菱枝本柔弱,而**“不信”,是否意味着有些纤如菱枝的东西,是经不起生活的波浪的,即使“不信”,要逆势而为,终究是枉然。月下露珠,谁会滋润桂叶,让其吐出馨香?流露出无可依靠、无所寄托的幽怨。颈联的意象具体而鲜明,但象征的意味相当隐晦,可能是抒写那个女子在长夜无眠时的慨叹,可能是暗示女主人公的不幸遭遇,可能是诗人自伤身世,历来说法颇多。尾联“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直抒胸臆:就算相思全无益处,仍不妨碍为相思而惆怅的情怀执著、狂放。明知相思无益而惆怅不已,实已是情至深处,铭心刻骨,欲罢不能了。本诗文笔清雅俊逸,神思跌宕,意蕴朦胧隽永,耐人寻味。
篇5:“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出处】
唐·王维《终南山》。
【译注】
要想找有人烟的地方投宿,还须隔着溪水向对面的樵夫打听。
【全诗】
《终南山》
[唐]·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注释】
太乙:又称太一、太白,终南山主峰。这里代指终南山。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天。海隅(yú):海边。其实终南山根本连不到海边,这是夸张之笔。霭(ǎi):云雾。“分野”句: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古代天文学家将天空十二星次的位置与地上州郡区域相对应,称某地为某星之分野。中峰:指主峰太乙。变:变化。壑(hè):山谷。殊:不同。人处:有人烟处,即人家、村子。
【大意】
终南山刺破青天接近天都,山势连绵不尽一直延伸到海边。人行白云中回头望去不见来路,山上的青雾走近了反而看不见了。中峰南北,属于不同的分野,条条山谷间的阴晴都不一样。要想找有人烟的地方投宿,还须隔着溪水向对面的'樵夫打听。
【全诗鉴赏】
一名中南山,又称太乙山。位于唐都长安(即今西安市)南八十里,是秦岭山脉自武功到蓝田县境的总称,包括翠华山、南五台、圭峰山、骊山等。山中物产丰富,有茂密的森林,众多的矿藏。唐代曾于山麓修造漕渠,直抵京师长安,用以转运南山的木材和木炭。山峰峻峭秀丽,如锦绣的画屏,屹立在古长安之南。唐代大诗人王维有《终南山诗》云:“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谷,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山问樵夫。”唐太宗也曾作有《望终南山》一诗:“重峦俯渭水,碧嶂插遥天。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叠松朝若夜,复岫缺疑全。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又据《新唐书·卢藏用传》载:唐人卢藏用想入朝作官,即隐居终南山中,以冀征召,时人称之为“随驾隐士”。后果被召入仕。司马承祯也尝隐此山,亦被征召作官。藏用指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承祯说:“仕宦之捷境耳。”后遂以“终南捷境”专指求名利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篇6:“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出处】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译文】水气蒸腾,笼罩着云梦泽;波涛汹涌,摇撼着岳阳城。云梦泽:本为古代低洼积水的两处地方,在今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为梦,江北为云,后世大部分淤为陆地。岳阳城:即今湖南省岳阳市,在洞庭湖东岸。
【用法例释】用以形容洞庭湖或其他江湖水雾蒸腾,浪涛汹涌的磅礴气势。[例]可是直到今年,国际屈原学术讨论会在岳阳举行时,我才有幸在岳阳市博物馆副馆长张中一先生的陪同下,登上岳阳楼,饱览洞庭湖烟波浩渺,衔远山,吞长江,“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壮阔景色。(龙光沛《今上岳阳楼》)
【全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全鉴赏诗】这是诗人游洞庭湖观景有感之作,也是一首投赠之作。题中张丞相,一说为张九龄,一说为张说。就关系而言,浩然于九龄较深;从事迹而言,则此诗投献张说的可能性为大。因为张说曾罢相为相州刺吏,开元四年(716)坐事贬岳州刺史,岳州即在洞庭湖东畔,九龄并未作过这一带地方官,浩然临洞庭而写诗投赠张说,似较合理。洞庭本是长江中游巨浸,所谓“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含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诗人来在八月,正值秋水盛涨,只一个“平”字,便形容出湖水的更加浩渺。湖水给人的强烈感受,除了广、还有深,“含虚混太清”一句就专写洞庭的孕大涵深,所谓“上下天光,一碧万顷”。这两句是大处落墨,静态的描写。接下来就取动态,写洞庭的气势和声威。据宋人范致明《岳阳风土记》云“(岳阳)城据湖东北,(不仅如此,古代的`云梦大泽也在洞庭的东北,具体而言,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相当于今湖北东南与湖南北部一带低洼地区,方圆八九百里。)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风。夏秋水涨,涛声喧如万鼓,昼夜不息。”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二句,就写出西南风至,湖之声气东行所具有的威力和影响,“蒸”、“撼”二字,就写出了一处力度、一种震撼。这也就是孟诗“冲淡中有壮逸之气”的范例了。湖水呈现的这种活力,这种气象,就使人联想到时代脉搏,盛唐气象。这触动了深藏在诗人潜意识里的不安,怎么能在这样千载难逢的大时代里无所作为呢?——“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完成了此诗从写景到陈情间的过渡之妙。已经表现出希望援引的意思了,不过只说“欲济无舟楫”,就不那么露骨,反过来说也就是委婉。想到湖的彼岸,可惜没船;“鱼,我所欲也”,可惜没有钓竿。《淮南子·说林训》云:“临河而羡鱼,不若归家织网”,一种蠢蠢欲动之情,跃然纸上。这是在陈情,在干人,然而运用的却是比兴手法,“欲济”呀、“舟楫”呀、“垂钓”呀、“羡鱼”呀,这些喻象都紧紧扣住观湖感兴而来。因此,全诗浑然一体,决无前后割裂、勉强凑合之感。诗中三四两句意境雄阔,历来与杜甫“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阳楼》)并提,“后人自不敢复题(诗)”(方回)。
篇7:“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出处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意思翻译
老朋友杀鸡煮饭,邀请我到他的乡村田家去玩。杀鸡做饭请客,充分表现出乡下人的纯朴真情。这两句诗一方面描写老友的热诚与好客;一方面也流露出自己到乡村做客的欢欣喜悦。
全诗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全诗鉴赏
这首有名的田园诗,是作者隐居鹿门山时到一位山村友人家作客所写。? ? ?前两句文字自然简朴,为互敞心扉铺设了一个合适的气氛。故人“邀”而我“至”,文字上毫无渲染,招之即来,简单而随便。这正是至交之间不用客套的形式。而以“鸡黍”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之简朴。正是这种不讲虚礼和排场的招待,朋友的心扉才能够为对方打开。“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清淡幽静的山村,充满了浓烈的'田园生活气息。诗人顾盼之间,竟是这样一种清新愉悦的感受,近处是绿树环抱,显得自成一统,别有天地;远处郭外青山依依相伴,使得村庄不显得孤独,并展示了一片开阔的远景。“故人庄”出现在这样幽静的自然环境中,所以宾主临窗举杯。“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更显得畅快,令人心旷神怡,宾主之间忘情在农事上。诗人被农庄生活深深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赏菊。? ?诗篇把恬静秀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片,语言平淡,出语洒落,浑然省净,丝毫无雕琢痕迹,于“淡抹”中显示其魅力无限。
篇8:“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意思翻译】天子召见李白,他却不肯上船,仍然狂饮不止,嘴里还喊着“我是酒中的神仙”。天子:指唐玄宗。据载,玄宗曾泛舟白莲池,高兴之余,召李白前往写序。臣:官吏对皇帝的自称。
【鉴赏1】原诗作者杜甫借这首诗描写饮中八仙,八位酒仙喜好杯中物者的事迹。“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两句诗是作者对李白的描述,由此可以明显看出:诗仙李白性情的豪放与潇洒。
【鉴赏2】玄宗某日坐船游乐于江上,曾命令部下邀请李白上船共饮。其时,李白正在长安酒店饮酒,不但不肯遵命去谒见天子,并且很骄傲地回答:“我是酒中的仙人!”以此描写诗仙李白醉酒的情态,及其狂傲的性情。相传李白是个非常喜好喝酒的大诗人,只要喝过一斗酒,就能吟诗百篇。
【用法例释】一、用以形容李白嗜酒成性,狂放不羁的性格。[例]但李白这个狂士早已勘破官场炎凉,乘酒兴,竟违旨拂袖离去。后来杜工部在《饮中八仙》的诗里才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名句。(张笑天、韦连城《睡美人之泪》)二、用以形容嗜酒者有酒便不顾其他的情状或酒后的张狂醉态。[例]狂酒论诗文,才知他酒量不小,且喝后醉态可掬,大有“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态势,李白是他的敬仰对象,于是“敢与李白拼千樽”成了他的名言。(一曲《写给他与自己》)
【全诗】《饮中八仙歌》.[唐].杜甫.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解析】关于杜甫这首诗的重叠押韵问题,自宋代开始,常常被诗歌评论家们提起。胡震亨在这里举出汉代的七言古诗《柏梁诗》,批评蔡绦《西清诗话》和刘辰翁《集千家注批点杜诗》“古无此体”的说法是失于深考,他的批评是正确的。《东方朔别传》说:汉武帝曾在柏梁台上召集群臣赋诗,每人各写一句,共同创作了这首《柏梁诗》。此诗每句押韵,共26个韵脚,其中三次出现“之”和“治”,而“时”、“材”、“来”、“哉”也各出现了二次。不过早在宋代,王观国的《学林》卷八即针对此诗说:“子美古、律诗重用韵者亦多,况于《歌》乎!”在列举了杜诗中一些重叠押韵的诗例后,王观国又根据《古诗十九首》中《东城高且长》一篇以及曹植《美女篇》等诗中也有重叠用韵的情况,指出:“子美诗非创意为此者”,“古人诗自有此体格”。事实正是如此,一直到唐代,诗人们对于押韵,创作态度还是相当洒脱灵活的,他们并不以押韵中重复出现同一个韵脚为病,但这必须是服从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杜甫的.这首《饮中八仙歌》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即以诗中的贺知章和李白来说,前者掉在井中,居然就沉酣睡去,这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放;后者醉卧酒家,连皇帝的召见也不予理睬,同一个眠”字,突出了他醉后的狂傲。这两个“眠”字,能用别的字来代替吗?胡震亨说杜甫“原似有意犯重”,换一个角度来说,那就是杜甫为了刻画笔下人物的醉态,“各极其平生醉趣”,以突出他们的性格,不以词害意,也不以韵害词,并不在乎韵脚的重叠。? ?宋代以后,诗人们在押韵时,态度就远不如前代诗人洒脱了。他们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是以豪放旷达著称的苏轼,在《送江公著知吉州》诗中写下了“方将华省起弹冠,忽忆钓台归洗耳”,“簿书期会得余闲,亦念人生行乐耳”诗句后,因为韵脚重复了“耳”字,所以自己作注,声明:“二‘耳’意不同,故得重用。”虽然是同一个字,但一是名词,一是语气词,意义不同,所以不能认为是重韵。由此可见他们在这一问题上是如何拘泥了。因此,杜甫这首诗的重叠用韵,才会长期成为他们议论的话题。不过他们在惊诧之余,终于发现了,在古体诗中,韵脚的适当重叠,倒是能表现出一种“错杂之趣”,而别有特色的。这就是杜甫叠韵成趣的《饮中八仙歌》给我们的宝贵启迪。
篇9:“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出处】
唐·杜甫《蜀相》。
【意思翻译】
衬映着石阶的绿草独占春色,树叶丛中的黄莺徒然发出好听的鸣声。隔叶:被树叶遮掩。黄鹂(lí):黄莺。
【赏析】
碧草掩映着台阶,也不过自为春色。隔着花叶传来黄鹂的啼啭,也只是空有好音。这里描写的是诸葛丞相祠堂的景色。碧草萋萋,本是一派迷人的景色。黄鹂婉转,也容易惹人兴味无穷。然而虽有碧草、黄鹂为祠堂增色,可诸葛亮人早已不在,且此地缺少对诸葛亮瞻仰的游人,所以诗人怅惘、凄婉之情油然而生。“自”、“空”两个虚字下得极妙。
【用法例释】
用以形容庭院、树林等地草树碧绿,鸟儿自鸣,十分静寂。 [例]何妨模糊一点,就将墓园内的这片土地视为诸葛亮魂归之处吧。这片土地确实太清寂。虽然除了我还有几位游客,也冲淡不了这清寂的氛围。杜甫咏成都武侯祠的“映阶碧柳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可成为这里的写照。(韦翰《汉江行》)【全诗】《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赏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杜甫初到成都前去南郊武侯祠瞻仰诸葛亮时所作。首联:“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诗人以自问自答方式起兴,点出武侯祠所在地在锦官城外南郊之地,再以“柏森森”以状祠堂之蓊蓊郁郁。之所以选写“柏树”,相传为诸葛亮手植。这是写远望之景。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诗人来到祠堂,既不写文臣武将之塑像,也不写楹联之精美,仅突出“映阶碧草”和“隔叶黄鹂”两意象,意思是说诸葛亮已成古人,现在只有阶下的春草自绿,树丛中的黄鹂徒然发出好听的叫声。“自”与“空”写出了在明丽春光中的一片寂寞荒凉之感,深化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和感物怀人之情。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承接上联的慨叹,转入对诸葛亮功绩的`追述。“三顾频烦”显刘备的礼贤下士;“天下计”见诸葛亮的雄才伟略。即他在《隆中对》中设计的据荆州、益州,内修政理,外结孙吴,待机伐魏,统一天下。而“两朝开济”写出了诸葛亮呕心沥血,尽忠蜀国,鞠躬尽瘁的精神。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诗人在唏嘘追怀之后,生发感想:像这样一位忠心报国的人竟大业未成就死掉了,以致使后代仁人志士感到惋惜、伤心流泪。杜甫早有“致君尧舜上”的匡世之心,但报国无门,故在诸葛亮祠堂前倍感痛惜。宋朝抗金英雄宗泽,临死时也背诵此二句,可见千载英雄,均有同感!全诗措词肃穆,沉郁悲壮,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敬仰和惋惜之情。心酸鼻语,堪称千古绝唱!
本文标签: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全诗意思,原文翻译,赏析 内容由林淑君副主任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ehuijuan.com/wenxue/1740891730a1561822.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