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794759
将西北的黄土「西北的黄土埋帝王」
今天给各位分享将西北的黄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西北的黄土埋帝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西北黄土高原和沙漠地区有没有最快的绿化 *** 西北黄土高原和沙漠地区有没有最快的绿化 *** ?1.西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只要满足每一年平均800毫米到1000毫米的
今天给各位分享将西北的黄土的知识,其中也会对西北的黄土埋帝王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西北黄土高原和沙漠地区有没有最快的绿化 ***西北黄土高原和沙漠地区有没有最快的绿化 *** ?1.西北地
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只要满足每一年平均800毫米到1000毫米的降水量,在很短的时间之内,大约30年的时间,就可以自然变成森林和绿洲;2.只要将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想办法变两个成“人工造海”,中国的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和所有的沙漠区域,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之内,逐步的变成森林和绿洲。3.只要在天山山脉和塔里木河流域,只要在祁连山和青海湖周边,只要在黄河河套罐区和狼山阴山一带分别建立三个温带雨林区域,让这里的森林植被面积扩大一倍,年降水量将可以大大的增加,随着时间的流逝,森林绿洲自然就会在西北地区的沙漠地区和黄土高原形成。4.是最重要的一条,我们的人类必须对常年干旱半干旱区域,要有一个非常清晰透彻的认识,如果没有清晰透彻的认识,就是能够恢复2000之前的“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自然环境,有朝一日也会将整个西北地区变成渺无人烟的无边无垠的戈壁沙漠!山河地理——陕甘岭:渭河大峡谷之谜陕甘交界地带的大秦岭,宝鸡人习惯称之为“大散岭”。因为,这里是名声赫赫的关隘——大散关之所在。大散关位于清姜河畔,清姜河古称散谷水。由此向南翻越秦岭主梁,即进入嘉陵江上游,沿嘉陵江而下,可直通巴蜀,此即陈仓古道。大散关名“散”实不“散”,这里山势险峻,层峦叠嶂,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大散关扼西南、西北交通要道,是“川陕咽喉”,兵家必争之地。 历史 上发生在大散关的大小战役多达70余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就是刘邦听从张良之计,出奇兵突破大散关防御,并一鼓作气,占领关中全境。宋代陆游多次写到大散关:“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大散关是“关中四关”中的西关,北有萧关,南有武关,东有函谷关(后移至潼关)。以关中人,特别是宝鸡人的视角看,陕甘交界地带的大秦岭就是“大散岭”。
这一段大秦岭,东段在宝鸡,西段在天水。以“烟雨麦积、绝壁佛国”闻名的麦积山风景名胜是天水人的骄傲,天水人习惯于将这一段大秦岭称之“麦积山”。不少人会觉得,麦积山只不过是一座孤峰而已。其实不然,以麦积山冠名的景区并不只是一座孤峰。麦积山风景名胜不仅有麦积石窟,还有仙人崖、石门山和曲溪景观。仙人崖在麦积山东北方向,离麦积山15公里,有仙人崖石窟,更有“山巍、水秀、崖俊、林密”的山水画卷。向南是秦岭主梁上,也就是在秦人先祖“放马滩”附近,即是现在著名的石门山景区,壁立千仞,悬崖峭壁,一条小道连接南北两峰谓之“石门”。石门山之无限俊美,令天水人称其为“小黄山”。从“小黄山”再往南,即是曲溪景区,山幽林静,雾缭粼粼,蜿蜒逶迤的河曲美不胜收。以天水人的视角,陕甘交界地带的大秦岭,即是一个放大了的麦积山。
也有人将这一段大秦岭称之为“小陇山”。这一段大秦岭森林生态系统良好,森林植被茂密,1962年国家计委批准,在此设立了颇具特色的甘肃省小陇山林业实验局。几乎没有人能说清楚,当年为什么要把这里叫做“小陇山”。一种说法是,因这一地带比陇山小。只要打开卫星影像图就会发现,与陇山相比,这里只大不小。小陇山林业实验局的林区主要集中在这一地界,林区面积超过1000万亩。天水境内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地带。这里不仅有以小陇山冠名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有以麦槽沟、黑河冠名的省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着原始、独特的森林生态环境,古老珍稀的物种和典型的生物多样性。这里不仅有以小陇山、麦积山冠名的国家级森林公园,还有以云屏三峡、李子园冠名的省级森林公园。在这一地带,陕西设立有通天河国家森林公园。这里的大秦岭,南坡延展平缓,曲流成景,是嘉陵江上游右岸来水区;北坡陡峭短促,流水多入渭河大峡谷。
无论是以“大散岭”,还是以“麦积山”,抑或是以“小陇山”来表陈这一段大秦岭,似乎都有一定道理,却又似乎不能尽然。这一段大秦岭地处陕西、甘肃交界,如果将两省各取一字,将其名之为“陕甘岭”,也许最为妥帖。这一段大秦岭,西头是天水,东头是宝鸡,如果将两市各取一字,称之为“天宝岭”,也不失一种合理选择。
从地理地貌看,这一段大秦岭与其他各段大秦岭相比,最大不同点在于,离开“天水豁口”后,北侧山脚下的渭河河道进入峡谷地带,其海拔高程由天水1100米下降至宝鸡590米。如此一来,秦岭北侧山麓显得越来越挺拔。更鲜明的是,这越来越挺拔的秦岭北麓并没有直接暴露在人们可视范围,而是深藏在渭河大峡谷之中。渭河大峡谷的南侧是秦岭北麓,北侧是陇山南坡。渭河夹在了大秦岭与大陇山之间,如果选取秦、陇二字,可称其为“秦陇大峡谷”。渭河大峡谷发端于天水市(伯阳镇),止于宝鸡市(宝鸡峡水库大坝),如果选取天、宝二字,可称其为“天宝大峡谷”。
大秦岭和大陇山均是具有重要地理标识意义的山脉。大秦岭是中国中央山脉,大秦岭将中国一分为二,划分出中国的南方和北方。大陇山是西北黄土高原的中央山脉,将西北黄土高原一分为二,划分出黄土高原的陇西高原和陇东高原(陕北高原)。陇西高原海拔1500-2000米,陇东高原海拔800-1200米(关中平原500米左右),这等海拔高程差异是陇东陇西诸多差异的重要根源。不仅如此,大陇山还将渭河一分为三:陇西高原河段、秦陇大峡谷河段、关中平原河段。渭河由大秦岭支脉鸟鼠山发源后,与大秦岭相伴,一路向东奔流。在陇西黄土高原川流约285公里,入秦陇大峡谷曲流约154公里出宝鸡峡,入关中平原流淌约379公里,在潼关港口注入黄河,全程约818公里。关中-天水是一个文化圈,也是一个经济带,这个文化圈和经济带以陇山为分野,又以渭河为轴心。
大陇山是黄土高原的中央山脉,也是渭河的重要水源地。大陇山的南部称关山、陇山,北部称六盘山。大陇山由南部的渭河大峡谷发端,止步于北端的西华山。大陇山南北长约240公里,在渭河大峡谷处最宽,接近100公里,北部狭窄处不足10公里。由北向南,在大陇山西侧,先后发源了两条重要河流:葫芦河和牛头河。葫芦河古称瓦亭水、陇水。因河床狭窄多曲折,形似“葫芦”得名葫芦河。葫芦河的河源在大陇山北部与西华山毗邻的月亮山,主河道由北向南,于三阳川入渭河,河长约296公里。葫芦河的左岸支流全部接纳了来自大陇山西麓之水。牛头河,古称西江,清水,桥水,其河源在芦子滩。从卫星图片看,牛头河主河道走向就像是一个斜置的牛头形状,由东北而西北,西北而西南,再转向正南,于社棠镇入渭河,河长约85公里。大陇山东侧发源了泾河、千河、金陵河。三条河流均呈西北东南走向,均注入关中平原的渭河河道。其中,泾河是渭河第一大支流,北源固原大湾镇,南源泾源县老龙潭,至平凉八里桥汇合,东流经平凉、泾川,于杨家坪入陕境,经长武,彬县、泾阳,于高陵县陈家滩入渭河(是“长安八水”之一),河长约455公里。千河,古称汧河。因流经千山脚下而得名。源头由5条小支流汇成,经南庄入陇县唐家河(即汧河源头),经陇县、千阳、凤翔,于陈仓区千河镇入渭河,河长152.6公里。金陵河源出吴山,于宝鸡市金台区入渭河,河长55公里。大陇山南侧,由西向东分别发源了通关河、小水河、六川河,南侧之水皆入渭河大峡谷。
在葫芦河左岸支流清水河南岸的二、三级阶地相接的缓山坡上,有一处著名遗址——大地湾遗址(秦安县五营乡邵店村)。1958年,首次发现大地湾遗址。1978-1984年进行了连续7年考古发掘,1995年又进行了补充发掘,发掘面积达14752平方米。根据碳十四年代测定,大地湾文化遗存距今7800-4800年,上下时间跨度约三千年。第一期:前仰韶文化(距今7800-7300年)。陇西先民创造彩陶,种植粮食——黍。迄今为止,大地湾是渭河流域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址;第二期: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500-6000年)。揭露出比较完整的原始氏族村落,其中彩陶绚丽夺目,不乏艺术珍品。第三期:仰韶文化中期(距今5900-5500年)。彩陶艺术鼎盛,线条生动活泼,图案富于变化,造型与彩绘结合完美;第四期: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500-5000年)。农业化取得显著进展,人口剧增,聚落扩大到整个遗址区。这是截止目前我国考古发现中,同一时期绝无仅有的大聚落;第五期:仰韶文化向齐家文化的过渡期(距今约5000-4800年)。
渭河大峡谷腹地,在北岸一块黄土台地上,也有一处“关桃园”遗址(陈仓区拓石镇的一个小村落)。1982年关桃园遗址被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因宝兰铁路二线建设通过遗址,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宝鸡市考古工作队联合组队对该遗址进行发掘,获得了石器、骨器、陶器、玉器等一大批珍贵遗物,遗迹遗物时间跨越前仰韶、仰韶、两周及宋元明多个时期,尤以前仰韶文化内涵为最丰富,不仅涵盖了大地湾遗址一期和北首岭下层的特征,而且自成体系,构成关桃园类型。关桃园遗址出土了骨耜、骨铲、骨刀、石斧、石锛、石刀、刮削器等生产工具,特别是20余件距今约8000年的骨耜亮相,成为这一地带农业起源的重要标志。
在宝鸡市金台区金陵河西岸台地上,有一处“北首岭”遗址。1957年陕西省 *** 将北首岭遗址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宝鸡市 *** 设立北首岭文物管理所,2000年更名为宝鸡北首岭遗址陈列馆。1958-1978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等单位先后7次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在遗址内发现了年代比半坡类型更早的北首岭类型文化遗存。
较为详细罗列上述三处遗址试图说明,无论是陇西陇东,还是渭河大峡谷,原本就是原始部落聚居之地。截至目前,仅宝鸡查明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就有740余处,天水也多达500余处。大秦岭与大陇山相会的地带,陕甘交汇的地带,秦陇交汇的地带,原本就是破晓中国文明、孕育中华民族的“宝贝地带”。宝贝的秦陇地带,闪耀着中华民族早期文明的智慧之火。这一切,完美暗合了伏羲、炎帝、黄帝的传说。从“龙的传人”而言,大陇山就是“大龙山”、“龙首山”。伏羲女娲是大地湾文化的先驱,其发祥地是古成纪,也即今葫芦河流域秦安一带。三阳川有一卦台山,相传是伏羲画卦之山。天水风土民情,风物景致,多与伏羲女娲有关。天水城区有伏羲庙, *** 题词“羲皇故里”。有当代人推定,伏羲即 *** ,“盘”繁体作“盤”,有“盘旋”之意,暗合“伏羲鳞身,女娲蛇躯”意蕴,这也是中国文化最初的“龙”。“古”字的本义是代代相传的久远时代。也就是说,伏羲原本就是中国文化中开天辟地的人物。伏羲“崇拜太阳”,一直由西向东迁徙,故名“太昊”。向东迁徙,必然翻越陇山,首先来到宝鸡(古陈仓),此谓“都陈”。《国语•晋语》云:“炎帝以姜水成。”姜水即今之清姜河,陕甘岭之北,大陇山之东。炎帝是古代羌人代表,陕甘岭、大陇山是古羌人活动中心。《国语·晋语》云:“黄帝以姬水成”。姬水,也就是现在的漆水河。古漆水是周人的起源地。周人姬姓,自认黄帝后裔。《水经注·渭水》曰:“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牛头河上游有“三皇谷”森林公园,此间有水称“轩辕谷”,相传是轩辕黄帝的出生地。由此,伏羲、炎帝、黄帝,中华文明始祖均起源于“宝贝的秦陇地带”,他们的族群或翻越大陇山,进入关中平原,沿渭河顺流而下,进入黄河中下游,或翻越大秦岭,沿嘉陵江而下,向南直抵巴蜀,或沿汉江而下,直达荆楚。由此,在四面八方播撒了大地湾文明之火。
不少人觉得,陇西之地生态恶劣,不足以承载早期的文明火种。其实,过去不是现在,大地湾所以能够成为中华文明最初的港湾,是因为原生态的大地湾具有显著的生态优势。考古学家可以向我们还原一个原生态的大地湾。葫芦河流域原本是一个水草丰茂,气候温暖湿润,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地方。在对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动植物遗存鉴定后认为,距今8000年前,大地湾有着茂密的原始森林,在河谷地带多有着厚实的灌丛草地。中国林业科学院分析鉴定,大地湾遗址遗存有冷杉、白蜡树、榛木、铁木等10多种树木,其中铁木、槲栎属于亚热带树种。依托原始森林,大地湾动物种类繁多,组合丰富,不乏稀有珍品。大地湾出土兽骨17000多件,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鉴定,仅哺乳类动物就有7目15科28个属种,其中苏门犀、苏门羚等目前生活在亚热带和热带地区,过去却奇迹般地生活在大地湾。另外,还有猕猴、熊、虎、豹、象等动物种群。大地湾辉煌的史前文化,正是得益于这世外桃源一般的生态环境。在关桃园遗址,除发现与大地湾相近的动植物外,竟然发现了金丝猴、黑熊、麝、狍、青羊以及雕,这是关桃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完整的证明。在发现的20种野生动物中,金丝猴、苏门犀、水牛、水鹿、麂、獐、中华竹鼠、四不像鹿、猪獾等9种,现在该地区已经不复存在。这种古今生态环境巨变,值得引起深度思考和高度警惕!
大秦岭以北,大陇山以西,渭河及其支流葫芦河、牛头河流域,曾经是一个美丽无比、魅力无穷的地方。这里就是中华民族心灵记忆深处中的“伊甸园”——中华伊甸园。与《旧约·创世纪》记载有所不同,在中华伊甸园里,亚当是伏羲,夏娃是女娲。中国的伏羲、女娲,并未受到万能的上帝指使,他们本来就是中华伊甸园里的“上帝”。如果华夏民族要写一部自己的《创世纪》,一定是讲述伏羲女娲在中华伊甸园中的故事。关于伏羲女娲的文献,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至西汉,汉武大帝将伏羲生地——成纪,定格落户在葫芦河流域——秦安县境内。由此,天水“羲里娲乡”得以确立。由此可见,在秦汉之际,葫芦河流域依然是生态优美之地,在国人心目中享有很高的“美誉度”。“文明之先是森林,文明过后是荒漠。”莫非是一语成谶?在秦汉之后的数百年间,人们恣意践踏、蹂躏,中华伊甸园面目全非,以至于大陇山成为人们伤心、悲情所在。大陇山东流在八百里秦川的水,是关中成为“天府之国”的重要活水源头,也是故乡故园的文学意象。陇山西流入葫芦河之水,也成为荒凉荒芜、郁闷苦寒的文学意象。《太平御览》引《周地图记》:“东人西役,升此而顾,莫不悲思,其歌云:陇头泉水,流离西下,念我行役,飘然旷野,登高远望,涕零双堕。是此山也。”一提到翻过陇山之西,就只剩下一个“愁”字。“昔日罗衣今化尽,白杨风起陇头寒。”“尘沙塞下暗,风月陇头寒。”“驱马登陇坂,不敢望秦川。”“出关登陇坂,回首望秦川。”“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起坐泪数行。”“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大秦岭是中国最具文化影响力的山脉,渭河是中国最具文化影响力的河流。河流是地理的血脉,河水质量是生态质量标志。在陇山之西,渭河造就了先秦时代的“中华伊甸园”。在陇山之东,渭河造就了秦汉之际的“天府之国”。就字理结构而言,“渭”字的三点水是指代河流,而“胃”是人体中的一个器官——胃袋。以“渭”字称谓一条河流,似乎是在说,这是一条最能满足人们“胃口”需要的河流。的确,渭河流域沃野千里,“秦中自古帝王州”。数千年以来,无论是陇右还是关中,渭河流域向来是天下富庶之地。渭河竭尽所有,满足华夏儿女不断开张的胃口。然而,渭河流域曾经茂密的森林植被不断被砍伐搜刮,直至童山濯濯。首先是曾经清澈的渭河水变得越来越浑,直至浑浊不堪。之后,泾河水也变得也越来越浑,最终浑浊不堪。如今,不再是“泾渭分明”,而是“泾渭同污”。渭河的“脉象”已极不 健康 。难怪有人调侃说,渭河之水,就像在胃中的食物一样混沌不清。“中华伊甸园”已经黯淡无光,原本的“天府之国”也已失色蒙垢。如果祖先再世,一定羞愧难当。渭河是母亲河,是胃袋、饭袋,是命门、命根。治理渭河是百年之计、千秋大业。
从地图上看,由关中出发去往陇西,最径直的路线当是经宝鸡沿渭河河谷进入天水。然而,数千年来,渭河大峡谷却是通行的禁区。究其原因,大致有三。其一,大秦岭与大陇山在渭河两岸对峙,山峰、梁峁错落,河道被压缩在100米左右,最窄狭处仅30米左右。加之,渭河两岸森林茂密,常有野兽出没,过往者自然心惊肉跳。其二,渭河大峡谷密布60多个蛇曲,宛若60多个Ω字母相连。如此,大峡谷中便有凹岸和凸岸之别。凸岸堆积,尚可立足行走,而凹岸掏刷,悬崖绝壁,无立足之地,等同于绝路。这大概是渭河大峡谷成为通行禁区的最重要原因。其三, 历史 上渭河大峡谷水量大、河水深,目前暴露出来的河床曾大部分淹没在水下。加之,水量大小、水位深浅随季节变化很大,也增加了通行难度。八年抗战期间, *** *** 修筑陇海铁路宝鸡至天水段,从开工建设到建成通车耗时七年。154公里路程,有隧道126座,隧道长度占到线路总长度的七分之一,相当于当年全国各铁路隧道的总和。直至改革***之时,峡谷中宝鸡至天水公路尚未贯通。由此可见渭河大峡谷之“修路难”、“行路难”绝非一般。
“宁绕百步远,不涉一步险。”古人宁愿翻陇山,也不走渭河边。翻越陇山的道路,主要有三条。第一条,也是最靠近渭河大峡谷的一条,翻越路线大致是,由硖石入六川河,转而入小水河,再转入通关河,至凤阁岭度过渭河,经三岔西行天水。陈仓狭道临近渭河峡谷部分路段也发现古栈道,但规模小、不规整,当属“乡村道路”。因这条道路大部分地段在古陈仓地界,且多是“群众路线”,狭窄狭小,坑洼不平,羊肠小道,人称“陈仓狭道”。因 历史 上在这条道经过小水河流域香泉、赤沙一带设有南由县,也称之“南由道”。第二条,陇关道。翻越路线大致是溯千河源头而上至老爷岭,随后分为两道,一道奔葫芦河支流清水河,沿清水河奔葫芦河,再奔渭河;一道奔牛头河支流樊河(古清水),奔牛头河再奔渭河至天水。这是一条官道,也是军民两用道路,闾阎相望,军旅商贸,各色人等,往来熙攘。沿途设置的固关、安戎关、大震关名声显赫。第三条,萧关道。萧关是与秦长城相关的军事防御体系。萧关在泾河源头,扼守自泾河方向进入关中的通道。关中西北方向的威胁主要来自陇西、河西及青藏高原上的游牧民族。秦汉时期主要是匈奴,隋唐时期主要是突厥、吐蕃,北宋时主要是西夏党项。战国以至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抗击西北游牧民族进犯、消除边疆隐患的前哨。
在8000年前,渭河大峡谷已经有智慧先民生存发展。然而,在浩瀚的 历史 文献中,对渭河大峡谷鲜有记载,人们对渭河大峡谷知之甚少。加之,因是陕甘两省交界之地,不容易引起重视。由此,渭河大峡谷也就留下若干待解之谜。
首先是“蛇曲”之谜。渭河在峡谷中跳着华尔兹一般的舞步,千转百回,蜿蜒逶迤。渭河大峡谷蛇曲之美,既委婉轻柔,又恢弘磅礴,值得欣赏,值得玩味。峡谷与蛇曲本不相干的两种自然现象,在渭河大峡谷中竟结合的完美无缺。常识告诉我们,蛇曲常形成于河流流经的平坦地域,一般出现于草原湿地,或河流源头地区,或河流下游冲击平原。比如,呼伦贝尔草原上克鲁伦河“九曲回肠”,清澈的河水映着蓝天,迂回在绿色的大草原上,宛若仙女舞动的蓝色彩练。比如,黄河源头地区形成令世界称奇的蛇曲景观。再比如,嘉陵江下游广元至合川段直线距离200公里,嘉陵江自由洒脱,悠扬婉转,蛇曲龙行,竟走出640公里河道历程。渭河上下游均无蛇曲现象,渭河蛇曲只出现在大峡谷地带,且蛇曲密度惊人(黄河晋陕大峡谷也有蛇曲,但零星存在,密度很小),这需要科学解答。渭河蛇曲出现在“陕甘岭”北侧,在“陕甘岭”南侧,嘉陵江右岸多条支流也出现山谷蛇曲景观,尤以永宁河蛇曲密度最大,蛇曲景观最优美(天水曲溪景区即在永宁河支流)。这同样也是科学课题。
其次是“无官道”之谜。如今,在渭河大峡谷,陇海铁路、客运专线、310国道、G30高速密集穿梭,像是盛大的交通聚会场所。然而,在陇海铁路通车前,长达数千年,渭河大峡谷“无官道”。因为没有“官道”支撑,关中与天水似乎天各一方,相距甚远。我们知道,先人们早就在大秦岭中开辟出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在大巴山中开辟出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密集的古道网络密切了大秦岭南北沟通联系,促进了经济 社会 发展步伐。大秦岭、大巴山中开辟任何一条古道,绝非容易的事情。唐代李白呐喊:“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如此之难,古人还是开辟了古道交通体系。然而,渭河大峡谷与古都长安相距不远,特别是秦人由“御奴马夫”到“千古一帝”,历时800年,其中300年以陇西为中心,500年以关中为中心。秦人活跃于“天水豁口”,密集往来于天水宝鸡之间,奔走在秦岭南北、陇山东西,渭河大峡谷本应最便捷的“秦人走廊”。然而,秦人并未在此修筑一条像样的“官道”。秦始皇成为“千古一帝”后,举力修筑为后人称赞的“秦驰道”,竟然也与渭河大峡谷“无瓜葛”。汉唐盛世,雄风勃然,古丝绸之路商贾云集,关陇集团鹊起天下,却没人能够享渭河大峡谷之便捷。究竟是无能力修筑,还是压根儿不想修筑?这是何等的 历史 之谜?在宋代,宋人金人在渭河大峡谷周边战事连年累月,也未曾留下军用通道。
第三是“街亭”之谜。“六出祁山”是三国名篇, 历史 上只有第一次是“真”出祁山,也是诸葛亮组织的第一次北伐。诸葛亮原本想重演“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故事。以赵云、邓芝为疑军,明着由斜谷道攻取郿县。实际上,自己率军经祁山道进逼陇西。“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可谓家喻户晓。斩马谡的原因是“失街亭”,因“街亭之战”战败,第一次北伐功亏一篑。否则,将会改写中国古代史。不论“功过是非”,只问“街亭”在何处?这已经是一个千年之迷。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一,秦安陇城说;其二,麦积街亭说。“秦安说”认为,街亭是两汉时期的略阳城。略阳城在汉末仍居重要地位,三国鼎立后神秘消失,原来是被“街亭”代替。其根据是:《后汉书》“来歙克略阳城”与《三国志》“马谡失街亭”,对地理环境描述与陇城的地理状况相合。当地有常营、大营、五营等地名,也算是战争遗存,且出土有铜镞、铁刀、盔甲等兵器,可算作“物证”。而“麦积说”认为,街亭古镇俗称“街子口”,历来是关陇、巴蜀要道。“街子口”位居天水东南七十里。“街子口”往南经白石峪、平南、小天水、盐官可到祁山堡;街子口经党川、利桥、两当、凤县,可达汉中(直至民国初年,常有驮队、马帮沿此道来往于秦州汉中),完全符合曹魏提醒张郃:“秦岭之西有一路可通祁山,中间一隘口,地名街亭,是去汉中的咽喉要地”的表述。诸葛亮再三告诫马谡:“街亭虽小,干系甚大,此地奈无城廓,又无险阻。”这些皆与街亭古镇地形地貌吻合。现在看来,问题的关键在于:魏将张郃究竟可否取道渭河大峡谷攻击位于峡谷口附近的“街亭”?
历史 留下来的迷局还有不少。比如唐僧西天取经,从西安出发至天水,究竟走了那一条道?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曰翻越陇山,走陈仓狭道抑或是陇关道;二曰翻越秦岭,过嘉陵江右岸支流,经唐藏、利桥、党川、麦积,以至天水;三曰直接穿越渭河大峡谷。唐代杜甫沿哪一条道路去往天水,也有不少谜题。当然,最难以解开的 历史 迷局,要算是“秦文公”之谜。公元前762年,秦文公率700兵众,由大秦岭深处的西垂宫出发,“东猎”宝鸡至“汧渭之会”。这次行动,名为“东猎”,实为暗地考察,为秦人迁都关中做准备。这次行动的具体线路也是一团迷雾。相信随着研究深化,总有一天,真相将大白于天下。
作者:党双忍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古话说南方的秀才北方的将第四句是西部的黄土埋皇上第三句是什么?其实这句古话就这三句,东南西北都有,不信你看,南方的秀才(南)北方的将(北,北代表东北)西部的黄土埋黄皇上(西)你看东南西北是不是都全了
甘肃的黄土高坡感觉土挺厚的,怎么只有黄土不长树呢?我感觉原因有三:一、人为砍伐。农村百姓每天都要做饭,燃料从哪里来?山上。二、牛羊养殖。牛羊每天都吃草,草从哪来?山上。三、土壤瘠薄。山上长期没有植被覆盖,土壤有机质消耗殆尽,要想长出新的植被,难以成活。黄土高坡将来会不会形成植被呢?肯定会。原因有三:一、随着经济 社会 的发展,农村百姓逐渐富裕起来,家家户户开始烧天然气了。上山砍柴虽然省钱,但是花费时间精力太多,再去砍柴,已经不划算了。这样一来,自然就没人再砍柴了,山上的植被就重新获得生存繁衍的机会。二、当今时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生态保护的意识大大增强,人们主动地恢复保护植被已经付诸行动。比如植树造林、禁伐禁牧,都会有效地促进黄土高坡的植被形成。三、有人认为黄土高坡光秃秃,是因为天然降水太少。可是前不久央视报道, *** 在降水量低于二百毫米的沙漠地带飞播造林获得成功;八步沙六老汉植树造林的地方,降水量也只有二百毫米左右;陕北黄土高原降水量大概在三百毫米左右,植树造林已经获得成功,使沙漠向北后退四百公里。根据我掌握的资料,甘肃的黄土高坡,降水量都在三百毫米以上,至少有一半的地方降水量在四百毫米以上,最高的地方可达八百毫米,何愁不能绿化?我们可以先易后难,先从降水量五百毫米以上的地方开始,除了成功,我们别无选择!
在蒸发量大于降雨量的地区,植树就是破坏生态平衡,就能造成生态危机。最好的办法,撤出人为干扰,让大自然自行安排一切!当然,有外来水源灌溉的除外!
现在的黄土高坡已经有“绿”了,而且雨水也渐渐充足,生机焕发了,这是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之后意外的收获,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只有黄土不长树”了,你多去实地考察考察再来说吧,OK?[呲牙][祈祷]
甘肃黄土高坡的黄土不是感觉挺厚的,实际是真的特别厚,平均厚度超过50米以上,而之所以黄土层不长树,不是大多数人理解的那般缺水原因,而是黄土本身不适合树木生长,说白了就是黄土的土基不行,不具备树木生长的基础条件。
不管种没种过地,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主要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土壤、水分、阳光,似乎具备了这三个条件就能完成植物生长循环,但其实这里对土壤是有要求的。甘肃的黄土形成于外力搬运,属于风化物质沉积,这类土壤的底部是粉砂层,中部是亚粘土,中上部是细粘土,这使得土壤结构相当松散,也可以理解为密度比较低,粘土与粘土之间存在有很多“管状”空隙,在显微镜下呈蜂窝状。显然这样的结构存不住水,降雨过后水分子马上就渗入地下,造成植物无水可吸,从而无法生长。
另外还有一点,甘肃的黄土层缺乏粘合力,每当降雨发生,只要雨量稍大,渗入黄土层的水就会将黄土基底侵蚀,轻则造成局部坍塌,重则造成大面积山体滑坡,这种情况下植物还没来得及稳固扎根,就被黄土掩埋了,这其实也是陕甘地区河流泥沙含量高的原因。换一个说法,甘肃的黄土就像是一堆没有围栏的粮食,既不能有效存储水分,也不具备粘性固定性,再加上深达几十上百米,稍微遇到外力,变得不稳定。
可能有人会说毛乌素沙漠土层也很厚,为什么毛乌素经过治理可以实现绿化,而甘肃黄土就不行呢,这是因为:甘肃黄土与毛乌素虽然都相对干旱,但毛乌素 历史 上属于沙化土地,与现阶段的甘肃黄土根本不是一个量级,毛乌素充其量是10万年前的甘肃,所以毛乌素的治理植树 *** 根本不适用于甘肃黄土。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因为降雨少,虽然土层厚,可是水分不足,植物生长的第一需求就是水分,其次才是土壤。人家土壤很薄的石头山,只要降雨量够,水分充足,植被就能长的很好,比如湖南张家界,安徽黄山这些之类的虽然土层薄可是树木茂盛。
甘肃无论地貌气候差异都很大,黄土高原的降雨量在600MM以下,所以树木稀少,像我们甘肃南部山区不属于黄土高原的地方,虽然土层贫瘠,因为降雨量高气候温暖湿润,
庄稼一年两季,到处都绿水青山。
黄土高坡其实就是我们说的“黄土高原”地区,确实黄土高坡地区的植被非常少,很多地区基本上都是“荒漠”状态,整个黄土高坡的区域并非只有甘肃,包括山西,陕西,宁夏,青海等地也有分布,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所以这是我国中部偏北地区的最大地理构造形态,不过近些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黄土高坡的改变,所以也出现了明显的转变。
而在很多人的眼中,黄土高坡这么多土,为何就是不长树呢,一直“印象很深”,其实并不是,如今已经改善了很多了,所以听到这个说法,确实令人比较惊奇。当然在以前,确实属于这种模式,土是树木的生存根本,按照道理说是不应该才对,那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黄土高坡的具体情况,怎么黄土不长树出来?
黄土高坡(黄土高原)的形成
根据科学考察的数据来看,黄土高坡之所以变成这样,是通过了地质变迁,生态系统的演变等因素发展而来的,大约在800万年以前,如今的黄土高坡区域是一片汪洋大海,面积大约有6个渤海面积大。但是在新一轮地质构造出现活动之后,黄土高坡的区域就缓慢地演变了,由于该区域的气候干燥,寒冷,加上强风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加上其他地区的“沙尘”不断往黄土高坡的“原始水区”进行移动。
这样经过上千万年的积累之后,该区域的“原始水区”被沙尘所覆盖,最终形成了“沙尘”地质条件。然而当出现强降雨的时候,由于“沙尘”地质条件具有不稳定的因素,所以导致平坦的“原始水区”出现了“不规则”的模式,并且成为了不同的“土层”。本身这个变化已经就够大了,而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由于地球的欧亚大陆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发生了剧烈的碰撞,所以导致黄土湖区愈抬愈高。
也就是说,整个大陆板块的碰撞相当于重新构造了一次地貌,所以导致整个黄土高坡彻底改变了,最终在大约800万年的时间段,黄土被抬出地面,而渐渐的成了高原,也就是如今的黄土高原面貌。所以综合情况来说,黄土高坡的演变还是结合了地理变化,气候变化等因素才形成的,并非初期就是这个样子。
黄土高坡(黄土高原)这么多土,为什么就不长树?
上面我们说了,黄土高坡的形成其实少不了气候的因素,这是我国典型的气候约束区域,黄土高坡一般年平均温度为3.6 14.3 ,可以说还是不错,并且大部分地区的年降水量为150 750毫米,一般是集中在7月到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 80%。可以说是有水有土了,就算是气候不太好,但是也可以有相应的植物才对。
但是黄土高坡蒸发量是远远高于了这个降雨量。普遍是高于实际降水量,年蒸发量为1400 2000毫米,所以植物是不可能有足够水资源来进行维持的,那必然是“不长树”。虽然还有河流的路过,由于“土壤”的问题,也很难出现大规模的树木,所以就算是具有较厚,非常多的土来维持,但是树木是很难生存下来的,这就是为何曾经没有大规模树木存在的原因。
不过,万事都不难
近些年来,我国采取了各种办法,对黄土高坡地区进行改变,所以也还是有部分地区开始种树,并且生长出来了。我国能够将沙漠改变成为绿洲,那么对黄土高坡的改变来说,必然是有办法的。我国开展的三北工程建设就是对黄土高坡的一个改善,经过30年的时间,共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3亿多亩,64黄土高原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977年的11%提高到2008年的19.55%,所以已经巨变了。
并且我们从图像也可以看到,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树木(比较稀少),但是矮小,稀少的树木也起到了巨大的固沙作用,所以黄土高原如今生态也在变好了不少。同时黄土高原随着能源格局的改变,也发生了直接性的转变。所以万事都不难,黄土高坡迟早也会被我国人民所征服。合理引水、充分保水、有效节水、高效用水等方式的实施,最终也将会让黄土高坡变成我们最优质的生态区域。
总结
黄土高坡不长树已经成为“ 历史 ”,当然少数地区可能还未看到,这是属于正常的情况。毕竟这么多年来,我国加大了对黄土高坡地区的生态系统维护,也是需要一步一步来的,黄土面积63.5万平方千米,并不是我们一时一刻可以说完成绿化的,所以我们一步一步的进行绿化,终究完成所有的地区,是迟早的事情,并且如今大范围的黄土高坡(黄土高原)已经发生颠覆性的状态,颠覆你的想象 了,已经长满大片森林区域了。
缺水。
有土不长树当然是因为缺水和土壤养分缺乏,下面来分析一下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
八千万年以来,该地区地质活动频繁,经历了沧海桑田变化,海拔由几十米隆起到三四千米,导致整个高原由西北到东南坡度巨大,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同时导致腐殖层土壤流失殆尽,所以才成了荒芜之地。
据考证在西周时期黄土高原东南部的平原、山地、丘陵、塬地上的森林和草原生长繁茂,森林植被覆盖率高达53%,即使到一千年前是宋代,森林覆盖面积仍然达到三分之一。后来随着人口增加,过度人为砍伐,才导致现在这样的状况。
黄土高原
中国西北的黄土高原,总面积有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东部沿海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五个省的总面积。更重要的是,黄土高原的土层厚度一般达50——80米厚,厚的地方甚至达150——180米,这是亿万年来,大自然赠送给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礼物。
那么,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应该解决那些问题呢?
首先是水是问题,一般人认为,黄土高原很少下雨,十分干旱,其实这是想当然,黄土高原降雨量没那么不堪,多年平均降雨量在400至600毫米之间,和京津冀等华北北部地区的降雨量差不多,只不过黄土高原降雨量也是集中在在夏秋季,而且那里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加上地形坡度大,有水存不住。
所以说要解决水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水存不住的问题。
可以根据地势,由高到低、由易到难,平整土地,规划水流河道,由不规则的、天然的千沟万壑,变为规则的、防冲刷防渗漏的、有序的人工河道和库湖。这在过去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现在随着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会大大提高效率,这样的改造看起来投入不少,但这是惠及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如果成功就不会担心18亿耕地能不能保住的问题,开源总比截流更有效。
改造后的黄土高原
第二步要改良土壤。
由于黄土高原经过长期的水土流失,有机质随之“付诸东流”,土壤中有机质比较贫乏,这个其实更容易解决。初期的作物和植被可能不会太茂盛,不过由于解决了水土流失,植物腐烂后产生的有机质会逐年积累沉积,一定会形成良性循环,不用十年八年就可以成为良田。
长此以往,随着高标准农田面积的不断增加,由于植物的覆盖,会减少水分蒸发量,加上当地水网面积的扩大,对提高降雨量也能形成良性循环。
也许有人说,这样的措施可能导致沿海地区淤积减少,不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发展。这个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沿海地区淤积形成可耕地,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露出海面,这个淤积厚度少则几米,多则十几米甚至几十米,也就是说同样的土方量,在内陆改造农田面积会是在沿海通过淤积成为农田面积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因为农田土壤厚度仅需要几十公分足矣,而土壤到海里,大部分会成为海底沉泥,这样会浪费宝贵的土壤,并且几乎是不可逆的过程。
如果所有的黄土高原经过改造,中国的耕地面积缺少的问题有望完全解决,再也不用担心用世界9%的耕地养活20%的人群这样的问题了。
甘肃包括西北大部分土质很漂亮,细黄色,称黄土高坡。就是土和淀粉一样,容易沉淀板结,雨水很难沁入进去,下一点雨水就从上面划走,经不住冲刷,被冲刷后都是小毫沟,带走的土流到河道,河道再流到黄河,就成了黄河。如果哪里能存住水,慢慢长点小树,长年的树叶和草的腐蚀那就是很好的土地了,土质会变松虚,植物可以扎根进去,也能把水份吸收进去。甘肃有的地方种庄稼长的很好,那都是已经种活出来的土地,种出来的活土地不适合使用化肥,容易板结,使用庄稼秸秆和动物粪便,就是种庄稼的一等好土地。
黄土高原是我国一种非常“特殊”的地貌类型,既不同于沙漠里黄沙遍地的情景,也与山地或者耕地中岩石以及土壤的构造迥异,而是一种由黄土堆积覆盖、然后在风力特别是水力侵蚀作用下,形成了一种千沟万壑的形态。那么,既然黄土高坡是由黄土构成,为什么只看到黄土,而很少看到长树呢?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北部,面积64万平方公里,包括内蒙古、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等7个省区的部分地区。从气候类型上看,黄土高原区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点是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降雨量在400毫米左右,高原的东部降雨量较多,然后向西逐次递减,西部的部分地区年平均降雨量仅有200毫米左右。
说到黄土高原,不得不谈一下黄土。高原的黄土,绝大部分并非是通过本地的岩石风化和水力侵蚀作用下形成的,而是“外来户”。在周围区域特别是西部和北部地带,在长期的地质运动和风力搬运的作用下,大量的沙土慢慢在该区域沉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终形成了深厚的黄土堆积层。
从黄土的构成看,通常以粉沙为主,粒径在0.005毫米到0.05毫米之间,纤细的粉沙使得黄土的土质异常松散,透水性极强。另外,黄土中还含有一定量的碳酸盐、粘土以及其它易溶性盐类,使得土壤干燥后容易板结、遇水后又容易裂解扩散。因此,在地势的影响下,经过这里的河流从西向东流过,同时加上降雨的作用,水土流失现象非常严重。
在正常的情况下,植物(包括草和树)的生长,都需要适量的水源、阳光、空气、温度以及具有一定肥力的土壤。阳光、空气和温度自然不必多说,黄土高原毕竟不像非常干旱的沙漠,这里的温度还算适宜,阳光照射也充足,另外降水最少的区域也有200毫米左右,东部地区甚至还能达到400毫米,算不上非常缺水,因此决定着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状况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土壤了。
刚才提到了黄土高原的土质形成及特点,与正常状态下通过本地岩石分解和土壤发育的过程不同,黄土高原土很多都是从外地被风刮过来并且逐渐沉积下来的,组成土壤的颗粒很细,结构非常松散,相互之间的附着力很弱,而且在土粒之间形成了无数的孔隙,使得土壤的透水性很强,即使有降雨,也会在很短的时间内下渗到底部,表面以及以下一定深度的区域内很难存得住水,从而限制了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发育,这是黄土高原很难长树最重要的原因。
第二点,由于黄土的性质比较松散,在遇到水流或者水从孔隙中向下渗透的过程中,这种由水流带来的作用力,会使得沿途所经过的土层发生裂解和剥离,如果降雨量较大或者下渗作用非常明显时,这种剥离作用会有较大的几率使土层发生断裂甚至塌陷,直至在新的状态下形成暂时的稳定状态。这种作用的影响,使得土层经常发生变动,也不利于林草的生长。
第三点,鉴于黄土的渗透和转移性比较强,那些本来处于上层黄土中的可溶性矿物质,也会随着水流的作用,被带到较深的地下,使得表层黄土的矿物质含量很低。同时,黄土的经常性变动,也非常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因此土壤并不能向着增强肥力的方向发育,土壤变得异常贫瘠,植物生长也失去了充足的营养来源。
第四点,季节性气候也加剧了营养物质的流失。虽然黄土高原在夏季降雨量较多,气温也较高,微生物在黄土中的生存和繁衍具备了一定条件,也为黄土中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升高做出了贡献,但是,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使得土壤的些许发育“功亏一篑”。一个是流水作用,将黄土包括其中的矿物质、微生物等冲刷带走,最后可能汇集成较大的地表径流向下游流去。另一个是冬季和冬春交替季节,气温较低、降水很少,来自西部和北部的强风,将表层中的部分沙粒挟裹着带起来,其中也包含着大量的“营养物质”,向东部地区输送,最终沉降到华北、东北区域以及大海中。
基于以上四点原因,纵然黄土高原有那么厚的黄土,也很难具备孕育树木的条件,连适应性很强的野草都极难适应。
改造一个区域的地貌特点,绝非一日之功,更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根据区域的地质、气候和适应性植物的特点,统筹考虑,分步实施。就像黄土高原西北部的毛乌素沙漠,由于这里的沙层和黄土层较薄,具备一定的蓄水条件,所以多年来我们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固定沙土、种草植树,区域的水汽循环基础得到了很大的改观,植被覆盖率非常高,最终超过90%的沙漠“披上了绿衣”。
由于黄土高原地域广阔,不同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降雨量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更应该因地施策,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治理。我们国家多年来对黄土高原也实施了系统的生态整治工程,一开始是在土层较薄、降雨量较少的区域,大力开展生态修复与工程建设相结合的方式,比如修造挡土坝、建造梯田、种草等,先提升土层抵御风力和流水侵蚀的能力,然后再逐步植树造林,提高成活率,形成规模化效应。
而在水资源相对充沛的地区,则采取以种树为主的措施,可以“一步到位”,降低生态修复的时间和周期。对于那些土层很厚、降雨又稀少的地区,从目前来看,治理的难度仍相当大,性价比也不高,因此并不是治理的重点。
除此之外,为了加强系统治理,除了上述工程和生态类的治理措施之外,还需要在农业和畜牧业生产过程中强化相应的配套举措,比如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减少放牧频次和数量、原来的坡耕地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等,目的都是最大程度地为生态的自然恢复创造优良条件。在全国上下共同努力下,黄土高原整体的植被覆盖率现在超过了60%,这个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面貌已经焕然一新,受到世界的广泛关注和称赞。
为什么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颗粒越来越细黄土高原地区冬季盛行西北风。西北风将黄土物质由西北地区吹向东南方向。在风速减慢时颗粒大的物质先沉积下来,颗粒小的物质继续被风吹向东南方向。风速进一步减慢时颗粒比较小的物质才会沉积,向东南方向颗粒更小的物质依次沉积,形成了黄土高原自西北到东南颗粒越来越细的特点。
四大高原有哪些?中国有四大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
高原(Plateau)是指海拔高度在5米以上,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
关于将西北的黄土和西北的黄土埋帝王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将西北的黄土「西北的黄土埋帝王」 内容由林淑君副主任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ehuijuan.com/baike/1686687563a94406.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