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794759

【导语】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三块钱国币》作家简介及其他作品(论坛帖)(共9篇),供大家阅读参考,也相信能帮助到您。

篇1:《三块钱国币》作家简介及其他作品(论坛帖)

论坛精华帖:/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410

老吕

丁西林 (1894-1973)

丁西林,物理学家、戏剧家。曾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设计新的可逆摆测量重力加速度值;研究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及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主持创办南京地磁台;晚年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在建设北京大学物理系、中央研究院及创建该院物理研究所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丁西林,原名燮林,字巽甫,1893年9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泰兴县黄桥镇。初入小学读书成绩优异。1910年考入上海南洋公学,1913年毕业。翌年负笈英国,入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1919年获理科硕士学位。蔡元培由欧洲返国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以“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为办校宗旨,不拘一格延聘国内外学有专长的有识之士到校执教。丁西林即于1919年回国,受聘入北京大学任教,先后任物理学教授兼理预科主任,尔后又多次被选为物理系主任。他任物理系主任期间,仿效蔡元培校长,极力延聘优秀人才到系执教,使物理系一时人才济济,称为一时之盛。

丁西林入北京大学后即与系主任颜任光一起,大力提倡实验工作,建设物理实验室,亲自编写60多个实验讲义以为倡导,并亲自审阅学生的实验报告,以树立理论与实验结合的优良学风。他讲授物理课,首倡采用中文而不用英文编写讲义,并从事整理和订正物理学名词术语的中文译法,以利于国人吸收西方科学。他在北京大学任教近10年间,成绩卓著,深受学生尊敬,培养了不少学有专长的人才。

1927年中央研究院在南京成立,蔡元培出任院长,丁西林出任设于上海之物理研究所所长,并兼任研究员。当时研究院初创,研究所白手起家,经费很少,所需各种器材、设备和书刊均必须从国外购进。他面对困难毫无惧色,精心规划,刻苦经营,迄至抗战前夕,物理研究所已建立了一批能开始进行科学研究的实验室和一个藏书丰富的图书馆,并在一些方面取得了科研成果。

丁西林任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坚持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功绩斐然,深得蔡元培院长的器重和所内人员的尊敬,先后被选为中央研究院代理总干事和总干事,奔走于南京、上海、昆明、重庆、桂林之间,风尘仆仆,不辞辛劳,为中央研究院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丁西林抱有教育救国思想,历来十分重视教育工作。他认为培养国家建设人才,首先必须办好大专院校和加强中学物理教学工作。为此,他特意将物理研究所的金木工车间扩充为设备精良的物理仪器厂,从事制造教学所需的分析天平、显微镜、经纬仪等。仅1935-1937年间,就生产600套高中物理实验仪器和3000套初中物理实验仪器,由教育部统购分发全国各地高中、初中供教学使用。这两类仪器的设计均由他亲自审定,并亲自主持编写实验讲义随仪器附送,对我国中学物理教学工作的充实和提高起了重要作用。

丁西林长期担任繁重的行政领导工作,但他念念不忘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发表过若干有一定水平的研究论文。1917年他在伯明翰大学时,就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员O.W.理查逊(Richardson)教授指导下,以热电子发射实验直接验证麦克斯韦速度分布律,证明了这个分布律也完全适用于热发射电子。他设计了一种新的测量重力加速度g值的可逆摆,既可排除测量转动惯量的困难,又不必测定摆的重心位置,因而大大降低了测量g值的实验误差。l934年他深入地研究了电网络行列式的一般性质,推广了王季同教授提出的求电网络行列式分子分母的新规则,并依据行列式的一般性质,自然地推导出这些新规则以及基尔霍夫规则。他还研究了不同空气压力对摩擦起电的影响。在声学方面,他对中国传统乐器--笛进行了改进。鉴于当时国内的迫切需要,他积极推动地磁的研究及测量工作,主持创办了南京紫金山地磁台,填补了我国的空白。从1946年起,他从事研究“地图四色问题”,先后持续20余年,花费了不少心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的科技群众团体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950年成立了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和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两个团体。丁西林被选为科普协会副主席。1958年全国科联和全国科普协会合并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他当选为副主席。继又出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主任等职,曾先后率领各种文化代表团访问亚洲、非洲、欧洲许多国家,为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丁西林还热心从事文艺创作和翻译工作。他创作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曾震动当时的话剧界,此后又陆续发表了不少独幕剧。1955年出版了《丁西林剧作选》。

丁西林对汉字的难写、难认、字体混乱和查找不便等缺点深为关注,经常在业余时间从事改革的尝试。虽然简化汉字笔画和减少通行的汉字数量为汉字改革的主要课题,但改进汉字检字法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为此他创造了“笔形查字法”,依此可以“见字知号,按号找字”,现已被吸收进《计算机中文信息笔形编码法》。

(作者:大可)

/vbb/showthread.php?threadid=1410

[《三块钱国币》作家简介及其他作品(论坛精华帖)]

篇2:《三块钱国币》

丁西林的独幕讽刺喜剧《三块钱国币》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四册(必修)戏剧单元的独幕喜剧。这幕喜剧,历来都被视为“优秀”剧作。但笔者却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这部作品反映的内容,以“阶级斗争”观念,替代了人类的道德观念。作品所颂扬的“情”,只是一种“阶级偏见”,而其所讲的“理”,实为“胡搅蛮缠”。它不适合作教材。

“情”的阶级偏见“碎瓶事件”的受害人本为女主人吴太太,但作品却始终让人感觉不到这一点。人们看不到作者对真正的受害人吴太太的一点点同情。大概只是因为吴太太是“阔人”吧。从作品中,我们闻到的尽是“阶级斗争”的火药味。吴太太是“阔人”,但“阔人”也是人啊,“阔人”也有“阔人”的情感世界啊。作品怎不关注吴太太倒霉时烦躁的感受,而让扬长雄去“火上加油”,一味地去与她作对呢?有些时候,矛盾的产生与激化,并不是为了很大的经济利益,而是为了“斗气”啊。作品似乎忽略了这个常识,更忽略了一般女性心胸狭窄的特点。

杨长雄帮助李嫂“解围”,却不肯承认吴太太的损失,不肯掏出一分钱替人补偿损失,连做做样子也不肯:“你是阔人,三块钱不在乎,我是一个穷光蛋,我的三块钱用处多得很。”作品将这种行为视为“见义勇为”。但笔者看不出这种“见义勇为”的“高尚”之处。

教学这一课的时候,笔者请学生们讨论杨长雄这一作法是否妥当。有学生说:“杨长雄的话,既失公正,又缺智慧,哪像个大学生呢!”学生认为,假使杨长雄不用“阶级斗争”的方法,而是用“调解”的手段,富有“人性化”地处理这场矛盾纠纷,那么吴太太“让步”的可能性也还是存在的。比如杨长雄叫李嫂向吴太太认个错儿,给吴太太戴戴“高帽子”,夸她几句“菩萨心肠”,说几句同情与体谅的话语,排解一下她心头的烦恼,平静一下她烦躁的心情,提醒她硬逼李嫂典当铺盖赔这么几块钱会有损她的形象与声誉,然后再请求她放李嫂一马。如果这些工作都做了,对吴太太还是一点效果没有,那么杨长雄再对她进行“阶级斗争”,则吴太太受人仇视,无人同情,便是咎由自取的了。而在自己不讲“人情”的情况下,要求别人讲“人情”,则显出了其阶级之情的偏颇。

“理”的胡搅蛮缠杨长雄极力阻止吴太太向李嫂索赔。其主要理由有二:第一、“女佣是穷人”,女主人应“替穷人想想”;第二、“擦花瓶是娘姨的职务,娘姨是替主人做事。所以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第一条理由能够成立,第二条理由,则难以讲通。按照杨长雄这个理论,佣人在主人家做错事,给主人家无论造成多么大的损失,都可以不承担任何经济或刑事责任。我想这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外,在过去还是现在,于理于法都是说不通的事。但作者对杨长雄这种胡搅蛮缠的作法却是大加褒扬的。与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相比,同样是帮人说话,同样是能言善辩,鲍西亚堪称机敏、勇敢而又智慧,而杨长雄的表演则恐怕只能称为拙劣了。

杨长雄的拙劣,还表现在他与吴太太的“口水战”失败后的粗野冲动上。一个大学生舌战不赢一个妇人,便去砸那妇人的东西――花瓶。

《三块钱国币》这个独幕讽刺喜剧,究竟“讽刺”的是谁,其作品的客观表现效果,恐怕有悖于作者的主观愿望吧。

笔者认为,无论是站在现实还是历史的角度去审视,这部作品在“情”与“理”的处理上,都是有欠妥当的。它可以算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好教材,却不能被称为一篇“人文主义”的好作品。人们之所以认为这部短剧“优秀”,那是因为作品中主人公杨长雄的这种“过激”的“阶级斗争”行为,在中国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始终是社会的一个精彩“看点”。历史已经过去,我们渴望在生活或文学作品中见到的不再是那种“找靶竖敌”冷酷无情的“阶级斗争”场景,而是充满人文主义道德关怀,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的温馨镜头。

篇3:《三块钱国币》

教学目的:

1、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2、鉴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3、通过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两个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教学设想:

学习本课,在前两篇教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同学们的潜能,利用这个剧本给他们一次大胆尝试和实践的机会。在教师有机的指导下,放手让他们自己去鉴赏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并能写出有条理的鉴赏文章。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及相关资料简介(5m)

1、丁西林(1893―1974)现代剧作家、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原名丁燮林,字巽甫,江苏泰兴人。19赴英国伯明翰大学读理科,其间阅读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19回国,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业余从事剧本创作。作品以喜剧为主,著有《一只马蜂》《北京的空气》《三块钱国币》等。他的剧作,构思巧妙,含蓄幽默,妙趣横生,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新中国成立后,曾任国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文化部副部长等职。

2、关于独幕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之内完成,故要求所写事件的矛盾冲突的全过程,必须集中于同一时间、地点并得到最完整、最集中、最充分的体现。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所以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较为迅速,人物也不宜太多。

二、熟悉情节矛盾冲突,为进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做准备(10m)

1、剧情概括――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住在同院的大学生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口角。杨气急之下摔碎另一只花瓶,无可奈何地送上三块钱国币,完成全剧。(剧情简单)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铺盖该不该押,杨与吴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

2、矛盾分析――全剧围绕花瓶事件展示主仆之间(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矛盾冲突(焦点)。(矛盾集中,结构严谨)

着力描写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

第一次,争论的焦点是李嫂该不该赔花瓶;

第二次,焦点是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

第三次,是由大学生骂女主人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三次交锋,层次清晰,将剧情逐次推向高潮。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另:顺势总结本文构思的艺术特色

三、通过舞台提示和情节鉴赏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20m)

吴太太:自私吝啬,尖酸刻薄,蛮横泼辣,缺乏同情心的富太太。

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受本省人的欺诈是一条公例,她是一个例外”――按常理,吴太太作为一个外省人,本应受本省人的欺诈自己也有寄人篱下之感,可是吴太太恰恰相反,她破了例。

2>开场就指桑骂槐的不停的唠叨――出言不逊,尖酸刻薄,得礼不让人。

3>女仆李嫂无意中打碎了一只花瓶,吴太太就逼一个身上只有三毛钱的下人赔偿三块钱国币――自以为有道理,富有但吝啬小气,缺乏同情心的阔太太。

4>和杨长雄的三次交锋――典型的庸俗的小市民习气;胡搅蛮缠(得礼不让人,无礼搅三分),泼辣狡辩。

5>她听到杨长雄说她是“一个无耻的泼妇”,便不依不饶,一逼再逼,甚至谩骂:“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你骂了人你不承认。你骂了人你不敢承认。这才是无耻。是的,无耻!下流!混蛋!”――蛮横粗俗的泼妇骂街;得礼不让人,尖酸刻薄。

杨长雄:有正义感、同情心,机智幽默,能言善辩。

1>舞台提示:“如果外省人袒护外省人是一条公例,他是一个例外”――作为抗战期间上千流离颠沛的大学生之一,遇到同是外省人的吴太太本应同病相怜,共度患难(袒护包庇),可杨长雄坚持正义,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

2>为李嫂抱不平,义愤填膺地和吴太太论情,说理,讲势,争辩说李嫂是个“低级穷人”,赔不起,再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仗义执言,这就反被动为主动,彻底驳倒了对方。义正词严,慷慨激昂,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见义勇为,正直善良,能言善辩,机智幽默,富有同情心正义感。

3>理屈词穷的吴太太露出泼妇骂街的本相后,杨长雄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宝贝花瓶砸碎――凸现见义勇为的性格,但同时也说明他容易冲动,缺乏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只能砸碎花瓶出出气罢了。却也更反衬出吴太太的无礼蛮缠,令人厌恶。

成众:低缓、短促、风趣的语言,则与他的沉着稳重和幽默的性格是分不开的。

四、结合课后练习三,分析语言幽默诙谐的特点(5m)

1、《三块钱国币》――诙谐的幽默,蕴含着轻松和机智,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以彼此之道还施彼身――模仿吴太太语调理论,好像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

大词小用――“进攻”、“被迫抗战”、“巨大赔款”等;使冲突更加形象,凸显人物形象。

辩论的口气――使日常的小冲突显得严肃庄严,有助于突出人物性格。

新颖的名词――“高级的穷人”等,机智幽默。

2、《茶馆》――含泪的幽默,蕴含着严肃和悲哀,引起读者的深思。

唐铁嘴―― “我已经不吃烟了”, “我改抽‘白面儿’啦”,“大英帝国的烟,日本的‘白面儿’,两大强过侍侯着我一个人,这点福气还小吗?”。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良,冰凉!”。

庞太监娶妻,老林老陈要组建小三口儿家庭。

另:顺势总结语言幽默的特点

五、艺术特色

1、构思精巧,开头和结尾尤具特色。戏是从一派争吵声中开场的,这使戏从一开始就聚焦在主要冲突“该不该要打破了花瓶的李嫂赔三块钱”,略去了李嫂打碎花瓶这一事件的真正起因,“作者越过事件的真正发端,把起点放在一个处于持续状态的动势中,勾起了观众对于幕前情景的遐想。”(胡宁容:《谈丁西林独幕喜剧的特色》)正是这场并未写出的口角,给全剧定下了一个激越的基调。幕一拉开,舞台上就已战火弥漫,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本剧的结尾尤其给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吴太太一逼、再逼、三逼,杨长雄一忍、再忍、三忍,已是剑拔弩张,一触即发,此时杨长雄故意走到吴太太的面前摔碎另一只花瓶,全剧就这样在最后一个没有完成的动作上戛然而止了。“这样的结尾,象交响乐,在最强烈的高潮时突然‘以千钧之力一下收住,刹时万籁俱寂,令人目瞪口呆,半晌才如梦初醒”’(吴启文:《丁西林谈独幕剧及其他》),令观众联想万千。

《三块钱国币》的这种开头结尾方式使全剧始终处于一种急风暴雨的动态进程之中,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态度。

2、本剧的语言俏皮幽默,所有的语言纯乎出于角色的性格,看似平凡,但在此情此景下,不由人不露出会心的微笑。杨长雄模仿吴太太一上场时说话的.腔调,表面上是抱怨成众,实际上是嘲讽吴太太,充满机智和诙谐。杨长雄满口“如果”“也许”“因为”的学生腔式的演说词令和吴太太的泼妇骂街的不和谐的交织,显出吴太太的不可理喻,也给杨长雄这番慷慨激昂的辩论涂上了一层喜剧色彩。成众的台词不多,但短促、风趣的语言已充分表现了他“自然而不自觉的幽默”。

3、伏笔的使用也是本文构思的一大特色。剧中吴太太两次拿起现在仅存的一只花瓶端详,极言她对花瓶的喜爱和对打碎的花瓶的痛心,结果,杨长雄故意把这只花瓶也打碎了,并主动送上三块钱。杨长雄按吴太太的逻辑解决了问题,让吴太太哑口无言。正是由于这些伏笔的使用,造成一种出乎意料之外,但又在情理之中的喜剧效果。

六、课文难点参考

1剧中杨长雄和成众的棋局未完,剧末成众却说“和棋”,为什么?

这句话表面上是说那盘棋局,实际上是十分风趣又一针见血地比喻这场两败俱伤的争吵。吴太太得到了李嫂的三块钱国币的赔款,是打了胜仗;杨长雄故意打破第二只花瓶给了她第二笔赔款,她就等于吃了败仗。杨长雄说不服吴太太因此打破她的另一只花瓶来出气,可以说是打了胜仗;但是一个穷学生平白地赔三块钱国币,也可以说是吃了一个败仗。双方都有胜有败,但谁也没有真正彻底打败对方,成了“和棋”的局面。

2.成众从始到终都未参与冲突,也不能左右冲突的发展趋势,可以把这个人物去掉吗?

成众这个人物不是可有可无的。他是作为一个与杨长雄对照的形象出现的,在其冷静幽默的性格映衬下,杨长雄的见义勇为、富有正义感,却容易冲动、不讲策略的性格显得格外鲜明、可爱。杨长雄的许多心理活动都是在和他的对话中交代的。虽然他未参与这场舌战,但每当杨、吴之间的口角趋于白热化的当口,是他“轻描淡写”式的话语让冲突告一段落,使得全剧有张有弛。

篇4:《三块钱国币》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三块钱国币

时间:民国期间

地点:西南某省城

吴太太(回头问杨)你说你是一个穷光蛋,请问现在哪一个不是穷光蛋。

杨长雄(被迫抗战)吴太太,你还要多讲吗?

吴太太我为甚不能多讲?难道我连在我自己家里说话的权利都没有了吗?

杨长雄(放弃了纸上谈兵)好罢,你既要讲,我就再和你讲好了,你刚才要我讲道理,我为省事起见,没有理会。现在我把这个道理就来讲给你听听。我们都是穷人,不错,不过穷人也有穷人的等级。一个用得起娘姨服侍的太太,如果穷的话,是一个高级的穷人;一个服侍太太的娘姨,是一个低级的穷人;像我这样一个扫地抹桌子要自己动手的穷学生,是一个中级的穷人。如果今天是我这样一个中级穷人,打破了像你这样高级穷人的一只花瓶,也许还可以勉强赔得起。现在不幸得很,打破花瓶的是李嫂,她是你雇佣的一个娘姨,她是一个低级穷人,她赔不起。三块钱在你可以不在乎,在她……

吴太太你这话不通,什么叫做不在乎?……

杨长雄好好好,就说是我说错了,你说对了。……现在我要说的是一个理,事理之理。我们争的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一件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的问题,我的意见是:一个娘姨打破了主人的东西,不应当赔,主人不应该要她赔。完了。

吴太太喔!不应该赔?

杨长雄不应该。

吴太太花瓶是不是我的东西?

杨长雄是的。

吴太太是不是李嫂打破的?

杨长雄是的。

吴太太一个人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应该不应该赔偿?

杨长雄应该赔偿。

吴太太好了,还要说什么?

杨长雄啊,别忙,别忙,你说的是毁坏了别人的东西,可是你不是别人啊!我问你,李嫂是不是你的佣人?

吴太太是的。

扬长雄佣人应该不应该替主人做事?

吴太太当然。

杨长雄你的花瓶脏了,你要不要她替你擦擦?

吴太太要她擦擦,是的,可是我没有叫她打破啊。

杨长雄当然你没有叫她打破。如果是你叫她打破,那就变成主人的命伞,替主人打破花瓶,那就只有做得快不快,打得好本好的问题;而设有赔偿的问题了。我现在再请问你:从古到今,瓷窑里烧出来的花瓶,少说,也有几十万几百万。这些花瓶,现在到哪里去了?一个花瓶是不是有打破的可能?

吴太太有的,谁可以把它打破?

吴太太是呀,谁可以把它打破,该有花瓶的人可以把它打破。

杨长雄你这就错了,该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破,因为她没有打破的机会。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擦花瓶是娘姨的职务,娘姨是代替主人做事。所以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好了,还要说什么?

吴太太胡说八道!

杨长雄胡说八道?我还有话要说,你要听不要听?

吴太太我不要听!

[注]娘姨:女佣人。

1.请概括选文的内容。

2.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吴太太是怎样的人?

3.简析杨长雄是一个怎样的人?

4.选文没有显示最终的结果,请你给该剧设想一个结局,略作陈述。

参考答案:

1.杨长雄与吴太太因李嫂打破花瓶在赔偿问题上发生争执。

2.爱财,毫无同情心,得理不铙人。

3.爱打抱不平,富有同情心,仗义执言;当李嫂打破花瓶,吴太太让其赔偿时,杨长雄主动替其辩论,用推理法最终让吴太太无话可说。

4.如:吴太太虽无话可说,但仍不依不饶,坚持让李嫂赔偿,无奈之下,杨长雄和其同伴为了李嫂有活干,凑了三块钱给吴太太。

篇5:三块钱国币..

一、学习目的

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欣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

1.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2.欣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

分析杨长雄这一人物形象。

四、学习方法

自读、鉴赏

五、学习过程

【一】释疑解难

分析杨长雄这一人物形象 剧中的杨长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能言善辩,见义勇为,有青年人爱管闲事的美德”,作者把这种性格强调到非常突出的程度:见义勇为,不是他的事成了他的事,替李嫂申辩几句,反倒使自己受到吴太太的攻击。起先,他与吴太太说理,但显然这种“演讲式”的说话在蛮横粗俗的吴太太面前等于是对牛弹琴。随着剧情的`发展,吴太太叫警察拿了李嫂的铺盖去换三块钱赔她,杨长雄气不过,骂她“无耻的泼妇!”又恰巧被吴太太听到,于是杨长雄陷入了尴尬的喜剧情境中。由于这些喜剧情节,杨长雄性格中的正面特点就有充分发挥的可能性。最后,他“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砸掉,并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赔三块钱,不但出了气,而且粉碎了对方的攻势。他的爱管闲事的性格得到了突出的表现。这种性格是可贵的、先进的,所以可敬可爱。杨长雄这一形象,不仅以他的正义感及同情心和吴太太的自私刻薄及蛮不讲理形成子对照,而且他的性格中本身也包含了矛盾。由于缺乏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单凭一时冲动,说不服吴太太就用打破她的第二只花瓶来出气,为了出气,赔钱也在所不惜,使自己这样一个穷学生平白无辜地赔了“三块钱――国币”,使人觉得有几分可爱又有几分可笑。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选段,完成下列题目

杨 (向成)你说丢人罢?……这样的一个无耻的泼妇!

吴 (走进,不幸的听到了对她的批评,向杨)什么?你讲什么?你骂 +人是不是?(向成)成先生,你听见的,他破口骂人……

【略】

吴 (血管暴胀,双手撑腰)你这怎么说!

杨 (理屈词穷,闭紧了嘴唇,握紧了拳头,没得说。忽然灵犀一点,恢复了面色,伸手从衣袋中摸出了三张纸币,送上)三块钱――国币!

[吴事出意外,一时想不出适合环境的言词。抢了纸币,握在手内,捏成纸团,鼓着眼,看着对方]

成 (危险风暴渡过,得到了这一场恶斗的结论)和棋。

[收拾棋子](幕下)

1.这一段显示了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请选择正确的项填入括号内:

A.凶残、狡猾 B.正直、机敏 C.诚恳、老实

D.泼辣、蛮横 E.成熟、老练 F.中庸、胆小

①吴太太( ) ②杨长雄( ) ③成众( )

2.对这段情节的解说,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是矛盾冲突的高潮,使戏剧在高潮中结束,给人以激动人心的力量。

B.是矛盾冲突的结局,在原来的冲突之后,又产生新的矛盾,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

C.是矛盾冲突的高潮和结局部分,在原来的冲突已解决的基础之上,又产生新的更激烈的冲突,使故事在高潮中戛然而止,增强了讽刺力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

D.是矛盾冲突的高潮和结局部分,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答案】

1.①D ②B ③F

2.C(其他选项都不完整。)

[1]

三块钱国币..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三块钱国币

三块钱国币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多幕剧和单幕剧的区别

2.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

3.初步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教学过程

1.了解剧情、剧中人物身份。

2.分角色朗读剧本,了解该剧矛盾集中特点。

3.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了解剧本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很完整过程。

分析情节结构: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破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棋。(虚写女仆打碎花瓶、赔不起,以铺盖抵押,被辞退等情节)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杨与吴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的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4.指导学生分析矛盾冲突的焦点,本应是女仆与女主人的冲突,如何转移到大学生与女主人的冲突并成为焦点。剧本着重描写了这个焦点,即他们之间的三次交锋,这些交锋,层次清晰,由发展到高潮, 结尾以打碎另一只花瓶解决冲突,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

在矛盾冲突中,大学生杨长雄是替女仆说话,义正词严,据理力争,而女主人吴太太胡搅蛮缠,尖酸刻薄,显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

5. 总结扩展

本剧把看似平谈无奇的事件,安排点染得波澜起伏,表现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主题。

6.布置作业

1.阅读剧中反映杨长雄与吴太太冲突的部分,归纳他们之间三次交锋的焦点。

2.找出丁西林的独幕剧《一只马蜂》或《压迫》,阅读欣赏其讽刺幽默的喜剧特点。

附:板书设计

结构 人物 剧情

开端 吴太太→自言自语 埋怨女仆

杨长雄→坐着看书 与友下棋

发展 吴太太    逼仆赔钱 典押铺盖

(两次交锋) 杨长雄 不应赔钱 不应典押

高潮 杨长雄 忍无可忍 打碎花瓶

吴太太 争吵谩骂 不依不饶

结局 杨长雄 握紧拳头 掏出纸币

吴太太 一时语塞 抢过纸币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分析剧中主要人物性格。

2.欣赏本剧讽刺和幽默的语言。

教学过程

1.让学生重温上节课归纳的杨长雄与吴太太的三次交锋,注意这两个主要人物的语言。

2.分析剧中人物形象,找他们的语言、行动。

大学生杨长雄敢想敢说,能言善辩,锋芒毕露。如“有花瓶的人,不会把花瓶打破,因为他没有打破的机会。动花瓶的人,擦花瓶的'人,才会把它打破……娘姨有打破花瓶的机会,有打破花瓶的权利,而没有赔偿花瓶的义务。”

如舞台说明提到“杨面白手颤,忍无可忍。忽然看到了花几上放着的花瓶,急忙地走去,抢在手中,走到吴的面前,双手将花瓶拼命的往地上一掷,花瓶粉碎。”

这些言行都充分表现了他仗义执言,好打抱不平的性格。

女主人吴太太从出场时的唠叨,自言自语,话语尖酸刻薄,狡辩谩骂,如“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她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这条巷子的对面,就是一家当铺。我请你带着她把这个铺盖拿到那家当铺去押三块钱交给我。”“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话,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这些语言充分显示了她自私、吝啬、胡搅蛮缠的个性。

3.赏析语言的特征

杨长雄:发牢骚,泄不满的语言,模仿吴太太上场时说话的语调:“我的三块钱用处多得很这个年头,自来水笔,卖到六十卖块钱一支,钢笔头,两块钱一打,九毛钱一瓶墨水,一毛钱一只信封。从来没听说过!”这些话像是抱怨,实际上是对吴太太的嘲讽,充满机智和诙谐,能使观众产生会心的微笑。

成众:语言不多,面对杨长雄的气愤则说道:“和一个女人打架?不太妙”。可是我赞成给她一个教训。当吴太太要他证实杨长雄骂人,他则说:“对不起,我在下棋,没有留心到我四周围的环境。”这些低缓、风趣的语言,则与他的沉着稳重和幽默的性格分不开的。

4.总结、扩展

语言是构成剧本的基础,是人物心理、动作的外观。我们在欣赏这幕剧时,首先要品味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动作等影响而形成的思想感情和个性特点。其次要品味富有动作性的人物语言。动作性有时表现为人物的动作冲突,如杨长雄站了起来,好像真想动手的样子说:“这样的女人,除了拳头的教训,没有别的办法。”有时表现为人物内心的活动,如吴太太听说当铺的人给李三块钱,但不要李嫂的铺盖后,赶快把警察引走。

5.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课后朗读人物对话。

附:板书设计

人物

语言特点

形象特征

女主人

吴太太

说话唠叨、出言不逊“……花瓶,五年前……在九江买的”,“我为什么不能多讲?”

“我已经看过她的包袱和身上,她只有三毛钱……这是她的铺盖……对面就是当铺”

“你没得说了是不是?刚才你很会说,怎么现在连屁也不放了”?

吝啬、自私、尖酸刻薄

逼人太甚、缺乏同情

泼妇骂街、胡搅蛮缠

大学生

篇7:三块钱国币..

一、学习目的

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欣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

1.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2.欣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

分析杨长雄这一人物形象。

四、学习方法

自读、鉴赏

五、学习过程

【一】、教师点拨DDD作家作品

丁西林(1893―1974),字巽甫,原名丁燮林,江苏泰兴人。青年时期留学英国,在伯明翰大学攻读物理学和数学。19,留学归国。之后曾历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国立中央研究所所长。自幼喜爱文艺,从事业余戏剧创作,逐渐成为“五四”以来致力于喜剧创作的有影响的戏剧作家之一。可以说,他既是一个出色的剧作家,又是一个杰出的物理学家,“科学(物理)与艺术(戏剧)思维”相反相成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五四”时期以《一只马蜂》、《压迫》等世态喜剧而蜚声剧坛。之后曾一度沉默,在抗战热潮中,又重新提起了笔,先后发表了《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多幕剧)等喜剧作品。

他是中国现代话剧史上一位有独特风格的喜剧作家,特别是在独幕剧方面,成就突出,被誉为“独幕剧圣手”。他的创作深受英国近代喜剧(尤其是幽默喜剧)的影响,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喜剧模式,善于从人情世态中寻找喜剧因素,把英国式的基于语言技巧和行为矛盾的幽默喜剧风格,都带给了国人。其创作的出发点,往往不是社会、历史、现实中的“问题”,也不是“惩恶扬善”的伦理道德家的眼光,而是以一个喜剧家的直觉,去发掘生活中的喜剧因素,结构具有喜剧意味的戏剧。选材大多局限于知识分子阶层;戏剧冲突无非是恋爱、婚姻关系和特定情境下的微妙心理;而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机智和幽默,他的剧本里充满了机智、幽默的警句,是以语言自身的戏剧性来直接获取效果的。

其中,《三块钱国币》写于1939年,显示出了剧作家善于从人物性格差异与碰撞中挖掘日常生活中的喜剧性的特殊才能。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内容

【三】、学生理清结构

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成众来找杨长雄下开棋

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吴杨二人进行正面交锋

高潮――杨忍无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

结局――杨无可奈何,赔偿吴三块钱国币

与本单元其他几篇课文不同,这篇课文不是多幕戏剧的节选,而是一出独幕剧,所以其结构更严谨,矛盾更集中。从课文中我们能看到戏剧冲突完整的发展过程:围绕花瓶事件,主要写了大学生杨长雄与吴太太的矛盾冲突。先是吴太太继续开幕以前的口角,朋友来找杨长雄下棋,这是开端;然后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二人进行正面交锋,这是发展;接着是第三次交锋,杨长雄忍无可忍,打碎另一只花瓶这是高潮;最后大学生杨长雄无可奈何,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这是全剧的结局。戏剧结构的安排也是独具匠心,冲突发展到李嫂赔偿了三块钱国币,本可以平淡地结束,也达到了对吴太太的讽刺的效果,但作者笔锋一转,又引起了吴太太和杨长雄的新一轮冲突,让戏剧在杨长雄故意打破花瓶又赔偿三块钱国币这一高潮中结束,以达到意想不到的艺术效果,对吴太太的讽刺也更为辛辣。

【四】作业 ;练习题2

篇8:三块钱国币..

一、学习目的

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欣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二、学习重点

1.了解独幕剧结构严谨、矛盾集中的特点。

2.欣赏作品幽默、诙谐、富有讽刺意味的语言。

三、学习难点

分析杨长雄这一人物形象。

四、学习方法

自读、鉴赏

五、学习过程

【一】释疑解难

分析杨长雄这一人物形象 剧中的杨长雄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能言善辩,见义勇为,有青年人爱管闲事的美德”,作者把这种性格强调到非常突出的程度:见义勇为,不是他的事成了他的事,替李嫂申辩几句,反倒使自己受到吴太太的攻击。起先,他与吴太太说理,但显然这种“演讲式”的说话在蛮横粗俗的吴太太面前等于是对牛弹琴。随着剧情的发展,吴太太叫警察拿了李嫂的铺盖去换三块钱赔她,杨长雄气不过,骂她“无耻的泼妇!”又恰巧被吴太太听到,于是杨长雄陷入了尴尬的喜剧情境中。由于这些喜剧情节,杨长雄性格中的正面特点就有充分发挥的可能性。最后,他“忍无可忍”,把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砸掉,并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赔三块钱,不但出了气,而且粉碎了对方的攻势。他的爱管闲事的性格得到了突出的表现。这种性格是可贵的、先进的,所以可敬可爱。杨长雄这一形象,不仅以他的正义感及同情心和吴太太的自私刻薄及蛮不讲理形成子对照,而且他的性格中本身也包含了矛盾。由于缺乏斗争的经验和策略,单凭一时冲动,说不服吴太太就用打破她的第二只花瓶来出气,为了出气,赔钱也在所不惜,使自己这样一个穷学生平白无辜地赔了“三块钱――国币”,使人觉得有几分可爱又有几分可笑

篇9:三块钱国币

三块钱国币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学生与吴太太之间的三次交锋,弄清矛盾冲突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

2、品味台词和舞台说明,了解主要人物的思想性格。

3、体会作者出人意料地安排剧本结构的佳妙之处。

教学难点:3

教学重点:1、2

教学方法:导读

课时安排:1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优秀的小提琴手,类似的例子,在科学史上还有很多,譬如:伽利略是天文学家,也是诗人、文艺批评家;开普勒是天文学家,也是音乐家和诗人;莫尔斯电报码的发明者莫尔斯本来就是职业风景画家。

今天我们来读的这篇《三块钱国币》,它的作者就是一位物理学家兼剧作家――丁西林(幻灯出示:简介丁西林)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解题

1、 简介“独幕剧”

独幕剧是19世纪后期才开始流行起来的一种戏剧形式。它的主要特点是短小精悍。全剧在一幕内完成。由于独幕剧的演出受到较为严格的时间、剧场等条件的限制;因此,它的剧情不能太繁杂,要求情节结构更加精练集中,矛盾冲突的展开也要迅速、人物不宜太多。

2、结合“独幕剧”的特点检查预习情况

⑴问:《三块钱国币》中有几个人物?

提示:吴太太、杨长雄、成众、巡警、李嫂

追问:矛盾冲突发生在那些人身上?

提示:吴太太、杨长雄

⑵问:他们之间的'冲突因何而起?

提示:女仆李嫂不慎打碎了主人吴太太的一只花瓶,吴太太强迫她按照原价赔偿三块钱国币,杨长雄极为愤慨,与吴太太发生了口角。

追问:最终以什么收场?

提示:杨长雄气急之下摔碎了另一只花瓶,无奈地送上三块钱国币。

小结:这幕戏人物少,情节简单,但这并没有影响到它的精彩。我们平时写作文,对于身边的小事总觉得没有必要写,也很少能够写好。丁西林为什么能将生活中的这幕小“戏”写得如此精彩呢?

四、精读课文

1、 学生阅读全文,理清情节结构。

教师:请大家快速阅读全文,概括出全剧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的内容。

提示:开端:吴太太继续开幕前的口角,成众找杨长雄下棋;发展:围绕李嫂该不该赔花瓶和铺盖该不该典押,杨与吴太太正面交锋;高潮:第三次交锋,杨忍无可忍,打碎吴太太的另一只花瓶;结局:杨长雄无奈,赔偿吴太太三块钱国币。

2、矛盾冲突的焦点集中在吴、杨二人身上,作者通过三次交锋具体描绘了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大家看看这三次交锋的焦点分别是什么?

提示:第一次:该不该赔花瓶;第二次:该不该典押李嫂的铺盖;第三次:由杨骂吴太太是“一个无耻的泼妇”引起

追问:在三次交锋中,矛盾双方各自采取什么态势?

提示:吴主动进攻;杨被迫应战。

追问:这三次交锋分别凸显了吴杨二人怎样的性格特征?

提示:吴太太,尖酸刻薄、胡搅蛮缠、地理不饶人、无理闹三分;杨,见义勇为、好打抱不平。

小结:一件寻常小事在丁西林笔下变得如此精彩,他的成功决飞偶然,关键在于他巧妙地设计了情节结构、设置了集中而激烈的矛盾冲突,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刻画了性格突出、形象鲜明的戏剧人物。

五、分角色朗读第三次交锋的内容,体会不同的人物性格。

六、总结、布置作业。

本文标签: 《三块钱国币》作家简介及其他作品(论坛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