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794759
【导语】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从移植词看当代中国哲学(共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从移植词看当代中国哲学
从移植词看当代中国哲学
现代汉语中有很多词,它是汉语里原有的词,但用它来翻译某个外文词后,我们逐渐不再在它原有的意义上使用它们,而主要在它用来对译的外文词的意义上使用它,这些词原有的.意义反而被掩盖了.例如革命、经济、经验、社会、民主、专制、事实、理论、作用.这样的词加上近代专门为了翻译外语词新造出来的词,我统称为“移植词”.在理论的场合,大部分现代汉语语汇都是移植词.本文旨在引起人们注意移植词对当代中国哲学的可能影响.
作 者:陈嘉映 CHEN Jia-ying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62 刊 名: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CTION) 年,卷(期): 16(4) 分类号:H313.5 B2 关键词:移植词 理论 中国哲学篇2:从西方文学作品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从西方文学作品看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论文关键词]大众文化 文学作品 价值取向 “SLFCA精神”
[论文摘要]以欧美文学名著中典型人物为镜,映照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价值取向的现实,论证大众文化中的精神缺失,提出营造高尚的社会大众文化的建议和期盼。
一、大众文化的形成和特征
中华文明悠远博大。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我们取得了以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明创造的巨大成就。至“工业革命”,一种传播技术革命的文化出现,并在现代工业社会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土壤的滋润下开始繁荣,这就是大众文化。
她无明显阶级性,也无乡土文化和群众文化的明显自发性。她仅仅是一种“众人喜好的文化”,在当代具有明显的商品性、通俗性、流行性、娱乐性、传媒性,是物质文化消费现象。
中国的大众文化崛起于20世纪后半叶,短短时间,便迅速壮大成与官方主流文化、学界精英文化并驾齐驱的社会主流文化形态。她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积极影响了国民人格塑造和社会风貌,但也引发了多重争议。这促使人们不得不考虑她的价值和发展控制问题。
二、当代中国大众文化
(一)总体现状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街头文化、网络文化、快餐文化。涂鸦不再是损毁公共设施的反面教材,轮滑鞋成为日常的交通工具,麦当劳和动漫老少咸宜……
“后现代消弭了高雅与通俗之间的差异”,代之而起的是崭新、前沿、活跃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文化时尚;网络文学流行元素的泛滥,无厘头文化的兴起,使文学的处境日益卑微;严肃文学在一片指责声中渐渐地为迎合消费需求苦苦挣扎;表现青春励志、人间真情的作品全面缺失。当代大众文化已在满足人们消费欲的同时,丢掉了文学的功能,造成了文化精神的极度失落。
(二)精神流失与价值取向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精神文明价值正在流失,“SLFCA精神”极为缺乏。
1、Self——自信、自立、自强
《苔丝》中塑造了一位“失贞”后,仍对爱情自信、对生活自立、对命运自强的女性;幼年电击致残的何军权①,在残奥会上屡夺金牌;而整个中国也是一步步摘掉“东亚病夫”铁罩的鲜活史诗。他们用自尊的烈火消解了自卑的封冻,打破了“大树底下好乘凉”、“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的迷信。我们不要打着反对“个人排他主义”的旗号,抹杀“三自”的强大能动性。要深刻反省,坚决抵制懒惰情绪,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
2、Love——爱人、爱祖国、博爱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之前是政治扼杀了“爱”,那么90年代以后则是金钱扼杀了“爱”。但“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孔孟以“仁爱”为纲推行“仁政”主张;保尔·柯察金用钢铁般的意志告诉我们,“热爱祖国,是一种最纯洁、最敏锐、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马丁·路德金怀揣博爱的梦想呼吁种族平等。
3、Fastidious——挑剔
大众越来越挑剔,也越来越不挑剔了!人们会恼火煎饼上多出的'一粒芝麻,也会光临隐私揭秘、情色凶杀的文艺,《荷马史诗》门前冷落、《流星花园》门庭若市……当代中国大众文化,扬弃了旗袍、黑发,宣传起了超短裙、彩发。“肥皂剧”占据收视率前列,选秀场成为大众文化坚实的阵地。我们不能让低能化娱乐继续妨害大众的审美能力,应该用纯粹的文学精神来净化心灵,读《威尼斯商人》,学习安东尼奥们生活的智慧;品《巴黎圣母院》感受敲钟人卡西莫多人性的真善美。品味无数升华人性之理。
4、Cooperation——合作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希望。不过,“80后一代”引领的时尚文化,更加讲求“西式”个性解放。RPG、DIY……从服饰到神情,都追求最cool、最in效果,“Freestyle”的生活方式对青春一族的影响无处不在。并且学校教育也开始留意培养学生的个性。但这很可能是在没有领会“尊重个性”的真谛前提下的盲目模仿。看看《三个火枪手》,他们齐心打败红衣主教、舍命救友。莫逆之交并没有成为他们仗势凌人的资本,也没有妨碍他们侠肝义胆个性的彰显,相反,团队精神使其英雄形象更令人崇拜。我们不要把“尊重个人能力”的人文关怀当作脱离团队的借口,应当领悟合作精神与技巧的本质,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实现“和而不同”。
5、Action——行动
“Every man feels instinctively thatall the beautiful sentiments in the worldweigh less than a single lovely action,”“A man,1ike a watch,is tO be valued byhis manner of going,”不过,总有不少人在睡梦中收获幸福、在幻想中等待机遇。的确,我们不得不饮食、睡眠、浏览、恋爱,也就是说,我们不得不接触生活中最甜蜜的事情,不过我们必须不屈服于这些事物,这一点对15~25岁的城市青年一代最具针对性。试想,如果漂流孤岛的鲁滨逊成天只是“期望”早日回乡而不与自然抗争,如果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的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放弃第八十五天的出航,而“期待”第八十六天的收获,那么“家乡”和“大鱼”又在哪里?人类坚毅、勇敢的光芒又要何以释放呢?无可厚非,生活需要幻想。但最终要把它变为现实。
(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方向
当然,大众文化之所以如此受宠,是因为她从本质上是以最广大人民的生存、享受、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归宿和最高价值目标的。她始终体现着一种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人文目标,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
中国大众文化应继续根植于民族传统文化土壤、反映民族文化思想、体现民族文化风格、优化民族文化人格、展示民族文化精华。对国际文化主流“去粗取精”,吸收先进科学精神,做到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使大众文化实现真正的满足大众需要、尊重大众权利、反映大众理想、提升大众人格。
篇3:从年终奖看职场哲学
又是农历年末,你现在最关心的是年终奖了吧?
每到年末,一些人力咨询公司都会出一些员工满意度的报告(一般来说,对这些报告不用太当真)。有一份报告是这样写的:“在导致离职原因的调查中发现,薪酬列在第六位,年终奖成为离职的因素更少,造成跳槽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个人职业规划以及新的机遇。”
这样的说法对外企来说可谓没错,不过对内企而言则多少有些疑问。在内企,年终奖通常是当作提高员工稳定率的重要武器,也是在年底检验雇佣双方诚信度的试金石。
外企的薪酬结构的构成基本分成平时工资和年终奖这两块。年终奖一般是第十三个月工资,有些还有年终花红,不过年终花红至多是1~2个月的工资,有些甚至没有。内企的年终奖变数非常之大,从0到几十个月工资的都有。为什么它们会有这样的不同?
外企之所以强调月薪而不是年薪,是因为对应聘者而言,现实的每个月工资是最重要的薪酬考虑筹码,这几乎也是外企的职场通用规则。而且外企普遍都有完善的职位、职业能力的评估体系,这样它们就很容易测算出一个职位和一个人才的通常市场水准。年终奖的意义更侧重于年底的福利,并不是薪酬的重要部分。
内企则普遍缺乏对人才的评估体系,但凡做到个中层高层的,也都是向“无所不能”的老板直接汇报。但究竟这个职位值多少钱,出了这个公司谁也不知道,老板的七姑八姨、亲戚朋友之类的人做的职位,就更没有市场价值可言了。
对一个经理人而言,在民企的工作往往会像是一场赌博。因为评估起来难度颇大,特别是做销售的,做不好找些借口也不算是什么难事,做好了也也不见得是个人的功劳。经理人很容易出现脱离人力资源市场的薪酬待遇,不是物超所值,就是“价高质次”。年终奖在这里,往往起到的是一个平衡的重要作用——这种平衡感也只能是来自于老板的个人评估。
还有一些老板,赚得盆满钵满,却对员工抠得很。小气的天性大概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怕员工拿了年终奖就走就更是一个重要原因了。2月份该拿的年终奖,拖到4月、5月甚至年中的老板也大有人在。他们的思考恐怕是这样:就算你现在走,至少你半年的年终奖该泡汤了吧?不过这样的算法恐怕过于直线,他们不知道就算是这样赚了半年的年终奖,终究失去的还是员工的尊重与雇主的口碑。
员工的尊重与雇主的口碑才是决定一个公司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讲得再好,道德文章写得再漂亮,也抵不上工资晚发,年终奖晚发换来的损失大。要检验一个老板是否诚信其实很简单,就看他发工资和发年终奖准不准时就可以了。但凡是连工资都要拖着的老板,几乎没有一个是诚信的。
员工中的年终混混倒也真的不少,别人都忙着过年的活计,他们就在一边发发牢骚。但凡这样的人,拿了年终奖之后多半没了人影。
“抠门狂”的老板和“牢骚狂”的员工真是天生的一对。但凡是“抠门狂”的老板,他的雇主品牌也只能是越做口碑越差,员工也越找越差,到后来只能剩下那些牢骚满腹的员工了。但这些人留在公司的大多数原因,也只是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已。
年终奖的发放也是一门技术活。“乌漆抹黑”的发法固然是充满着博弈的乐趣,但是发的人总觉得多,拿的人总觉得少,这就是人性。但“清晰透明”的发法恐怕对整个公司的管理体系就有了很大的考验,首先你要有和市场接轨的人力资源评估体系,所有人的职位安排,都是尽可能和市场吻合的;二是你必须要有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所有人的工资和奖金,也都是客观公正的。
年底了,你也不妨通过年终奖看看你老板的表现吧。当然,还有你自己的表现。
出处:第一财经日报(上海)篇4:从年终奖看职场哲学
又是农历年末,你现在最关心的是年终奖了吧?
每到年末,一些人力咨询公司都会出一些员工满意度的报告(一般来说,对这些报告不用太当真),有一份报告是这样写的:“在导致离职原因的调查中发现,薪酬列在第六位,年终奖成为离职的因素更少,造成跳槽最主要的因素还是个人职业规划以及新的机遇。”
这样的说法对外企来说可谓没错,不过对内企而言则多少有些疑问。在内企,年终奖通常是当作提高员工稳定率的重要武器,也是在年底检验雇佣双方诚信度的试金石。
外企的薪酬结构的构成基本分成平时工资和年终奖这两块。年终奖一般是第十三个月工资,有些还有年终花红,不过年终花红至多是1~2个月的工资,有些甚至没有。内企的年终奖变数非常之大,从0到几十个月工资的都有。为什么它们会有这样的不同?
外企之所以强调月薪而不是年薪,是因为对应聘者而言,现实的每个月工资是最重要的薪酬考虑筹码,这几乎也是外企的职场通用规则。而且外企普遍都有完善的职位、职业能力的评估体系,这样它们就很容易测算出一个职位和一个人才的通常市场水准。年终奖的意义更侧重于年底的福利,并不是薪酬的重要部分。
内企则普遍缺乏对人才的评估体系,但凡做到个中层高层的,也都是向“无所不能”的老板直接汇报。但究竟这个职位值多少钱,出了这个公司谁也不知道,老板的七姑八姨、亲戚朋友之类的人做的职位,就更没有市场价值可言了。
对一个经理人而言,在民企的工作往往会像是一场赌博。因为评估起来难度颇大,特别是做销售的,做不好找些借口也不算是什么难事,做好了也也不见得是个人的功劳。经理人很容易出现脱离人力资源市场的薪酬待遇,不是物超所值,就是“价高质次”,
年终奖在这里,往往起到的是一个平衡的重要作用――这种平衡感也只能是来自于老板的个人评估。
还有一些老板,赚得盆满钵满,却对员工抠得很。小气的天性大概是其中的一个原因,怕员工拿了年终奖就走就更是一个重要原因了。2月份该拿的年终奖,拖到4月、5月甚至年中的老板也大有人在。他们的思考恐怕是这样:就算你现在走,至少你半年的年终奖该泡汤了吧?不过这样的算法恐怕过于直线,他们不知道就算是这样赚了半年的年终奖,终究失去的还是员工的尊重与雇主的口碑。
员工的尊重与雇主的口碑才是决定一个公司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企业文化讲得再好,道德文章写得再漂亮,也抵不上工资晚发,年终奖晚发换来的损失大。要检验一个老板是否诚信其实很简单,就看他发工资和发年终奖准不准时就可以了。但凡是连工资都要拖着的老板,几乎没有一个是诚信的。
员工中的年终混混倒也真的不少,别人都忙着过年的活计,他们就在一边发发牢骚。但凡这样的人,拿了年终奖之后多半没了人影。
“抠门狂”的老板和“牢骚狂”的员工真是天生的一对。但凡是“抠门狂”的老板,他的雇主品牌也只能是越做口碑越差,员工也越找越差,到后来只能剩下那些牢骚满腹的员工了。但这些人留在公司的大多数原因,也只是暂时找不到更好的工作而已。
年终奖的发放也是一门技术活。“乌漆抹黑”的发法固然是充满着博弈的乐趣,但是发的人总觉得多,拿的人总觉得少,这就是人性。但“清晰透明”的发法恐怕对整个公司的管理体系就有了很大的考验,首先你要有和市场接轨的人力资源评估体系,所有人的职位安排,都是尽可能和市场吻合的;二是你必须要有公正的绩效评估体系,所有人的工资和奖金,也都是客观公正的。
年底了,你也不妨通过年终奖看看你老板的表现吧。当然,还有你自己的表现。
篇5:从社会哲学视角看知识经济
从社会哲学视角看知识经济
本文认为,知识经济并非一定是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知识经济并非遵循的是收益递增规律,从社会哲学的视角看,知识经济不会自然地导向人类美好的.未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垄断将由金融资本垄断演化为知识资本垄断,知识革命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还会引发和加剧一系列新的矛盾,并可能构成对发展中国家的严重伤害。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争取和创造一个发展知识经济的良好政治、社会和人文环境,积极维护自身的权益。
作 者:康永超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委党校,哲学教研室,河南,南阳,473056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 16(4) 分类号:BO3 关键词:社会哲学 知识经济 发展中国家 知识资本垄断篇6:从治道角度看朱熹哲学
从治道角度看朱熹哲学
朱熹的治道思想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影响最大的治道思想, 其治道的主要内容有: 首先为了重整伦常, 建构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成德理论; 其次他借鉴佛老, 使其成德理论更加哲理化; 再次, 为了维护儒家的`道统, 朱熹对事功哲学予以了排斥.他通过这三点, 把当时的社会价值内化到个体之中, 因而构造了一个明晰的角色与地位系统, 为当时的社会找到了一条长治久安之路.文章还对朱熹治道的负面影响作了简要的评述.
作 者:张树旺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东,广州,510275 刊 名: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4(3) 分类号:B244.7 关键词:治道 成德 佛老 事功篇7:从伦理维度看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意识论文
从伦理维度看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意识论文
论文关键词:
伦理关系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
论文摘要:
探讨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需要深入责任意识的本质,指向伦理维度;而在大学阶段个体从“家庭成员”向“社会公民”的角色过渡,又使得大学生群体具有自身的伦理特殊性,这就涉及到其责任意识的再造、深入发展过程;所以,对于各个大学来说,既要承前启后,做好“家庭”向“社会”的角色转变责任意识教育,又要开创未来,树立大学生的民族使命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大学生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流社会群体,普遍拥有较高的知识认知能力和专业技能水平,他们是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也是整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大学生群体的特殊使命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自我担当的能力和正确的责任意识。然而在当今社会中,大学生自身意义感的丧失、自身行为的放纵、对社会义务的冷漠以及对生命的漠视等现象却日益加剧,这些都突显出中国当代大学生使命感的弱化和责任意识的缺失。加强当代中国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已经迫在眉睫。而反观中国大学对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大多是一些对象化、教条化、口号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忽视了责任意识本身的意义和作用。只有认清责任意识的本质,从大学生群体角色转变的特殊性入手,才能更好的实现当代中国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构建更加合理健全的教育体系。
一、责任意识教育指向伦理维度的必然性
康德说,“人,每一个在道德上有价值的人,都要有所承担,没有任何承担,不负任何责任的东西,不是人而是物件”。所以,从本质上来讲,责任意识不仅是一个法律上的概念,更是属于道德领域的一种意识形态呈现。人的这种责任意识体现于人们平时的各种道德行为当中,它不是一种抽象的观念,而是具体体现在对家庭、他人、集体、国家的情感、态度、责任和义务上,“对社会有无责任感,是检验一个人的人格健全和人生境界高低的尺度。”
责任意识的道德属性是和人的社会本质是分不开的。人在本质上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类生命本质要求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就必须有“规定”、“使命”、“任务”。也就是说,健全的责任意识要求必须做到对自我负责,也要对“他者”负责。这个“他者”,可以是具体的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对象化的总和,如家庭、集体、社会、民族等等。所以,责任意识实际上建构在一种“关系”之中。另一方面,责任意识的建构离不开责任意识的教育。人们通过教化从自然人逐渐向社会人过渡,责任意识的构建和健全也需要通过一个不断教化并且进行各种道德实践活动而最终得以完成。人们的这些教化活动在一个关系共同体中,如家庭、学校、社会等得以发生和实现。
责任意识不仅是树立“对自我负责”,“使自身不受到伤害”的自我意识,更重要的是要树立对家庭、集体、社会的承担意识。
所以,对于作为被视为“人生转折点”的大学生活而言,各高校对大学生群体的责任意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大学生群体作为当今社会的一个主流群体又有着其自身的发展特点和轨迹,正确的进行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首先要认清楚大学生群体的自身特点。
二、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伦理特殊性
大学生活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讲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第一次全面接受集体检验的体验,也是其走向社会前对自我意识审视、反省、再造的阶段。大学是从个体家庭生活模式到社会生活模式的过渡阶段。
(一)角色转变:从家庭成员到社会公民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生活模式大多为“家庭-成员”模式。也就是说,个体在自我意识中更多的是认为“我”是家庭的一员,而较少的把自己自觉的看成社会的公民。进入大学以后,个体主要面对的将不再是和自己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而是各种素不相识的社会个体。在“家庭-成员”的生活模式中,个体的责任对象主要是自身和其他家庭成员。在这样的模式中,血缘关系使得责任意识中更多的包含的是一种“宽容”和“爱”的情感;而一旦进入大学,朝夕相对的同学之间要求得更多的是一种“对等”的关系。在家庭关系中,大学生个体作为“幼”辈,在责任体系中往往处于被“保护”的地位;而在“社会-公民”模式中,大学生主体与主体之间却要求一种“平等”的关系,相互之间具有平等的责任义务。
显然,两种角色所要求的责任是不一致的,个体在进入大学之始,若不能及时的进行角色的转变和调整,两种生活模式中的不同角色要求便会在个体的自我意识和道德行为中产生冲突。大学所承担的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便要求正确引导学生加快这种角色转化,加强对同学、对学校等社会意识的培养,使之更快更好的适应大学生活。
(二)责任意识缺失:前期责任意识教育的缺乏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前便经历了一系列的社会化转变和教化,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形成自我对“责任”的一些认知和意识。
然而,这种学习过程更多是接受对各科基础知识的灌输,而不太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的教化。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多半来自于家庭教育。正如前文所说,在以血缘关系为轴心的“家庭-成员”的模式下,作为“子女”角色的大学生个体更容易被宽容、被原谅,往往是父母对子女的责任意识大于子女对父母的责任意识。由于当代中国“独生子女”的特殊家庭环境和父母望子成龙的心态日益迫切,很多子女把这种爱理解为了一种“理所当然”。加上基础教育阶段对这种责任意识教育的忽视,很多大学生缺乏一种家庭责任意识或者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家庭责任意识。不仅对自身的行为任性放纵,也缺乏对父母、亲人的关心和爱护。这与当代中国大学生中自私、人际关系冷漠等现象有直接的关系。
这些现象不是进入大学以后才产生的`,然而却是大学教育必须要面对的实际问题。每个大学的学生都来自五湖四海,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活模式、作息规律等等,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对立或者冲突。对于各个大学来说,加强对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必然要求引导主体具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学会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不仅要对自己负责,还要树立对他人的责任意识。
(三)面向未来:民族责任意识的建构
黑格尔说,民族是一个“伦理实体”。每个人的最初和最终归属都必然是他的民族,这种归属被黑格尔看做是一种“悲怆情愫”。反过来说,每个人无论有怎么样的不同,最终都从属于他的民族,都要担负起民族的建设大业。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学只是大学生迈向社会的桥梁,大学生最终要承载的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使命。大学生不仅是社会的公民,同时也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大学生不仅要对社会负责,更要对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未来负责。大学是个体从“家庭”迈向“社会”的阶梯,也是重树、再造个体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阶段,所以大学中的责任意识教育又必然要求面向未来,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意识。在和平年代,那种民族危亡时的为国捐躯很难实现,也得不到当代大学生的共鸣。它更多的是表现为一种坚定的民族信念和爱国信仰。
三、大学生责任意识教育的伦理导向
责任意识不仅是一种法律上的义务,更指向“人之德性”的道德领域。责任意识的理想状态应该是伦理意识而不是强制规定,是被康德称之为“心中敬畏”的神圣道德法则之一。也就是说,责任意识是一种由内向外、由认识到实践的实现过程。所以,责任意识教育也应该以主体为出发点,把责任作为一种德性,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
(一)责任是一种德性:教育的出发点
中国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训示,从自身出发,尽心、知性、知天下,培养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所谓“修内安外,成人之道”,即是说,人生完美境界的造就,既需要内在修养,又需要外在事功。但“成人之道”的出发点在于“修身”,最终的目的则是成就外在的事业。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责任的认识就在于强调对自身的修炼,即所谓内省而“自知”。反观现在的大学思想教育课程,多过于教条化、书本化,而脱离了思想教育的出发点和最终所要达到的目的。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首先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个人内在修养。
修身是一种以“立德”为本的责任意识培养。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善于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客观的认清事物的本质,具有正确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培养自省意识,实际上是要大学生对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的言行树立一种责任意识,要对自己所说的话、所做的事情负责。而一旦同学间出现矛盾、分歧,也要从自身入手,首先站在客观的立场审视自己,懂得“和而不同”的道理,才能培养出宽容大度的个人气质。中国有“仁者爱人”的道德传统,各高校也应当引导当代大学生注重自身教养的修炼,培养其良好的道德品质。“要成才,先成人”,大学的责任意识教育应该以德性教化为基本出发点,首先使大学生成为有担当、有使命感之“仁人”,再谈技术能力专业方面的知识传授。
(二)民族责任意识的树立:教育的目的
大学阶段处于家庭成员向社会公民角色过渡时期,所以要求各个高校要培养大学生“公正”、“正义”的道德情操。而作为民族的一员,其最终的伦理归宿却是整个中华民族,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又必须具有民族责任意识,自觉地把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统一起来。作为一个社会人,大学生必须学会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而作为中国当代的大学生,还必须要对国家的未来负责,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负责。
所以,大学的责任意识教育必须树立对社会负责的观念和热爱国家的民族意识。这就要求大学教育中要适当的增添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责任意识教育内容。而这两项内容也不应该是空洞的口号式宣传,而应该结合实际、结合时代为学生做生动而具体的介绍。在和平年代,民族危亡时的为国捐躯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但是中国在各方面发展取得的成就却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加强民族荣誉感,必须与实际结合,事实求是的为学生提供资源和材料,让其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祖国,树立民族发展的责任意识。而增强社会责任感,最重要的是要树立“诚信”的意识。中国向来注重“利益”关系,强调重义轻利的气节。在面对一些利益诱惑时,大学生应该具有正确的判断意识,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目前,高科技犯罪正成为社会日益严重的问题。这与当代大学生缺乏最基本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判断有着直接的关系。加强责任意识教育,一定要与时代结合,制定一套适用于当代大学生的教育体系,而不应该是一些空洞的教科书式的思想教育。
(三)责任意识见之于行为实践:教育的转向
责任意识,不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而是具体的体现在平时的行为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仅是让他们学习理论,更重要的是注重对他们日常的行为养成。
大学的责任意识教育应当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近及远。所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应该从日常生活的点滴小事中培养其责任意识,比如引导灌输爱护环境、节约低碳的生活理念等等,从身边的小事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尽可能使学生从实践中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民族使命。高校应该尽可能的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增强实践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其通过社会调查社区服务、公益劳动、志愿者活动等多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责任意识。学校还应与革命历史纪念馆等合作共建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创业教育、现代科学应用教育等,进而坚定理想信念提高责任意识。同时,高校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权责条例,明确权责等行为增强学生承担责任的主动性,而不是被动的承受。
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责任意识的教育改革之路还很长,还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无论如何发展,都不能脱离了责任意识最本质的东西,只有回归其伦理本质,才可能从根本上做好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教育,为大学生德育培养提供一种可能性途径。
参考文献
[1][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
[3]王晓虹.道德贵任:高校道德教育内涵的倾斜点[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75.
[5]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6]王键.简谈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n].光明日报,,7.
[7]孟彦乔.对当前大学生“责任感”表现弱化的理性思考[j].党史博采(理论),2006.
[8]甘荫全.陈纯馨等.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及纠正[j].,06.
篇8:从颜色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从颜色词看英汉文化差异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与文化背景的差异,颜色词在两种语言中的表达也大相径庭.本文从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生活环境和感情色彩等方面简述了英汉语言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并对其差异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习惯表达方式予以归纳总结.
作 者:高桂莲 李岩青 GAO Gui-lian LI Yan-qing 作者单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宁夏,银川,750021 刊 名: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 分类号:H313 关键词:英语 汉语 颜色词 文化差异篇9:从《诗经》看词的构成
从《诗经》看词的构成
古汉语词汇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诗经》创造了成千上万个新的词语,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能力。这些新词的构成有凝固、紧缩、组合、倒叙、仿造、概括等多种方式。
词是表达概念的,是语言最基本的运用单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事物的涌现,就会有相应的词语来表现。新词或者另造,或者在旧词的基础上派生而成。古汉语词汇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单音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词为主。
一、双音节词的形成与发展概述
汉语大部分的双音词是由同义词临时组合而来的。最初只是两个同义词的并列,还没有凝固成为一个整体,一个单词。这从两方面可以说明:一是最初某些同义词的组合没有固定的形式,几个同义词可以自由组合,也可以互换位置。例如“颠”和“倒”是同义词,在上古一般单用,但又可以互相组合。《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下文凡属引用《诗经》里的篇章时,均省略《诗经》)中既有“倒之颠之,自公令之”“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又有“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后两句“颠”和“倒”虽然连在一起,但显然还是两个词。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定势》:“效奇之法,必颠倒文句,上句而抑下,中辞而出外,回互不常”“颠”和“倒”组合得更紧密些。同时我们还看到,宋欧阳修《送荥阳魏主簿》诗:“子足未及阈,我衣惊倒颠。”这说明这两个同义词组合时,各自的独立性还很强,没有组成新的单一的词,还是有自由组合的情况。第二,古人对于这一类同义词,常常加以区别。例如“家室”很早就成为复音词,《周南桃夭》二章:“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毛传》:“家室,犹室家也。”但孔颖达《正义》:“《左传》曰:‘男有室,女有家。’室家,谓夫妇也。”朱熹《集传》:“室为夫妇所居,家谓一门之内。”那么今天,我们阅读古书的时候,应当把这些词当作复音词来理解,这样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概念。
王力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多由文言单音词发展而来,其发展途径有三:加、换、附。第一种情况是换了完全不同的词,例如“与”变成“参加”“师”变成“军队”;第二种情况是加上词尾词头,如“虎”变成“老虎”“杯”变成“杯子”“石”变成“石头”;第三种情况是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例如“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二、《诗经》词汇特点简述
《诗经》词汇,以单音词占多,现代汉语词汇,以复音词占多。但古之单音词与今之双音词,并不是互不相关的两个系统,往往是拿一个老的核心词再加以一个近义词(或区别词)而构成的。以《周南》为例:
古单音词:河 洲 求 乐 汉 广 泳
今双音词:黄河 沙洲 追求 欢乐 汉水 宽广 游泳
《诗经》三百零五篇诗歌,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内容涉及政治、经济、伦理、天文、地理、外交、风俗、文艺各个方面,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诗经》记录的基本词汇,有很多一直延用到今天。如“天地日月星山川江河风雨草木”“人身手足口耳面目”“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赤青黄绿蓝黑白”“美丑吉凶远近新旧贫富”“撷采伤悲喜乐哭泣有无生死”“淑女窈窕切磋琢磨饮食”“上下左右东西南北朝夕春夏秋冬”“虎豹狐狸鼠牛羊鱼雁鹿鹊鸡”“桃李桑梓杨柳麻黍麦稻粱”“钟鼓琴瑟衣服舟车”“父母兄弟子孙姊妹儿童伯叔”“邂逅、翱翔、逍遥、绸缪、颠倒、婆娑、语言、辗转、漂摇”。
三、《诗经》新词构成方式
《诗经》创造了成千上万个新的词语,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表达能力。在笔者看来,这些新词的构成有凝固、紧缩、组合、倒叙、仿造、概括等多种方式。
1.凝固。同一诗句中相近的两个字在长期应用中逐渐凝固成复音词,表示某一特定的意义。
有的原是联合词组。《周南关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小雅常棣》:“妻子好合,如鼓琴瑟。”朱熹《集传》:“琴五弦或七弦,瑟二十五弦,皆丝属,乐之小者也。”“琴瑟”凝固为词,后比喻夫妇间感情和谐。宋苏轼《答求亲启》:“许敦兄弟之好,永结琴瑟之欢。”这样的复音词有很多,“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齐风东方未明》)中的“颠倒”一词;“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中的“邂逅”一词;“河上乎逍遥”(《郑风清人》)中的“逍遥”一词。
有的原是偏正词组。《周南关雎》:“优哉游哉,辗转反侧。”《郑笺》:“卧而不周曰辗。”朱熹《集传》:“辗者辗之周,反者辗之过,侧者辗之留,皆卧不安席之意。”“辗转”凝固为词,意指翻来覆去的样子。
有的原是动宾词组。《大雅桑柔》:“惟彼忍心,是顾是复。”朱熹《集传》:“忍,残忍也。”“忍心”凝固为词,意指“狠心,昧着良心”。清李渔《奈何天闹封》:“边陲告急,司转运者,充耳不闻;赋役久逋,奉催征者,忍心不顾。”
有的原是谓语词组。《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毛传》:“不能如鸟奋翼而飞去。”“奋飞”凝固为词,意指振翅飞翔,比喻人奋发有为。唐韩愈《赠崔立之评事》:“东、马、严、徐已奋飞,枚皋即召穷且忍。”
有的原是普通名词后借用为专有名词,如“小康”。《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郑笺》:“康,安也。今周民罢劳矣,王几可以小安之乎?” 唐白居易《老病相仍以诗自解》:“昨因风发甘长往,今遇阳和又小康。”“小康”今指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在特定时期所要求达到的目标。
这类词语由于使用的普遍性,现在理解起来并不是那么难,但如果我们了解了它的出处,将更加有利于我们正确地应用它。 2.紧缩。同一诗句里的.字并不相连接,后世紧缩成一个词,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有的词义、词性与原单音词相同,有的不同。
结构上有联合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陆德明《释文》:“敖,本亦作遨。”《毛传》:“敖,游也。”马瑞辰《通释》:“《尔雅》:‘敖,意舒也。’凡人乐则意舒,是知敖有乐意。”“敖游”紧缩成词,意为“游乐”。《庄子列御寇》:“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敖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敖游者也。”《卫风淇奥》:“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毛传》:“治骨曰切,象曰磋,玉曰琢,石曰磨。”《尔雅释器》:“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石谓之磨。”闻一多《风诗类钞》:“切、磋、琢,都是磨光的意思。”“切磋”与“琢磨”均紧缩成词,“切磋”表示加工骨器,“琢磨”表示加工玉器。如清汪懋麟《唐官屯阻雨舟中寄怀》诗:“惜阴在分寸,攻石须切磋。
有偏正式。《召男江有汜》“江有汜,之子归,不我以。不我以,其后也悔。”“后悔”紧缩为词,意指事后懊悔。《史记张仪列传》:“怀王后悔,赦张仪,厚礼之如故。”《邶风绿衣》:“兮,凄其以风。”《毛传》:“凄,寒风也。”孔颖达《正义》:“凄,寒凉之名也。”“凄风”紧缩为词,表示寒风。如唐柳宗元《笼鹰词》:“凄风淅沥飞严霜,苍鹰上击翻曙光。”
有支配式。《小雅斯干》,“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瓦,纺锤,古代妇女纺织所用,后因称生女曰“弄瓦”;“载弄之璋”意指所生男子成长后为王侯,执圭璧,后因称生男为“弄璋”。
3.组合。就是不同诗句中的字组合成复音词。绝大多数是联合式。
有不同两句中的两个字组合成词的。自古以来以“飞燕”入诗的名句不胜其数,最早应见于《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如南朝江淹《杂体诗效李陵<从军>》:“袖中有短书,愿寄双飞燕。”唐李白《清平调》词:“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周南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后以“夭桃”称艳丽的桃花。如宋曾巩《南湖行》之二:“蒲芽荇蔓自相依,踯躅夭桃开满枝。”《大雅民》:“天生民,有物有则。”取意为“合乎天道自然之制度规则”,组合成“天则”一词,谓天地间凡事物皆有其法则、规律。如唐杨炯《浑天赋》:“俯察人事,仰观天则。”
有不同章中的两个字组合成词的。《邶风终风》二章:“终风且霾,惠然肯来。”三章:“终风且耍不日有恕!薄睹传》:“霾,雨土也。阴而风曰恕! 宋张载《正蒙参两》:“(阴阳)和而散,则为霜、雪、雨、露;不和而散,则为戾气、琐病!薄琐病弊楹铣纱剩指天气阴晦、昏暗。如宋苏辙《遗老斋绝句》之九:“昔我过嵩麓,云移见诸o;,想象琐仓小!
4.倒序。《诗经》中已有某个词,颠倒它的词素,就构成新词。意思大抵与原词近似。
《大雅生民》:“后稷肇祀,庶无罪悔。”《郑笺》:“无有罪过也。”王引之《经义述闻毛诗下》:“家大人曰:‘悔与罪义相近。’”倒序为“悔罪”,意为悔恨自己的罪过。唐欧阳詹《南涧寺上方石像诗》:“可以礼足而悔罪,寄影以安乐。”《邶风谷风》:“宴尔新婚,如兄如弟。”倒序为“新婚燕(宴)尔”,陆德明《释文》:“宴尔,本又作燕。”如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文理》:“以谓凡对明月与听霖雨,必须用此悲感,方可领略,则适当良友乍逢及新婚宴尔之人,必不信矣。
5.仿造。仿照《诗经》原词的结构,改变其中的某一词素以造成新词。
如“笑敖”谓戏谑不敬。《邶风终风》:“谑浪笑敖,中心是悼。”《毛传》:“谑浪笑敖,戏谑也。”仿造“笑傲”一词,指戏谑不敬。如宋苏辙《次韵孙户曹朴柳湖》:“犹有曲湖容笑傲,谁言与物苦参差。”《邶风燕燕》:“瞻泪弗及,泣涕如雨。”眼泪像雨一样,形容极度悲伤,仿造“泪如雨下”“泣下如雨”。如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封三娘》:“十一娘困述病源,封泣下如雨。” 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八:“眼__看着他人去了,自己不能奋飞,万箭攒心,不觉泪如雨下。”
6.概括。概括诗意,并在《诗经》原有的意义上生出比喻义,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成语。
《国风召南》:“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概括为成语“鸠占鹊巢”,意指斑鸠不会做窠,常强占喜鹊的窠,后比喻强占别人的住处或占据别人的位置。如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又刘景南尝僦一寓,迁入之夕,大为狐扰。景南诃之曰:‘我自出钱租宅,汝何得鸠占鹊巢?’”《大雅抑》:“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后以“投桃报李”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如清程麟《此中人语死秃》:“上海冯观察处书记某,与寺院某僧相善,投桃报李,不啻忘形。”《大雅荡之什》:“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孔颖达《正义》:“既能明晓善恶,且又是非辨知,以此明哲择安去危,而保全其身,不有祸败。”概括为“明哲保身”,原指明智的人不参与可能给自己带来危险的事,后多指生怕有损于自己,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唐白居易《杜佑致仕制》:“尽悴事君,明哲保身,进退始终,不失其道。”宋欧阳修《晏元献公挽辞》之三:“富贵优游五十年,始终明哲保身全。”《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概括出成语“未雨绸缪”。后以“未雨绸缪”喻事先做好预防、准备工作。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
四、结语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中,它原来的文学性质就变成了同政治、道德等密切相连的教化人的教科书,但它的作用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教”的范围。包含于大量各具特色、富含韵味的词汇,是《诗经》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故孔子说学《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诗经》的广泛传播,增强了某些词语的活力,丰富了词汇的文化内涵。据不完全统计,《诗经》衍生出了上千个新的复音词和500多条成语。这些新的复音词和成语,有多种多样的构成方式。它们的使用适用范围有宽有窄,有的至今还有着顽强的生命力,鲜活地保留在现代汉语词汇中。《诗经》对汉语词汇的影响可以说是经久不息。
篇10: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哲学
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技术哲学和社会哲学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科学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科学哲学――科学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技术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技术哲学――技术是被社会建构的`;从社会建构主义看社会哲学,就会有社会建构论的社会哲学――社会是被社会地建构的。
作 者:安维复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 社会科学学院,上海 200436 刊 名:自然辩证法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年,卷(期):2002 18(12) 分类号:N031 关键词:社会建构主义 科学哲学 技术哲学 社会哲学本文标签: 从移植词看当代中国哲学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从移植词看当代中国哲学 内容由林淑君副主任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ehuijuan.com/wenxue/1743435310a1681229.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