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794759

【导语】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御史大夫韩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共12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御史大夫韩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御史大夫韩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敞。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二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因肉袒谢 谢:道歉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 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 行:将要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 怪:责怪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甲因肉袒谢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

B.①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②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

C.①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②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

D.①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②皆以美于徐公

11.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韩安国“为人多大略”“忠厚”特点的一组句子是

①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②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

③安国笑日:“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④击之不便,不如和亲 ⑤阴使聂翁壹为间 ⑥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二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2分)

译文:

⑵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3分)

译文:

⑶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3分)

参考答案:

9.D 怪:觉得奇怪。

10.C A.“于是”和“依靠” B. “况且”和“尚且” D.“在”和“认为”

11.D ②与“为人多大略”无关,⑤“阴使聂翁壹为间”并非出自韩安国的谋划。

12.B 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安国的意见并不统一。

13.⑴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

⑵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

⑶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

篇2:御史大夫韩安国者阅读及答案参考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田甲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复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于是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虏,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己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 坐:由而获罪

B.田甲曰:然即溺之。 然:这样,如此

C.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 罢:疲乏

D.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 刺:探询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C.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D.唯天子以为国器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8.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安国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对待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19.用斜线(/)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3分)

今匈 奴 负 戎 马之 足 怀 禽 兽 之 心 迁 徙 鸟 举 难 得 而 制 也 得 其 地 不 足 以 为 广 有 其 众 不 足 以 为 强 自 上古 不属 为 人。

20.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4分)

(2)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合,而出于忠厚焉。(3分)

篇3:御史大夫韩安国者阅读及答案参考

16.B(然,通燃,燃烧)

17. A(A因,通过、经由;B而且/尚且;C于是、就/竟然,却;D把/凭的身份)

18. B (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强调和亲之弊,和韩的意见并不统一。)

19.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

20.(1)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

(2)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

篇4:御史大夫韩安国者阅读及答案参考

御史大夫韩安国,是梁国成安县人。事奉梁孝王,担任中大夫。吴楚七国叛乱时,梁孝王派韩安国担任将军,韩安国稳固防守,因此吴军不能越过梁国的防线。吴楚叛乱平息,韩安国的.名声从此显扬。后来韩安国因犯法被判罪,蒙县的狱吏田甲侮辱韩安国。韩安国说:死灰难道就不会复燃吗?田甲说:要是再燃烧就撒一泡尿浇灭它。过了不久,梁国内史的职位空缺,汉朝廷派使者任命韩安国为梁国内史,由囚徒(直接)担任二千石级的官员。田甲弃官逃跑了。韩安国说:田甲不回来就任,我就要夷灭你的宗族。田甲便脱衣露胸前去谢罪。韩安国笑着说:你可以撒尿了!像你们这些人值得我惩办吗?最后友好地对待他。

建元六年,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韩安国说: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迁移如同群鸟飞翔,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能算开疆拓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能算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属于我们的百姓。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通过大行王恢告诉皇上说:匈奴刚与汉和亲,亲近信任边地之民,可以用财利去引诱他们。于是暗中派遣聂翁壹做间谍,逃到匈奴,对单于说:我能杀死马邑城的县令县丞等官吏,将马邑城献给您投降,财物可全部得到。单于很看重并信任他,认为他说的有道理,便答应了聂翁壹。聂翁壹就回来了,斩了死囚的头,把他的脑袋悬挂在马邑城上,假充是马邑城官吏的头,以取信于单于派来的使者。说道:马邑城的长官已经死了,你们可以赶快来。于是单于率领十余万骑兵穿过边塞,进入武州塞。正在这个时候,汉王朝埋伏了三十多万军队,隐藏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诸位将军都隶属护军将军。互相约定,单于进入马邑城时汉军的伏兵就奔驰出击。当时单于军队距离马邑城还有一百多里,将要抢夺劫掠,可是只看见牲畜放养在荒野之中,却见不到一个人。单于觉得很奇怪,就攻打烽火台,俘虏了武州的尉史。想向尉史探问情况。尉史说:汉军有几十万人埋伏在马邑城下。单于回过头来对左右人员说:差点儿被汉所欺骗!就带领部队回去了。

韩安国为人有大韬略,他的才智足够迎合世俗,但都出于忠厚之心。他所推荐的都是廉洁的士人,比他自己高明。在梁国推荐了壶遂、臧固、郅他,都是天下的名士。士人因此也对他很称道和仰慕,就是天子也认为他是治国之才。韩安国在元朔二年去世。

篇5:韩康柏文言文阅读答案

韩康柏文言文阅读答案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复裈③。”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乃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④亦当暖,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略改)

【注释】①〔韩康伯〕名伯,东晋大官,玄学思想家。②〔襦(rú)〕短袄。③〔复裈(kūn)〕夹裤。裈,裤子。④〔下〕下身。⑤〔国器〕治国之才,国家的栋梁之材。

(1)下列句中加点的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2分)

A. 止得襦(同“只”) 两股战战(大腿)

B. 母殷夫人自成之(缝制) 胡不见我于王(看见)

C. 寻作复裈(不久) 便扶向路(原先,从前的)

D. 母甚异之(对……感到惊异) 每至晴初霜旦(下霜,降霜)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2分)

A. 母殷夫人自成之 当余之从师也

B. 母问其故 其如土石何

C. 乃答曰 乃重修岳阳楼

D. 火在熨斗中而柄热 潭西南而望

(3)下列各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B )(2分)

A .文中的殷夫人是一位关爱孩子,并且善于洞察孩子心理的母亲。

B.“母甚异之,知为国器”侧面表现出韩康伯从小就身体强健,超过常人。

C.这个故事若作为事实论据则可论证这样的论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D.从本文选自《世说新语·夙惠》可以看出,“夙惠”有“早年聪慧”的意思。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2分)

译文:示例:①从此,(大人)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或:立刻完成)。 ②从此,(大人)指着东西让他作诗,他立刻(或:立即)就能完成(或:写好)。(2分。表达不顺畅扣1分,一个关键词未译对扣1分,扣完2分为止。)

(2)今既著襦,下亦当暖,故不须耳。(2分)

译文:①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会暖和的,所以不需要(或:不须要)再做夹裤哇。②现在已经穿上短袄,下身也应当暖和的,所以不须要(或:不需要)了。(2分。表达不顺畅扣1分,一个关键词未译对扣1分,扣完2分为止。)

篇6: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 )

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13.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

11.(1)得到,获得 (2)填平12.(4分)D (选C得2分) 13.(4分)C

篇7: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归钺传

归有光

孝子钺(yuè),字汝威。早丧母,父更娶后妻,生子,孝子由是失爱。母常喋 喋罪过,父提孝子,(后妻)辄索大杖与之,曰:“毋徒手,伤乃力也。” 家贫,食不足以赡,饭将熟,即罪过孝子,父大怒,逐之,于是母子得以饱食。孝子数困,匍匐道中。比归,父母相与言曰:“有子不居家,在外作贼耳?”又复杖之,屡濒于死。方孝子依依户外,欲入不敢,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父卒,母独与其子居,孝子摈①不见。因贩盐市中,时私其弟,问母饮食,致②甘鲜焉。正德庚午大饥,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孝子得食先母弟,而己有饥色,弟寻死,终身怡然。嘉靖壬辰,孝子无疾而卒。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注释】①摈(bìn):抛弃,排斥。这里指被抛弃。②致:送达。

25.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4分)

(1)比 归 (2)孝子由是 失爱

(3)终身怡然 (4)弟寻 死

26.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俯首窃泪下,邻里莫不怜也。

(2)母内自惭,终感孝子诚恳,从之。

27.从下面所列句子中,请分别用一个成语(或四字短语)概括出孝子归钺的品行。(2分)

(1)母不能自活,孝子往,涕泣奉迎。

(2)孝子既老且死,终不言其后母事也。

答案:

25.(1)等到 (2)因为这样,因此 (3)高兴地样子 (4)不久

26.(1)归钺低着头私下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2)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感化,跟随孝子去了。

27.(1)忠孝仁义(以德报怨) (2)无怨无悔(默默奉孝,凡答“默默无闻、沉默寡言”之意者,不得分。)

(译文:孝子名讳归钺,字汝威。早年丧母,父亲又娶了后妻,生个儿子,孝子从此失去父爱。后妻常常没完没了说归钺的过错,父亲拉住孝子,后妻总是索取大棍子给他说:“不要空手打,伤了你的力气。”因为家里贫穷,饭食不够充足,饭将煮熟,后妻就花言巧语数说孝子的过错,父亲大怒,赶走他,于是后妻母子趁机饱吃一顿。孝子屡次遭到困扰,在路上爬行。等到回家,父亲和继母一起说道:“有儿子不呆在家中,在外面作贼吗?”又用棍子打,屡次近于打死。正当孝子在门外留恋不舍,想进屋又不敢,低着头私下流泪的时候,邻居没有不怜悯他的。父亲死去,后母只和他亲儿子居住,把孝子赶出门不见面。孝子就在集市上卖盐,时常偷偷地见他的弟弟,询问继母的饮食,送给他们甘甜鲜美的食物。正德五年发生严重饥荒,继母不能养活自己,孝子前去,流泪哭泣恭敬地接她。继母内心自感惭愧,终于被孝子的诚恳感化,跟随孝子去了。孝子有了食物先给继母弟弟,而自己有挨饿的脸色,弟弟不久死去,他一生和悦。嘉靖十一年,孝子归钺无病而死,孝子直至已老将死,但始终不说后母的事。

篇8: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借书一E①,还书一E”, 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书非天降地出,必因人得之,得而秘之,自示不广,人亦岂肯以未见者相假。杜暹家书,末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子孙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鬻为不孝,可也;借为不孝,过也。然余手抄书,前后遗失亦多,未免往来于怀。因读唐子西《失茶具说》,释然不复芥蒂。其说曰:“吾家失茶具,戒妇勿求。妇曰:‘何也?’吾应之曰:‘彼窃者,必其所好也。心之所好,则思得之,惧吾靳之不予也而窃之,则斯人也,得其所好矣。得其所好则宝之,惧其泄而秘之,惧其坏而安置之,则是物也,得其所托矣。人得其所好,物得其所托,复何言哉!’妇曰‘嘻,是恶得不贫!”余亦云。

藏书

聚而必散,物理之常。父兄藏书,惟恐子弟不读;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笥,旋致蠹书之变。陈亚少卿藏书千卷 、名画一千余轴,晚年复得华亭双鹤,及怪石异花,作诗戒其后,曰:“满室图书杂典坟,华亭仙客岱云根②。他年若不和花卖,便是吾家好子孙。”亚死,悉归他人。

注:①E(chi):盛酒的器具。古人向人借书,以E盛酒为酬。②云根:深山高远云起之处。

小题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自示不广

(2)是恶得不贫()

(3)聚而必散,物理之常()

(4)亚死,悉归他人()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必因人得之因噎废食B.鬻及借人为不孝爱屋及乌C.未免往来于怀毁于一旦D.作诗戒其后舍我其谁小题3: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子。(6分)

(1)后讹为“痴”,殊失忠厚气象。

(2)读无所成,犹胜腐烂箧箱,旋致蠹书之变。

小题4:作者引用《失茶具说》的作用是(2分)

小题5:“借书”“藏书”两则短文蕴含的共同道理是(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扩散

怎么

事物的道理

全部

小题2:C

小题3:(1)后来把“E”错成“痴”,就很失厚道的意味。(重点词:讹、殊、气象)

(2)即使读书没有什么成就,也要比让书烂在书箱里,很快招来被虫蛀坏的后果要好。(重点词:成、旋、省略介词“于”)

小题4:排解自己出借图书不能收回的郁闷

小题5:物尽其用

篇9: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参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14分)

范文正公仲淹贫悴①,依②睢阳③朱氏家,常与一术者游。会术者病笃④,使人呼文正而告曰:“吾善炼水银为白金,吾儿幼,不足以付,今以付子。”即以其方与所成白金一斤封志⑤,内⑥文正怀中,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后十余年,文正为谏官,术者之子长,呼而告之曰:“而⑦父有神术,昔之死也,以汝尚幼,故俾⑧我收之,今汝成立⑨,当以还汝。”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⑩。

【注】①贫:缺少财物,贫困。悴:忧,忧愁。②依:寄居。③睢(suī)阳: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④笃:严重。⑤封志:封存并加标志。⑥内:同“纳”,放入。⑦而:你。⑧俾:使。⑨成立:长大。 ⑩封识:即标志。宛然:依然如故。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4分)

①会术者病笃 ( ) ②使人呼文正而告曰( )

③吾善炼水银为白金( ) ④不足以付 ( )

小题2:与所给例句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例句:以汝尚幼,故俾我收之A.杀之以应陈涉(《陈涉世家》)B.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C.不以物喜(《岳阳楼记》)D.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小题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

即 以 其 方 与 所 成 白 金 一 斤 封 志

小题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文正方辞避,而术者气已绝。

⑵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

【小题1范仲淹死后,后人在祭文中称誉他“前不愧于古人,后可师于来哲”。读了本文,你觉得范仲淹身上哪些品质值得后人垂范?(2分)参考答案:

小题1:①适逢②叫,派③擅长,善于④能够,值得

小题1:C (2分)

小题1:即 / 以 其 方 与 所 成 白 金 一 斤 / 封 志

小题1:⑴范仲淹正想推辞,术士已经气绝身亡。(2分)⑵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2分)

小题1:正直,不贪财。(2分)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意思的能力。除了要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会”这个字,就要注意其古今义。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思的理解能力。A、来,B、如果,C、因为,D、用,例句中“以”的意思为“因为”,所以选“C”。

小题1:本题考查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划分句子节奏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之外,还要注意句子的结构以及一些特殊用法。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翻译时,除了要注意到“方、绝、经纶、反”等关键词,有时还要补充冲省略的成份,同时还要让语句通顺即可。

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根据文中范仲淹“出其方并白金授之,封识宛然”来分析他的品质即可。

篇10: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第11—13题(12分)

蓉①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②日广。每履之,足苦踬③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④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

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题目:

11. 解释文中加点的词(4分)

⑴ 思有弗得( ) ⑵ 命童子取土平之( )

1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4分)

A.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13.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君子求学,贵在 (4分)

A.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答案

11.(1)得到,获得 (2)填平12.(4分)D (选C得2分) 13.(4分)C

篇11: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及答案

【甲】公(鲁庄公)与之(指曹刿)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节选自《曹刿论战》)

【乙】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是故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逸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节选自《孙子.军争篇》)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1)公将驰之:__________________

(2)望其旗靡:___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勿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文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乙文中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均用原文回答)

4.节选的'甲、乙两文在阐述用兵方面相同的观点是什么?这些观点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和生活有怎样的借鉴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驱车(追赶)。(2)倒下。

2.不要去攻击阵容整齐的敌人,这就是灵活对待敌方变化的策略。

3.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4.(1)战争中要善于分析敌情,把握战机,军事上要后发制人。

(2)①无论干什么事要善于分析;②善于听取并采纳群众意见;③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等。(意对即可)

篇12:文言文阅读题和答案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小题1:解释下列文言句中划线的词语。(3分)

(1) 选贤与( )能 (2)货恶( )其弃于地也

(3) 故( )外户而不闭 (4)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

(5)屋舍俨然 ( ) (6)悉如外人( )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小题3:文中“大道”“大同”分别指什么?(2分)

大道: 大同:

小题4:[甲] 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1)“与”通“举”,选拔(2)憎恶(3)所以(4)类(5)整齐的'样子(6)全、都(意思对即给分)

小题1:(1)老人小孩都充满喜悦,并自得其乐。(意思符合即给分)

(2)所以人们不仅仅把自己的亲人当亲人,把自己的孩子当孩子。

小题1:指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 理想中的社会

小题1:两文都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结合语句分析也可)

小题1:试题分析:注意文言词汇的各种文言现象,如“与“这里是通假字,通“举”选拔;“俨然” “然”是形容词词尾,这里是整齐的样子;“属”应理解其一词多义现象,这里是“类”。

小题1:试题分析:翻译文句应注意关键词和文言句式,这里应注意(1)“黄发”“垂髫”的借代义(2)“亲其亲”“子其子”的理解,这里第一个“亲”“子”是动词,是一种意动用法;第二个“亲”“子”是名词。

小题1:试题分析:“道”,这里是指儒家的政治理想,“大道”则是儒家政治上的最高理想;“大同”则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小题1:试题分析:两篇文章都反映了人们对一种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本文标签: 御史大夫韩安文言文阅读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