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794759
【导语】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读读背背》教学设计(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二年级下册读读背背要求学生积累四个描绘春天美好景象的成语: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这四条成语连起来读,押韵上口,便于记忆,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一、情境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暧花开,——(学生随老师一起读)师生:春光明媚、春意盎然、春色满园。(学生在一年级时候已学过四条关于春天的成语,很自然便于老师合拍)师:小草们都醒了,花儿也都开了,(课件出示:相关图片画面)在这百花齐放的季节老师带大家再学习四个描绘春天美景的成语。(将以前学到的四条成语与生活紧密相连,融生活与知识与一体,旧知的再次引出,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师生很默契地说出学过的成语让学生有一种成功感,良好的心境对下来的学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师板书:百花盛开、争奇斗艳、五彩缤纷、色色俱全(多媒体出示与文字相配的画面欣赏)
二、初读成语
1.自读成语要求:借助拼音读词,读准字音。
2.检查自读情况指名读——领读——全班读
三、整体感知
1.师:你读懂了哪条成语的意思?
2.指名交流。
3.你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前两条成语是说花开得艳,后两条成语是说花颜色的美、多。
四、学海泛舟
1.选用自己喜欢的.成语说一两句话。
2.生上台交流。
3.学有余力者提出用这四条成语说一段话。
五、熟读成诵指名读—打擂台竞赛读—组与组接龙读—开火车领读
六、延伸拓展师:读了这四条成语你有什么想法?
生1:我想让一年四季都是春天都是百花盛开……
生2:我要发明一个春天定时器,只要一按按钮,春天就会来到,让盲人也能闻到花香,让他们感受到春的气息、春的脚步,让他们的生活也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
生3:我们要爱护环境,不要破坏环境,让聋哑人闻到花香,感受世界的美好与温暖。(此题一出学生稍加思考后便如一石激起千层浪,没想到这不经意的举动,起到了抛砖引玉之效果,孩子们不仅有丰富的想象力,如此小的年龄便懂得把爱心送给他人,憧憬美好未来,世界将会因为有他们而更加美好。只要精心设计并组织好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活动,师生互动,课堂交与学生,就有意想不到的惊喜。)
篇2:读读背背的教学设计
读读背背的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 学会诵读8个成语,读准字音了解成语的意思;通读《古今贤文劝学篇(上)》的内容,大体了解句意。
2、 能运用8个成语概括《卧薪尝胆》的主要内容;根据具体的语境,恰当使用的名言警句。
二、 教学重难点
在具体的语境下恰当使用名言警句。
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本学期我们已经学习了三个练习了,练习中的成语你还记得多少呢?背给大家听听。
指名生背诵。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8个成语,看谁记得快,记得准。
(二)教学成语
1、出示成语,自由练读,注意读准“辱、屈、存、薪、催”等字的字音。
2、指名读成语,正音。
3、读读这些成语,你发现什么了?
(预设:这些成语与《卧薪尝胆》课文有关系。)
4、那你能把这些成语带到课文中说说它们的意思吗?可以选择2——3个试着说一说,如果你能用得更多那就更好了。
5、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6、初步理解了成语的.意思,我们再来读读词语,相信你有不一样的感受。(学生齐读)(要读出韵脚)
7、那么你能用这些成语来讲一讲《卧薪尝胆》的故事吗?先自己练一练。
8、指名交流。
预设:开始,越王勾践忍辱负重,以屈求伸,回国后他发奋图强,救亡图存,卧薪尝胆,他的事迹催人奋进,最后他羽翼丰满,终于报仇雪恨。
9、出示填空,积累运用
会稽一战,越国兵败,越王勾践万般无奈,( )来到了吴国,勾践夫妇为吴王做牛做马,受尽了屈辱,只求( ),勾践回国后( )、( ),一干就是二十多年,最后,他终于( )了。
10、你们看,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生活中将到处都是学问。那么这些成语你能试着把它们背下来吗?
(三)、古今贤文
1、出示古今贤文内容,自己读一读
2、指名读,正音。
3、小组交流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4、全班交流。
重点指导: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原意:冰是水结成的,可是它比水还要凉。青色是从蓝色的染料里提取出来的,可是它比蓝色还要青。)
(引申意:青年人在学问上、事业上是可以超过前人的。)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了解了这些名言警句的意思,不光可以激励自己,还能提高我们的语言表现力呢?
5、训练。
名言警句积累:
长江后浪推前浪,( )
冰生于水而寒于水,( )
( ),到老空留后悔心。
( ),事非经过不知难。
学以致用
出示题目:
①、哥哥没考上大学,十分悲观,妈妈会怎样劝说他呢?
②、明明说:“如果有一天,我能有王老师这样的口才就好了。”王老师听后,会怎样对他说?
③、看到小祥对待学习总是心不在焉的,妈妈会怎样说服他呢?
选择一条题目认真思考,再与同桌交流交流。
预设:
①哥哥没考上大学,十分悲观,妈妈会怎样劝说他呢?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②明明说:“如果有一天,我能有王老师这样的口才就好了。”王老师听后,会怎样对他说?(冰生于水而寒于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③看到小祥对待学习总是心不在焉的,妈妈会怎样说服他呢?
(若使年华虚度过,到老空留后悔心。)
6、齐读背诵“古今贤文 劝学篇(上)”。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8个成语和一段古今贤文,我们知道了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方法有很多,除了查字典外,我们还可以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而这些词语和句子又都是为生活服务的,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词语和句子,学以致用,这样才能学好语文。希望大家通过今天的学习,都能明白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在生活中学语文,把语文应用到生活中去。
五、 板书设计
练习4
处处留心
学以致用
六、 作业设计
基础题:
读一读,背一背8个成语和古今贤文内容;
拓展题:
收集有关劝学的名言警句积累下来与同学交流。
篇3:《背课文》教学设计
第五课 父亲的驼背
教学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生字“脑、呆、客、沟、编、驼、迷、觅、昵、歇、藉、切、愿、谅、朦、胧、碌、丧、漫、饰、烁、刹、妩、媚、破、激”等生字,会读会写、理解意思,了解它们的写法和意义,会组成词语。掌握“白、爪、ㄅ、文、宀、亠、酉、舟、氵、力、黑、”等偏旁部首,注意所学生字与一些形近字的细微差别。
2、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要求掌握的“脑门、呆呆、过客、沟通、编造、驼背、迷失、觅、亲昵、歇、狼藉、心切、情愿、谅解、朦胧、顶天立地、离别、忙碌、垂头丧气、漫步、掩饰、没精打采、闪烁、刹那、妩媚、打破、刺激、包含”等常用词及词组,“情愿、那不正是、何曾、最后”等常用副词、介词等,了解其意义和使用特点,能够模仿课文中句型造句、句式造句。
3、学习本课学习提示中列出的“是否……过”“无论……都”“以……作为”“不得不”“竟……”“尽管……但等句型句式,熟悉其中关联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能够模仿造句。
过程与方法:
4、能用普通话流利准确地朗读课文1、课文2及拓展阅读短文,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基本内容,了解文章的.基本写作方法,能够根据提纲陈述课文大意,回答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的问题。
5、引导学生按照“学习提示”中的方法进行自主学习,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具备初步的自学能力。
6、重视习作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模仿课文文体范例进行不少于200字的习作。
7、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本课阅读拓展材料《梦的长短》,初步了解一些生物科学学习中等常用的知识和术语,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8、每周课外阅读字数应不少于20xx字,同时应有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读后感。
情感与价值观:
9、通过写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行为,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愧疚、感动、赞美以及对父亲的爱。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2、掌握课文的内容和理解课文所说科学道理。
教学难点:1、通过写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勤劳朴实的行为,写出了女儿对父亲的愧疚、感动、赞美以及对父亲的爱。
2、丰富学生的词汇知识,能用所学过的词汇量发展社交能力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用具:课文图片、录音机、磁带、小黑板
教学课时:6课时
课前准备(含预习布置):
教学过程
授课时间 累计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内容: 检查课文一《父亲的驼背》的词语学习
课时目标:
知知识与能力:1、通过预习、检查、讲解,使学生熟练掌握本课的词语,特别是重点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过程与方法:2、能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情感与价值观: 3、通过词语学习,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与深层含义。
课时重点:学习本课的词语,要求会读、理解意思。重点掌握常用词语,要求会读、完全理解并运用。
课时难点: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会用生字词组词造句。
教学方法:讲述法、激励法、演示法、交流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母亲善于站在我们身前的话,父亲则往往会站在我们的身后;如果说母亲善于关心我们的一颦一笑、一点一滴的话,父亲则往往会关注我们的一举一动、一思一想;如果说母爱如水的话,那么父爱则往往似山。一株茉莉也许没有沁脾的芳香,但它永远会让你感到清新,感到幽雅,父爱就是这样,犹如茉莉一样静静地开放。无论你在何方,父亲那慈爱的眼睛定会伴随你一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关于父爱的课文――父亲的驼背。
(板书:父亲的驼背) 请同学们齐读三遍课题(齐读课题)。
二、新授课文
(一) 下面请同学们小声地把课文读一遍。
要求:1、边读边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并把它圈出来,做上标记。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父亲无怨无悔为女儿付出的哪些事情?
(二)教师范读课文。
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并且积极思考,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
三、按不同的学习方式,检查词语预习情况。
1、抽查学生的预习情况,让一两名学生读词语。
2、(板 书 ) 词语。
3、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发音上的错误。
4、读读课文,读准字音,查查字典,理解下面的词语。
5、讲解词语同时,让学生口头造句。
疑难生字
脑、呆、客、沟、编、驼、迷、觅、昵、歇、藉、切、愿、谅、朦、胧、碌、6、疑难词语
脑门、呆呆、过客、沟通、编造、驼背、迷失、觅、亲昵、歇、狼藉、心切、情愿、谅解、朦胧、顶天立地、离别、忙碌、
7、句型学习
1、我更加感觉到家的温暖。
动态助词“到”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完成或有了结果,类似的助词还有“成”。如:想到、说到、找到、收到、听到、借到
例如:(1)他联系到一辆大巴车,送学生进城。
(2)我们说到学生的变化。
造句:
2、渐渐地,我觉得我们父女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修饰的成分移到句首,用逗号隔开,表示强调。如
例句:(1)慢慢地,我们也习惯了他的这样说话方式。
(2)远远地,他们就看见了学校操场边的旗杆。
造句:
3、我定睛一看,那不正是我要父亲给我借的那本书吗?
“那不正是”用在反问句中,表示绝对肯定。
例如:(1)我往操场一看,那不正是我们要找的艾力吗?
(2)那不正是我要找的东西吗?
4、我平时只知道在心里埋怨父亲对我不够亲昵,可我何曾用心解读过父亲的脸,更何曾留心和解读过父亲的背影呢?
“何曾”用在句中表示反问,表示“什么时候,何时”之意,只用于书面语。
例句:(1)你整天就知道工作工作,何曾管过家里的事?
(2)多年来他一直只顾工作,何曾考虑过自己的身体?
四、检查步骤
1、听写词语或指定一两个学生朗读,其他人听写。
2、做练习一至四题。
3、造句练习:分小组用学习提示二三四中出现的词语造句。
4、在小组中讨论不懂、不会运用的词语,由小组成员集体考虑如何运用,如有困难,由全班共同讨论解决。
5、各组挑出几个自己认为较难的词语让其他组造句,看哪个组用疑难词语造句又多又好。
五、学习课文内容
1、抽查学生的朗读预习情况,指名一两名学生读课文。
3、听课文录音。
4、老师范读,领读、齐读、抽读,老师及时纠正。
5、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六、速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请同学们快速读课文。
2、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父亲无怨无悔为女儿付出的哪些事情?(背我,给我讲故事;深夜给我借书;赚钱供我和弟弟读书)
3、初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父亲为家庭、为女儿无悔付出,任劳任怨)
4、学生快速朗读课文,注意正音。老师及时纠正学生在发音上存在的普遍性错误,使学生领会课文内容。
5、师生齐读、抽学生读,
七、朗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语句。
八、小结本课的学习,布置作业。
1、进一步熟读所以的词语,要能流利地读、写、运用。
2、生字词每个抄写三遍, 用学习提示三、四重点词语造句。
课后反思:
篇4:《背课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要求:
1,认读本课生字;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懂得背课文的益处。
重点:理解“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意思。
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课文吗?谁来背一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演示课件,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有关词语。
〈2〉说说课文中写了那些人背书的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
〈3〉联系自己背课文的经历,谈谈细读这篇课文的体会。
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学。
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自学反馈。
1,检测学生自学生字的情况。
2,Mm默读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哪些人背课文的故事,作者有什么感受
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关键句段。
3,联系自己背文的经历,谈谈学习这篇课文的体会。
〈1〉背课文的态度;
〈2〉背课文的方法;
〈3〉背课文的用处。
四,课后拓展。
1,把你背课文的好方法介绍给大家。
2,开展背书比赛活动。
篇5:背土豆教学课件设计
背土豆教学课件设计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6、37 页内容,主要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教科书创设了“老鼠背土豆”的童话故事情境,以连环画的形式呈现了一加一减两个场景,之后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展开了有关7的加减法的学习:一是进一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实际意义,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二是通过“想一想”活动,为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积累经验;三是通过“说一说”,寻找生活中有关7的加减法的原型,进一步丰富学生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为此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借助有趣的故事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探索并掌握有关7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发展学生的数感。
2、能根据数学信息列出加减法的算式,并能正确计算有关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3、培养学生观察、语言表达、动手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问题,体会用数学的乐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能正确计算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加减法问题。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背土豆》共安排两课时,本节课为第一课时。
二、说教法与学法
学生的经验和活动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抓住学生的年龄特点
和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小故事导入新课,在观察情景图的过程中,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了学具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整节课以故事为主线,把教学内容串了起来,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学过程紧扣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适时引导。
有效的学习就是激励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提问,自己解决问题,让学生在探索、操作、交流获取新知。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我主要设计了五个环节:口算练习、故事激趣、探究新知、巩固练习、回顾总结。
(一)口算练习
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二)故事激趣
通过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入新课。
(三)探究新知
1、探讨7的加法及计算方法
(1)出示第一幅图并引导学生观察,提出来问题:
从图中,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能提出来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描述图中的情境。
(如一只小老鼠正在往袋子里装土豆,一边有5个土豆,另一边有2个土豆。)根据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思考“你能提出哪能些数学
问题”,学生只要提出的问题合理,老师都给予肯定。
(2)将“一共有多少个土豆”作为主要研究的问题进行探讨:你能列式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会列出“5+2=7”或“2+5=7”。重点提问:你是怎样算出来的?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算法。
2、探讨7的减法及计算方法
(1)出示第二幅情境图,引导学生接着讲“背土豆”的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学生在讲好数学故事的同时,老师要善于捕捉并引导学生说出数量之间的关系。如袋子里有个土豆,掉出来1个,袋子里还剩几个?
(2)解决问题,并探索计算方法。教学时,引导学生列式并计算出得数:7-1=6。重点提问:你是怎样得到还剩6个土豆的?鼓励学生结合操作活动(如画图、摆小棒、摆圆片等)对算式进行解释。
(3)反馈交流算法。
(4)结合第三幅情境图,让学生编故事后填写教材第36页表格。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点名学生完成黑板上表格并说明这样填的理由。
让学生观察表格说说发现了什么。教师相机引导学生说出有关7的算式。
3.说一说。(课件出示:教材第34页“说一说”插图)
师:看图后你明白了什么?说一说。
学生思考后点名汇报,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什么地方会用到这些算式。
(四)巩固练习
1、看图写算式,(课件出示课本37页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2、说一说(课件出示几幅图片让学生说一说算式和算法)
(五)回顾总结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师生共同小结,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使学生脑海明白本节课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
7的加减法
5+2=7 7-1=6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利用小老鼠背土豆这一故事导入后,让学生观察情景图,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尝试解决问题,引出相关的加法算式。这个过程学生始终没有把问题提到点子上,而且学生没有按照我的引导观察第一幅图,而是直接跳跃到第二幅图,以至于教学课堂出现冷场现象,最终还是由我自己提出了问题。此处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以后遇到此类问题应该寻找更有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几点不足:一是学生参与度不高;二是预设的课堂情况
不够充分,在讲课过程中没有预料到学生会出现的情况,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如何及时纠正和引导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何应对和引导才能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平时多向其他教师学习,互相交流成功经验,不足之处多多改进,这样才能够少走弯路,成长得更快。
篇6:背
背_1200字
“到了那儿,给家里打个电话。”“哦。”火车站里人山人海,所有人的背上都背了个大包。“”“”广播里不断重复着到站的列车号,声音听起来像机器人。
几个头发乱糟糟的大叔守着小山一样的行李不停地吸烟,让这本来不大的火车站像个馒头铺,又热又呛。我嗓子像长了毛,不想说话,手里不停地搓着火车票,尽量避免和父母目光接触。“坐吧!车还没来呢。”老爸说我看了看那个被形形色色垃圾包围着的位子抬起头对老爸说:“我想站会。”老爸弯腰朝那边瞅了瞅,没说什么,只是提了提背上的包,又挑出张纸不停地擦汗,我突然觉得我爸好象矮了,我站在他旁边再也不用像仰望天空那样那样才能看到他眼睛了,是不是那包里的东西太沉了,都把他的背压弯了。想起我小时候最喜欢骑在老爸背上,老爸就跪在底上饶着屋子一圈一圈地驮我。妈妈说我调皮,老爸却笑着说:“我是属马的,谁也不驮,就驮我闺女。”
还有那次我胃病很严重,老爸几乎把腰弯成90度,让我平爬在他背上,弓着背在医院的走廊上。又有一次,爷爷犯心脏病,作为唯一的儿子,老爸整晚守在爷爷床边,累了就绻成一团在椅子上大个哈欠。即使这样,在我的记忆里,老爸的背都很直啊。老妈要给他拔罐,说拔出寒气,对背好,老爸还挺直腰板瞪着眼说:“花那钱干吗,留着给姑娘上大学!”是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老爸的背,该弯了。“铃铃…”我手机响了。这个时候谁会给我打电话呢?“喂,到了么,到了么?”啊,到站了。
“东西都带齐了么?钱藏好啊,现在小偷多得很啊,到那边别怕花钱,爷爷奶奶这都有啊,要好好自己照顾自己,健康第一,多吃点水果…”爷爷奶奶都老了。我很小的时候,一直跟他们住在一起。那个时候奶奶腿脚还很好,所以奶奶一直会背着我。只要一出门,奶奶就要背着我,直到她的腿开刀几乎走不动路。奶奶的.背像个小山丘,很结实,奶奶一背痛就会说:“那时候去镇里领米,几十里路扛都扛回来,现在不行了。”冬天最有意思了,因为爷爷白天不出门,他会把木摇椅抬到暖气旁,叫我坐到旁边,然后端着一杯冒烟的茶。那烟常常熏得爷爷满脸都是,他一吹就变得一缕一缕,盘绕着,把他的思绪带回那个年代。
“爷爷那个年代苦啊,家里什么也没有,你爸就追在我后头哭,就为吃个苹果…鬼子来踢门,家里年纪最长的就去开门,壮着胆子,狗腿子就翻译日本话,家里男的都站在前头。鬼子进屋就砸东西,家里人没人说话,都挺直了腰板,打枪也不捂耳朵…建国了,我就离家去,去工地打工,才十几岁,扛水泥带子,肩都磨破了,后来你爸要上学,家里缺钱,也始终挺直腰背没去求人。”故事听完了,就帮爷爷捶背,爷爷就很舒服似的品茶。那茶是奶奶弯着腰泡的,至今忘不了那股又香又涩的厚重。
“那边南方又没暖气,冬天你多穿点。”“知道了,奶奶你保重,车来了,挂了啊。”“哎好,你常打电话,那行,你挂吧,药带了么,胃药,我叫你爸带。” “带了,奶奶你放心吧。”机器人还在不断地叫着,声音冷冷的,渗透着一个个游子的沉重嘱咐传到我耳朵里。我又按了按兜,鼓鼓地,老爸卸下包袱给我背好,老妈把箱子递到我手上,嘿,包袱真沉!“到那好好学习,到了打电话抱平安,别惦记家里。”“好了,走了。”火车要开了,似乎是在挣扎着向前走,目的是上海,神气而又陌生的地方。我不知道火车究竟承载了多少人的梦想与希望才会走得那么痛苦。车外有熙熙攘攘的人,我这里却很安静。眼前的景物开始自己向后跑,我突然觉得背包好沉,压得我喘不过气,我把它卸下来放在怀里也不能觉得好受多少。
有点伤心,我望着窗外,似乎又看到父亲在我临走前向我招手,他在人群里那么显眼,比别人几乎高出一个头,一只手在栏杆上,还掂着脚,背挺得笔直。我不禁笑笑,觉得轻松好多。“明天就到上海了。”我想“照这速度。”直了直有点酸的背,我打开背包,里面的东西迫不及待地露了出来,都是书,满满一包…
【背_1200字】
篇7: 摸物背形教学设计
摸物背形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内容共分为两大块,其一为摸物,要求学生仅凭触摸感受物品的形状细节;其二为背形,要求学生根据记忆将物品塑造出来,表现形式不限。这些内容题材新颖,形式活泼,既训练学生的触觉,又锻炼了学生的造型能力,同时融绘画与泥塑为一体,非常适合中年级美术教学。
教学重点:
学习摸物背形的本领,训练学生的触觉和造型能力。
教学难点:
泥塑的具体捏制及摸物时对物体整体和局部细节的把握。
教学准备:
布袋或黑色马夹袋若干、各种物品(如雨伞、牙刷、笔、杯子……)黏土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检查学生学习用品准备情况。
2、师生问好,交流情感。
二、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许许多多的礼物(杯子、铅笔盒、胶水瓶、圆珠笔、水彩笔……),都藏在了这几个礼盒里,你们想不想知道它们会是些什么呢?我要请几位同学上来摸一摸,先不要说出你摸到的是什么,然后将它捏出来或者画出来,看看谁做的最成功,我就将这些礼物送给他。”
2、学生上台摸物背形。(做好后站在讲台后。)
要求:学生上台摸物时不能让他看到袋子中的物品。
其余学生在座位上揉泥和泥,感受泥性。(音乐停止全班坐好。)
3、学生评奖,获奖学生上来领奖。
4、师:“要想拿到这个礼物,还必须再过了以下一关才行,请你说说你手中的礼物有什么特点,说出来这个礼物才能属于你。”
5、学生回答,可以请求同学帮助。
6、师给予学生奖励。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一学摸物背形的本领。”
7、板书课题《摸物背形》
三、讲授新课
1、摸物:只凭触觉去感受物体的形状及细节。
背形:将感受到的形象捏制出来或画出来。
2、学生游戏:“摸物报名”。
游戏规则:A、同桌之间进行。先由一位同学闭上眼睛。B、然后另一位给他摸各种物品。c、摸物者快速地说出物品名称。说对一个名称得一分,累计得分最高者获胜,成为摸物冠军。(先由一位同学上台示范,然后同桌之间进行,音乐声停则游戏结束。)
3、请学生说说摸物的经验。
师:“全部摸对的同学举手。同学们可真厉害!一下子就能摸出袋子里的物品是什么,那么你们摸物的经验是什么呢?
4、获奖同学说说背形的经验。
师:“如果不给你们看袋子里的东西,只是摸了一下,你能不能把它捏出来或者画出来呢?”
5、师小结,讲讲注意点。
A、摸物时要注意物体的整体外形和主要特征。(板书:整体)
B、先摸大轮廓,再感觉细部环节。(板书:细节)
c、摸物的'过程可以重复几遍。
D、摸完后把物品拿走,仅根据摸物时的感觉把物体捏出来或者画出来。
E、背形(泥塑或绘画)时也要注意从整体到细节地进行表现。
四、学生作业
1、摸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物品放入袋子中,同桌之间进行摸物,不能让对方看见袋子中的物品。
2、背形:学生进行捏制或绘画。
3、调整:在完成前可以再摸物一次,最后调整完成。
4、学生互相打分。
五、教师总结
1、优秀作品展示,表扬进步学生。
2、自评及互评。(可以请学生带上作品上台评讲)
A、自评:1、我捏制的作品是:__________
2、我觉得我的作品:____________(好、一般、很糟糕)
3、我的作品可以得:______(A、B、C、D)
B、互评:1、你认为同桌的作品___________可以得________
2、他得分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3、师:“今天这节课有趣吗?我们大家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记忆能力和造型能力,而且还训练了视觉和触觉,从你们的作品来看,进步可真大!老师希望你们喜欢这节课,更希望你们今后能够多锻炼,多捏些泥塑,使你们的感觉变的更敏锐!
板书设计:
第二十一课摸物背形
整体→→细节
篇8:《背土豆》教学反思
《背土豆》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加减法(一)》的内容,主要学习7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
这节课我借助学生感兴趣的食物薯条、薯片谈话,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常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以此引出故事主角小老鼠,利用小老鼠背土豆这一情景导入,让学生观察情景图,采用编故事的方法,根据发现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尝试解决问题,引出相关的加法算式,探索算法。本节课我设计了4个学习活动:
1、一共有多少个土豆?
2、还剩下几个土豆?
3、分一分、填一填。
4、说一说。
我认为,学生的思维活动表现在语言表达上,学生肯定要经过思考,才能说出想法。在教学设计中,我比较重视通过学生的语言表达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在课堂上我在同一个问题上采取不同的问法让学生多说,比如在交流5+2=?时,当第一个同学回答7,我仍继续问:你还有其他的算法吗?谁理解了他的.算法,用你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在探索7-1=?时,也同样请三位同学说自己的想法。如此反复,即使是不大会表达的同学,也能通过倾听来理解,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得到提高。而且,学生的积极表达,也是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的要素,没有交流、没有表达的课堂,无活力可言。
但是对于我的这点考虑,听课老师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1、编故事的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耗时较多。应该及时地抓住学生回答的要点,点到为止,干脆地切入主题。
2、解决问题1“一共有多少”时,提问较多,也用去较多时间。充分阅读本课及前后课时的教材,会知道本节课的重点在于通过“掉土豆”的过程学习7的加减法,问题1和问题2主要是一个引导,学生已有一定的基础,可以较快地进入学习活动。
3、这样,学习活动3就会有比较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索7的加减法算式,也有时间进行学习活动4。
通过这节课,我也注意到:虽然我在课堂上比较有亲和力、注重与学生交流、评价语言较丰富,但是有些语言还是不够凝炼、有些指令不够清晰、问题设计数学味不足。听课老师们专业的、中肯的点评,给我今后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十分感激!
还有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一个多月,此次让他们用分小棒的方法来探索7的加减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学生的操作经验还不娴熟,注意力容易分散,部分学生在活动未进行之前就玩起了备用的小棒。一年级学生课堂上的动手操作能力,还有待在今后的学习活动中继续培养。
篇9:《背土豆》教学反思
《背土豆》是新版的北师版教材第三单元的内容,主要学习得数是7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
首先是,整个课堂主要是以故事情节贯穿其中的,因此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学情境图一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大部分都能学会从情境图中找到数学信息,但在要求学生“你从这些数学信息里,想提什么问题时?”学生表示比较困难,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由此知道学生在学会发现和提出数学问题这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在这一部分花的时间相对比较多,主要是先重在引导学生学会描述数学信息,并由此学会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在问:“你是怎么计算出结果时”学生大部分都能通过比手指头直接得出结果,由此我发现孩子对于接着数这一方法并没有怎么去运用,为了便于以后学习20以内数的加减法能够更快地计算出结果,于是我再次和孩子强调“接着数”这一方法的计算会更快,然而在后面的计算中,我没有一直强调,这也可能会造成孩子在计算方面所花的时间会相对比较多,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对于这一方法需要多次进行训练使之成为一种习惯。
在教学情境二时,同样还是让孩子学会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交流算法等过程并让学生思考:可能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引导学生列出有关7的其它加减法算式,最后通过读一读,达到对孩子是的巩固与熟悉,在练习中,我主要是通过创造情境“分香蕉应该怎么分?”我先示范并列式,最后让学生学着自己动手分一分,学生参与度非常高,此外还通过游戏如“凑数法”来使学生学会快速反应“几加几等于7“这样更有利于提高孩子在做7的加减法时的正确率。
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有几点不足:
一是组织教学不到位。部分同学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二是白板的使用不够熟练。
三是预设的课堂情况不够充分,在讲课过程中没有预料到学生会出现的情况,学生回答问题出现偏差时如何及时纠正和引导需要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自己还有很多地方要学习。如何有效的组织教学,让所有学生都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预设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如何应对和引导才能更好地掌握教材内容。平时多向其他教师学习,互相交流成功经验,不足之处多多改进,这样才能够少走弯路,成长得更快。
篇10:《背土豆》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有关“6”和“7”的加减法。
2.在游戏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交流、积极思考,并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3.在游戏活动中,使学生不断积累经验,发展他们的数感。
教学重点:掌握“6”和“7”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5以内的加减法 手势游戏
师:你知道我们的手有什么用吗?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其实我们的手不仅有这些用途,而且还能做数学游戏呢,你们想用手和老师做游戏吗?
师左手出示2,右手出示3,再两手和在一起,请生用算式表示。
师左手出示2,右手出示2,再两手和在一起,请生用算式表示。
师左手出示1,右手出示4,再两手和在一起,请生用算式表示。
师出示一只手,弯掉1个手指,请生用算式表示。
师出示一只手,弯掉2个手指,请生用算式表示。
师:刚才我们一起玩了一个小游戏,复习了前面我们学习的5以内的加减法,小朋友玩得都很开心。下面我们还有个游戏,大家想不想玩?
二、探究新知
(一)游戏学习6的加减法(师引导学习)
活动一:师生进行猜数游戏
猜数“1”或“5”
1.教师谈话:我们一起玩一个猜数游戏好不好?(教师出示一个磁珠,让学生看看它的大小)猜一猜老师的两只手里一共抓了几个这样的磁珠?
2.学生猜数,并说出简单的理由.
3.教师提问:
(1)老师的手里到底有几个磁珠哪?想不想知道?
(2)看看老师的左手有几个?(教师把左手的4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3)右手哪?(教师把右手的2个磁珠贴在黑板上)
(4)有谁猜对了?你怎么知道一共有6个磁珠呀?
(左手有4个磁珠,右手有2个磁珠,合起来一共有6个.)
(5)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
1+5=6 5+1=6
4.教师谈话:还想不想再玩一次?我们还用这6个磁珠,(教师把这六个磁珠摘下,重新握在手里)老师的两只手里都有磁珠,如果告诉你一只手里有几个,你能猜出另一只手里有几个吗?(教师按照学生的意愿出示一只手中的磁珠的数量1或5)谁能猜出我的另一只手中有几个?
5.教师提问:
(1)你猜对了吗?你怎么那么肯定你猜对了?
一共有6个磁珠,老师左手有1个,右手一定有5个.
(2)能把你的想法用数学算式表示出来吗?
1+5=6 5+1=66-1=56-5=1
6.小结:你们猜得有理有据,所以都猜对了,快为你们的胜利鼓鼓掌吧!
猜数“2”和“4”
还是这6个磁珠,谁愿意当小老师带大家玩一玩,(教师悄悄地引导请上来的学生捂住1个)猜一猜他捂上了几个?
2+4=6 4+2=66-2=46-4=2
猜数“3”
1.我们还用这6个小磁珠,换个玩法好不好?(教师用手捂住3个)猜猜老师用手捂住了几个?
2.你能用数学算式表示吗?3+3=66-3=3
你们是不是都很想玩猜数游戏?那同桌的两位小朋友就来一次猜数大赛好不好?
(二)迁移学习7的加减法(学生自主学习)
活动二:生生进行“猜数游戏”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从学具盒里数出7个小珠子,看谁数得快!
教师说明游戏规则:
一个同学捂,另一个同学猜,并说出算式.如果猜和算式都说对了,就可以从学具盒里拿出一个小珠子,放在盒盖中,表示得一分.比赛结束时,谁得的小珠子多,谁就获得了胜利.
2、小组活动.
3、你们俩是怎样玩猜数游戏的,结果怎样?
0+7=7 7+0=7 7-0=7 7-7=0
1+6=7 6+1=7 7-1=6 7-6=1
2+5=7 5+2=7 7-2=5 7-5=2
3+4=7 4+3=7 7-3=4 7-4=3
4、小结
我们一起玩了猜数游戏,玩得高兴不高兴?我们今天又结识了许多算式朋友!这些朋友可以帮助我们做许多事,信不信?
(三)小结(数字组合)
对数游戏
师生互动,两人合起来的数是6和7。
如:我出3,你出3
我出5,你出1
三、巩固练习
活动三:口算抢答
3+4= 7-4= 7-3= 7-5= 1+6= 2+5=
6-3= 7-1= 7-7= 4+2= 3+3= 1+5=
活动四:找朋友
出示图片:连一连
教师提问:看一看,谁看明白了?(把加起来和是7的数连起来.)
说明:学生在连一连的时候,可能是把两个数相连,有可能是把三个数相连,只要加起来和是7就是正确.
活动五:小老鼠背土豆
1、出示图片:老鼠背土豆
有一天夜里,一只小老鼠实在太饿了,他就到土豆地里偷土豆,你们看他来了.可能会有什么情况发生哪?
2、学生自编故事
你们能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吗?
3、能根据他们编的数学故事列出数学算式吗?
0+7=7 7+0=7 7-0=7 7-7=0
1+6=7 6+1=7 7-1=6 7-6=1
2+5=7 5+2=7 7-2=5 7-5=2
3+4=7 4+3=7 7-3=4 7-4=3
4、小结:看到你们这么聪明、能干,小老鼠自己却不劳动,偷东西吃,心里非常难过,他表示以后一定改邪归正,自食其力.
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得愉快吗?你都有哪些收获?这些知识能够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
猜数游戏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掌握6和7的加减法,难点是培养学生有序思维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并突破了重点,但是还未突破难点,对于有序思维能力的培养落实不好。
本节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数学游戏贯穿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它好比强大的磁场,最大限度的激发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着孩子们主动地参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在对所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了兴趣之后,才能够产生学习的动力。在复习铺垫环节,用手势游戏来回顾5以内的加减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为新课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探究新知环节,师生进行猜数游戏学习6的加减法(师引导学习)可以上的活一点,早点让学生自己操作探究,引导学生归纳整理,进而迁移学习7的加减法。这样可以节省操作时间,用来强化训练。本节课有游戏、有故事、有习题,在处理各部分时间的问题上把握得不是很好,有的部分用的时间应该再长一些,而有的就应该短一些,所以在处理课堂用时方面还要多花心思,仔细斟酌。
篇11:《背课文》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同学们,昨日我请班主任张教师帮忙布置了两项任务,一个是完成“预习记录单”,另一个是给大家推荐阅读《你的姓氏里,藏着最美的情诗》。今日,我们初次见面,教师首先用情诗向大家自我介绍一下。我姓“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王”,春芳十里,都不及你一人的情深意重。你姓什么呢?能用一首情诗或情话介绍一下自我的姓氏吗?
生:我姓沈,“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的“沈”,沈园虽然已经不似当年,但我对你的真心永远不变。
师:沈同学很真诚,再发言时声音应当更洪亮些。
生:我姓金,“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的“金”,与你相逢的那一刻,我感觉异常幸福。
师:金同学的“金”字诗异常有含金量!
生:我姓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杨”,我期望每个春天都陪你看依依杨柳。
师:杨同学的情诗出自《诗经》,情话很动听,令人心生向往。(众笑)
生:我姓牟,教师我没找到含“牟”字的情诗,就自创了一句,“波上寒烟青,牟家少年已长成”的“牟”,我已逐渐长大,已经能为你遮风挡雨!(声音洪亮,满含自豪,全班自发鼓掌)
师:牟同学自创的情诗更是饱含着真情、深情、盛情!孩子们,我们的姓氏里都藏着最美的情诗,而这些美丽情诗的源头大家明白吗?它就是《诗经》!早在几千年前生活在东方大地上的那些先民们虽然没有留下姓氏,但他们却在用最古老、最原始、最凝炼的腔调歌唱着感情。今日,就让我们一齐溯洄《诗经》之畔,聆听《关雎》的感情箴言。
二、读诗
师:古人说读诗要“高声朗读”也需“密咏恬吟”,接下来请大家先高声朗读诗歌,读准字音,如果在此基础上能够注意语速和语调、读出节奏那就更好了。
(生高声朗读诗歌)
师:谁第一个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朗读成果?
生:读诗歌。
师:谁来点评一下这位同学的朗读情景?
生:他读的字音准确,语速太快了。
师:那你能试着用略微慢一点儿的语速再为大家朗读一遍吗?
生:读诗歌。
师:你读的字正腔圆,语速适中,更为难得的是还有了重音的变化。相信随着对诗歌的理解学习你必须会读得更好,大家也会读得更有情味。
三、知意:
师:根据同学们提交的“课前预习记录单”,教师发现咱们八年级三班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我的“专利问题”,很了不起!集中在这样几个问题上。金苏燕同学:君子为什么喜欢淑女?周芝林同学:淑女身上有什么特点?君子又有什么特点值得淑女喜欢?王梦圆、许凯同学:君子追求淑女,最终成功了没有?君子和淑女最终在一齐了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全班有31名同学提出。
(屏显:动画展示学生们的“课前预习记录单”)
实际上同学们的问题都集中在诗中的一个字上,你们觉得是哪一个字?
生:嗯……(沉默)
师:看来你暂时还没有发现,不要紧,你先坐下再找一找。
生:我认为是一个“求”字,整首诗都是围绕这个字展开的。
师:你同意这位小牟同学的说法吗?
生:同意,我也认为是“求”字。
师:好,教师对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做了一个整合。
屏显:因何而求,如何追求?
君子——淑女,
下头我们就一齐来探求这个问题。(教师板书大大的“求?”)
请大家“密咏恬吟”这首诗,圈点勾画,从中找答案。
(学生认真品读、吟咏诗歌,圈点勾画)
师:请这位女同学与大家分享她探求的成果。
生:我觉得因为淑女是“窈窕”的,所以君子喜欢淑女,要追求淑女。至于如何求的,诗中也有答案,“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师:“窈窕”是什么意思?
生:注释上有,是指文静完美的样貌。
师:借助注释理解诗歌是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你觉得文静完美指她的内在美还是外在美?
生:我认为是外在美,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喜欢肯定是长得很漂亮,暂时还看不到内在美。
师:嗯,有道理。
生:教师,我不一样意这种说法。我觉得淑女也是具有内在美的,从“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左右采之,左右芼之”能够看出来淑女一向在捞取、采摘、挑选荇菜,异常勤劳,君子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长时间观察才喜欢上淑女的。
师:你很善于发现,是有一颗慧心的孩子!那我们一齐来深究探源一下“窈窕”的词义吧。
屏显:窈:深邃。喻女子心灵美;窕:幽美。喻女子仪表美。
窈窕:(宫廷、山水)深邃幽美。形容女子心灵仪表兼美的样貌。
窈窕:美貌曰“窕”,美心曰“窈”;美状曰“窕”,善心曰“窈”。
经过这个词的释义,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君子想要追求的淑女原先是内外兼美的女子啊。
师:是的。“窈窕淑女”这个我们词此刻还用吗?
生齐答:用。
师:对,还在用,这是出自本诗的一个成语,我们此刻用的成语大部分来自古代经典,在这首诗中还有其它成语吗?
生纷纷说: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辗转反侧。
师:从《关雎》中还衍生出了一些成语,如:琴瑟和鸣,梦寐以求,参差不齐等等,请大家做一下标注。我们继续来探“求”。
生:君子追求淑女用了很多心思,他“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友”是表示友好,“乐”是使她欢乐。
师:那你试一试把这种向她表示友好、使他欢乐的感觉读出来吧。读的时候,语调应当上扬一些还是下抑一些?
生:上扬一些好。
师:是的,“琴瑟友之”,他对着心爱的姑娘弹琴鼓瑟,要读出欢欣愉悦的心境来。“钟鼓乐之”,敲钟击鼓使她欢乐,语调就更应当上扬轻快。
生读:“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差荇菜,左右毛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读得抑扬顿挫,全班自发鼓掌)
师:这位同学用自我的声音读出了自我的理解,咏出了诗歌的情味。
生:教师,我有个发现不知对不对?
师:欢迎有新的发现,无论对错都是有价值的,你说吧。
生:我感觉这个“芼”的意思是“挑选”,好像是一语双关,字面上的意思是淑女在挑选荇菜,但也有在挑选自我意中人的意思。
师:这位同学的发现确实很有价值,教师也完全认同你的说法,古人说“诗无达诂”,读诗读出自我独到的见解异常重要。探“求”继续。
生:我认为君子追求淑女十分艰难,最终没有成功。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中能够看出来,“求之不得”“辗转反侧”,翻来覆去睡不着觉。
师:“寤寐思服”如何理解?
生:指白天黑夜思念,“思”是思念,“服”也是思念。
师:“思服”这种词在我们语文概念里能够叫做同义复用,两个思念叠加在一齐,能不能理解为思念也在成倍增长?
生:对呀教师,您这一说我就更明白了,“思”“服”连用,太想太想了,思念泛滥成灾了。
师:好一个“‘思’‘服’”连用、“思念泛滥成灾”!理解诗歌是要借助于想象的,请大家想象一下,此刻你就是诗中的君子,你在“思服”什么?
生:文静完美的姑娘啊,你能不能停下捞取荇菜的手,看我一眼?你不要一味地挑选荇菜,也挑选一下我如何?
师:真是一个痴情的君子。
生:我再想想除了弹琴鼓瑟我还有什么才艺能引起她的注意?
师:想多练就一些才艺与本领。
生:我在想我的心上人,随手写下一封情书,情书的资料是“野有蔓草,有美一人,清扬婉兮,你与我必须要在一齐”。(笑声)
师:这位多情的君子不得了,他的情书一不细心又成了《诗经》的另一首经典,“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文化积淀很深厚!大侠金庸的《天龙八部》里有一个美丽的名字木婉清,据说就是出自这首诗。
生:我辗转反侧,想啊想,我做了一个梦,娶到了美丽的好姑娘。(笑声)
师:日子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中也有体现:“窈窕淑女,钟鼓乐之”。这是梦中出现的场景,也是君子的完美愿望,敲钟击鼓在古代一般指娶亲。他们究竟在一齐了没有?诗歌实际上也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的结尾,也许追求成功,从此“琴瑟在御,莫不静好”。也许郎有情女无意,从此“在水一方,道阻且长”。但无论怎样,最完美的情感都值得去追求去期待。请这位同学试着把这几句诗中的丰富情感读出来,语速应当快一点还是慢一点?
生:应当慢一点,君子追求不到,很煎熬。
生读:“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师:你感觉她读得怎样样?
生:还能够,但我觉得“悠哉悠哉”语速还能够更慢一点儿,语调还能够更低一些。读“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师:你理解精准,读得到位,能够“以声传情”,有未来播音员的潜质!请同学们都试着读一读,注意语速和语调,读出情味来。
(学生带着理解和情感读诗)
师:从同学们的诵读与发言中能够发现,“因何而求”?因淑女“文静完美,从容优雅,勤劳质朴”而求。“如何追求”?君子“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大家从中发现君子有什么特点呢?
生:看到窈窕淑女然后追求,先心动后行动,很勇敢,并且他一向在追求,坚持到底。
师:俗话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生:君子很真诚很专一,不朝三暮四,君子的品德好。
师:在对待感情上,专一是最必备最重要的品质。
生:君子喜欢淑女,却不贸然前去打扰,只是琴瑟友之,感觉很彬彬有礼,也很多才多艺。
师:哦,原先君子对待感情真挚专一,才德兼备,勇敢执着。即使求不到也不气馁,求不到也不疯狂,有礼有节,“发乎情止乎礼”!所以孔子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欢乐却不是没有节制,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屏显: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评《关雎》
此时此刻,大家明白“君子求淑女,因何而求,如何追求”的了吗?
生:明白!
(师完善板书:在“求”左边一撇、右边一捺上分别书写君子、淑女特点,在“?”旁写上一大大的“!”号。)
师:君子和淑女的情感如此真挚、热烈、圣洁、完美,像春日初阳般让人感觉到明朗而又温暖,似碧水清波般让人感觉到澄澈而又悠远。下头,教师想用自我的声音传达我对这首诗的理解,为大家咏诵诗歌。
师配乐咏诵诗歌。(掌声)
师:感激孩子们对我的鼓励,相信你此时对这首诗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请大家配乐齐读,读出自我的感悟和理解。
(生高声咏读诗歌)
四、明言:
师: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的语言很有特色,影响深远。在提交的“课前预习记录单”中,咱班有27名同学关注到了这首诗的语言及写法特色,提出了很多专利问题。郑子涵同学:写君子追求淑女,开头为什么写雎鸠鸟?张熠同学:诗中为什么多次出现“参差荇菜”?写荇菜之后和淑女君子有什么关联?那我们就思考一下:这首诗去掉“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这几句,能够吗?小组先来交流一下。
(屏显动画展示学习预习单)
屏显: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组热烈交流)
生:去掉“关关雎鸠”和“参差荇菜”这几句,我感觉缺少了画面感,也缺少了美感。没有了环境的支撑,好像就不能表现出君子的追求的持之以恒。
生:去掉“参差荇菜”这几句,淑女的形象就大打折扣,看不出她是那么的勤劳朴实了。
生:去掉的话节奏感和韵味就降低了,太直白,不够含蓄,而我们中国的诗歌是历来讲究含蓄之美的。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有见地,让教师都佩服不已。是的,中国诗歌的语言特色是含蓄隽永富有美感的。
屏显:中国诗歌自《诗经》始,就具有了含蓄、隽永、生动、富有美感、富有韵味、富有感染力等特点。
生:“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写景,我感觉并没有实际意义,是为了引起下文做铺垫的。
师:你说得十分好!这句话运用的写法叫做比兴,比是比喻,兴是兴起、引起下文的意思,也就是说写“关关雎鸠”是把“君子淑女”比作“雎鸠”,是为了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屏显:《关雎》中比兴手法的运用,是中国传统审美思维的表现。由景到情,外部事物触发内部情感又含蓄蕴藉表达。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增加了诗歌的韵味和艺术感染力,使得诗歌具有含蓄隽永之美。
(学生齐读以上资料)
师: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君子直接表达对淑女的倾慕之情。这种写法叫做赋。《诗经》中“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对后世语言文学最大的影响。
屏显:“赋、比、兴”的表现方法,是《诗经》对后世语言文学最大的影响。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者也。是直抒胸臆的语言艺术。
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打比方,是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先言他物、再引出所要表达的真实资料。是烘托氛围的语言艺术。
师:你能回忆一下学过的文章中有哪些运用了这种写法?
生: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写山写水为的是引出陋室,把自我比作“仙”和“龙”为的引出“德馨”。
生:还有贺敬之《回延安》:“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作比兴,比喻诗人和延安及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
师:小金和小赵同学充分诠释了孔子“温故知新”的学习方法,也做到了知识上的融会贯通,为你俩点赞!比兴写法,不仅仅课文中有,此刻的流行歌曲的歌词中也有,因为歌词的源头也是《诗经》。谁能举几个例子?
生:《虫儿飞》中有。哼唱“黑黑的天空低垂,亮亮的繁星相随,虫儿飞,虫儿飞,你在思念谁?”(掌声)
师:你的歌声异常动听,教师和同学们都被你感动了,好歌就是这样,能够引发我们的情感共鸣。写“黑黑的天空、亮亮的繁星,虫儿飞”是为了引出什么?
生:思念。
生:《鸿雁》里也有,借鸿雁比游子,写鸿雁往南飞是为了引出游子对故乡的思念。
师:是的,你举的例子也很准确,由景及情,含蓄生动。如果今后在写作中我们也适当运用一下比兴写法,相信你的文章定会更加文采斐然。
师:大家发现这首诗在语言运用方面还有什么特点吗?
生:都是四字为一句。
师:对,这叫四言格式。四言格式使得诗歌节奏明快,音韵异常和谐。大家在七年级学的《观沧海》就沿用了这种格式。
屏显:四言格式。二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节奏明快,音韵和谐。如:曹操《观沧海》。
生:教师,我还有个发现,诗中重复性的句子十分多。“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淑女,寤寐求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师:你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这种艺术形式叫做重章叠句,这也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回环往复,一咏三叹,具有音乐美。
篇12:背土豆教学随笔
今天我讲了《背土豆》一课。
这节课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展开了有关7的加减法的学习。
1、一共有多少个土豆?
展示第一幅图,说一说图中的数学信息,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个土豆。接着解决这个问题——列算式:5+2=7。提问:怎么得出5+2=7的?有同学说是一个一个数的,有同学说是从5开始往后数两个,通过问其他同学哪种方法更为简便,总结:从5开始往后数两个数是更好的计算方法。
2、还剩下多少个土豆?
咱们知道了7的加法的计算方法,一起来看看小老鼠接着干了什么?——背土豆。它把所有的7个土豆都背走了吗?——没有。袋子破了个洞,掉个一个土豆。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一个数学问题:原来有7个土豆,掉了一个土豆,还剩几个土豆?解决这个问题——列算式:7-1=6。提问:怎么得出7-1=6的?现在咱们摆一摆手中的小棒,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数学图形表示一下,看看能不能得到这个结果。同学汇报,先干什么(摆了7个小棒代表7个土豆),再干什么(拿走一个小棒代表掉的一个土豆),得到结果(还剩下6个小棒代表袋子里还有6个土豆)。总结:那么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出7-1=6?
3、填表格
所以我们在表格里填上6,1。原来有7个土豆,掉个一个土豆,还剩下6个土豆。
接着想想还会发生什么?——又掉了一个土豆。那么现在掉了几个土豆了?——2个。还剩下几个土豆呢,数学算式怎么列?——7-2=5。如果我用摆小棒的方法,我应该再拿走几个小棒?——1个。数数是不是还剩下5个?在表格里填几?
好。接着又会发生什么?——又掉一个土豆。怎么列式,列完算式自己在表格中填上相应的数字。把这个表格填完。
找同学汇报结果。问:如果一个土豆都没掉,表格上应该填几?表示什么意思。如果所有土豆都掉了,表格上应该填几?表示什么意思。
观察表格,说一说,7可以由哪两个数组成。
3、练习
根据图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列算式。
本文标签: 《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读读背背》教学设计 内容由林淑君副主任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ehuijuan.com/wenxue/1743429173a1680289.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