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794759

【导语】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张爱玲传阅读训练及答案(共12篇),希望大家喜欢!

篇1:张爱玲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张爱玲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张爱玲传

从1 94 3年在英文月刊< -十世纪》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时装》开始,张爱玲算是步入文坛了。但《-十世纪》是洋人的文坛,张爱玲不是林语堂,不论就感受性而言,还是就对中文的喜爱程度而论,她的中国情结都要比后者深得多,她不能满足于那种轻松的介绍方式。虽然三年没碰中文,她肯定还是不能、也不甘把洋人设想成她的主要读者,何况她自小就钟情于小说,心心念念于那个更广大的想象空间。洋人要看而比较容易看懂的是介绍性的文字,小说对于他们显然是更费解的。所以就在“卖”洋文行情很不错的时候,她挟着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去叩上海文坛的门了。而且一旦在中国文坛上站稳了脚跟,张爱玲便与西文杂志挥手作别。

不知是因为以往投稿漫长的等待令她感到不耐,还是她学会了一点人情世故,抑或她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总之这一次怀着对成名急切渴望的张爱玲没有将作品投进邮筒,听任它到编辑大人的案上去碰运气。她宁可去“面试”。经母亲这一系的亲戚、园艺家黄岳渊的介绍,她带着稿子拜访了《紫罗兰》杂志的主编周瘦鹃(周瘦鹃笔名紫罗兰庵主人,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性作家)。

此次相会,二人谈得甚是融洽。张爱玲待人接物时给人“夹生”之感,但她在长辈面前似乎要松弛一些。她尝自言一向对年纪大的人感到亲切,对年岁相当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这一回她在周瘦鹃面前虽是执礼甚恭,却也还自如。让张爱玲高兴的却是这位主编对她奉上的小说十分欣赏。还未读正文,光看了篇名《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周瘦鹃便称名字起得好,大约他闻到了传统小说的气息。

周瘦鹃的直觉没有错,将两篇小说一气读完,他更可以相信这一点。它们与强调严肃性、

思想性,鄙薄娱乐性的新文学大异其趣,从取材同可读性看似乎倒是与鸳鸯蝴蝶派小说不无相通之处。难得的是周瘦鹃于坚守旧式趣味之外还是个鉴赏力较高的人,他通洋文,翻译过西洋小说,是旧丈人圈子中为数不多的对西方文学有所了解的人之一,他不仅看出张的小说有《红楼梦》的影子,而且看出张在写作中受到毛姆的影响,且断言它们可与毛姆的小说媲美。周瘦鹃很快拍板:两篇小说都用。

虽然张爱玲的“二炉香”并没有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但是文艺圈内却有不少有心人由此注意到这位后起之秀,《万象》主编柯灵即是其一。就在此时,张爱玲自己找上《万象》编辑部来了。张带来了她的一部小说,请柯灵看一看,这就是之后登在《万象》1943年8月号上的《心经》。

几乎与《心经》发表的同时,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茉莉香片》在《杂志》上登了出来。

在此后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使张爱玲青云直上,风靡上海滩的诸家刊物中,不惜血本、出力最多的,首推《杂志》。对《杂志》助她成名,她投桃报李,把最得意的小说都绘了《杂志》。

在小说赢来满堂彩之后,张爱玲又开始亮出她的另一样拿手戏一一散文,并且立即打响。

她将《洋人看京戏及其它》《更衣记》,投给当时名噪一时的散文半月刊杂志《古今》,很快在8月、9月登了出来。

《古今》可说是男人的天下,张爱玲很可能察觉该杂志的种种气味与自己的性情不相投,

而且纵能跻身其间,它亦不能让自己昂首鹤立,独上青云。所以两篇文章之后,《古今》再不见张爱玲的名字,她转向了苏青办的散文小说月刊《天地》。

由此我们约略可以看出张爱玲对刊物杂志取舍的标准了:档次高,实力强之外,还要加上志趣相投,肯于让她在上面唱大轴戏,虽非同仁杂志于她却有同仁杂志的意味。《杂志》《天地》遂成为与她关系最密切的两家刊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沦陷时期的上海这个特定的时空里,文坛的方方面面,代表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文学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似乎都是顺理成章地接纳了这位新人,而且均不吝于褒奖。我们大致可以说,《紫罗兰》代表了鸳鸯蝴蝶派的趣味,《古今》承袭了周作人、林语堂的“闲适”格调,《万象》坚持着新文学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对“新文艺腔”大张挞伐的《杂志》则想走纯文艺的路线,而它们竞一致对张爱玲表示推许。在新文学史上,这样的情形即使不是仅见,也肯定是少见的。 (摘编自余斌《张爱玲传》)

相关链接

①以前我

一直这样想着: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子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我要问报贩,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销路还好吗?一一太贵了,这么贵,真还有人买吗?”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张爱玲《<传奇>再版序》)

②张爱玲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余斌《张爱玲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在作者看来,张爱玲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因此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性,还是就中文的喜爱程度而论,张爱玲都胜过林语堂。

B.借助母亲一系亲戚黄岳渊的引荐,张爱玲得到了作家周瘦鹃的赏识,他认为张爱玲的小说虽然在思想性上有欠缺,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C.在生活中张爱玲性格孤傲,待人接物时给人“夹生”之感;在艺术中,她又是悲天悯人,通晓人情世故,她的人生中充斥着矛盾。

D.张爱玲虽然依靠《紫罗兰》在文坛初露锋芒,但之后却青睐《杂志》《天地》等刊物,这体现了她善于鉴别、特立独行的处世方式。

E.在40年代上海沦陷区这个特定的时空里,张爱玲红极一时,与晚年的孤寂形成两种极端的状态,而她都能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

(2)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链接材料①这段话好在哪里?请从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角度加以赏析。(6分)

(4)本文着重讲述了张爱玲早年成名的经过,你认为张爱玲的成名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探析。(8分)

答案:

1 (25分)

(1)(5分)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答AB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2)(6分)

①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深受外国文化的影响。作品中有《红楼梦》的影子,可与毛姆相媲美;②生动而具有浪漫的娱乐精神,与鸳鸯蝴蝶派小说有相通之处;③作品通达人情世故,深刻而又犀利,折射了对现实的怜悯和无奈。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3)(6分)

①表现出张爱玲早年渴望成名的天真,也体现了她的浪漫情怀;②关于“出名要趁早” “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等看法,显示出她对人生的思考,也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或反思;③文字轻松俏皮,三个“我要”,“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问报贩的话,“呵”“呀”等语气词的运用,都使文字别具特色。(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4)(8分)

①中国情结深厚,酷爱中文写作;②勇于自荐:“面试”执礼甚恭、自如,自己找上《万象》编辑部;③遇到伯乐:周瘦鹃对她十分欣赏;④才华出众,小说散文兼优;⑤对刊物杂志取舍有自己的标准:档次高,实力强,志趣相投,肯让她唱大轴戏。(答出一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相近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篇2:黄庭坚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黄庭坚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练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赋税,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①。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②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③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有删节)

[注]①丁母艰:遭母丧。②骫:wěi,歪曲,枉曲。③灊:qián,古水名。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皆辞不行 辞:推辞B.太和独否否:不是这样

C.留守文彦博才之才:才(了解)他D.庐墓下 庐:建造房舍

2.表现黄庭坚淡泊、至孝品格的一组句子是(3分)

A.①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B.①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

②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②不以迁谪介意

C.①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D.①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②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②昼夜视颜色,及不解带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有一次看到黄庭坚的诗文,认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黄庭坚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B.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人诬陷并盘问。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C.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乘机肆意报复,指使亲信抓住黄庭坚的《荆南承天院记》大做文章,将他除名贬官了。

D.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苏轼,并称苏黄。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2)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3)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黄庭坚传》

答案:

1.C(才之:以之为才,认为黄庭坚是有才能的。)

2.D(A①写黄庭坚直率有胆识;②写黄庭坚修养极高,诲人不倦;B①写黄庭坚有仁爱之心,想到民生疾苦;②写黄庭坚对功名、官职看得很淡;C①写黄庭坚仕途坎坷,备受打击;②写黄庭坚特别孝顺。)

3.C(文中无法看出乘机肆意报复,指使亲信抓住黄庭坚的《荆南承天院记》大做文章,实际上是下属陈举拍马,揣摩上司心意,陷害黄庭坚。)

4.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各种税收,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篇3:刘禹锡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刘禹锡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刘禹锡,字梦得,自言系出中山,世为儒。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工文章,善五言诗。淮南杜佑表管书记,入为监察御史。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太子即位,朝廷大议秘策多出叔文。引禹锡及柳宗元与议禁中,所言必从。擢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兼崇陵使判官。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未至,贬朗州司马。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性情。蛮俗好巫,每淫词鼓舞,必歌俚辞。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而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播极远,猿狖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宪宗曰:“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若禹锡望他人,尤不可赦。”度无以对。帝改容曰:“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乃易连州,又徙夔州刺史。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非天不生材也,郁堙不扬也。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可乎?贞观时,学舍千二百区,生徒三千余,外夷遣子弟入附者五国。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旧时,凡学官,春秋祭于先师,斯止于太学辟雍【1】,非及天下。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今夔四县岁费十六万,举天下州县岁凡费四千万,而于学无补也。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犹不下万计。可以营学室,具器用,丰馔食,增掌故,以备使令,儒官各加稍食,则古时之风,粲然可复。”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白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太和三年春以前,纸墨所存者,凡一百三十八首。”梦得尝为《西塞怀古》《金陵五题》等诗,江南文士称为佳作,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开成初,复为太子宾客分司,俄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太子宾客分司。会昌二年七月卒,时年七十一,赠户部尚书。

(取材于《新唐书·刘禹锡传》)注释:【1】太学辟雍:指国家设立的大学。

8.用斜线( / )给上面文言文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5分)

9.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善五言诗 善:擅长

B.引禹锡与议禁中 引:延请

C.生徒三千余 徒:只有

D.籍其资半归所隶州 籍:登记

10.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叔文经常说自己有宰相的'才能

B.当与其子死决

将与她的儿子就此死别

C.是不耕而叹廪庾之无余

这就如同不耕地而只感叹仓库没有剩余的粮食

D.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

如今各地方州县一年四季都在孔子庙中举行祭祀活动

11.下列句子中,不能表现刘禹锡有才华的一项是(3分)

A.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B.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C.故武陵溪洞间夷歌,率多禹锡之辞也

D.虽名位不达,公卿大僚多与之交

1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与柳宗元因为王叔文的引荐参与朝政,提出了很多建议,均被采纳。

B.刘禹锡被贬播州,裴度以会对皇帝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损害为由替他求情。

C.宪宗认为孝亲应谨慎,但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实在罪不可赦。

D.刘禹锡第一次被贬是受王叔文变法失败连累,第二次是因写诗得罪当政者。

13.刘禹锡认为当时“天下少士”的原因是什么?他提出了什么解决措施?请根据文意概括。(4分)

8.(5分)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9.(3分)C(徒:学生,门徒)

10.(3分)A(应为“叔文经常称赞刘禹锡有宰相的才能”)

11.(3分)B(此句表现的是朗州的落后与闭塞)

12.(3分)C(“刘禹锡指望别人来帮他奉养母亲”与文意不符)

13.(4分)

原因:国家没有提供足够的资金扶持教育、培养人才,而是把钱花在祭祀孔子上了。

解决措施:废止祭祀,把节省下来的钱一半用于地方教育,一半用于国家设立的大学,增加教育投资。【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篇4:《伍子胥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郑人甚善之。太子建又适晋,晋顷公曰:“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太子能为我内应,而我攻其外,灭郑必矣。灭郑而封太子。”太子乃还郑。事未会,会自私欲杀其从者,从者知其谋,乃告之于郑。郑定公与子产诛杀太子建。建有子名胜。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到昭关,昭关欲执之。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追者在后。至江,江上有一渔父乘船,知伍胥之急,乃渡伍胥。伍胥既渡,解其剑曰:“此剑直百金,以与父。”父曰:“楚国之法,得伍胥者赐粟五万石,爵执珪,岂徒百金剑邪!”不受。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久之,楚平王以其边邑钟离与吴边邑卑梁氏俱蚕,两女子争桑相攻,乃大怒,至于两国举兵相伐。吴使公子光伐楚,拔其钟离、居巢而归。伍子胥说吴王僚曰:“楚可破也。愿复遣公子光。”公子光谓吴王曰:“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伐楚未可破也。”伍胥知公子光有内志,欲杀王而自立,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退而与太子建之子胜耕于野。

五年而楚平王卒。初,平王所夺太子建秦女生子轸,及平王卒,轸竟立为后,是为昭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庐。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楚诛其大臣郄宛、伯州犁,伯州犁之孙伯嚭亡奔吴,吴亦以嚭为大夫。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绝不得归。后闻阖庐弑王僚自立,遂以其兵降楚,楚封之于舒。阖庐立三年,乃兴师与伍胥、伯嚭伐楚,拔舒,遂禽故吴反二将军。因欲至郢,将军孙武曰:“民劳,未可,且待之。”乃归。

(选自《史记?伍子胥传》,有删减)

【专项强化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建又适晋 适:到

B.会自私欲杀其从者 会:适逢

C.愿复遣公子光 愿:愿望

D.遂禽故吴反二将军 禽:活捉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将其写在句后的括号里。

(1)太子既善郑,郑信太子 善( )

(2)至於吴,吴王僚方用事 用事( )

(3)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 将( )

(4)吴王僚因楚丧 丧( )

难点解析:

第1题对实词的考查,除了结合具体的语境理解之外,更要注意词类的活用、通假字现象等。如C项“愿”,名词活用作动词;D项“禽”是通假字,通“擒”。

第2题是直接解释实词的含义,解答时,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

【综合训练题】

篇5:《伍子胥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 ②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

B.①太子能为我内应 ②乃召伍员以为行人

C.①事未会 ②会自私欲杀其从者

D.①到昭关,昭关欲执之 ②欲杀王而自立

4.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伍子胥带公子胜亡命天涯、屡不得志的一组是( )

①伍胥既至宋,宋有华氏之乱,乃与太子建俱奔于郑

②伍胥惧,乃与胜俱奔吴

③伍胥遂与胜独身步走,几不得脱

④阖庐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

⑤伍胥未至吴而疾,止中道,乞食

⑥彼伍胥父兄为戮于楚,而劝王伐楚者,欲以自报其雠耳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②④⑥ D.③④⑥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顷公作为国君,善于任用贤人。他认为郑人信任公子建,就让公子建作内应,内外夹击,最终灭掉了郑国。

B.渔夫重义轻利,拒不接受赠剑。伍子胥渡河以后,赠宝剑给渔父,渔父只是为救他,连“赐粟五万石,爵执珪”都不在乎,更不用说“百金剑”了。

C.国家与国家之间应该和睦相处,任何事都不能斤斤计较。楚国和吴国因边境“两女子争桑相攻”,而相互“举兵相伐”,导致战乱。

D.伍子胥勇敢机智,谋略过人。他一生颠沛流离,但最终还是受到吴王阖庐的重用,参与国家大政的谋划。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2)前王僚所遣二公子将兵伐楚者,道绝不得归。

参考答案:

1.C( “愿”是希望的意思。)2.(1)友善;(2)掌权;(3)率领;(4)丧。3.D (A项中的两个“将”,分别是“将领”“率领”的意思;B项中的两个“为”分别是“为了”“作为”的意思;C项中的两个“会”分别是“准备好”“适逢”的意思。只有D项中的两个“欲”是“想要”的意思。)4.B (①说的是伍子胥和公子建,并非公子胜;④是讲伍子胥受到重用;⑥讲的是伍子胥欲报父兄之仇,劝吴王伐楚。)5.A (晋顷公以公子建作内应,并没有灭掉郑国。公子建被诛。)6.(1)到了吴国都城,正是吴王僚在掌权,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便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了吴王僚。(2)前吴王僚派遣两位公子率领军队进攻楚国,被切断了后路而不能撤回。

参考译文

伍子胥到宋国之后,正遇上宋国发生华氏内乱,伍子胥就和太子建一道跑到郑国。郑国对他们很好。太子建又到晋国去,晋顷公说:“太子既然与郑国相友善,郑国也很信任太子,如果太子能为我作内应,我从外面来进攻,那我们一定能够把郑国灭掉。灭掉郑国,就封给太子。”太子便回到了郑国,事情还没有准备就绪,适逢太子因为一件私事要杀掉他的一个随从。这个随从知道他们的'密谋,就把这件事报告了郑国。郑定公和子产杀了太子建。太子建有个儿子名叫胜。事发后,伍子胥害怕了,便与胜一起逃往吴国。到了昭关,昭关的守吏想捉住他们。伍胥只好与胜独身步行,几乎不能逃脱。追捕他们的人紧跟在后,伍子胥逃到江边上,江上恰有一位渔翁划船而来,知道伍子胥情势紧急,就将子胥摆渡过江。伍子胥过江以后,解下佩剑说:“这柄剑价值百金,就送给您老吧!”渔翁说:“楚国的法令规定,捉到伍子胥的人赐给粟米五万石,封予执珪之爵,那又何止一把值百金的宝剑呢!”不肯接受伍子胥的剑。伍子胥还没有走到吴国都城就生起病来,只好半道上停下来,讨饭度日。到了吴国都城,正是吴王僚在掌权,公子光做将军。伍子胥便通过公子光的关系求见了吴王僚。

篇6:《伍子胥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

过了较长的时候,楚国边境地方的钟离与吴国边境地方的卑梁氏,都以养蚕为业,两个女子采桑时相互争抢打了起来,楚平王对此大为气愤,以至于闹到两国动用军队厮杀起来。吴派公子光进攻楚国,攻克了钟离、居巢两地,收兵回国。伍子胥对吴王僚说:“现在正可以一举攻破楚国,希望再派公子光率军伐楚。”公子光却对吴王僚说:“那伍子胥因为父兄都被楚王杀了,所以劝说大王攻打楚国,他只不过是想替自己报仇而已。进攻楚国并不能一举攻破。”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国内有自己的谋划,想杀掉吴王僚而自己立为王,在这种情形下不便向他讲对外采取行动的事,便推荐了一位名叫专诸的勇士给公子光,自己与太子建之子胜隐退到乡下种田去了。

过了五年,楚平王死了。当初,平王从太子建那里夺走的秦国女子生下的儿子叫轸,等到平王死了,轸便即位为王,这就是昭王。吴王僚趁着楚国有丧事,派遣两位公子率军去偷袭楚国。楚国派军队堵住了吴军的后路,使吴军无法退回。吴国国内空虚,公子光就让专诸突然袭击刺杀了吴王僚。公子光自立为王,这就是吴王阖庐。阖庐做了吴王,志满意得,就召回伍员任命他为“行人”之官,参与国家大政的谋划。

楚国杀掉了它的大臣郄宛和伯州犁。伯州犁的孙子伯嚭逃出了楚国,投奔了吴国。吴王也任命伯嚭做大夫。前吴王僚派遣两位公子率领军队进攻楚国,被切断了后路而不能撤回。后来,他们听说阖庐杀了吴王僚自立为王,就带着军队投降了楚国,楚国将他们封在舒。阖庐为王三年,出动军队与伍子胥、伯嚭进攻楚国,攻克了舒地,活捉了以前叛吴降楚的两个将军。本来准备乘胜进军郢都,将军孙武说:“人民已经很疲劳了,不能再继续作战了,暂且等一等吧!”于是吴军便返回国中。

篇7:左思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左思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19题。(共19分)

左思传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藩溷皆著纸笔,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扬雄《羽猎》摛藻于后;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馀思为其引诂。”自是之后,盛重于时。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

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注]伧父:粗野的人。

15.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得一句,即便疏之疏:记录B.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谢:逊色

C.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练:通晓D.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加:增加

1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久之,能以足音辨人B.谧称善,为其赋序秦王为赵王击缻

C.使读之者尽而有余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D.遂辍笔焉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对左思的描述极为简洁,他撰写《三都赋》时的举止心理虽只是寥寥几笔,却生动地表现了他创作时的勤勉和对作品的自信。

B.本文叙述简练,多用引述,写皇甫谧、张载、刘逵为《三都赋》作注写序和司空张华的大加赞赏,有力地突出了左思在文学上的成就。

C.本文传神地写出了陆机对左思欲作《三都赋》时的挖苦嘲讽,但看了《三都赋》后,他却叹服之极,从此不再写作,可见左思的《三都赋》堪为精品。

D.本文写左思创作的《三都赋》,既写左思写作之艰辛,又写其赋之精妙,既有正面的赞颂,又有反面的衬托,使文章重点突出,起伏有致。

18.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1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①斯文吾有异焉,故聊以馀思为其引诂。(3分)

②此间有伧父,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4分)

参考答案:

15.D加:超越

16.C表转折|表结果

17.C“从此不再写作”有误

18.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3分,断对两处得1分,断对四处得2分,断对六处得3分)

19。①对这篇赋我很惊异,所以姑且用多余的精力为它引申作注。

②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纸盖酒坛子罢了。(6分,各3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参考译文: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他家世代传承儒学。父亲左雍起于小吏,凭借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左雍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感发和激励,勤奋向学,并且擅长阴阳之术。他相貌丑陋,口齿笨拙,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以闲居为事。

作《齐都赋》,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赋》,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把家搬到京师,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于是用十年时间构思,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偶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自己认为见闻不够广博,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郎之职。等到赋写成之后,当时人并未给予重视。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记载。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起初,陆机(261—303)从南方来到洛下,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拍手而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纸盖酒坛子罢了。”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

秘书省长官贾谧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因病而死。

篇8:《张九龄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张九龄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旧唐书 张九龄传

张九龄,字子寿,一名博物。九龄幼聪敏,善属文。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

开元十年,三迁司勋员外郎。时张说为中书令,与九龄同姓,叙为昭穆,尤亲重之。十三年,车驾东巡,行封禅之礼。说自定侍从升中之官,多引两省录事主书及己 之所亲摄官而上,遂加特进阶,超授五品。初,令九龄草诏,九龄言于说曰:“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若颠倒衣裳,则讥谤起矣。唯令公审筹 之,无贻后悔也。”竟不从。及制出,内外甚咎于说。

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以裨将安禄山讨奚、契丹败衄,执送京师,请行朝典。九龄奏曰:“禄山狼子野心,面有逆相,臣请因罪戮之,冀绝后患。”上曰:“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误害忠良。”遂放归籓。

二十三年,加金紫光禄大夫,累封始兴县伯。李林甫自无学术,以九龄文行为上所知,心颇忌之。乃引牛仙客知政事,九龄屡言不可,帝不悦。二十四年,迁尚书右丞相,罢知政事。后宰执每荐引公卿,上必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开元二十三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理非常妒忌他。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或者译为“掌管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高兴。开元二十四年,升任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 “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结交友善。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至德初,上皇在蜀,思九龄之先觉,下诏褒赠。

(选自《旧唐诗 张九龄传》,有删节)

阅读训练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唯令公审筹之,无贻后悔也. 贻:造成,遗留.

B 卿勿以王夷甫知石勒故事 故事:旧例

C 竟不从 竟:竟然.

D 下诏褒赠 褒:褒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说利用皇帝泰山封禅的机会,推荐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并对他们特别加以晋级,张九龄认为这样做会引来非议和指责.

B、张九龄认为要防患于未然,处死安禄山,但皇上特别赦免了他,后来玄宗到了蜀地,才体会到张九龄的先知先觉。

C、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而李林甫不学无术又嫉妒他,于是张九龄只好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D、中书侍郎颜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都是有才干的人,他们与张九龄的交情被世人广泛地称道。

7.用几个短语概括张九龄的主要品质(不超过15个字)。(3分)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

②初,张说知集贤院事,常荐九龄堪为学士,以备顾问。

③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

参考答案:

5.C(竟:最终)

6.C 李林甫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

7.①才智:聪敏致远(睿智、才智过人、有才干)②为官:仗义执言(刚正、正直、耿直、敢于直言、敢于谏言、直言不讳);③智慧:先知先觉(目光长远、有 预见性);④风度:风度典范; ⑤知(识)人:与有才干者友善(交友有道)(任意3个角度,词意恰当给3分;不能用否定形式表述;紧扣文本,文本范围外不算;超过15字扣一分)

8 ①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之后。

(判断句、德望、劳旧、句意通顺,各1分;建议提醒学生结合语境翻译)

②当初,张说掌管集贤院事,经常推荐张九龄能够担任学士,来满足(预备、准备)(皇帝)顾视咨询。【知、顾问(古今异义,动词,偏重“问”)、句意通顺,各一分】

③只有张九龄进献《金镜录》五卷,讲前代兴废的道理,皇帝特别赏识他,认为他与众不同。(进、异、句意通顺各1分)

篇9:张爱玲传阅读练习

从1943年在英文月刊<-十世纪》上发表《中国人的生活与时装》开始,张爱玲算是步入文坛了。但《-十世纪》是洋人的文坛,张爱玲不是林语堂,不论就感受性而言,还是就对中文的喜爱程度而论,她的中国情结都要比后者深得多,她不能满足于那种轻松的介绍方式。

虽然三年没碰中文,她肯定还是不能、也不甘把洋人设想成她的主要读者,何况她自小就钟情于小说,心心念念于那个更广大的想象空间。洋人要看而比较容易看懂的是介绍性的文字,小说对于他们显然是更费解的。所以就在“卖”洋文行情很不错的时候,她挟着她的《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去叩上海文坛的门了。而且一旦在中国文坛上站稳了脚跟,张爱玲便与西文杂志挥手作别。

不知是因为以往投稿漫长的等待令她感到不耐,还是她学会了一点人情世故,抑或她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总之这一次怀着对成名急切渴望的张爱玲没有将作品投进邮筒,听任它到编辑大人的案上去碰运气。她宁可去“面试”。经母亲这一系的亲戚、园艺家黄岳渊的介绍,她带着稿子拜访了《紫罗兰》杂志的主编周瘦鹃(周瘦鹃笔名紫罗兰庵主人,是鸳鸯蝴蝶派的代表性作家)。

此次相会,二人谈得甚是融洽。张爱玲待人接物时给人“夹生”之感,但她在长辈面前似乎要松弛一些。她尝自言一向对年纪大的人感到亲切,对年岁相当的人稍微有点看不起,对小孩则是尊重与恐惧。这一回她在周瘦鹃面前虽是执礼甚恭,却也还自如。让张爱玲高兴的却是这位主编对她奉上的小说十分欣赏。还未读正文,光看了篇名《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周瘦鹃便称名字起得好,大约他闻到了传统小说的气息。

周瘦鹃的直觉没有错,将两篇小说一气读完,他更可以相信这一点。它们与强调严肃性、思想性,鄙薄娱乐性的新文学大异其趣,从取材同可读性看似乎倒是与鸳鸯蝴蝶派小说不无相通之处。难得的是周瘦鹃于坚守旧式趣味之外还是个鉴赏力较高的人,他通洋文,翻译过西洋小说,是旧丈人圈子中为数不多的对西方文学有所了解的人之一,他不仅看出张的小说有《红楼梦》的影子,而且看出张在写作中受到毛姆的`影响,且断言它们可与毛姆的小说媲美。周瘦鹃很快拍板:两篇小说都用。

虽然张爱玲的“二炉香”并没有立即在社会上引起轰动,但是文艺圈内却有不少有心人由此注意到这位后起之秀,<万象》主编柯灵即是其一。就在此时,张爱玲自己找上<万象》编辑部来了。张带来了她的一部小说,请柯灵看一看,这就是之后登在《万象》1943年8月号上的《心经》。

几乎与《心经》发表的同时,张爱玲的另一篇小说《茉莉香片》在《杂志》上登了出来。

在此后两年左右的时间里,使张爱玲青云直上,风靡上海滩的诸家刊物中,不惜血本、出力最多的,首推《杂志》。对《杂志》助她成名,她投桃报李,把最得意的小说都绘了《杂志》。

在小说赢来满堂彩之后,张爱玲又开始亮出她的另一样拿手戏一一散文,并且立即打响。

她将《洋人看京戏及其它》《更衣记》,投给当时名噪一时的散文半月刊杂志《古今》,很快在8月、9月登了出来。

《古今》可说是男人的天下,张爱玲很可能察觉该杂志的种种气味与自己的性情不相投,而且纵能跻身其间,它亦不能让自己昂首鹤立,独上青云。所以两篇文章之后,《古今》再不见张爱玲的名字,她转向了苏青办的散文小说月刊《天地》。

由此我们约略可以看出张爱玲对刊物杂志取舍的标准了:档次高,实力强之外,还要加上志趣相投,肯于让她在上面唱大轴戏,虽非同仁杂志于她却有同仁杂志的意味。《杂志》《天地》遂成为与她关系最密切的两家刊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沦陷时期的上海这个特定的时空里,文坛的方方面面,代表不同政治倾向、不同文学趣味的各个文学圈子似乎都是顺理成章地接纳了这位新人,而且均不吝于褒奖。

我们大致可以说,《紫罗兰》代表了鸳鸯蝴蝶派的趣味,《古今》承袭了周作人、林语堂的“闲适”格调,《万象》坚持着新文学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的传统,对“新文艺腔”大张挞伐的《杂志》则想走纯文艺的路线,而它们竞一致对张爱玲表示推许。在新文学史上,这样的情形即使不是仅见,也肯定是少见的。

(摘编自余斌《张爱玲传》)

相关链接

①以前我一直这样想着:等我的书出版了,我要走到每一个报摊上去看看,我要我最喜欢的蓝绿的封面给报摊子上开一扇夜蓝的小窗户,人们可以在窗口看月亮,看热闹。我要问报贩,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销路还好吗?一一太贵了,这么贵,真还有人买吗?”呵,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

(张爱玲《<传奇>再版序》)

②张爱玲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二,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浅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篇10:张爱玲传阅读练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在作者看来,张爱玲有着浓厚的中国情结,因此无论是对文学作品的感受性,还是就中文的喜爱程度而论,张爱玲都胜过林语堂。

B.借助母亲一系亲戚黄岳渊的引荐,张爱玲得到了作家周瘦鹃的赏识,他认为张爱玲的小说虽然在思想性上有欠缺,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C.在生活中张爱玲性格孤傲,待人接物时给人“夹生”之感;在艺术中,她又是悲天悯人,通晓人情世故,她的人生中充斥着矛盾。

D.张爱玲虽然依靠《紫罗兰》在文坛初露锋芒,但之后却青睐《杂志》《天地》等刊物,这体现了她善于鉴别、特立独行的处世方式。

E.在40年代上海沦陷区这个特定的时空里,张爱玲红极一时,与晚年的孤寂形成两种极端的状态,而她都能以包容的心态泰然处之。

(2)张爱玲的作品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3)链接材料①这段话好在哪里?请从内容和语言表达的角度加以赏析。(6分)

(4)本文着重讲述了张爱玲早年成名的经过,你认为张爱玲的成名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加以探析。(8分)

(1)答C给3分,答D给2分,答E给1分。

(2)①既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又深受外国文化的影响。作品中有《红楼梦》的影子,可与毛姆相媲美;②生动而具有浪漫的娱乐精神,与鸳鸯蝴蝶派小说有相通之处;③作品通达人情世故,深刻而又犀利,折射了对现实的怜悯和无奈。

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3)①表现出张爱玲早年渴望成名的天真,也体现了她的浪漫情怀;②关于“出名要趁早”“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等看法,显示出她对人生的思考,也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或反思;③文字轻松俏皮,三个“我要”,“装出不相干的样子”问报贩的话,“呵”“呀”等语气词的运用,都使文字别具特色。

(答出一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4)①中国情结深厚,酷爱中文写作;②勇于自荐:“面试”执礼甚恭、自如,自己找上《万象》编辑部;③遇到伯乐:周瘦鹃对她十分欣赏;④才华出众,小说散文兼优;⑤对刊物杂志取舍有自己的标准:档次高,实力强,志趣相投,肯让她唱大轴戏。

(答出一点2分,答出四点即可得满分。意思相近即可)

篇11:汉书董仲舒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汉书董仲舒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而仲舒以贤良对策焉。

对既毕,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易王,帝兄,素骄,好勇。仲舒以礼谊匡正,王敬重焉。久之,王问仲舒曰:越王勾践与大夫泄庸、种、蠡①谋伐吴,遂灭之。孔子称殷有三仁,寡人亦以为越有三仁。桓公决疑于管仲,寡人决疑于君。仲舒对曰:臣愚,不足以奉大对。闻昔者鲁君问柳下惠:吾欲伐齐,何如?柳下惠曰:不可。归而有忧色,曰:吾闻伐国不问仁人,此言何为至于我哉!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由此言之,越本无一仁。夫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是以仲尼之门,五尺之童羞称五伯②,为其先诈力而后仁谊也。苟为诈而已,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五伯比于他诸侯为贤,其比三王③,犹武夫④之与美玉也。王曰:善。

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仲舒为人廉直。公孙弘治《春秋》不如仲舒,而弘希⑤世用事,位至公卿。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胶西王亦上兄也,尤纵恣,数害吏二千石。弘乃言于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王。胶西王闻仲舒大儒,善待之。仲舒恐久获罪,病免。凡相两国,辄事骄王,正身以率下,数上疏谏争,教令国中,所居而治。及去位归居,终不问家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仲舒在家,朝廷如有大议,使使者及廷尉张汤就其家而问之,其对皆有明法。自武帝初立,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及仲舒对册,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立学校之官,州郡举茂材孝廉,皆自仲舒发之。年老,以寿终于家,家徙茂陵,子及孙皆以学至大官。

(选自《汉书董仲舒传》,有删改)

【注释】①泄庸、种、蠡:均是勾践的臣子。 ②五伯:指春秋时期的五位霸主。 ③三王:指古代的贤王。 ④武夫:即珷玞,似玉的石头。 ⑤希:观望,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 治:研究

B.天子以仲舒为江都相,事易王 事:奉事

C.于是下仲舒吏,当死 当:应当

D.魏其、武安侯为相而隆儒矣 隆:尊崇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归而有忧色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B.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C.仲舒以礼谊匡正

丹不忍以己之私伤长者之意

D.故不足称于大君子之门也

使得毕使于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易王向董仲舒求教,董仲舒在回答时提到了柳下惠、五伯等人,目的是告诫易王,遵循仁义,不可施行诡诈之术。

B.主父偃嫉妒董仲舒,偷出了他的草稿交给皇帝,又因为董仲舒学生的失误,结果导致了董仲舒险些丢掉性命。

C.公孙弘为了打击报复董仲舒,故意向皇帝推荐董仲舒去相胶西王。董仲舒害怕惹祸上身,就借生病没有接受朝廷的任命。

D.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朝廷也非常重视董仲舒,经常派人请教于他。董仲舒死后,他的子孙都做了大官。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徒见问耳,且犹羞之,况设诈以伐吴乎?(3分)

(2)仲舒以弘为从谀,弘嫉之。(3分)

(3)余为斯序,既痛逝者,并以为国人之读兹编者勖。(3分)

参考答案:

1.C(应为判罪)

2.D(D项均为介词,在。A项第一个而是连词,表顺接关系;第二个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第一个之是结构助词,的;第二个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第一个以是介词,用;第二个是介词,因为。)

3.C(董仲舒是接受了任命,因为惧祸,不久就辞职了。从下文凡相两国也可看出他是做了胶西王的相。)

4.(1)柳下惠只不过被询问罢了,尚且还对此感到羞愧,更何况是设诡诈计策去攻打吴国呢?(主语补充1分,见羞设诈各1分)

(2)董仲舒认为公孙弘顺从谄媚,公孙弘就嫉恨他。(以为从谀嫉各1分)

(3)我写了这篇序言,既是痛悼逝去的人,也将这篇序言作为对读这部书的国民的勉励。(第一个为、勖、定语后置各1分。)

篇12:《墨翁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墨翁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墨翁者,吴槐市里中人也。尝游荆楚间,遇人授古造墨法,因曰:“吾鬻此,足以资读书,奚汲汲①四方乎?”乃归,署门曰“造古法墨”。躬操杵臼,虽龟手黧②面,而形貌奇古,服危③冠大襦。人望见,咸异之。时磨墨沈④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所制墨,有定直。酬弗当,辄弗与。故他肆之屦⑤恒满,而其门落然。

客有诮⑥之曰:“子之墨虽工,如弗售何!”翁曰:“嘻!吾之墨聚材孔良,用力甚勤,以其成之难,故不欲售之易也。今之逐利者,苟作以眩俗,卑贾以饵众,视之虽如玄圭⑦,试之则若土炭,吾窃耻焉。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而以今墨售于内,其可乎?且吾墨虽不售,然视箧中,则黝然者固在,何遽戚戚为!”客闻之曰:“吾侪⑧诵圣人之言,以学古为则,不能以实德弸⑨其中,徒饰外以从俗徼⑩誉者,岂不愧是翁哉?”叹息而去。(高启《墨翁传》,有删节)

[注]①奚汲汲:奚,哪里。汲汲,心情急切的样子。②黧(l):色黑而黄。③危:高。④墨沈:墨汁。⑤屦(j):用麻、葛等制成的鞋。⑥诮(qio):讥讽。⑦玄圭:黑色的玉。⑧侪(chi):同辈。⑨弸(pnɡ):充满。⑩徼(jiǎo):求。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躬操杵臼(弯腰)B.人望见,咸异之(感到……怪异)

C.所制墨,有定直(价钱)D.使吾欲售而效彼之为(仿效)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A.而以今墨售于内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

B.虽龟手黧面,而形貌奇古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

C.视之虽如玄圭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则是以古墨号于外苛政猛于虎也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所指代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人望见,咸异之②客有诮之曰③试之则若土炭④客闻之曰

A.①和③句不同,②和④句相同B.①和③句相同,②和④句相同

C.①和②句相同,③和④句不同D.①和④句相同,②和③句不同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时磨墨沈数斗,醉为人作径尺字,殊伟。

②徒饰外以从俗徼誉者,岂不愧是翁哉?

5.本文善于运用对比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文中的“墨翁”与“逐利者”的区别是什么?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本文标签: 张爱玲传阅读训练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