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794759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语文教材,本文共7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语文教材复习计划参考

(一)语基部分

要求:全员参与,自主复习,个别强化。

依据教材和试卷内容,对字、词语、句子方面所涉及到的项目进行归类概括。大概分为以下几项:

①看拼音写词语。

②多音字、形近字组词

③填字组词。

④一字组多词。

⑤换偏旁组词、添偏旁组词。

⑥照样子写词语、选择近义词填空。

⑦写出带有数字或意思相反相近的词语。

⑧扩句、缩句、变化句型、修改病句

我根据学生在复习中的一些比较大的问题进行强化练习单项验收,这样能做到发现知识的漏洞及时弥补

(二)阅读部分

练中有导 导中有练

一、背诵和默写

1、要求背诵的部分必须人人过关。

2、把背诵的段落交给学生,让他们选择易错字、重点词语进行按原文填空的练习。

3、默写不可忽视的,一定要落实在笔头上,可以进行一些小型的突击性的默写比赛,学生也感兴趣。

二、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1、不动笔墨不读书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读书过程中,要求学生把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写得好的句子或精彩的段落,随时用笔圈点勾画出来。在读不懂的地方随时用笔作个记号,待通篇读完后再认真思考或向别人请教。

2、勤查字典、词典

课外阅读时一般没有老师指导,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很可能会遇到许多生字词语,我要求学生能够利用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自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知识。

3、记笔记或写阅读心得

在读书过程中,把书中优美的句子、精彩的段落摘抄下来,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充实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读完书后,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受到的启发写在笔记本上。这样不仅提高了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而且还养成了勤于动笔的好习惯。

4、勤于思考,积极讨论

读完一篇文章要回过头来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想一想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说明什么。遇到个人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可以让别的同学也读一读那篇文章,然后共同讨论。发挥大家的力量,可较好地解决疑问。

我认为阅读能力的培养在于平时的教学中形成,复习只能是一个加强、提升的过程。所以我复习的.重点不是放在怎么读,而是放在怎么审题、解题方法上。做每一道题时,我都帮助学生审清楚题目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对于回答问题的训练,我训练学生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找关键。要理解文章,从文章中去找答案,养成他们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及做题方法。

三、阅读本册教材,进行归类练习

我要求学生熟读教材并分组进行归类:

1、内容要点归类:可以编成填空题进行练习。

2、人物特点归类:可以编成连线题进行练习。

3、写作方法归类:可以编成选择题进行练习。

(三)习作部分

1、日记方面:

A、写好日记:我让学生从四个一练习写日记

(1)一事一议(练习写事的,把过程写清楚)

(2)一景一描(练习写景的,抓住景物特点)

(3)一人一写(练习写人的,要让人活起来)

(4)一感一想(练习想象的,想象事实结合)

B、坚持日记交流:

每天三至五个人进行日记交流,交流日记的方法是自己读、自己评、同学评、老师导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逐渐提高习作水平,而且不乏味。

篇2:语文教材调查报告

语文教材调查报告

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工作要求, 我校对现行语文课标教材的使用情况进行了 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分年级报告如下:

一、关于一年级语文教材调研结果

(一)教材特色: 学生对教材感兴趣。编写的有时代感、有文化品位,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 界和想像世界。编排注重整合,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学本。

(二)对教材的建议

1、教师普遍认为,一年级识字量偏大,导致学生学习生字后普遍出现回生 问题。

2、第二课既要学 2 个声母、3 个韵母、3 个整体认读音节,还要学会 Y W 和 ǖ 的拼写方法,容量太大。

3、部分话题脱离学生实际,主题“春天在哪里”——因为学生学习这部分 内容时还是冬天!

二、关于二年级语文教材调研结果

(一)教材特色 教科书设计了八个专题, 围绕专题以整合的方式组织了八组教材内容。每个 专题的涵盖都比较宽泛,避免了局限性。教材内容比较贴近儿童生活,体现时代 特点,蕴涵教育价值。

(二)对教材的建议

1、教材中安排的“我会写”和“我会认”的生字偏多,建议两者都不超过 十个。

2、略读课文篇幅有点长,有些生字比较深,建议选一些童话、诗歌等趣味 性高的文章。

三、关于三年级语文教材调研结果

(一)教材特色 本年级选编的课文更加注意密切联系儿童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体裁丰 富,语言活泼、生动、有趣,蕴涵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二)对教材的建议 课后题适当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如字、词、句、段方面,以体现教 材的工具,同时为检测、练习设计提供方向。 四、关于四年级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调研结果

(一)教材特色

1、内容丰富,贴近生活。既富有教育价值和时代感,又突出学习语文的特 点。

2、语文园地中系统编写名言警句、对联、成语故事等,使学生感受中华文 化的博大精深,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化。

3、结合课文学习引导课外阅读。

(二)对教材的建议

1、学生学习部分课文感觉有难度 ,一是篇幅长,像《夜莺的歌声》 、 《小英 雄雨来》 ;

2、三是有些课文或者意境很美,但理解难度较大,或者课文内容时代感不 强、离学生距离较远,导致学生学习感到吃力,课堂气氛沉闷。 五、关于五年级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调研结果

(一)教材特色

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 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更关注引导学生开展探索和研究性学习,提高语 文综合运用的能力。

(二)对教材的建议

以“回顾 拓展”为依托,编排有关语文基础知识训练的题型、内容,促使 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

六、关于六年级语文教材使用情况调研结果

(一)教材特色

教材每一单元主题鲜明,突出重点,每一个专题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 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 ,各部分都力求凸显本单元学习重点。

教材所选课文大多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学生既能从中学习语言,又能陶冶 情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

(二)对教材的建议

教材能否对小学阶段的相关基础知识(主要是句、段训练)进行归纳整合, 以板块的形式出现。

篇3:语文教材论文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语文学科价值的体现是语文学科课程的生命线。什么样的语文课才算真正的语文课?作为一门课程,其目标定位应如何实现应有的学科价值呢?

一个核心:由更多地关注“教”到更多地关注“学”。语文教材的编排形式,以文选的方式存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往往教材的性质决定教学过程的目的、程式与方法,从这种意义上讲,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运行模式。以人文话题组织单元或板块的教材,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学科价值体系的强化,而对学科价值的体现往往要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开始。

定位课程与教学目标时,应把教的需求转化为学的需求,“模块”---“专题”---“板块”,完全从文本的内容来考虑,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从学生的生存、发展需求出发,由更多地关注“教”到更多地关注“学”。

多种维度:融合定位,突出语文学科价值。衡量语文课是否有语文味,是否可以实现其应有的学科价值,要看语文教学是否融合了多种维度来定位目标。

一是融合人文性与工具性。在关注作者的同时关注文本内容的文化含量和人文品位,在关注工具性的同时关注人文“精神发育”方面的哺育功能。重视两者的融合也是语文课程独特学科价值的体现。

如苏教版必修1选文《像山那样思考》,考虑到人文性与工具性融合,目标可设定为:

解读文中关键句,体会文本饱含诗意、富于思辩、意蕴深远的语言特色;理解文题含义,思考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关系。

二是融合语言的内容与形式。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侧重于形式而非内容,即对文本形式上的语言学习、理解和运用,两者的融合也一直体现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因此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根据新课程要求,应体现言与文两方面的教学目标。

三是融合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展与创新。这五个方面的融合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语文能力均衡化发展这一重要指标的外化,也是坚持有效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必然途径。

如苏教版必修2选文《听听那冷雨》一课,融合以上五个方面,教学目标可以设定为: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所寄予的思想感情,并能用一段赏析文字简要传达文章独具魅力的写作特色;划出听雨部分独具魅力的精彩句子和片段,涵泳品味,并能在合作探究中,选取3-5段品读(能比较正确地把握其中语言的轻重、高低、长短),完成每段文字语言不少于100字的赏析说明。

按照文章的写作顺序寻找作者细腻传达冷雨的意象,在交流的结果上,要求60%的学生可以写下不少于8个意象的文段;40%的学生能结合文本语言风格,化用其中的语言文字,独立完成不少于20行的题为“我听冷雨”的诗歌一首或散文诗一首。

积累、欣赏文中所化用的诗词,同时课外查阅资料,收集整理古代有关“雨”的诗歌,记诵并鉴赏其中的5首,并能将其中2首进行比较鉴赏。

四是融合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三者之间的关系而言,知识与能力是在学习过程的实践与体验中获得,并在科学方法指导下形成的。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又要情感体验、人格建构,也要通过相应的情境体验内化形成广泛的人文素养。语文新课程中“语文素养”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的新知识观,由原有的科学主义、工具主义向文化取向、生态取向转化,因此三者的融合不仅是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要求,也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对阅读与鉴赏教学来说,三者则表现为高中生必备的语文阅读兴趣和基本的语文知识、良好的阅读习惯、多元的阅读方法、基本的阅读能力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在教学目标设定时加以融合并明确。

五是融合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融合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两个层面的课堂教学要求,并在目标设定时强调学习方式与学习内容的相互适切,阅读鉴赏与表达交流两个层面的相互关照。

篇4:语文教材论文

一、增添语文教材文学性的目的

高中语文教材在语文教学中起到的是蓝本的作用,用它去设计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学性,构建语文素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依据作用。语文教材除了教材本身的知识以外,它的教育能力、传授方法、价值观训练都有一定的替换性。对于语文教材适当的取舍、调节,教师可以根据地域的差异和文学性能力的差异,采用增、移、换、删教材课文的方法,更好的实现传授语文文学性的目的。语文教材是为了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在不能改变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局限时,必须学会对教材的创新运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学习和培养文学性的能力,实现以教材为蓝本,增添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性目的。“教而无文,行必不远”,这句话表达了语文教材的局限。语文作为一个个性的摇篮,创新的基地,应当体现创新教育的优势,加强对教材的开拓,保证语文教材的高质量和高水平。随着时代的变更,一代又一代人价值观的改变,我们不能全用前人的观念来取舍和规范当下的价值选择,强制性的要求学生接受,应该与时俱进,继承与发扬相结合,培养学生成为全面的创新型人才。对于增添和开拓语文教材知识层面,必须结合当前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性缺失和需要,强调对审美的探究,注重文学的象征意义和文学典型文化,使学生在教材作品鉴赏过程中,能够品味到文章语言的美,感受作品的象征意义和典型形象的魅力意蕴,领略语文文学性的内涵。

二、增添语文教材文学性的原则

针对高中语文教材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为了丰富语文知识,拟补教材文学性的不足,教师应扩展语文教材,增添语文教材的外延。教师应在教材上采取“以学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念。“学”指学生或学情,即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材以及教学条件实行教育,也就是对语文教材的创新型运用。“材”指教材,教师对语文教材添加所选内容一定要体现课程标准,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达到对语文教材文学性添加的原则。在当今的信息时代,文学资料浩如烟海,我们对于高中语文教材文学性的添加要具备一定的原则。其一,以文学性整体感受增强为原则。通过添加文章,加深对优秀作品的语言品味和艺术魅力的了解,梳理语感和对文章的感受。围绕教材文章加强对语文知识的积累,逐步形成富有个性化的文学学习方式。在语文作品的整体上,把握到作者的语言内涵和思想境界,通过增添文章教师可以旁征博引,让学生从整体上更深刻的触摸到作品的文学性的本质,在文章内容上加固作品文学性的感受体悟。其二,以加深学生学习语文兴趣为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兴趣。”具有典型文学性的文章在学生阅读中,能体悟到人生的多姿多彩,自然世界的美轮美奂。所以扩展高中语文教材的文学性,形同增加了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学习兴趣,兴趣一旦形成和稳定,学生对于语文的学习就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扩展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增添新的信息和新的知识,加固对文章的审美认识,使学生体会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扩展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传承的民族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丰碑。纵观我国文学从先秦文学到当代文学,这是一部漫长的煌煌文明史,记载着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岁月,是中华民族最值得自豪的文化瑰宝。它传承着仁、信、礼、义、忠、孝等道德标准,是学生学习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最佳教材,是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是我们的国学。例如:“四书”、“五经”、《论语》、《孟子》、《中庸》、《大学》、《诗经》、《左传》、《楚辞》,等。这些圣贤的传世之作,为中国历史中一代又一代的王朝传送了无数治国能臣,传统文学的文学性价值是我们最珍贵的文化宝藏。现在的中学生对传统文化所知甚少,对于传统文学的了解只是基于教科书中寥寥几篇而已,许多传统文化经典更只是听过名字,对内容知之甚少,缺少深层次的了解。现在高中的语文教材虽然加大了传统文学的比重,但是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依旧还是片面和杂乱。

例如:人教版高中“新课标教材”第一册中有春秋战国时期的《烛之武退秦师》和《荆轲刺秦王》;第二册中有战国时期的《离骚》,东晋时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北宋时期苏轼的《赤壁赋》;第三册中有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等。从春秋战国到东晋北宋再到唐朝最后又回到战国。如此混乱的时代背景,如此迥异的文章风格,只会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对传统文学厌倦,没有起到感受传统文学文学性的作用,在无形之中增添了语文的负担,起不到对经典传统文化的审美的体验。所以,扩展语文教材的文章,加深对传统文学和国学经典的真、善、美的感受是必要的。下面我们就举例分析一下对高中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学的扩展。在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第二册中的第二单元选了《诗经》中的《氓》、《采薇》两篇。《氓》描写的是春秋时期女子从恋爱、结婚到被丈夫抛弃的全过程。表达了女子对丈夫负心的强烈怨恨,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妇女的悲惨命运,为学生成功的.塑造了当时社会中女子执着、痴情、坚毅的典型形象。为了加深这种怨妇的典型文学性形象,更深刻的体会到《诗经》中的文学性,就必须扩展语文教材,可以选择《诗经》中的另一首,同样是写女子婚姻不幸的《谷风》加深对这类文章的理解体会。《谷风》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性格软弱、优柔寡断的女性,对于自己丈夫的奴役欺凌和喜新厌旧,只会逆来顺受。

在惨遭抛弃以后,懦弱的她只会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丝毫不敢怨恨抛弃自己的丈夫,只是苦苦哀求能留在这个家中,反映了封建社会夫权制度下女性的悲惨命运。通过《氓》与《谷风》的两个思想性格截然不同的典型人物学习,感受人、景、情的融合和诗中营造出来那种动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哀婉色调,能加深学生对《诗经》中这两首诗文学性的体会。教材第二册中《诗经》的另一篇选文《采薇》,我们可以选择《东山》这首同样是对士卒在战后对战争的回忆的文章,进行文学性的扩展。二首诗都是描写战争的,虽然《采薇》与《东山》的侧重点不一样,一个是反映战争给人们带来思想上的痛苦,一个是在生产生活的物质上带来的痛苦,但是对于人物内心的悲苦和对战争的厌恶刻画却同样入木三分,扩展《东山》与《采薇》题材一样的名篇,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加深和对传统文学文学性的进一步体会,扩充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和对同类型作品的审美比较能力。比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扩展李煜的《虞美人》共同感受文章的抒情美;在学习屈原的《离骚》时,可以对屈原《九歌》的扩展,加强对《离骚》的学习和对作者屈原的了解;还有在学习《滕王阁序》时,可以通过与《前赤壁赋》之间的扩展比较,分析两首诗以景生情、自乐而悲的共同特点,感受作者由悲观转而走向豁达的精神风貌,等等。

高中语文教材决定了语文教育的质量,对学生文学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引导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长期以来,语文课始终把语文的工具性传授放在第一位。教师在语文教材的使用中过多地注重教材的工具性,即注重对字词、语法、背诵的训练,使学生因语文的咬文嚼字而失去对教材文章的品味动力,语文课变得索然无味。学生把语文的学习看作机械的劳动,在语文课上苦不堪言,对于语文的学习也只是趋于被动应付,甚至有些学生因此舍弃了对文学梦想的追求。高中语文教材忽略学生赏析课文、感受文章的魅力和文学性的特点,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它抹煞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认识、教化和审美的个性,消释了学生情感教育、审美教育、文化素质教育的功能。语文课区别于其他课程的独特性就在于其文章的“文学性”,只有充分张扬作品“文学性”才能展现文学课的独特魅力。高中的语文教材注重的核心应该是以培养学生文学性的审美为目标,让学生在文学教育中看到人性之美,得到丰富的人生启迪,品味出更多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使学生的文学素质获得全方面的发展。

篇5:语文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与过去的教材相比,有一些新的语文教育理念。这些新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吸收了多年来语文教育改革中的经验教训,它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强调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更注重语文课的人文性,注重语文学科的文化内涵。

我觉得要从根本上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精神,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课外多读书。而这也的确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高涨,由此获得的教学效率也极高。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对话者,一个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导演而非主演的角色,起到的应该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而非仅仅是传授而已。所以作为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发现问题以及给予学生方法上的点拨,而不是充当他们可靠的拐杖。

当然,在备课方面,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对不同课型的处理。另外从听课中我也渐渐领会到讲课重要的是要解决重点难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反而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而教学手段也是为教学目的而服务,不能因为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因此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合理处理课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且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内容。

另外,我也深切地体会到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平时的知识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累是多么重要。知识储备足够了,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因此在工作之余仍需不断地读书充电,更新知识,加强自己的个人修养是非常必要的,这样才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与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在师生双边交流、在学生答与辩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目的。

篇6: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

解释词语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游弋:巡逻(多是舰艇等)

凛冽:刺骨的寒冷。 孪生兄弟:同一胎生的兄弟。

家常便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事。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明显。 濒临:接近,将要。

风流潇洒:英俊有才,气度大方自然。

气宇轩昂:人的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明。

仪态万方:形容姿态美丽多姿。

威风凛凛:气势庄严,令人生畏。

相貌堂堂:容貌庄严大方。

风度翩翩:举止洒脱,姿态优美。

落落大方:性格开朗,言谈举止自然,不拘谨。

处之泰然: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

篇7: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

解释词语

伫立:长时间的站着。 游弋:巡逻(多是舰艇等)

凛冽:刺骨的寒冷。 孪生兄弟:同一胎生的兄弟。

家常便饭:经常发生的习以为常的事。

卓有成效:成绩,效果明显。 濒临:接近,将要。

风流潇洒:英俊有才,气度大方自然。

气宇轩昂:人的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举止文明。

仪态万方:形容姿态美丽多姿。

威风凛凛:气势庄严,令人生畏。

相貌堂堂:容貌庄严大方。

风度翩翩:举止洒脱,姿态优美。

落落大方:性格开朗,言谈举止自然,不拘谨。

处之泰然:对待发生的紧急情况或困难,安然自得,毫不在乎。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三)

第1课:《草原》

1.本课的作者是老舍,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描绘了三幅动人的画面: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主客联欢图。读了让人深切地感受到内蒙古草原的风光美、人情美和民俗美。

2.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3.句子理解

⑤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理解:涯,边际。天涯,天边,大地与天空相接的地方。这句诗的意思是: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舍得马上就分别!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家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 4.课文的五个自然段,我们可以分别拟一个小标题为:自然风光、 盛装迎客、亲切相见、热情款待、依依惜别。

5.拓展延伸: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第一部作品《老张的哲学》,长篇小说《猫城记》、《骆驼祥子》,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微神》,长篇巨作《四世同堂》。

本文标签: 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