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794759

这次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平和,我追求的境界(教师中心稿),本文共6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平和,我追求的境界(教师中心稿)

--谈为人为师为文

上海市金山中学(00)    黄 争 荣

作家鲍尔吉原野在他的一篇散文《平和》中写道:“平和作为一种心境,胸中印有松风水月,花香与鸟鸣会很自然地涌入心间。”

的确,我有这样的感受。

平和是我为人,为师和为文所追求的境界。

我从小在父亲的儒家思想的潜移默化下,学会了以诚待人,平和处世 。《老子》中有云:“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因为不争,甘居下位,随物赋形,故能成其大,成其久。而以“平和”来为人处世,则亦能如此。多年的人生体验,让我感觉到这“平和”是处世的`一个法宝,让我受益良多。我懂得了平和是一种宽容和豁达,淡泊和宁静,是一种谦虚与好学,智慧与力量,是一种背负行囊的长途跋涉,是一种坚韧不拔不计名利的执著。所以,在这个繁华热闹喧嚣浮躁的时代,需要的不仅是清醒和执著,更是平和,非平和无以清醒、执著地前行。

作为教师,我选择的是清贫与无悔,追求的是平和的境界,奉献的是爱心和智慧,传授的是知识和真理。黑板上擦去的是功利,画出的是彩虹,洒下的是泪滴,放飞的是希望,举起的是学生。我尽心尽责,备好课,上好课,与学生称兄道弟,一起读书学习,探讨人生,畅谈理想,品味爱情,了解科学,解读艺术,洞察社会,关注自然,努力做到“教学相长” 。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我想,没有平和的心绝对是做不到的。所以,为师,平和很重要。

我沉稳刚毅,耐得住寂寞和孤独,努力构建着自己的精神家园,在家园中侣书籍而友绿茶,作天马行空般羁旅和漫游,靠的就是一种平和的心境。而为文时,我一贯追求平和,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不矫揉造作,不无病呻吟。我读了一些古今中外的书籍,尤其喜欢陶渊明这位性情中人,领略了他平中见奇的文字凸现的田园风光,诗情画意和思想情感。我喜欢写作,在写作中我体验生命乐趣,展现我的机智才华,吐露我的真实心声。长诗《走进高三》和《心灵的港湾》,小说体散文《还乡记》,抒情散文《情系讲台》等佳作倍受同仁们一致好评。他们争相传阅,只因我的平和文字,平和风格深深吸引了他们。

正因为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而立之年,忽奄已至,所以催促我倍加努力,认真为人,敬业为师,勤奋为文;正因为我在为人,为师,为文方面有了一定的成功,有了生命的体验,所以坚定了我有更多的信心和勇气投入生活,拥抱生活,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享受生命。

我想,人生之路很漫长,也不会平坦,如果能够在为人,为师和为文方面,把“平和”作为自己的一种追求,能够经常保持“平和”心态,努力做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那么,不论何时,无论何地,在精神上就容易立于不败之地。

我的耳畔又响起一首小诗,正好可以印证我为人,为师和为文所追求的平和境界,就与大家共勉吧!

“如果无法成为山间的松林,就做各地的灌木吧;如果不能成为灌木,就做小草吧,使街道更加青翠美丽;如果不能成为林荫大道,那就做窄窄的小路吧;若是无法成为太阳,就做一颗星星吧,只要你能发出光泽。”

3月26日晚

篇2:教师要追求三境界

作者:  郎老师 - zhenzhong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入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这便是王国维著名的治学道路之三种境界说。此论借用宋词名句,描述了大学者治学道路的三个阶段和要达到的三种境界。为人师者,也应追求“创新”、“献身”、“孜孜以求”这三种境界。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席卷全球的信息化浪潮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将使我们面临数字化、网络化、智能他的创新环境,它必将对我们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育手段乃至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站在这新旧世纪的交汇点,我们会感到前人成就犹如已凋之树。时代赋予我们以重任,我们必须“独上高楼”,有所创新,站在前人已取得就的基础上,做出新的贡献,让“老树”开出“新花”。

科学的入口处犹如地狱的入口处。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必须有一种“献身精神”。教育的周期较长,教育对象又具复杂性,教育教学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大多的时间里只能默默无闻,埋头苦干。教师的上班时间长,工作难度高,工作量大,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和心理压力。我们既然选择了教书这一职业,就要有大海一样的胸怀,高山一样的执着。“衣带渐宽终不悔”’要当好“春蚕”和“蜡烛”,享受一种精神的满足,追求那“既无为又有为”的独特意境。 ’

有了“创新”意识和“献身”精神,教师还应当为事业“孜孜以求”。形式的发展,需要教师不断拓宽视野,更新知识,掌握朔熟的职业技能技巧,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和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去指导学生学习,成为创造型人才。社会的信息化,势必改变学校办学的功能和开设的课程,这将对教师的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只有对新的知识和技能预先储备,才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只有紧扣时代脉搏,‘探索新的社会背景下教育发展的规律,才能以不变应万变。“众里寻她千百度”,终会在“蓦然回首”之间,发现一片“灯火”。

k12

[教师要追求三境界]

篇3:人生的境界(教师中心稿)

人生的境界(教师中心稿)

胡学文

教学目的

1、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教学方法:

采取自读质疑、小组讨论和全班共同研究的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  ,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略,并让学生看插图)

三、阅读课文

思考练习一

四、研读课文

1、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还可以继续这样发问:文章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呢?明确:前者比较抽象玄妙,后者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加紧密,更能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2)哲学的任务是什么?(略)

(3)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略)

(4)请用自己的话说上四境界的内涵(略)

2、关于四境界

结合你对四境界的理解,谈谈你对下面文字的认识。

A、“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识天工,安知帝力?”“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之则:自然法则或社会法则)

B、“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C、“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吗冰河入梦来。”

D、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切恶乎待哉?

(这题意在加深学生对四境界内涵的.理解)

明确:A句反映了古人尽管遵循自然法则,但不知不识这些法则,对这些法则无觉解,其境界属于自然境界。B句以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为读书目的,其动机是利已的,其境界是功利境界。C句表现了作者不以己悲,岁年老体衰仍不忘驰骋疆场收复失地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是道德境界。D句顺应万物本性,达到物我一体,其境界是天地境界。

3、  质疑讨论

主要有:

(1)“我曾提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不也是一种知识吗?为什么说“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

明确:注意“知识”前面的定语,说的是“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关于实际的知识,而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宇宙观的理论形式,它的任务在于研究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而不在于增加关于自然、社会、思维的实际的知识。

(2)“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有了意义。”――“觉解”是什么意思?这一句意味着,没有这种觉解,他正在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为什么意义的有无决定于觉解与否?

明确:看有关的句子可以理解“觉解”的意思。上一句说“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倒数第二段中说:“禅宗有人说,‘觉’字乃万妙之源。由觉产生的意义,构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觉”者,悟也,就是觉悟,明白。觉解,就是觉悟,了解。

说对于他有没有意义,说的是,主观上不认识,觉解不到某种意义,就是处在“无明状态”,那么事情对于他来说,就没有某种意义了。

(3)为什么生活在功利境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明确:后面一句说,“他所做的事,其后果可以有利于他人,其动机则是利己的”,这就是说,他单有利己的动机,至于行为的社会效果,他是不想的,实际情况有两种可能,可能是有害于他人,也可能是有利于他人。有害,不道德;有利,说明他并非不道德。这里所说的利己的动机,跟损人利己还是有区别的。

(4)冯友兰先生把人生境界划分为四个等级,低级的是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这两等人心都不坏,至多是做事对于他没有意义,或者只有功利意义,但是社会上有人道德败坏乃至违法犯罪,他们的人生境界作何解释呢?

明确:文章说,功利境界中人“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这句话也意味着还有一类人是不道德的。只有生活在道德境

[4]

篇4:《人生的境界》 (教师中心稿)

《人生的境界》 (教师中心稿)

1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

湖北省监利县汪桥中学(433318) 张见亭

--------------------------------------------------------------------------------

教学设想

程序安排 延伸阅读 学习卡片 备课资料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课文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学习它有助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陶冶。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基于此,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台。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深文浅教,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披文以人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课文语言走进课文,这样就更要选好教学的切人点,点准穴道,实现一穴得气,百穴皆通。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就要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试图弄清文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势必要造成少慢差费。事实上课文中有些东西,需要穷其一生的经历来体验。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不必花用大量的课时。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4.体会学者散文(随笔)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教学重点

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

教学难点

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导学法;教师通过引导制定学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个性的驾御和科学的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课堂学习方式主要运用合作式阅读理解,教师是学长,引导学习并适当点拨。课外延伸学习以个人探究为主。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冯友兰先生像及有关文字。关羽、周恩来相关录像

学习导航

程序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在电子屏幕上显示,师生共读)    .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接受它的启发,在它的指导下调整自己。通过它,我们安排自己的生活,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展示在世人面前。一个人的人生哲学,是很容易被别人所窥知的,不可能一直隐藏着不为人知;他的谈吐,他的眼神,他的仪表,都会泄露其中的秘密。这就像花的芬芳,虽然肉眼看不见,却马上可以察觉到。

(师):那么作为人都会有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呢?让我们到《人生的境界》中寻找答案。(冯友兰先生头像及本篇课文的课题)

二、整体初读,制定“学案”

本课学习要掌握哪几个目标,通过什么方法来达成?延伸学习和探究的方向是什么?

1.能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能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能说清全文的结构特点。

2.能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能充分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和其他方面知识具体理解“人生四种境界”说。

4.课外延伸能针对个人的学习实际。师生共同商量制订“学习卡片”的几个栏目:知识积累、弱水一瓢、含英咀华,让我心跳、浮想联翩、有疑不解、挑战方家等,完成“学习卡片”中的一个子栏目。

三、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以及相关重要的句子。

教师适时提示:本文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段落结构,就会走入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因此全文的主旨句应是;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切分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而找出每个层次的关键句子。

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第8一12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

四、重点解读

1.文中有一个词可以说是贯穿了全文,它与人生境界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由它决定了人生的境界。它在文中共出现了13次,这个词就是“觉解”。请依据下面三个语句对“觉解”作出自己的理解。

①……这个社会是一个整体,他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有这种觉解,他就为社会的利益做各种事……

②……他不仅是社会的一员,同时还是宇宙的一员。他是社会组织的公民,同时还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

③……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义,自觉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这种觉解为他构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

“觉解”就是觉悟、了解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

2.作者划分人生的境界其依据是什么?分为哪几种境界?

提示:作者所说的人生境界是根据人们对人生意义的觉解程度来划分的;分为自然境界(一种蒙昧状态,不知道或者不大知道自己所做的事有什么意义)、功利境界(心胸狭隘,他做事只知道对自己的功利意义)、道德境界(明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社会的利益做事,事事讲道德,事事都有道德意义)和天地境界(心目中有宇宙的整体,他为宇宙的利益做事,他是自觉的天民,是圣人,他与宇宙同一)。

3.“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的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请结合自己成长的体验谈谈对此话的理解。

“是人现在就是的人”,意思是没有受过教育就如此的人,是自然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意思是应该成为贤人、圣人,不断提高精神境界,才能成为道德境界的人、天地境界的人。青少年时代是世界观正在形成的时期,而我们这个时代有人说是精神贬损,物欲膨胀;理想低迷,平庸泛滥;道德滑坡,“我为圆心”;价值低庸,急功近利。这决不是理想的成长环境。在一个充满功利刺激和诱惑的社会中,人的自然属性会受到刺激而充分显露,而要做到富有精神的追求就比较困难了。“君子博学而日三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在生活中决不可随波逐流,而是要不断汲取人类一切宝贵精神财富,用它来不断养育自己、充实自己以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4.“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请联系生活实际来解读这句话。

示范:达尔文从小就喜欢看草间的昆虫,据说有一次,他曾趴在地上看蚂蚁搬家,一看就是几个小时,后来达尔文成为生物学家之后还长期地观察昆虫,研究着生物世界。

有人间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

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研究,属于道德境界。

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

山区放羊娃的人生:有一记者前往某山区,碰到一个放羊娃,记者便和放羊娃有了一段对话。记者问:“你放羊为的是什么?”放羊娃答:“卖钱。”记者问:“卖了钱干什么?”放羊娃答:“娶媳妇。”记者问:“娶了媳妇呢?”放羊娃答:“生孩子。”记者问:“有了孩子呢?”放羊娃答:“放羊。”记者默然。放羊娃娃由于生活在落后愚昧地区,对自己生活不觉解,作为一个少年最是多梦季节,但他却仍是近乎处于自然境界,这也使我们感到治贫首先要治愚,理念(觉解程度)对于一个人的人生的作用是多么重要。

5.“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了不同的意义。”

这是课文中精彩之笔。请从中引出一点为人处事的哲理。

示范:《孟子》中有“人人可以为尧舜”,《荀子》中也有“涂之人可以为禹(路上随便哪一个都可以成为像禹那样的圣人)”冯友兰先生的这句话可以说就是对这一哲学思想的演绎。崇高寓于平凡,平凡蕴含崇高。追求崇高要从平凡甚至琐屑的事情开始做起,崇高的境界往往体现于日常细节之中。一个没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可以是圣人,而一个居高位者或巨富者也可能是一个渺小之人。雷锋是一个士兵,并不妨碍他是一个道德境界的人,《五人墓碑记》中所记载的五人,虽然是普通民众,但也无妨他们流芳千古。胡长青是高

篇5:《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人生的境界》教学设计(教师中心稿)

1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

湖北省监利县汪桥中学(433318) 张见亭

--------------------------------------------------------------------------------

教学设想

程序安排 延伸阅读 学习卡片 备课资料

教学设想

本篇课文属于学术随笔,学术味较重,时代感、可读性与针对性相对不足,学生学习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但课文有其思想价值,有助于学生对人生意义的认识,能引发中学生对人生意义的独立思考。课文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含金量,学习它有助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陶冶。课文的题目又是“人生的境界”,这对于开始思考人生意义和价值的高三学生来说,也是颇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关于人生的四种境界说,相信学生在学习中会引起共鸣,产生联想。基于此,这篇课文的教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也提供了展示才智的平台。这篇课文在教学设计上要把握的原则就是深文浅教,要想方设法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深入浅出。具体做法就是,尽可能地抓住课文的紧要处、精彩处与学生的共鸣点、兴奋点相交汇的地方作为教学内容。教师设置几个通道,使学生透过课文繁难的、深奥的说理处能联系实际,从而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与现实交融起来,这样就有了亲切感,具体感。披文以人情,不能空泛地分析课文内容,而要引导学生借助于课文语言走进课文,这样就更要选好教学的切人点,点准穴道,实现一穴得气,百穴皆通。因此在教材的处理上,就要注重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把握,不必要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试图弄清文中每一句话、每一个词语的意义,势必要造成少慢差费。事实上课文中有些东西,需要穷其一生的经历来体验。因此在深文浅教的原则下,不必花用大量的课时。

教学目标

1.促进学生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明白在做平常事情的时候也应有精神追求的道理使自己从一个自然的人变为一个有道德境界的人。

2.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4.体会学者散文(随笔)的写作特点:思路明晰、内容丰富、说理简明、语言平实。

教学重点

联系现实生活解读人生的四种境界,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深化并丰富对人生境界的

教学难点

对文中哲学术语或哲理性语言的理解。导学法;教师通过引导制定学案,通过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个性的驾御和科学的训练,来实现教学目标 的达成。课堂学习方式主要运用合作式阅读理解,教师是学长,引导学习并适当点拨。课外延伸学习以个人探究为主。

教学用具

多媒体投影:冯友兰先生像及有关文字。关羽、周恩来相关录像

学习导航

程序安排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在电子屏幕上显示,师生共读)    .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我们接受它的启发,在它的指导下调整自己。通过它,我们安排自己的生活,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展示在世人面前。一个人的人生哲学,是很容易被别人所窥知的,不可能一直隐藏着不为人知;他的谈吐,他的眼神,他的仪表,都会泄露其中的秘密。这就像花的芬芳,虽然肉眼看不见,却马上可以察觉到。

(师):那么作为人都会有着怎样的人生哲学呢?让我们到《人生的境界》中寻找答案。(冯友兰先生头像及本篇课文的课题)

二、整体初读,制定“学案”

本课学习要掌握哪几个目标,通过什么方法来达成?延伸学习和探究的方向是什么?

1.能找出全文的主旨句,能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能说清全文的结构特点。

2.能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

3.能充分展开联想联系实际和其他方面知识具体理解“人生四种境界”说。

4.课外延伸能针对个人的学习实际。师生共同商量制订“学习卡片”的几个栏目:知识积累、弱水一瓢、含英咀华,让我心跳、浮想联翩、有疑不解、挑战方家等,完成“学习卡片”中的一个子栏目。

三、归纳提要

1.请找出全文的主旨句以及相关重要的`句子。

教师适时提示:本文的标题是“人生的境界”,其实它只是文章的一部分内容,并非文章论述的主要问题,如果循着它去找主旨句,并以此为标准来划分段落结构,就会走入误区。其实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讲中国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的。因此全文的主旨句应是;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任务不是增加关于实际的积极的知识,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2.切分全文的段落层次,进而找出每个层次的关键句子。

第2―7自然段主要谈人生的四种境界,关键句子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现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应该成为的人。前两者是自然产物,后两者是精神的创造。

第8一12自然段指出中国哲学既人世又出世的特点,它对未来的哲学可能有所贡献。关键句就是:中国的圣人是既人世而又出世的,中国

[4] [5]

篇6:我在追求内心的境界作文

我在追求内心的境界作文

每个朋友都有属于自己响亮的名字,我也不例外,同样有着美丽而意义高深的名字,它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它改变了我平凡的一生;它就如同西风中傲然挺立的胡杨般永不腐朽,鹿聍心,聍心这是我一生所追求的境界。

鹿岩这个朴素的名字伴我走过五年,鹿岩的岩是爸爸与妈妈的名与姓拼在一起得出的`字,既代表着我与爸爸妈妈的不舍不弃,又具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更高一层的意思。这五年里因为我的唯唯诺诺,胆小怕事,幼儿园同学们都歧视我不与我在一起玩,好不容易找到一个玩伴,竟三番五次地利用我,这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这对于年幼的我来说是一种无形的痛,我的心在哀歌,在哭泣;在诉说这令人惨不忍睹的往事。爸爸妈妈好似发现了我整日的闷闷不乐,便找出其中的原因,爸爸沉思了一会儿提议道:“我们家飞飞的名字好像不怎么样,反正不能跟其他同学比,要不我帮飞飞在网上查个响亮点的名字好么?”妈妈点头答应,不久我的户口本上便出现了一个美丽大方的新名字:鹿聍心,我脸上露出一丝惊讶与惊喜,忍不住好奇心道:“爸爸,这个名字什么意思啊?好奇怪哦!呵呵!”爸爸脸上一副高傲的样子:“看吧,一般人就是不懂,聍左边是一个耳朵旁,右边是一个宁静的宁,代表耳根要清净,不要只听一个人的一面之词来判断一个人,心代表不可以人云亦云,听风就是雨,要有自己客观独立的思想!哈哈!怎么样你老爸有才吧!”“切,老爸就会吹牛,不过名字我挺赞赏的,真的是既好听,又有它更深一层的意思啊!我太幸福啦!”从这以后,就因为我有了一个美丽而响亮的名字,我决定改变自己,就如名字所言做一个高尚的人。我变得开朗大方,性格直率,爱结交朋友,上课也不再开小差,而是专心致志的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每次总能对答如流,既勇气十足又完美无瑕。我认真的聆听着老师的教导指示,仿若学习是一种精神的享受,乐在其中。我并不像其他同学遇到难题时不进则退,害怕动脑筋,我喜欢钻研难题,这是我的一种乐趣,正因为我的好学,每每总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总能揭开她神秘的面纱,每每成功的喜悦总是弥漫在我身旁。写作也不在我的话下,每每写完作文后总能受到老师的表扬。

聍心,我所追求的境界,我正迈着坚强的步伐奔向它,不管路途多么遥远,多么险峻,也阻挡不了我求知的渴望,执着,守着一颗顽强的心,打开一页页充满墨香的书,享受着,陶醉着,希望着,拥有着……

本文标签: 平和我追求的境界(教师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