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794759

卢舍那大佛「卢舍那大佛旁边的佛像各是谁」

卢舍那大佛「卢舍那大佛旁边的佛像各是谁」

很多朋友对于卢舍那大佛和卢舍那大佛旁边的佛像各是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雕像,位于我国的哪个石窟? 在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

很多朋友对于卢舍那大佛和卢舍那大佛旁边的佛像各是谁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雕像,位于我国的哪个石窟?

在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

、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

卢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大卢舍那像龛,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价值影响

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则天,武则天创建的大云寺被认为是仿效的对象。武则天在洛阳龙门大卢舍那像龛雕刻大佛石像的消由入唐求法僧传至日本。

天平十二年(740),在参拜完河内国大县郡(今大阪府柏原市)知识寺大佛后,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于是日本建造东大寺,内部亦供奉“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是什么佛

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根据自己的容貌仪态雕刻的佛像,乃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卢舍那大佛作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公元672年),位于洛阳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奉先寺,通高17.14米,头高4米,耳长1.9米。 日本光明皇后非常敬仰武则天,卢舍那大佛雕刻的消传入日本后,在光明皇后力劝下,740年圣武天皇发愿“朕亦奉造”,于是在奈良(平城京)东大寺建造卢舍那佛铜像。

卢舍那佛,梵文 Locanabuddha,即报身佛,是表示证得了绝对真理,获得佛果而显示佛智的佛身。 “卢舍那”的意思就是智慧广大,光明普照。

1500年来,大佛仅双手及腿部以下因早年地质层的裂隙结构及气温变化因素而塌毁,其余仍基本保存完好。虽然如今人们已经无法真切地看到当初大佛被粉饰一新,受人顶礼膜拜的情景,但是仍可以推想出当初皇家贵族在此举行隆重祭礼的场面。无疑,这里的一切所表现的是大唐盛世的伟大和繁荣。

站在近处,举目凝望大佛,会使人惊叹不已。大佛身着通肩大衣,自右肩回绕至左肩,覆盖着全身的舒缓的衣褶,飘逸而浩荡。看似流水,然而在薄薄的衣襞下却显示出壮硕躯体的健美之质感。透过佛身壮实厚重、韵律般的道道曲线,以及额面上大而弯曲的眉线和微微浮起的唇线,我们看到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

大佛的身后光艳夺目,是马蹄形的神光和宝珠形的头光,突出了大佛气宇轩昂之势。身光上冉冉跃动的火焰纹,以及飘然飞动的飞天,给大佛以舒适悠然之动感。尤其三层熠熠生辉的头光使得原本不大的头部质感,加上那长长的内削而下垂的耳垂的质感,使其更加清丽幽静和厚重庄严起来。当你和它那永恒、恬淡、慈祥、智慧的目光对视时,你会顿觉心境空灵升华,恬然平静,会立时变得大彻大悟,超凡脱俗。

奉先寺造像布局为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等九尊大像。艺术家按照佛教的仪规,雕凿了具有不同性格和气质的大型群雕像,而且还把这组群像间的内在联系表现得水 *** 融、淋漓尽致。阿难文静温顺,外表朴素;菩萨华丽、端庄、幽静、矜持;天王肃穆、硕壮、狰狞,具有镇压邪恶的力量;力士刚强、生性暴躁;即便是承担着天王沉重身躯的地神,都被雕刻得出神入化,具有一种奋力对抗的精神。这些雕像虽然是大唐佛教雕塑中常见的类型,但是仍然显示出中国古代艺术家独特的匠心。

大卢舍那像龛坐西朝东,开凿于唐高宗时期,是中国第二个波澜壮阔的造像高峰。据卢舍那佛座北侧、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补刻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碑》记载,奉先寺始造于咸亨三年(672年)4月,是唐高宗发愿为他的父亲太宗李世民建造的,皇后武则天施以两万贯脂粉钱赞助建造工程,至上元二年(675年)12月完工,历时3年9个月。据学者考证,这一时间应该是大卢舍那像的开凿时间,而并非是整座大龛的开凿年代,据推测,整座大龛的营建至少要用15年以上的时间。

传说卢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则天的形象塑造的。

在佛教中,卢舍那是报身佛。卢舍那这个名字其实就是法身“毗卢遮那”的简称,释迦如来在立名时,把他的报身和法身立在同一个名中,表示法、报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质、最圆满的智慧,是无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无分别,都是摩诃毗卢遮那佛(汉译为 大日如来)。

报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来的报应身,是修行圆满、大彻大悟的表现。阿弥陀佛、药师佛等都属于报身佛,卢舍那如来也是。释迦如来原本是莲华藏世界中,卢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萨,也是卢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来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门修行而成就了卢舍那的报身。

释迦牟尼佛则是化身。他以卢舍那化身的身份,来到娑婆世界示现成佛。一切佛像实际上都是以他为根本原型而塑造的,包括我们不曾见过的阿弥陀佛、药师佛、卢舍那佛,甚至毗卢遮那佛等等。

龙门石窟——奉先寺卢舍那大佛

    写下“卢舍那大佛”这五个字,我的心中充满了圣洁、庄重与敬仰。它屹立在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已经有一千四百余年,活出了一千四百余年的生命。当我第一眼看到他时,直到今天,他在我的心中整整屹立了三十年,还将永远驻守在这里,他那穿透了千年时空的智慧的双眸,为我打开了一扇认知世界、认知自然、认知生命、认知人生的心灵之窗。

    还是让我的回忆回到三十年前的那一个春光明媚的清晨吧。

    我和大学同学一行四人坐着火车来到了古城洛阳,第一天我们看了盛开在洛阳满大街小巷的牡丹花。第二天清晨,我们坐上了去往龙门石窟的公共汽车。那时候,只知道龙门石窟该是一个值得一游的景点。我们坐在公共汽车上,穿过洛阳城齐整整的街道,心中还沉浸在前一天看到牡丹花的那份喜悦与遐想之中。就这样,不知不觉之中,我们来到了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位于洛阳东南约二十华里处的黄河岸旁,旁边是沿伊水的一处峡谷,峡谷两边立着东西两座山,称为龙门山,伊水从峡谷流过,并在此变为奔腾的激流。

    鲤鱼跃龙门的典故也出自于此。

    龙门石窟初建于北魏时期,北魏定都于洛阳,正值佛教开始传入中原,于是魏王下旨命工匠于龙门东西两山的山岩崖壁上雕刻佛像。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传播范围的扩大,不仅在皇宫,就连贵族及官宦人家都开始崇信佛教,在他们的资助下,龙门石窟的佛像雕刻工作一直没有停顿。隋炀帝时期,又拨巨资,开凿了新的石窟,至此,龙门石窟已形成一定规模,东西两山石崖上雕刻了大大小小几千尊佛像。

    至唐初,贞观元年,唐玄奘为探求真正的佛法以及寻求佛教的真理,前往西域、天竺等一百余国,历时十七年,经历了千辛万苦,取回了真经,带回了大量佛法经典,终于在贞观十九年正月回到了长安,受到了全城百姓的热烈欢迎。

    唐太宗一直渴望了解西域、天竺等各国的情况,因此亲自接见了三藏法师,详细听取了他十七年来西行途中的所见所闻。太宗感其诚,在长安修建弘福寺,作为玄奘译经的场所。至武则天时代,又先后在长安修建大慈恩寺(即今大雁塔),在洛阳修建白马寺,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弘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武则天下令捐出后宫脂粉钱,在龙门西山石崖上建造奉先寺,历时十余年,在唐咸亨三年终于完成了奉先寺供奉的本尊卢舍那佛像的建造,大佛的两旁排列有阿难陀像、力士像等,堪称初唐雕刻艺术的杰作,备受后世赞赏。

    龙门石窟在早期近千年的开凿历史中,一代代工匠们在心口传承的过程中,不仅把佛像的雕刻作为真正的艺术创作,也许还有虔诚的信仰,他们也因此成为了真正的艺术大师,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心灵财富以及丰富的人生财富。

    我们来到了龙门山下,沿着西山脚下青石板铺就的步行道缓缓地走着,左边是从东西两山之间潺潺流淌的河水,右边是陡峭的岩壁,沿着岩壁上开凿的青石小径及青石栈道,由下攀援而上,可见到岩壁上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龛,佛龛中供奉着上万尊佛像,有站着的、有坐着的、有沉思的、有念经的……每一尊佛像都法相庄严,令人肃然起敬。

    奉先寺供奉的本尊卢舍那大佛,就雕刻在西山高高的崖壁之上,距离地面有二十多米,就在我机械地随着滚滚人流挪动着脚步,空洞的眼眸中充满了茫然之时,卢舍那大佛就那么突兀、那么神奇地扑面而来。

    那是一座山,那是一尊佛,卢舍那大佛那高达近二十米的挺拔身姿,端坐在山石岩壁之间,佛依着山、山依着佛,浑然成为一体。易水在大佛的脚下喧嚣着流去,带去了世间的烦扰与愁怨。

    卢舍那大佛的面容端庄而从容,我感到他那双长长的满是慈爱的眼眸中充满了深邃与智慧,他的面孔上浮现着微微的笑意,那么和蔼可亲,那仿佛似闭未闭的双唇,充满了神奇的感染力和魅力。不知为何,我的心中充满了温暖与感动,那一刻,在我的眼中,卢舍那大佛不是一具冷冰冰的石像,不是一件精美的雕刻艺术品,而是一个充满了生命与思想的智者,他的双眸仿佛穿透了我的心灵,看到了我的内心深处,我不由得想向他倾诉,倾诉我心灵的一切一切。

    我的眼泪不知不觉顺着脸颊流淌了下来。大佛微微的笑容和从容的神态,给我的内心带来了极大的抚慰。我的同学们又向前走去,我索性坐在了大佛的脚下仰望着他,任泪水肆意地流淌。

    我一直相信,爱,是人、是大自然最本质的生命,存在于人的内心最脆弱之处,存在于山水最灵慧之处,也存在于大自然的每一丝每一缕气之中。

    二十岁的我,正处于情窦初开的年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份圣洁的爱恋。这一份从未示人的感情折磨着我,我不知该向谁诉说。在那遥远的阳关之外,青海高原上,有我心爱的恋人驻守在那里。漫天的黄沙,风卷的残云,牵动着我的每一缕思念。那时,我最喜欢吟诵的唐诗是李白的《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未应闲。

    我不知道自己在大佛的脚下坐了多久,只是觉得在他安详的目光抚慰下,在他微笑的面容注视之下,我的内心越来越平静,一种从未有过的宁静已溢满了我的心中。在这片宁静中,我的内心仿佛获得了力量,变得坚强又自信。这真是一种奇妙的感受。大佛周身的气场是那么强烈,我仿佛看到在这千年岁月的流逝中,无数的人像我一样,从他睿智的目光中、从他从容的面孔中、从他微笑的面容里,获得了温暖与力量。

    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在思索着一个问题:为什么卢舍那大佛只是一尊石像,却浑身上下充满了生命与思想,充满了温暖与智慧,那么地令人景仰。

    大佛静静地端坐在山崖之间,端坐在山水之中,任岁月如流水在脚下流逝。这静穆的山,静穆的佛,又孕育了怎样的生命的启示呢?还有这山的智慧、水的智慧、佛的智慧,它们又是如何融合形成了一体而构成了大自然的生命与智慧呢?

    多年来,我一直在寻求着答案。

    万物皆有灵。

    人的身体是父母赋予的,但是人的思想和智慧却形成于成长过程中的经历与经验。远古的先民们,没有文字,没有所谓科学的教育,有的只是他们从自然生存中积累而来的经验与智慧。他们在千年万年与大自然的生存竞争中和部落种族的繁衍过程中,把智慧的种子不断地发挥,不断地播撒,给人类留下了文明的种子,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

    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也都有着不逊于人类的从自然中获取经验与智慧的能力,并将其传承给子孙后代。

    我是怀着极其感动又极其震撼的心情看完杨志军所著的《藏獒》这本书,在藏獒千百年来的生存与繁衍中,他们秉承着最神圣的职责就是忠诚,牺牲,爱而有恒,是那种保证他们凌驾于一切动物之上的荣誉,是为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勇敢与智慧。藏獒的勇敢与智慧是广阔的草原所赋予的,是白皑皑的雪山所赋予的,是千百年来与人相依相偎过程中,互相的需要,彼此的尊重。谁说他们不值得人类的尊敬与崇拜呢?他们的忠诚、善良、勇敢,甚至是世人所无法比拟的。

    就连大自然中的植物花草,也都拥有着神奇的魅力与智慧。比如牡丹花,每一朵牡丹花儿都盛开在爱中,每一朵牡丹花儿都开满了智慧与美丽,每一朵牡丹花儿都有她既娇嫩、妩媚、柔弱的一面,又有坚韧、挺拔、孤傲的个性。有一位禅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青青翠竹皆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意即每一株竹子都包藏着佛的法身,每一朵黄花都开满了智慧。

    我们所身处的世界,任何一座山,一条河均存在了几百万年,几千万年甚至更为久远,经历了无数世事的变迁,山水之灵气,就在这千年万代的生长中而凝聚。人吃五谷而长大,万物的种子吸收空气、阳光、水分、经风沐雨而成熟。山也时时处在成长之中,吸收着空气、阳光、水分,经受着岁月的浸染与熏陶。山呼吸天地之气,森林是他的肺腑,溪流是他的血脉,山峰是他的视野,山体是他的脊梁。山有声、山有色、山有形、山有智,山因有生命而有灵。山看似静止不动,内在的追求却从未停止。万物在山的怀抱中成长,鲜花盛开在山坡,鸟儿飞翔在山林,走兽奔走于山间……千百年来,山与生长在其中的万千生物经历了无数次的融合、斗争、淘汰、再融合,做着彼此适应的选择。

    雪莲花盛开在雪山之上。

    苍松高耸于五岳之巅。

    这就是经历千百年来,山的智慧选择。

    山的成长、自然的成长、人的成长均有着极其相似的印痕与脉络。自然与人类就在这相互的平衡中推动着历史的脚步不断地向前迈进,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与智慧也只是大自然生命与智慧长河中短暂的但也极其辉煌灿烂的一部分。

    自古明刹古寺均建于名山胜水之间,青山秀水之所处。中国的任何一座名山,也因此而成为了道的山、佛的山。五台山、泰山、华山、峨眉山。。。。。莫不如此。

    龙门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作为龙门山的一部分,经过匠人们数十年的刀斧神劈、精雕细刻而从一座山化为一尊令人崇敬的大佛。一千多年来,它雄踞山巅,看到了无数人的悲欢离合,感受着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春天,阳光照耀着他、春风抚慰着他、春雨滋润着他;夏天,烈日爆晒着他、阴雨浸淫着他;秋天,浮云从他的面前飘过,落叶在他的面前飞舞;冬天,狂风肆虐着他、寒冷侵袭着他、冰雪覆盖着他。一年又一年,岁月从他的面前掠过,无数的人来到他的面前,匍匐在他的脚下,虔诚地向他膜拜,失意的人在他面前倾诉愁苦,得意的人在他面前倾吐志向,一代又一代的高僧游侣在他的面前吟诵经文,无数的岁月、无数的朝代在他面前如白驹过隙,如日月星辰更迭、如斗转星移,他看到了盛唐的伟业看到了宋代的崛起,也看到了北宋南宋国破山河裂的悲壮,他看到了成吉思汗统帅的蒙古铁骑踏破中原大地,踏破贺兰山缺,他看到了朱元璋统帅农民起义大军推翻元朝的统治,看到了清军挥师南下……他凝视着、倾听者、思索着、体悟着。卢舍那大佛经过一千多年的时空穿梭而渐渐舒展着他那吐纳万物的从容和抚慰万物的安详,渐渐地化为一尊与人无限温暖、无限从容、无限力量、无限智慧以及无限光明的神厎。

    这,就是我心灵中充满了生命与智慧的卢舍那大佛。

    我的心灵中从此有了一位可敬的心灵导师。

    每当我在人生中感到迷茫,每当我徘徊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每当我的内心需要力量与勇气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地来到大佛的面前,在他宁静的凝视中,我倾听到了自己内心的声音,在他平静的目光中,我获得了从容、自信与勇气。在他的面前,我仿佛沉溺于爱与温暖的海洋之中,有如沐浴在阳光之下,他的智慧仿佛太阳的光芒,温暖了我心灵中的每一个角落。

    卢舍那大佛引领着我的思想,我的灵魂,指引着我生命的航程。他那智慧的双眸,仿佛穿透了我的内心,给予了我无穷的自信与温暖,智慧与力量,在我的心中播下了一种渴望,渴望了解自然的真相,生命的真相,人生的真相,并将尽我一生的追求撩开大自然与生命的神秘面纱。

卢舍那大佛真以武则天为原型?露天大佛是怎么抗住千年风霜不倒的?

卢舍那大佛不是以武则天为原型,这座露天大佛可以保持1400年之久,是因为佛像的选址比较考究,三面环山,将佛像紧紧保护在中间。

一、卢舍那大佛

卢舍那大佛是报身佛,据说在佛教里是智慧广大的意思,这尊大佛很特别,脸上带着蒙娜丽莎般的微笑,从外形上来看,还透出一股女性的柔美,因此才会被人怀疑是以武则天为原型创造的。另外这尊大佛出现的时间正好是武则天采取很多动作想要夺权的时间。所以才会有人有这方面的怀疑,我觉得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严格来说的话,那一时期还是唐高宗是最高掌权者,虽然武则天负责办很多的国家大事,但是按照武则天的脸来雕刻佛像的可能性还是比较低的,至多就是武则天对佛像的脸产生一些影响。

二、佛像位置巧妙

这一宗佛像为什么可以保存至今是因为虽然它建造在露天的环境当中,但是佛像所在的位置相当巧妙。古人选址的时候,喜欢把建筑物建在山南水北的地方,这种佛像正好靠北朝南,而且左右后方全部都有伤,这样一来的话东西北上面的风全都挡住了,唯一能够冲刷佛像的只有南面的风。所以这种佛像被风雨侵袭的地方只有手,并没有其他位置。

三、大型浮雕像在灭佛运动当中也没有被破坏

这尊露天大佛,除了扛住了千年的风霜不倒之外,还在唐朝的灭佛运动当中存活下来,因为当时的各种大中小寺庙,夺走了国家很多财政预算,而在唐朝世贸是可以免除赋税的,所以太多的寺庙会使国家有很重的财政负担。因此唐朝后期有一次很大型的灭佛运动,主要是灭掉很多的大中小寺庙,并且让僧侣还俗。而作为一尊大型的浮雕,因为有很多僧侣在供奉它,所以反而存活了下来。

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本文标签: 大佛佛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