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794759
榜眼探花,榜眼探花是什么意思
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榜眼探花和榜眼探花是什么意思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榜眼探花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什么意思 状元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榜眼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二名
大家好,相信到目前为止很多朋友对于榜眼探花和榜眼探花是什么意思不太懂,不知道是什么意思?那么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榜眼探花相关的知识点,文章篇幅可能较长,大家耐心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状元,榜眼,探花分别是什么意思状
元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一名。榜眼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二名。
探花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第三名
扩展资料:
状元,榜眼,探花指的是科举考试殿试的前三甲。
殿试为科举考试中的最高一段。由皇帝主试,考策问。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俗称状元,第二名俗称榜眼,第三名俗称探花,合称为三鼎甲。
参考资料:科举制度-百度百科
我想知道古代状元,榜眼和探花分别是谁?1.状元:殿试在唐代已有,至宋初才成为定制。唐武则天时,试贡举之士立于殿前,门下省长官奏状,名次最高者置于最前,因而称为“状头”,也叫做“状元”。自宋代起,沿用旧称,以殿试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另外也指武举中的第一名,称为“武状元”。历史上第一个状元为唐朝武德五年(公元622年)的状元孙伏伽。最后一个状元为清朝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状元刘春霖,一千三百年来共计状元503人。
2.榜眼:北宋开始,进士必须经过皇帝殿试并且定立进士一甲只有三人。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至北宋末年,只以第二名为榜眼,第三名则称探花,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才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
3.探花:唐代进士要在曲江杏园举行初宴,并游园庆祝,称“探花宴”。以同榜进士中的年少貌美者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迎接状元,探花之名始于此。
4.进士: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最高一级的功名。隋唐时期,设有诸多科目,其中进士科最为人们所重视,视为入仕正途。宋代,科举的三级考试制度正式形成,乡试中榜者称举人,会试中榜者称贡士,殿试中榜者则称进士。之后历代,进士功名成为古代读书人科考金字塔的塔顶部分,同时也最难考,得中进士是古代无数读书人的终极梦想。其中,进士又具体分为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分别俗称状元、榜眼、探花;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得中进士者一般都前途光明,一甲立刻可授官职,二、三甲则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5.举人:“举人\"一词最早得名于汉代的察举制度,被举荐者称为举人。唐代时,报考进士科的考生均称举人。宋代,举人方才成为乡试考中者的称呼。但宋代的举人只是具有了参加京城会试的机会,并无做官机会。到了明清时代,举人的含金量才高起来,进退都比较从容。进,可参加京城会试,乃至殿试,向进士出身冲刺,且举人资格终身有效,这次不中,下次科举可直接参加会试;退,举人则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一旦朝廷有相应官职出缺,举人便可顶上。一般举人所任官职都是知县、候补知县,或者教谕、训导等县级教育长官,也有个别任知府的。因此,明清时期的读书人一旦中举,也便是基本上实现了读书做官的愿望。
6.秀才:“秀才\"一词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汉武帝时期,朝廷推行官员选拔制度改革,“秀才\"与“孝廉\"一起成为地方官员举荐的两种优秀人才。至隋朝科举制度开科取士,最初也称为“取秀才\",这时的“秀才\"成了考中功名者的指称。唐初,科举考试中设立秀才科,刚开始时秀才科第最高,因要求非常高,很少有人敢于问津。后来秀才科被废除,“秀才\"一度成为读书人的统称。宋代时,凡是参加科举府试的人,无论考中与否,都称为\"秀才”。
知识:状元、榜眼、探花的由来古代,实行科举制度,那些书生们先考取的功名是秀才,然后再考取的是举人。举人进京参加会试,考中后叫贡士,也叫进士;所有进士再参加由皇帝亲自出题的考试----殿试。殿试只排名次,不淘汰选手。进士经殿试后,分为三个等次,称三甲,一甲只选取三人,赐“进士及第”;二甲人数不定,赐“进士出身”;三甲人数也不定,赐“同进士出身”。其中:一甲的这三个人,第一名称作“状元”,第二名称作“榜眼”,第三名称作“探花”。
那么,殿试的前三名为什么被叫做“状元、榜眼和探花”呢?
先说说状元。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唐朝的时候,参加会试的举子,由各州贡送到京城,在应试前需要递送“投状”,就是考生名单。会试结束后,按照成绩高低排序,将成绩最高的那个人放在最前面,就叫作“状头”,也叫“状元”。元,也是开始的意思,如:元年、元月、元日、元旦等。
古人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甲一共录取了三个人,既然第一名叫作状头,那有头必然就有眼哪,眼睛是两只,正好第二名和第三名就被叫做榜眼,一边一个。榜,也是“状”的意思,呈给上级的单子,叫状;贴出来让公众看的叫榜。意思其实是一样的。
既然第二名和第三名都叫榜眼,那么探花是怎么来的呢?
原来,会试是在春天举行的,所以也叫“春闱”。唐朝的时候,殿试结束后,皇帝会亲自为这些新中的进士们举行隆重的庆典,在皇宫附近的杏园里举办宴会。这个时候恰值杏花初开,皇帝就从这些进士们当中选两个最年轻、最英俊的人,当“探花使”。就是去探看探看,哪里的杏花开得最盛,一人折一枝回来,由皇帝亲自给状元插在帽子上,这就是戏文里经常唱的“帽插宫花”。然后,大家一起饮酒、赋诗,纵情欢乐。因此,最初的探花一词,是指考中进士后的庆典活动中最年轻、最英俊的那两个帅哥,并不是专指第三名。
唐朝之后,是五代和宋朝,这两个朝代的都城不在长安,都城里也都没有“杏园”,自然也就没有“探花郎”了。但是因为“探花郎”这个形象特别美好,人们舍不得丢弃这个称号,于是,除了状元、榜眼之外的其他进士,都愿意被称作“探花”。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善意的调侃。
时间长了,那么多人都称作探花,觉得也不合适。到了南宋时期,就规定只有一甲第三名可以称作“探花”,那么榜眼也就成了第二名的专用名称了。
2021年6月21日
NBA里的榜眼和探花是什么意思?有什么数据标准?NBA选秀大会上第一个被选中的球员通常被称为“状元”(第一顺位),他们通常都是所有参加选秀的球员当中最为优秀的。第二个被选中的球员被称为“榜眼”,第三个被称为“探花”。
NBA里的榜眼和探花是根据球员的能力与技巧来判定的。
NBA选秀流程如下:
1、乐透抽签
每个赛季常规赛结束后,NBA就会进行乐透抽签,由14支未能进入季后赛的球队参加。乐透系统具体规则为,将14个小球分别贴上1~14这些数字并放入滚动器皿。随机滚出4个数字球,不考虑抽出先后的话,那么将出现1001种不同情况[计算14*13*12*11/(4*3*2*1)]。
进行抽奖之前,1001种(11、12、13、14这种组合被排除)中的1000种可能被分配到乐透区的球队。根据战绩的优劣情况,他们将获得相应数量的组合。
哪支球队拥有第一个被抽出的组合,那么状元签就属于该球队,(状元签获得球队的所有组合可能,在抽取榜眼签时作废,如果抽出作废组合,则重新将球放回器皿再次抽取,如此反复,直到抽出的组合是待抽签球队拥有的)。当决定出前三位选秀签之后,整个抽奖过程结束。
按规定,整个抽签过程将由NBA官员、14支球队代表以及监督抽签的会计师参加。“摇奖”结束后,会计师将把带有各球队标的卡片放入标有1到3的三个信封内,然后将其密封。无论NBA副总裁格兰尼克还是球队代表,此时都无法提前知道信封内的结果究竟如何。
随后NBA将正式宣布抽签的结果,第4到13位的选秀权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先行宣布,然后拆开信封,按顺序宣布拥有前三位选秀权的球队,最后拆开的那个信封里注明的球队,将在一个月后的选秀大会上摘得“状元秀”。
2、选秀大会
在总决赛结束之后,NBA会举行选秀大会,30支球队代表、NBA官方和待选球员悉数到场。
共举行两轮选秀,首轮选秀顺序是:状元签、榜眼签、探花签和常规赛战绩由差到好的球队,第二轮选秀顺序则按常规赛战绩倒序排列。
共举行两轮选秀,首轮选秀顺序是:状元签、榜眼签、探花签和常规赛战绩由差到好的球队,第二轮选秀顺序则按常规赛战绩倒序排列。
拥有状元签的球队,在所有参与选秀的球员中进行选择,这支球队选中的球员就是“状元”,他们通常是所有球员中最优秀的,或是球队最需要的。
然后是拥有“榜眼签”的球队在剩下的球员中进行选择。可以看到,越往后,可供选择的球员就越少,优秀的球员通常也越少。
扩展资料
NBA选秀(NBADraft)为一年一度的NBA挑选新球员的盛会。在选秀大会上,30支NBA球队都可以挑选想加入NBA的年轻男性球员,被选中的球员则被称为NBA新秀。
所有的美国球员都可以在他们大学毕业之后自动进入NBA选秀,也可以在他们高中毕业之后至他们完成大学学业之间这段时间宣布参加选秀。
根据NBA选秀年龄限制规定,球员必须年满19岁才具备参加选秀的资格。如此一来,许多完成高中学业的18岁球员将必须选择到大学待一年或到海外磨练身手,等到符合年龄限制后才能进入NBA舞台。
NBA希望减少高中毕业生在还没有决定好是否要经历NCAA赛事洗礼,就贸然挑战NBA这样的情况。如果这样的情形持续扩大,NBA赛事的精彩程度势必也将大打扣。因此,NBA官方坚持要NBA的球探们离开高中校园。虽然新版选秀年龄限制规定引发不少反弹声浪,但也获得一些支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NBA选秀
状元、榜眼、探花有什么区别?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唐代举人赴京应礼部考试都须投状,因此称进士科及第的第一名为状元,也叫状头。宋代以殿试首名称状元。明、清会试以后,贡士须作殿试,分三甲取士,一甲三名,第一名为状元。
2、榜眼:科举殿试一甲第二名称榜眼。北宋初期,殿试录取的一甲第二、三名都称榜眼,意思是指榜中双眼。明、清两代专指第二名,第三名称探花。榜眼授翰林院编修。
3、探花:科举殿试一甲第三名称探花。唐代进士曲江杏园初宴,称“探花宴”,以同榜俊秀少年进士二三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探采名花,探花之名始于此,宋代又称探花郎。南宋以后,专指殿试一甲第三名。元、明、清三代沿袭不改。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4、进士:意即贡举的人员。唐代科目中以进士科最被重视,明、清两代,始以进士为考中者的名称,凡是举人(乡试考中者)经过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由贡士经过殿试录取者为进士。
5、贡士: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的制度。自唐以后,经乡贡考试合格的叫贡士。清代,会试考中的为贡士。
6、举人:原指被推荐之人,为历代对各地乡贡入京应试者的通称。明、清两代,为乡试考中者的专称,作为一种出身资格,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俗称为“老爷”。
7、秀才:别称“茂才”。本系优秀人才的通称。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南北朝时,最重此科。唐代初期,设秀才科,后来渐渐废去,仅作为对一般儒生的泛称。明太祖曾采取荐举的 *** ,举秀才数十人,反以知府为官。明、清两代,专门用来称府、州、县的学员。

扩展资料:
科举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最根本的区别。
科举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人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在中国,科举制从隋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科举考场为江南贡院,占地超过30余万平方米。另辟有的中国科举博物馆是中国唯一反映中国科举考试制度内容的***性博物馆,也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心、中国科举文化中心和中国科举文物收藏中心。
状元,榜眼,探花,解元,这些名词都是怎么来的状元的由来: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
榜眼的由来:始于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初时第一名称状元,第二、三名俱称为榜眼,意思是第二、三名分立状元左右,如其两眼。
探花的由来:“探花”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代进士及第后有隆重的庆典。活动之一便是在杏花园举行探花宴。事先选择同榜进士中最年轻且英俊的两人为探花使。遍游名园,沿途采摘鲜花。然后在琼林苑赋诗,并用鲜花迎接状元。
这项活动一直延续到唐末。因此探花一词最初是指及第庆典活动中的两位年轻进士。所以说,当时所谓“探花郎”,主要含义并不是专指第三名。探花什么时候被作为进士第三名代称的,这是个很难确切回答的问题。
据清人赵翼的《陔余丛考》推测,大约从明朝开始,状元专指殿试第一名、榜眼专指第二名、探花专指第三名,才最终成为定式。
解元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科举”是一个含义丰富复杂,具有动态特征的词语。广义的科举指分科举人或设科取士,约略同于贡举,起始于汉代,狭义的科举指进士科举,始于隋朝。科举制的诸多特征是经历漫长的过程才逐渐形成的,但要定下一个起始年代,必有标志性的创制。
而真正具有标志性意义且与历史上“科举”一词相符合的,只有隋炀帝创立进士科这一历史事件,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进士科的创设,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废除科举,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存在1300年之久。
扩展资料:
秦朝以前,采用“世卿世禄”制度,后来逐步引入军功爵制。西周时,天子分封天下。管理天下由天子、诸侯、卿、士。依照血缘世袭。到了东周,有“客卿”、“食客”等。
到了汉朝。提拔民间人才。当时采用的是察举制与征辟制,前者是由各级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由州推举的称为秀才,由郡推举的称为孝廉。
魏文帝时,陈群创立九品中正,由特定官员,按出身、品德等考核民间人才,分为九品录用。晋、六朝时沿用此制。九品中正是察举的改良,主要分别是将察举,由地方官改由任命的官员负责。
但是,魏晋时代,士族势力强大,常影响中正官考核人才,后来甚至所凭准则仅限于门第出身。于是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不但堵塞了从民间取材,还让士族得以把持朝廷取材。
从隋朝开始,各朝科举考试科目都在不断变化。从各个朝代科举设置的科目变化可以看出用人取向,也反映了年代的人才需求。隋文帝仅有策问,隋炀帝开考十科。
唐朝考试科目很多,常设科目主要有明经(经义)、进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学)。到明朝只设进士一科。清袭明制,但也开过特制(特别科),如博学鸿词科、翻译科、等。
科举除了特制科目外,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在各个朝代也有不同,唐朝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等,宋朝主要是经义、策问、诗赋等,到明代只有经义一门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科举制度
好了,榜眼探花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榜眼探花是什么意思、榜眼探花的信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榜眼探花,榜眼探花是什么意思 内容由林淑君副主任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ehuijuan.com/baike/1686687589a94410.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