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794759
文献精选(二)
投入产出模型是综合分析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数量依存关系的经济数学模型,主要由投入产出表和根据投入产出表平衡关系建立起来的数学方程组两部分构成,尤其有利于考察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和消耗数量之间的关系。投入产出模型在各行业就业问题上的应用取得了很多有参考价值的成果。本期内容将主要对投入产出和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以及运用此模型分析就业问题的文献进行综述。
[1]段志刚,李善同,王其文.中国投入产出表中投入系数变化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6(08):58-64.研究背景:经济部门之间直接或间接的投入与使用是部门之间经济联系变得错综复杂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定时间段内投入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该阶段中国经济部门技术水平和经济结构方面的系统性变化特征。数据来源:文献[1]中的数据来自中国1992年、1995年、1997年以及2000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处理方法:根据各年bgg投入产出表中数据分别求取各部门中间投入率水平、直接消耗系数、完全消耗系数。研究结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中国经济系统和大多数部门的中间投入率均有所提高, 但部门间的投入系数变化却差异很大。总体而言,大多数部门偏向基础能源部门的使用,而减少了对消费品制造业、采掘业和服务业的使用份额,张陵且绝大多数部门均增加了对自身部门的使用比重。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1]不仅从测算了单一年份的中间投入系数还从时间序列角度运用基本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各行业投入系数进行剖析的,分析非常详细。稍有不足的地方在于文献[1]涉及到的投入产出模型系数较为基础。阅读参考价值:文献[1]对有关直接消耗系数等重要指标变化的分析值得借鉴。
[2]刘起运.正确认识和使用投入产出乘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06):89-95.研究背景:现有投入产出乘数分析中往往存在夸大或者低估乘数作用或者在乘数分析应用中错误地理解其经济内涵的问题。这样的情况会造成虚假的经济繁荣现象或者遗漏某些需要考虑到因素,使模型计算出现较大误差。从实际出发,运用投入产出乘数的基本原理,理清其倍加作用的传递机制,采用结构式凯恩斯乘数模型及考虑最终产品间旁侧效应的方法,合理量化和界定相关指标,纠正应用中易出现的各种偏差,才能使乘数分析更加符合实际,提高乘数应用效果。数据来源:文献[2]主要是解析模型,没有使用具体数据。数据处理方法:文中没有涉及到数据处理。研究结论:文献[2]主要讨论一般投入产出乘数、局部闭模型乘数、旁侧效应乘数及凯恩斯乘数。当研究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可以使用一般投入产出模型。研究最终产品各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和贡献,可以采用局部闭模型。需要研究重大经济事件或重点工程项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时,可采用包含旁侧效应乘数的模型方法。模型的选择要根据研究目的而定。与同俄罗斯城市地图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2]对多种模型的乘数进行了数理分析,逻辑清晰,思维严密。但是模型的选择需要考量根据具体实例而定,文献[2]缺少模型的具体使用案例。阅读参考价值:在选择模型方面需要根据不同任务目标确定使用哪种模型,多种模型之间可以采取对比分析、甄别异同的方式,选择最适合解决问题的模型。
[3]印凡成,王玉良,黄健元.基于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的就业拉动效应探究[J].统计与决策,2010(04):108-110.[4]景平.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就业贡献模型及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5(09):16-17.研究背景:就业关乎国计民生,是否实现充分就业不仅可以影响着个人的切身利益和生活质量,还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投入产出就业贡献模型是从各个产业部门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这一角度研究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对劳动的消耗和对社会就业做出的贡献。数据来源:文献[3]数据来自云南省国民经济122个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云南省历年统计年鉴和投入规划测算得到。文献[4]主要运用了上海市交通运输业投入产出表。数据处理方法:文献[3]根据云南省投入产出表计算与该水电站项目开发建设直接相关部门的就业贡献,然后根据该水电站项目具体投资概算,运用就业拉动测算模型计算年均直接拉动就业的人数、年均间接拉动就业的人数以及年均总拉动就业的人数,最后对该水电站项目单位投资就业效果、直接就业效果和间接就业效果进行分析。文献[4]是根据该就业模型测算各产品、服务部门每万元投入所带来的就业贡献,并对此作出比较,以显示各部门不同的就业需求能力。研究结论:文献[3]经过测算发现与水电站建设相关的部门包括木材及竹材采运业在内的17个产业部门。其中,建筑业、道路运输业等部门直接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对扩大就业作用明显。经计算单位投资就业效果为0.038人/万元,直接就业效果为0.065 人/万元,间接就业效果为0.027人/万元。由此可见,水电站项目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是明显的。文献[4]研究发现在上海市各国民经济部门中,对增加就业的直接贡献较大的前六个部门为:铁路客运业、铁路货运业、农业、道路运输业、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对增加就业的完全贡献较大的前六个部门为:铁路货运业、道路运输业、铁路客运业、农业、仓储业、城市公共交通运输业。在交通运输业各子部门中,铁路货运业、铁路客运业、道路运输业的直接、完全就业贡献较大。由此可见,交通运输业对创造就业岗位的贡献非常明不省心显。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3]是在可操作基础上提供了一种投入产出定量分析方法,并通过数理推导的方式解释模型,步骤清晰,并给出具体实例,结果非常直观。文献[4]相对更侧重理论推导,并没有对实例做出太多剖析。阅读参考价值:可以参考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分析实例的切入点以及分析方式。
[5]石培华.中国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数量测算与分析[J].旅游学刊,2003(06):45-51.[6]鄢慧丽.基于投入产出的广义旅游业就业效应测度[J].系统工程,2015,33(10):87-92.研究背景:旅游业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已经获得国家高度重视。在旅游就业范围的界定和层次的划分方面,国内外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大多将旅游就业分为直接就业、间接就业和引发就业。发展旅游业对中国就业问题的贡献不仅仅带来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还对就业结构的变化、扶持弱势群体就业、降低全社会就业成本、推进市场化和国际化发挥巨大作用苹果日本官网。数据来源:文献[5]的研究涉及国民经济核算总量、社会就业数据、投入产陈超波出表中旅游相关行业数据等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9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以2000-2002年数据为主,1997-2001年的数据作为时间序列纵向分析使用。文献[6]数据主要涉及到《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和《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处理方法:文献[5]中核心旅游直接就业的估算是在现有旅游直接就业统计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调查统计出漏统的部分然后加和求得。直接相关产业就业采用两种方法计算,第一种采取投入产出法,参考以旅游获得收入的产业部门结构,利用各个产业部门的增加值率和各部门的旅游收入相乘,计算出旅游业各产业部门增加值,最后汇总得到旅游增加值;第二种是通过典型跟踪调查法。综合就业的估算同样是利用投入产出法,根据数据情况需要做些必要的修正。文献[6]数据处理方式比较简单,主要是根据投入产出模型公式测算旅游就业贡献。研究结论:文献[5]研究发现,1997-2001年间平均8个入境游客可以带动一个综合就业,平均59个入境游客可以拉动一个核心就业,平均34个国内游客拉动一个综合就业,平均259个国内游客拉动一个旅游核心就业。其中,以2001年游客对于旅游就业的贡献最大。入境游客在旅游花费上大大超过国内游客, 因而创造的旅游增加值更多,相应带来的就业机会就会多一些。在资产投资方面,由投资拉动的就业水平只能从其均值来考察。1997-2001年期间,旅馆业平均每增加投资 316.72元就可以拉动一个综合就业,增加投资2432.47元就可以产生一个核心就业机会,每平均增加82.24元的投资会相应带动一个综合就业 ,而要产生一个旅游核心从业人员 ,则平均需要增加投资620.39元。文献[6]的结果表明,2002年和2007年的旅游业就业乘数分别为1.77和2.15,2002年和2007年旅游综合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7.83%和8.38%。这表明,旅游业的就业效应较为突出,对促进劳动力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2007年旅游就业效应大于2002年,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旅游业的就业乘数效应逐渐释放出来。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5]对于旅游业就有有资源网业范围的界定和结构分层方法记述得非常详细,并且研究了我国旅游业对国内外就业的贡献以及就业乘数等相关系数,文章虽然没有进行小结但是整体结构是比较完善。文献[6]更加关注宏观层面上旅游业对就业的影响,两篇文章各有侧重。阅读参考价值:文章根据旅游业对就业的影响和贡献方式将旅游就业分为三个层次,旅游就业范围的界定原则和过程值得参考借鉴。
[7]柯水发,潘晨光,潘家华,等.中国森林公园旅游业发展的就业效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S1):202-205.研究背景:森林旅游业是以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植物园、国营林场等为载体开展的,其中森林公园旅游是森林旅游业的主体。森林公园旅游就业特点鲜明,对直接就业的拉动作用强,未来森林旅游业的发展会为我国带来巨大的绿色就业机会。数据来源:主要采用了我国2005年的投入产出表和《中国林业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提供的分行业就业数据。数据处理方法:根据我国目前的统计口径,将旅游收入统计数据中涉及的直接和相关产业进行归并为六个部门,分别为:交通运输及仓储业;邮政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根据旅游统计数据,对应各项分类计算旅游业单项收人。根据所提供的分行业就业数据,通过投入产出模型中的公式计算劳动力系数、间接就业影响系数、直接就业效应、间接就业效应等辅助推断2005-2020年间森林公园旅游业的总体就业量。研究结论:2011-2020年森林公园旅游业的总体就业量为 512.1万人,其中直接和间接就业量分别为 238.5万人和 273.6万人。森林公园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就业效应可观。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7]以森林公园旅游与就业效应的关联研究为切入点,探讨中国森林公园旅游业发展对绿色就业机会创造量的影响,不足之处在于变量之间关系大多是通过语言描述的,改成公式的形式会更直观。阅读参考价值:文献[7]选题比较新颖,对协调自然保护与绿色就业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实践参考价值。
[8]Morrissey K,O'Donoghue C.The role of the marine sector in the Irish national economy: An input-output analysis[J].Marine Policy,2013,37:230-238.
研究背景:国民经济体系下与海洋相关部门的活动不会独立存在,它不仅直接影响该部门的工作,还会通过部门间联系影响其他部门,随着海洋与经济社会的联系愈发紧密,对海洋相关部门的研究非常重要。数据来源:数据来自爱尔兰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处理方法:文献[8]中作者对爱尔兰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进行了分解,分解后整理出了10个和海洋有关的部门,并通过获得的数据测算海洋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效应、生产诱发系数以及就业乘数。研究结论:文献[8]通过分析发现,海洋部门中尤其是海洋运输部门对于爱尔兰的经济发挥着更加重要的作用。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8]以爱尔兰为背景分析海洋相关部门对国家和区域经济的价值是符合国家未来发展趋势的,从数据整理测算到基于国情分析,整体而言知识架构是比较完整的。阅读参考价值:文献[8]主要评估了海洋部门对国家以及区域经济价值的影响。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量很大,且行业划分可能和研究需要的不一致,在分解和合并部门数据要以贴近真实值为目标,选择适宜的方法。
[9]熊浩,鄢慧丽.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物流业就业效应测度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8(05):779-784.研究背景:物流业就业效应是指由物流业生产活动对就业所产生的影响和在社会就业上显现出来的效应,就业效应一般包括就业人数、就业乘数以及就业容量等方面的内容。因此,研究物流业就业效应能进一步理解物流业对社会就业的贡献,对促进社会就业的潜在作用,从而能为相关物流规划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数据来源:文献[9]数据取自《中国统计年鉴》和我国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处理方法:本文利用物流增加值四要素和投入产出表归集出包含物流业的18部门投入产出表,并求出物流调整系数、直接和间接物流产出。然后利用统计年鉴中的细分就业人数统计表结合物流调整系数归集出物流业直接就业人数和物流业产出就业系yixue数,接着利用物流业就业系数和间接物流产出可以得到物流业间接就业人数。最后,利用物流业直接就业人数和间接就业人数推导出物流业就业乘数和就业容量数据。研究结论:2002年和2007年的物流业就业乘数分别为2.58和2.66,在18个产业部门中排名第2和第5;2002年和2007年我国物流综合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比例分别为24.05%和27.53%。这表明,物流业的就业效应较为突出,对促进劳动palm手机力就业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2007年物流业结构偏离度为-0.0027,这表明物流业吸引就业的潜力有所增强,物流业就业吸引力为正,存在着劳动力转入的可能性。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9]与同类研究文献相比进行了调整系数和行业结构偏离度的测算,内容更加全面,更加注重细节的表述。阅读参考价值:由于物流没有直接在投入产出表中属于独立部门,数据处理工作复杂很多,对于物流相关数据的整理可以参考。
[10]朱克朋,樊士德.中国制造业外移的就业效应研究——基于跨国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9(01):33-46+126-127.研究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全球制造业大量向我国转移,中国制造业部门逐渐发展壮大。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中国部分制造业开始出现外移。数据来源:本文数据主要来自《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2016 版)》、《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的部门数据和国泰安 CSMAR 数据库的上市公司数据来进行推算。数据处理方法:本文把制造业之外的部门合并为农业、采矿业、公用业、建筑业和服务业5个部门,同时把中国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合并为“国外”区域。各部门就业数据取该部门从业人员数。研究结论:中国制造业外移多为主动而非被动,外移的制造业为劳动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且伴随着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向国内转移。制造业外移对中国就业整体影响不大,年均仅有 0.095%的就业岗位受到影响,制造业外移不足以解释近年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受制造业外移影响较大的行业和群体为劳动密集型行业和低技能劳动者,中间制造品和国内使用最终制造品生产外移的就业影响较大。在新的发展阶段,应将制造业外移与产业结构升级、劳动者素质提升和环境治理有效结合。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10]研究我国制造业外移就业效应时不仅关注国内现状,国外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也考虑在内,所以跨国投入产出模型的构建包含国内和国外两个方面,相比其他文献考虑更加全面。阅读参考价值:文献[10]对于制造业投入产出分析包含了国内外两个层面,模型更加复杂,对于数据处理的要求也更高,这是值得借鉴和参考的。
[11]李世佳.基于投入产出法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0(03):12-15.研究背景:投资、出口、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大因素。在出口需求大幅下降,投资可能带来产能过剩加剧的背景下,扩大内需,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成为目前实现充分就业的重要手段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目标。数据来源:文献[11]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年鉴获得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的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数据处理方法:根据投入产出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到直接消耗系数、里昂惕夫矩阵、生产诱发系数和劳动投入系数。部门消费就业系数等于其消费生产诱发系数乘以劳动投入系数。研究结论:随着农业消费份额的逐年大幅下降,其生产诱发系数也相应大幅下降,而其他服务业的消费份额逐年大幅增加,其生产诱发系数也大幅增加。各年消费就业效应系数都产生明显增大的效果,说明劳动投入系数逐年递减是就业效应系数逐年递减的主要原因。各年消费结构的变化也是造成就业效应系数递减的原因之一。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11]针对消费的就业效应从理论模型对应实例进行相应的数据分析并根据结果提出建议,过程清晰,分析得当。阅读参考价值:文中运用流程图表示求取消费就业效应系数的过程,更加清楚明了,便于读者理解。
[12]王亚菲,王瑞,徐丽笑.流动人口消费的就业效应-基于多区域投入产出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20(02):56-68+127.研究背景:随着流动人口结构的变化,新生代流动人口比重不断增加,各地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消费观念等方面的差距在不断缩小,流动人口消费需求带来的就业效应会进一步发生转变。北京市是中国流动人口集中的典型地区之一,流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均在34%以上。因此,准确量化流动人口消费的就业效应能够为流入地制定合理的人口管理政策提供依据,也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提供参考。数据来源:就业数据选择的是分行业的就业人数和平均实际工作时间,来自京津冀 14 个城市相应的统计年鉴、经济年鉴和《中国劳动统计年鉴》。数据处理方法:因年末分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是时点数,不能准确衡量 2015 年的平均就业情况,故采用 2014、2015 年年末分行业就业人员数的算术平均数作为2015年的年中就业人数。其中采矿业、制造业细分行业数据以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指标中年末从业人员数占比计算得到。将计算的FTE 与投入产出表对接时,根据《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表编制方法》中附件3《中国2012年投入产出行业分类名称》进行整合得到42个行业的 FTE。个别地区的缺失数据根据当地统计局公布的统计公报或运用插值法进行填补。研究结论:2015 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消费创造了210.0万人/年的就业,重点拉动当地就业150.5万人/年,对京津冀其他城市的影响有限,对其他省份主要是拉动东南沿海地区的就业,而各流出地共损失73.0万人/年,其中与流入地地理位置邻近的省份和劳动力输出大省的就业损失较大;在行业层面,流入地、流出地消费对除房地产外的其他行业就业的影响存在相似性,均极大地拉动了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服务业行业的就业,对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的就业影响较小;以收入水平、消费结构为切入点,从流入地流动人口的就业效应看,流动人口的生存型消费对就业贡献较大,约占总就业量的54.7%,享受型消费的就业拉动作用有限,但随着流动人口收入水平的上升,拉动能力明显增强。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12]对流动人口就业足迹的概念进行界定,用流程图的形式展示了流失人口消费的就业作业机制所用数据处理得当,针对人口从行业、收入、消费等不同角度剖析了流动人口和就业之家的紧密联系,。阅读参考价值:文献[12]除了应用投入产出模型,还以全时等值就业的估计方法作为辅助确定劳动投入指标。投入产出模型与其他方法结合使用是值得参考的。
[13]葛阳琴,谢建国.需求变化与中国劳动力就业波动——基于全球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J].经济学(季刊),2019,18(04):1419-1442.研究背景:中国人口众多,国内市场巨大,内需增长无疑在促进国内就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外需在促进劳动力就业方面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出口贸易成为中国吸纳劳动力就业的重要渠道,在增加劳动力就业和提高劳动者收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数据来源:文献中的数据主要来自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和《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处理方法:文献[13]根据2016年WIOD发布的2000-2014世界投入产出表对2010-2014年中国劳动力就业进行扩展分析。由于无法获得2010-2014年的各行业劳动投入系数数据,文中采用趋势递推法,根据1995-2009年各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增长率递推2010-2014年劳动投入系数。同时,鉴于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包含44个国家(地区)和56个部门,本文将56个部门合并为34个部门以匹配劳动投入系数。研究结论:国内需求变化是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外需求变化在2002-2007年间显著促进了国内就业增长,所拉动的就业增长是国内需求的2/5,但2007年后其重要性不断下降。进一步分解显示:国内需求中,需求水平是就业增长的关键因素,需求结构影响较小且呈负向拉动作用;国外需求中,需求水平和需求结构共同影响国内就业增长。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从时间序列的角度,结合投入产出表中数据将标准投入产出分解技术拓展到多国模型中建立GMRIO模型,并运用分层式结构分解法分解需求变化对中国劳动力就业波动的影响。模型相对新颖,对于数据的处理比较得当。阅读参考价值:文献[13]所用的GMRIO模型是在标准的投入产出模型扩展而来的,是更适合研究多国情况的,在跨国投入产出研究中可以用到。
[14]孙凤,谢维和.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08(04):81-87+96.研究背景:1999年高等院校大规模的扩招使得中国高等教育飞速发展,2005年基本实现“大众化”的目标。虽然高等教育的普及为国家经济、科技的提高创造了条件,但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也日益严峻。数据来源:文献[14]以2002年中国42×42部门投入产出表为划分行业的基础,所用的数据包括完全消耗系数、列昂惕夫逆矩阵、总产出、最终使用,其他数据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获得。数据处理方法:增加值等数据可通过投入产出表直接获得;大专及以上就业人数需要各行业的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员比重乘以各行业的就业人数得到;各行业大专及以上人口就业效应是将行业增加值与行业大专及以上就业人员相除求得。研究结论:投入产出法所得结果显示,第三产业是吸纳大学生就业的主要领域。2004年第三产业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占全部大学生就业人数的66.88%,其中直接吸纳就业占总直接吸纳人数的80%。国民经济春天的花各个行业在直接和间接吸纳大学生就业上存在不同的特征, 高等教育结构应依据产业结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14]从投入产出表以及其他年鉴中获取就业数据并进行合理的数据处理,针对第三产业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剖析。在研究我国各行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过程中,文献[14]有涉及到日本等其他国家的状态,但是只限制在文字描述阶段,没有进行同样的定量分析。阅读参考价值:根据文献所得结果,大学生就业数量在不同产业分布不同,高等教育和产业结构调整应该相互配合,这对解决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很有帮助。
[15]武盈盈.投入产出分析视角下的行业电脑硬盘数据恢复吸纳就业能力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2(16):103-107.[16]黄涛,陈良焜,王丽艳.中国行业吸纳就业的投入产出分析[J].经济科学,2002(01):48-60.[17]雷明,敬晓清.行业吸纳就业的能力研究——基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投入产出核算分析[J].统计研究,2004(01):55-60.研究背景:一定区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指标包括经济增长、结构协调、充分就业。不同产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是不同的,因此在经济增长率相同的情况下,不同的产业结构状况会有不同的就业水平。目前各地区就业矛盾主要表现在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结构性矛盾并存,城镇就业压力加大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速度加快同时出现,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相互交织这些方面。就业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转变的基本目标之一。数据来源:文献[15]的数据来自用英文打电话山东省最新发布的2007年42×42部门投入产出表、山东省各年统计年鉴、山东省2008年经济普查年鉴等统计资料。文献[16]中的数据来自1997年40×40部门投入产出表。文献[17]数据采用的是宁夏1997年标准40×40行业部门的投入产出核算表和《宁夏统计年鉴》(1978-2000)。数据处理方法:文献[15]通过投入产出表和年鉴中的就业数据测算各行业的总产出乘数、劳动力投入系数、劳动就业总产出弹性及就业效应等指标,从不同侧面衡量各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差异,揭示山东省区域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和就业数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文献[16]利用投入产出方法对行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进行定量考察,对投入产出关系进行国产率修正,并考察春秋三传各行业的就业弹性,在此基础上得到各行业增长的就业效应,从而揭示产业结构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文献[17]利用年鉴和投入产出表中数据按照公式计算产品资产率、乘数以及影响力系数。研究结论:根据文献[15]所述,就业效应排在前10位的行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占40%,第二产业占60%,并且都属于轻工业,排名后10位的行业中,第三产业有6个。一般认为第三产业是吸纳劳动力的重要领域,但表3数据表明我省第三产业还没有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其吸纳就业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在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转换中第三产业应通过规模扩张以及产电脑广告业升级,加快吸收结构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剩余劳动力,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文献[16]的结果表明,实现就业的根本动力还在经济发展鸩鸟。只考虑就业目标,单纯发展劳动密集型或劳动生产率低的行业,忽视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行业或忽视劳动生产率高的行业,就会妨碍经济平衡发展,最终也不能导致实现广泛就业。经过Spearman序数相关检验结果可知,总产出乘数不是评估行业就业的好指标,而调整的就业效应的绝对值是评价行业吸纳就业能力的比较好的指标。文献[17]中结果表示,建筑业、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木材加工和家具制造业、社公司法案例会服务业、货物运输及仓储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商业、卫生服务和社会福利业、金融保险业对于解决就业问题比较有帮助。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文献[15]从理论层面入手,通过投入产出模型将就业效应以及就业效应修正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并且以山东省为例验证模型的效果并给出结论和建议。文章结构完整,不仅考虑了行业内部问题,对行业之间的就业效应也有评价。文献[16]是在同一时间层面研究未调整的就业效应和调整后的就业效应,公式推导比例较大,并且结合了具体数据。而文献[17]在模型公式推导的基础上,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投入产出核算。阅读参考价值:这三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不同行业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展开研究的,这是投入产出模型在就业方面应用的重要领域,这些文献可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18]“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分析应用”课题组,许宪春,彭志龙,等.国际金融危机就业效应的投入产出分析[J].统计研究,2011,28(04):4-10.[19]肖结红.中美贸易对两国就业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12):136-138.[20]刘维林,程倩,王敏.全球价值链视角下中美贸易摩擦的就业影响测算[J].中国人口科学,2020(02):15-29+126.研究背景:美国是中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贸易伙伴,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两国经济具有较强的相互依赖关系。虽然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作用,大力投入研发,技术实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相比于美国还有非常大的差距。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造成重大影响。于2008年10月份以来,我国就业形式发生变化,城镇失业率开始明显上升。国际经济环境的恶化直接导致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下滑,使我国本就艰难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数据来源:文献壁画材料[18]所用数据包括《2007年中国投入产出表》以及天相投资分析系统中39个工业部门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和工业总产值数据,样本区间为2005年一季度至2009年一季度。文献[19]数据来自2002-2011年美国投入产出表和中国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中国与美国的出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统计司UNCOMTRADE数据库。文献[20]的国际投入产出数据来自WIOD数据库提供的世界投入产出表和社会经济核算数据表。贸易数据主要来自International Trade Centre(ITC)。美国实际GDP来自美国经济分析局(BEA),中国GDP来自世界银行的World 音响品牌排行榜Development Index(WDI)数据库,并利用世界银行提供的GDP平减指数,计算得出实际GDP。数据处理方法:由于农业对我国就业有蓄水池的作用,农业从业人数的意义不大,所以文献[18]不考虑农业的就业弹性,设其为0;投入产出表中工业分为24个 部门,而文中数据需要采集39个部门的,所以如某几个细分行业与投入产出表某一部门相对应,则投入产出表中该部门的就业弹性取这几个细分行业的平均值;由于有些数据无法取得,那么投入产出表中的服务行业以及建筑业的就业弹性均取1。另外,由于数据的自然对数变换不改变变量的长期关系,且能使其趋势线性化、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所以对总产值数据和就业人数取自然对数,分别以LNX和LNL表示。文献[19]中由于中国投入产出表较少,所以2001-2006年采用相同的技术系数,2007-2011年采用相同的干眼症能治好吗技术系数。然后利用这些投入产出方法编制非竞争性的投入产出表。通过非竞争投入产出模型的公式分别计算中国的出口对中国就业的影响以及美国对中国的出口对美国就业的影响。文献[20]主要是根据跨国投入产出模型公式,测算价格弹性以及就业人数等。研究结论:文献[18]的结果证明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影响是逐步加剧的;重点行业影响较为集中;由于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及时准确,刺激经济计划的有效实施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金融危机键盘测试的影响;同时,非线性就业弹性能够更准确的反应行业产值和就业人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将其引入投入产出经典模型能使模型更好地反映真实经济情况。文献[19]的结论显示,中美互相出口提高了两国的就业规模,对中国就业的提升作用比较大,但美国就业效应的增长速度比较高,还有很大增长潜力。从细分行业来看,美国对中国出口带动的就要主要集中在交通运输和农副产品上,这两个行业分别属于技术密集和土地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不大。而中国对美国出口就业效应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和机电产品上,但是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是外资企业的加工贸易产品,中国仅仅处于价值链低端的组装环节,也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比较大。文献[20]研究结果显示以2017年就业人数为基准,美国单方面对中国8个产业部门的商品加征25%关税后,就业人数将减少31.67万;考虑到价值链传导作用引发的间接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就业人数将减少136.45万。在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后,美国就业人数将减少5.19万。中国受影响较大的部门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其中高技术产业的就业人数下降最多;美国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变化则基本相当,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较深的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受到的冲击最大。与同类研究相比较的优缺点:这三篇文献均运用了大量国外数据库的数据,结合投入产出表中的信对中美双方的就业效应进行分析,文献[18]在运用模型的实证过程中进行了序列平稳性检验和协整检验。阅读参考价值:对于研究中外投入产出模型的应用有参考价值。
本文标签: 文献
版权声明:本文标题:文献精选(二) 内容由林淑君副主任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ehuijuan.com/baike/1686673847a92319.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