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794759

历史上的古都洛阳

历史上的古都洛阳

色即是空什么意思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就不得得不提四大古都西安,北京,南京,洛阳。都在中国历史中扮演不用的角色,都在不同时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今天就讲一下古都洛阳,一个不一样的古都。

洛阳古称雒阳、洛邑、京洛,位于河南西部、黄河中游,地处九州腹地,位于中国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交e46界带,因地处洛河之阳而得名。地势西高东低,境内山川丘陵交错,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区面积占45.51%,丘陵面积占40.73%,平原面积占13.8%。汉初三杰之一的张良评价过洛阳,尽管张良是河南人。《史记,留侯世家》记载: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上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崤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不管从地里还是现在的数据我们都可以清晰的看到洛阳土地狭小,且多山地丘陵。四周无险可守,四面受敌。这也就引出了洛阳的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这五大都城遗址的不同命运。

二里头遗址(二里头是不是斟鄩,暂且不谈。虽然现在考古还不能证明,姑且说它是)

二里头遗址位于洛阳市东约18公里,偃师县二里头村。地处伊、洛二水之间。说起二里头不得不说夏的都城的概念以及变迁。《史记 五帝本纪》:(黄帝)东至于海,登丸山,及岱宗。西至于空桐,登鸡头。南至于江,登熊、湘。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迁徙往来无常处,以师兵为营卫。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史记》黄帝四处迁徙,没有固定的住义务兵优待金处。在涿鹿修建了城邑,过一段时间,又到了别的地方,又再次修建城邑。夏朝虽然不像黄帝时期那样到处游走,但也带了一些同样的生活习俗,喜欢到处迁都。当时夏朝没有固定都城的概念,跟后来的商朝一样,总是不断迁徙。

夏朝从夏禹到夏桀时期所有的所谓的都城。阳翟(今河南禹州)→阳城(今河南登封)→平阳(山西夏县或者山西临汾)→阳翟(河南禹州)→斟鄩(河南巩义、偃师)→阳翟(河南禹州)→原(河南济源)→老丘(河南开封陈留)→西河(河南安阳)→斟鄩(河南巩义、偃师)。《史记 夏本纪 正义》引《汲冢古文》: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第一次太康居斟鄩,导致太康失国《楚辞·离骚》说,夏启死后,由其子太康继位,夏王朝内部发生内讧。先有“五子”(太康的兄弟五人)争位,接着又有武观叛乱,广大庶民群众就借此展开了强烈的反抗斗争。这就使有穷氏的后羿有机可乘,他“因夏民以代夏政”,一度夺取了夏王室的统治权力。《史记 夏本纪》载: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帝太康失国,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史记 索隐》据《左传》:魏庄子曰:“昔有夏之衰也,后羿自鉏迁于穷石,因夏人而代夏政。恃其射也,不修人事,而信用伯明氏之谗子寒浞。浞杀羿,烹之,以食其子,子不忍食,杀于穷门。

第二次迁都斟鄩,夏桀失国。夏桀(?―约前1595年),又名癸、履癸,帝发之子,夏朝最后一位君主,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在位52年(夏商周断代工程中预测为公元前1652年—公元前1600年),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夏桀文武双全,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意式风格尹谋划下,起兵伐桀,后被汤俘获,放逐于南巢,夏朝覆亡。数年后死于南巢。

启之子太康迁都到斟鄩是出于自己游玩更加方便,结果导致失国。夏朝最后一任君主夏桀迁都到了斟鄩,结果夏桀还是被商汤所灭亡。夏朝两次迁都斟鄩,一次失国,一次亡国。斟鄩对夏朝来说意义重大,是别的地方不可代替的。(二里头是不是斟鄩,暂且不谈。虽然现在考古还不能证明,姑且说它是)

偃师商城

上文中已经夏商没有固定的都城概念,频繁迁都。整个商朝一直都在迁都,前后一共进行了十三次之多。《尚书》中载,商朝人“不常厥邑”,说白了就是待不住。《尚书·盘庚下》云:“荡析离居,罔有定极。”又《尚书序》说渔翁的故事:“自契至于成汤八迁,汤始居亳,从先初级会计官网登录入口王居。”汤至盘庚期间,商朝曾多次迁都。即仲丁自亳→隞→河亶甲自嚣→相(今河南安阳内黄)→祖乙自相→耿(今金价走势预测山西河津)→祖乙自耿→邢(今河南温县东)→祖乙自邢→庇(今山东菏泽)→南庚自庇→奄(今山东曲阜)→盘庚自奄(今山东曲阜)南渡大河→亳(今河南商丘)→盘庚十四年→殷(今河南安阳)。亳在殷商时期其实是“故都”和“京城”的意思,所以,商历次迁都,就可以叫亳。所以有三亳之说: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商丘),郑州商城/偃师为西亳。(蒙和谷熟都在商丘境内)

。关于商汤灭夏后的都城亳所在,目前的争议集中在郑州商城和偃师商城这两座城址上。两都城规模方面,偃师内城81.4万㎡,郑州商城内城289万㎡。文献记载方面二城均有“亳”地之记载。《左传· 襄公十一年》“同盟于亳城北”,杜预注:“亳城,郑地。” 郑州商城北部东周时期曾经修补继续利用,这里出土有不少带“亳”或“亳丘”字样的陶文。《汉书·地理志》:“尸乡,殷汤所都。”虽然都说商汤在伊洛平原上曾经建过都邑,但并没有直接称其为亳。只是在西晋皇甫谧之后偃师才有了西亳之称。从考古出土看,刺绣教程郑州商城出土了带有“亳”“亳丘”字样的陶片,这比后枕草子世的文献记载更具权威性。另外,通过对两城各方面的一个对比,可以得出郑州商城为商代早期都城,是商汤的亳都,是商王朝早期的政治、宗教、经济和文化中心。偃师商城则应是商王朝早期的陪都,偃师商城的军事防御功能强于郑州商城而经济、政治、文化功能不足于政治商城。商都一定是当时商朝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此可以看出,偃师商城主要行使的是镇抚夏遗民的军事职能。

偃师商城不是商都,更不是亳。只是一个军事重镇而已。是捍卫亳的存在。但是把偃师商城吹嘘成商都。这是为了某些目的而为之。

东周王城

公元前771年,河南申侯勾结犬戎攻破镐京。周幽王最后被杀于骊山,西周灭亡。其后众诸侯拥立太子宜臼为王,是为周平王。因镐京曾发生过地震受损,残破不堪,又接近戎、狄等外患威胁之下,于是平王在即位后第二年(公元前770年),在郑、秦、晋等诸侯的护卫下,将国都迁至洛邑,开始了东周的历史。东周王城,为东周时期的都城。其遗址位于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经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证实,东周王城遗址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平面大体呈正方形。整个王城周长约15公里,与晋《元康地道记》“王城去洛河(指汉魏故城)四十里,城内南窃国大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六里十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三十六步”这一记载基本吻。

而平王东迁之后,威望自是一落千丈,而东周势力更是集中在洛邑四周的一隅之地,势力远不如齐、晋、楚等大国,就邻近的郑国也经常欺负周国,周天子多次被郑国打败,天子败于诸侯国,周天子的颜面无存,所辖面积的大量缩水,导至周天子的财政出现了极大的困难,周天子只能经常向各诸侯要钱,要供。财政收益减少,连军队都养不起了,导致政治权力离堆公园的缩水。

据《左传》记载,周平王姬宜臼死后因为没钱办理丧事,曾派人到鲁国,求鲁国能给予资助。而周桓王姬林死的时候,因为一直没有钱来办理丧事,结果葬礼竟拖了七年。周襄王姬郑死的时候,也派人去鲁国求鲁国给予金钱资助来办葬礼。

东周天子的权威的衰落,只能作为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对于东周王城的建设当然是无能为力了。东周王城城墙始建于战国早期,战国中晚期至秦汉时曾多次修补。到西汉后期,整座城池开始荒废,后在此基础上兴建了汉河南府。

曾经东周王城遗址的发现,是研究周代珍贵的实物资料。但是随着丰镐遗址的进一步发掘 东周王城存在的意义已经荡然无存。我们不能从中探知周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强盛与发展。东周王城只能是曾经天子的居所而已。

汉魏古城

汉魏故城,又叫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在河南省洛阳市东十五公里,南临洛水,北靠邙山。公元25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在这里定都,1962年开始全面发掘,遗址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残长3700米,南垣为洛水冲决。残垣一般高于地面1一2米,北垣东段高出地面5—7米。城墙均用夯土版筑而成。全城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周边约14公里。

东汉末年,董卓携汉献帝迁都长安,把洛阳城付之一炬。从此东汉洛阳城不复存在。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时,他们的盟主袁绍采取“坚壁清野”战术,为了切断洛阳城的补给,将洛阳周围民居也烧的干干净净,包括“中华第一佛寺”白马寺。《后汉书·董卓列传》记载: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董卓胁迫献帝迁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董卓自屯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于遗"。又使吕布领兵发掘诸帝王陵墓及公卿以下冢墓,收其珍宝。至建安元年(196年)七月,杨奉、韩暹等奉帝还洛阳时,宫室烧尽,百官披荆棘,依墙壁间。整个洛阳城一片惨象。关陇军阀董卓面对关东诸侯联军的进攻, "部兵烧洛阳城外面百里。又自将兵烧北宫及宗庙、府库、民家,城内扫地殄尽。又收诸高室,以罪恶没入其财物。无事而死者,不可胜计"。

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接到汉献帝的时候,破败不堪的洛阳已无法居住,只能迁都到曹家的大本营许昌。曹丕称帝时,洛阳城终于开始恢复昔日的繁华。魏文帝时期,皇室宗庙一直置于邺城,魏文帝虽曾"初营洛阳宫",其实只不过是大致稍改其残破之状而已;而魏明帝曹叡则是利用了逐渐积累起来的财富,在洛阳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活动 "增崇宫殿,雕饰观阍,凿太行之石英,采谷城之文石,起景阳山于芳林之园,建昭阳殿于太极之北,铸作黄龙凤皇奇伟之兽,饰金墉、陵云台、陵霄阙"。《水经注》卷一六《谷水注》记载,在修筑宫殿的同时,又筑拦河堰阻断谷水,称为四六级准考证号"千金鍻",并开凿了五条人工渠道,引水进洛阳城中,号称"五龙渠",解决城市用水问题。沿渠设置水门,使水通于街巷,并兴置水硅,作为菜稻脱壳加工之用。

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篡魏自立,在洛阳即位,废魏帝曹奂为陈留王,改兀泰始,史称西晋,定都洛阳。至晋元帝司马睿避五胡之乱,迁都建康(今江苏南京)。《三国志》卷二十一《傅嘏传》注引西晋傅玄《傅子》说: "河南尹内掌帝都,外统京機,兼古六乡六遂之土。其民异方杂居,多豪门大族、商贾胡貊,大下四(方)会,利之所聚,而奸之所生。"在西晋统治期间洛阳又发生了两次灾难,也是中华民族的灾难。

公元265年,晋武帝恢复了古代的分封制,却种下了祸根。晋武帝死后,傻子晋惠帝无能力治理朝政,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引发引西晋时统治集团内部历时16年(291年-306年)之久的战乱。战乱参与者主要有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是中国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皇族内乱之一,使当时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的破坏,加剧了西晋的统治危机,成为西晋迅速灭亡的重要因素。

八王之乱严重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生产力,大批汉族人死亡或逃亡,致使汉族人口占社会总人口比例大大降低。据史料记载,八王之乱爆发前,西晋总人口约为三千万,北方发达地区(以洛阳,长安为中心)超过两千多万,其中大部分为汉族,但少数民族人口也不少。经过战乱,汉族的力量受到了严重的削弱,为少数民族中野心家创造了霸占中原的机会,给后来的“五胡乱华”和民族大屠杀埋下了

五胡乱华是指西晋时期的匈奴、鲜卑、天使奥斯卡羯、氐、羌五个胡人部落趁西晋八王之乱,国力衰弱之际,在北方陆续起兵建立数个少数民族政权的时期,这一时期自西晋灭亡的316年起至北魏拓跋珪统一北方的439年止,这段时期中国北方陷入了分裂割据的混乱局面,大量汉人遭到屠戮,当时的北方汉人被杀者十之七八,肆意抢劫、杀戮,甚至拿汉人当军粮用,被他们叫做两脚羊。对于汉人来说那段时期真的是人间地狱!

灭亡西晋后,匈奴人仍将本族聚居地附近的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作为都城,发挥着在黄河流域的政治治影响。从此一直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近二百年中,虽然偶尔也有统治者作过迁都洛的打算,但家庭教育论文最终只不过从西晋废墟上搬走一些足以代表文化传承与统治象征的遗物已。

公元493年9月,北魏孝文帝率军抵达洛阳,"周巡故宫基趾。帝顾谓待臣曰: "晋德不修,早倾宗祀,荒毁至此,用伤朕怀。"遂咏《黍离》之诗,为之流涕"。决定迁都于此,以显示自己继承汉魏文化传统并实现全国统一的决心。北魏新都洛阳,是在西晋都城废墟上兴建的一个规模宏大的全新深州蜜桃的城市。从孝文帝下令迁都,到新都建设本完成,大致经历了10年,其间邺城基本上作为北魏的临时都城发挥其作用。北魏孝文帝为了显示京城的繁荣及迁都的決心,节俭的他甚至也支持官僚在新都修建豪宅。所以到了北魏后期,京城之内,更是"帝族王侯、外戚公主,山海之高,居川林之饶,争修园宅,互相夺竞,崇高丰室,洞户连房,飞館生风,重楼起雾。高台芳榭,家家而筑;花林曲池。

洛阳的繁荣,只坚持了不到30年,便因北魏末年的政治动乱,而结束其中心城市的使命。532年,执掌北魏政权的高欢 "以为洛阳久经丧乱,王气衰尽,虽有山河之固,土地構狭,不如邺,请迁都"。534年,北魏皇帝元脩西奔宇文泰,在长安重新建立起中石家庄专接本央政府,高欢另立皇帝,东西魏正式分裂,在新的政治形势下,高欢 "以孝武既西,恐通、陕,洛阳复在河外,接近梁境,如向晋阳,形势不能相接,建议迁邺"。

高欢将都城迁至自己易于控制的邺城,洛阳居民被迁至邺城安置,洛阳宫被拆除,材料被用来修建邺城的宫殿,此后,东西魏以洛阳为中心展开拉锯,洛阳成为东魏北齐的一个边防城镇,迅速衰落。杨衒之在《洛阳伽蓝记》的序言中,描述了他在东魏武定五年(547年)所见洛阳城的景象, "城廓崩毁,宮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徘徊于九達;农夫耕老,艺黍于双阙。"一如西晋灭亡后的洛阳,怎是一个悲字了得!

汉魏洛阳城鲍鱼比历史上数次被毁,不是网上宣传的延续多少年。汉魏洛阳城虽然有短暂的辉煌,但是它更多的是耻辱,汉人差点亡国灭种。汉魏洛阳城时刻提醒着我们,我们的民族国家经历过的苦难。

隋唐洛阳城

隋唐洛阳城始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唐洛阳城遗址占地47平方公里,由外郭城、皇城、宫城以及东城、含嘉仓城、圆璧城和曜仪城等小城构成。

隋炀帝杨广好大喜功,即甩开旧成,建设新的洛阳城,这就是隋唐洛阳城的基础。新建的洛阳规模宏大,隋炀帝大业十三年七月(公元617年),瓦岗军李密、翟让猛攻东都洛阳,攻陷洛口仓,炀帝不得已,调全国各地精兵救援洛阳,炀帝任命王世充继任援洛大军的总指挥。

公元619年5月23日,王世充废隋哀帝,两个月后弑之,隋朝亡。王世充自立称帝,国号郑,定都洛阳,年号开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击败王世充,郑亡。李世民忌洛阳紫微宫太奢华,于是焚东都紫微宫乾阳殿、则天门。

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于洛阳紫微城则天门登基称帝,改唐为周,定都神都。她在洛阳紫微城修建了明堂、天堂、集仙殿等建筑。

证圣元年(695年)正月正月十六的夜里,武则天男宠薛怀义火烧天堂。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很快天堂就成了一片火海。当初建天堂的时候,所费以万计,府藏为之枯竭,如今只剩下一片锦灰堆。大火又继续蔓延,把明堂也给点着了。烈火熊熊,把神都洛阳照耀得如同白昼。这一场大火一直烧至天明,明堂和天堂一起化为灰烬。延载二年(695年)二月四日,火烧明堂半个多月之后,薛怀义被杀。尸体送还白马寺焚化。洛阳人至今还去给薛怀义扫墓。

755年(天宝十四gtr2年)安禄山以讨伐佞臣杨国忠为名,在范阳发动叛乱。756年(至德元年正月),安禄山盘踞洛阳,自称大燕皇帝,准备西取关中安史之乱,从755年(天宝十四年)到763年(宝应二年)历时九年,先后经过了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三帝。叛军盘踞洛阳建立大燕国,恰使洛阳成了大乱的中心战场。因此洛阳不仅受到了叛军的残暴蹂躏,也受到了官军及回纪兵的虏掠和屠杀,致使“死者万计,火累旬不灭。……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从此作为“安史之乱”的战场古都洛阳。《旧唐书》河南,尽从逆命。然而先帝仗朔方之众,庆绪奔亡;陛下藉西土之 师,朝义就戮。

隋唐洛阳数次被毁,不是网上说的延续多少年。隋唐时期洛阳作为长安的陪都存在。但是它更代表一种反叛,王世充,安禄山等都在洛阳称帝。它更代表了耻辱以及他在统治者眼里的不重要。唐朝曾两次把洛阳送给回纥兵抢掠。

结语

洛阳所谓的五都,夏朝迁都洛阳两次,一次是国,一次亡国。全膜偃师商城就是军事基地。东周王城没有意义。汉魏和隋唐洛阳城代表了中华民族的耻辱。这就是洛阳所谓的五都。

对于洛阳的耻辱我们不应该去掩饰。我们应该把他揭露出来。我们后人也会去勉励自己,使祖国强大。避免重蹈洛阳的覆辙,使先辈蒙羞。

可以这样解释四大古都:西安代表中华强盛,南京代表中华复乔石子女苏,北京代表了中华的统一,而洛阳则代表耻辱。我们为强盛而骄傲,为复苏而觉醒,为统一而自豪,但是我们更应该记住的是耻辱。

本文标签: 洛阳古都历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