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794759
湖北导览:盘龙城遗址
本次介绍的盘龙城遗址和明楚王墓均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武汉市,是武汉市著名的古遗址和古墓葬类文物古迹。
地点未开发程度分级:A
出行难度与风险程度分级:C
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是长盖伦重做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遗迹最丰富的商代前期城址。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座已有数千年历史的商代古城,被誉为“武汉城市之根”。自1954年被发现以来,对盘龙城的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出土的青铜礼器等文物数量众多,组合完整,造型精美,信与郑州、偃师等地出土的商代文物形成互补,对早商文化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明楚王墓群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六子朱桢及其后人的园寝。整个明朝期间,这里相继建造了明代楚昭王、楚庄王、楚宪王、楚康王、楚靖王、楚端王、楚愍王、楚恭王和楚贺王九王之陵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格局完整的藩王陵墓在明代藩王陵寝体系中十分罕见,与北京明十三陵遥相呼应,素有“北有十三陵,南有九王寝”之称。
地点简介与旅行指南本次地点简介与旅行指南将对盘龙城遗址和明楚王墓分别展开介绍。
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址位于武汉北部的黄陂区境内,虽然地处郊区,但是有便捷的轨道交通可以直达。游客乘坐轨道交通二号线在盘龙城站下车即可快速抵达盘龙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图一:盘龙城遗址公园大门游客从大门进入后,可以从右手边前往遗址区参观,亦可从左手边前往博物馆欣赏了解出土文物和有关盘龙城的介绍信。本文首先展示遗址区,之后展示博物馆。
盘龙城遗址的发现,来源于武汉市1954年发生的一次特大洪水。洪水发生期间,当地工人为了取土筑堤,曾在此收集土料,在收集过程中,部分工人发现此地具有墓葬和青铜器。这一消报告给武汉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后,时任秘书的蓝蔚便开始搜集盘龙城的相关资料。同年冬天,蓝蔚查阅到了一张1932年的老地图, 图上标有盘龙城和城邵童墙标志符号,蓝蔚决定对此展开调查。他带领考动铁四天王古队伍到了盘龙城遗址后,开始进行步测城墙、绘制草图、拍照和文字记录等工作。根据专业知识,他们初步判断遗址的年代属新石器时代晚期或殷商时期。就这样一个改写武汉城市文明历史的惊世发现浮出了水面。
如今的盘龙城遗址,除了宫殿可以看见商代遗迹,周围的遗址都只有人工设立的标识牌,并不能直接看到有关的遗迹。在通往宫城的路上,可以看见很多这样的位置标示。
图二:楼子湾上图所示的为楼子湾遗址所在地。楼子湾遗址近似呈三角形,原来在此处分布有一个自然村。这里在1963-1980年间为配合农田水利建设进行过抢救性的考古发掘,清理出墓葬10座,灰坑两个,以及一处建筑遗迹。遗址的文化层平均厚度在一米左右。
图三:杨家湾楼子湾不远处就是杨家湾遗址。杨家湾南坡之前长期分布自然村舍,为配合考古发掘2005年整体迁出。杨家湾是盘龙城遗址田野考古工作hdd开展最频繁的遗迹,因为其是遗存分布最为密集的区域。该区域发掘有墓葬二十余座,灰坑几十座,还有许多建筑基址、商代水井等遗迹。这个岗地遍布商文化遗存,推测为盘龙城聚落最晚阶段的中心地带。
沿路继续前行,就可以到达宫城附近。
图四:宫城附近图五:壕沟宫城内有唯一肉眼可见的遗址:宫殿遗址。
图六:宫殿遗址(1)图七:宫殿遗址(2)图八:宫殿遗址(3)图九:宫景深计算殿遗址(4)宫殿位于宫城东北角地韩国购物网站势高平的夯土台基之上,总共发现有三座宫殿遗址。一号宫殿是四开间建筑,二号宫殿是不分间厅式建筑,这些结构在上面的图片中可以清晰看到。两座宫殿呈现中轴对称、前朝后寝的宫室建筑布局,是中国传统宫廷建筑布局的最早实证之一。三号宫殿叠压在遗址下方,没有发掘揭露。
宫殿四方的宫城边缘如今为土质的高台,游客可以步行环绕一周,可以见到一些遗迹。
图十:东门上图所示的为东门,是宫城古门的遗存,这样的城门遗迹在四周还有几个。沿着城郭边缘前行,还可以看见盘龙城文物首次发现点。
图11:盘龙城文物首次发现点宫城附近有一条湖滨栈道,基本为一个环线,两个出入口都在宫城附近。湖滨栈道由于内部考古工作频繁,一般不对游客开放。
图12:湖滨栈道这里由于几乎不对外开放,除了工作人员外没有游客前来。湖滨栈道上有杨家嘴和杨家湾遗址标识牌。
图13:杨家嘴杨家嘴在杨家湾岗地东侧,考古发掘区集中于岗地南侧临湖地带。在杨家嘴和李家嘴之间湖盆底部曾经发现有文化层,故推测商朝时期两地没有湖水阻隔。这里亦发掘出墓葬十余所,出土文物以青铜器为主,也有玉器和陶器。
图14:湖滨栈道岔路湖滨栈道在中段存在唯一的岔路,沿上图左侧前行会回到宫城遗址附近,而沿着右侧石路前行,一段距离后石路会转为土路,之后从盘龙城考古遗址公园大门附近穿出。右侧通向大门的道路不属于湖滨栈道,且路上分布有一些村民先人的坟墓。而沿湖滨栈道继续前行就是上面的提到的杨家湾附近。
图15:杨家湾标识牌这附近可以看见一些考古探方。
图16:考古探方(1如何利用网络赚钱)图17:考古探方(2)继续前行就回到了宫城附近。
下面回到游客可以游览的部分介绍。大门通向宫城的道路除了一条大路,还有很多小路,路边也分布着一些遗址。
图18:小嘴上图所示的小嘴是一片南北向狭长型岗地,考古学家在此处发现了许多铸造类遗存,确认了盘龙城遗址在二里岗文化时期存在青铜铸造活动。这里出土的文物主体与宫城区年代相近,推测此处与宫城在商代时应当是一片完整的陆地。
图19:艾家嘴上图所示的艾家嘴位于小嘴西侧,是一处狭长型岗地,该地遗迹分布较为稀疏,考古工作在2000年之后才开始进行,推测此处的性质应当为聚落外围的小型居址区。
图20:江家湾上图所示为江家湾。这里原分布有一处自然村,村民在建房掘土期间曾发现有青铜器。后期对该地考古发掘发现有三座商代墓葬,出土了一批陶器和青铜器。
图21:小王家嘴上图所示为小王家嘴,小王家嘴与大邓湾形成一条天然岗地,大邓湾区域目前为博物馆的所在地。小王家嘴区域据推测为早商时期墓地,而大邓湾大部分区域被民房占据,后期搬迁修整后未发现太多古代遗存,推测是因为现代建造导致其毁坏不存。
这类遗址区观赏性较低,不再详细展开介绍,游客希望参观出土文物可到博物馆内部欣赏。
图22:盘龙城遗址博物院博物院内含有大批此处出土的文物。
图23:铜鼎图24:玉器游客可在博物馆内参观文物,了解整个盘龙城地区的历史和考古发现进展。博物馆本身的建筑风格也颇为独特,被当地很多市民称为“武汉小埃及”,许多市民经常前往此处摄影。
明楚王墓
明楚王墓位于江夏区较偏远的龙泉山风景区,目前暂时没有轨道交通可以抵达。距离相对较tcp连接近的公共交通站点是909路公交车的楚天名山站。考虑909发车时间间隔较长,游客也可以选择更远一些的凤莲大道江王湾站乘坐922路公交车抵达。这些站点距离景区步行均有几公里的距离,如果不希望步行时间过长只能自驾前往。
明楚王墓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为昭王寝,机动车可以直接开到附近的停车场泊车。停车场不远处可根据指示牌分别前往龙泉山登山或昭王园寝参观。
图25:明楚王墓文保碑明楚王墓文保碑在昭王园寝附近,参观明楚王墓群一般不需要门票,但是攀登龙泉山会收取36元全日票或18元半日票。昭王园寝供游客进入的大门就在文保碑对面,附近还有昭王碑亭。
图26:昭王碑亭这种龟碑亭目前未损毁的有三座,分别是昭王、庄王和端王的碑亭。碑亭分为须弥座、龟碑和亭几部分,石碑上镌刻的楷字详述了明楚王的生平功德以及配偶和子女的分封情况。
图27:昭王墓导览图九王寝的建筑大多已经不存,而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就是明代楚昭王朱桢的园寝。园寝始建于洪武十五年,城墙坚果u1高3.3米,宽一米,全场1500米,是龙泉山明楚王墓kingsley群中规模最大、历史最久的园寝。
图28:昭王寝大门进入大门后可直接前行,不远处即可看见神道。
图29:楚昭王墓文物展原祾恩殿的位置如今为楚昭王墓文物展。
图30:文物展(1)图3大尺度美剧1:文物展(2)这里上方建筑为新建,但是台基仍然保存完好。
图32:建筑台基此处附近还有灵泉:
图33:灵泉灵泉推测为守墓人取水之处。
继续向山上走,就是墓室所在地了。
图34:墓室入口下方的图片展示的是地宫内部,如有不适请勿观看。
图35:墓道昭王园寝是为数不多可以参观地宫的古墓葬。
图36:地宫昭王墓室为长方形,砖砌,券顶cnki知网,顶部高于扩口。主室为长方形,前面设有石供桌,桌前竖有石质女优名器《大明楚王圹志》,桌后有一个石棺床。墓主人的棺椁在考古发掘时置于石棺床上,已经朽烂,墓主人骨架也已经朽烂。墓室的四壁是青灰砖制成,铺地砖是大砖,有长方形和方形两种,地面北高南低,东南角最低,排水孔位于最低处。考古时发现墓室内有积水的痕迹,推测位于梁子湖畔的这验光座墓葬可能因为洪水在历史上发生过积水,积水应当是从排水口倒灌进入的。墓室共出土随葬器物318件,有铅锡器、铜、铁、漆木、瓷器等。
参观完地宫以后,可以参观园寝内的其余建筑。
图37:昭王寝东门上图所示为昭王寝东门。园寝在外城东西各辟一座城门,是绿色琉璃瓦歇山顶式建筑,现存砖石砌筑墙壁。建筑下部为石造须弥座,面阔6米,进深4.5米。城门辟有一个券门洞,高3.4米。东西城垣均设门的建筑规制反映了明初帝王寝陵受唐宋陵寝建筑影响。
园寝内还有武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樊哙墓。
图38:樊哙墓文保碑图39:樊哙墓图40:樊哙墓附近道路沿着外墙行走,还可看见古城垣排水口。
图41:古城垣排水口古人修建城垣时为了防止山洪暴雨导致墙体崩坏,设计了拱形排水口,历经几百年历史仍然岿然不动。
昭王园寝参观结束后需从大门出去,除此之外,还可以参观其余八位明楚王的墓葬遗址。明楚王墓群中除了昭王园寝保存相对完好,别的已经只剩下遗址了,其中诸如恭王园寝等地甚至连遗址都很难看见,以下给出几个保存相对较好的遗址的示例。这些遗址不在开发的景区内部,有可能并不允许普通游客近距离参观。
从昭王寝出发沿着正规步道前行,可以看见庄王寝遗址。
泡泡浴图42:明楚庄王寝遗址(1)图43:明楚庄王寝遗址(2)庄王寝遗址附近有庄王碑亭。
图44:庄王碑亭庄王碑亭十分残破,在野地的杂草中间。
沿着步道继续向南,可以看见楚愍王园寝遗址。
图45:明楚愍王寝遗址(1)图46:明楚愍王寝遗址(2)图47:明楚愍王寝遗址(3)可以看出大部分残存的建筑都只剩下了基座。继续向南可以看见明楚靖王寝遗址。
黑荆棘图48:明楚靖王寝遗址(1)图ths49:明楚靖王寝遗址(2)这里继续前行,可以看见端王的碑亭,而端王的园寝已经湮没在荒野的荆棘丛中。根据碑亭位置推算端王寝位置可以依稀看到神道的位置以及一些残存在荒野中的石柱,部分地方可以看见洛阳铲打洞的痕迹,但是没有特别值得观看的遗迹。
图50:端王碑亭这里可以看到端王龟碑因为欠保护,在过去疑似被来访者进行了涂鸦,上面有明显的涂鸦痕迹,令人遗憾。
沿着步道继续前行就到达了出口处停车场附近。停车场附近沿小路前行百米还可见昭王王妃墓。
图51:王妃墓(1)图52:王妃墓(2)在停车场附近,可以检票登龙泉山。
图53:龙泉山顶远眺亭在山顶可以更好看见明楚王墓群的分布结构。
图54:远眺(1)上图可以在左侧清晰看见明楚庄王和楚愍王的园寝,而靖王寝相距稍远,这是因为中间的恭王寝已经彻底损毁不存。其余损毁不存的园寝也很难直接看到遗迹。
图55:远眺(2)参观结束后,即可返回。龙泉山景区内还有灵泉寺等景点可以参观。
图56:灵泉寺距离景区最近的公交站在很远的楚天名山牌坊附近。
图57:楚天名山牌坊到这里整个龙泉山明楚王墓的重要景点基本上就介绍完毕了。
装备与技术指南和风险提示盘龙城遗址
盘龙城遗张亚兰址游客参观须知如下:
图58:盘龙城遗址游客参观须知游客可以通过官方网络渠道预约入园参观。游览时需遵守文物保护规定。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博物馆拥有一个临时展厅,经常会展览一些其它地方送来的文物。
图59:三星堆文物展(1)图60:三星堆文物展(2)上面展示的就是三星堆文物在此的临时展览。如果你对这些临时展览有兴趣,可以提前关注景区官网了解信。
盘龙城遗址湖滨栈道段落不对外开放,通向内部的野路很多是当地村民留的祭拜先人的通道。一般游客不建议前往这些地方探访,不熟悉道路很容易误入墓园,打扰先人安寝。公园内也有很多非正规的土路:
图61:盘龙城遗址公园内的土路这些道路很多通向村镇而非大门,不熟悉的游客建议不要前往,而是选择正规道路游览。
盘龙城遗址公园博物馆附近的草地是很多游客前往野餐的地方,如果你有这种需求,请注意带走垃圾,保护环境。如果你想和“埃及风”的博物馆合影,穿着颜色鲜艳的服饰可能更为好看。
明楚王墓
明楚王墓和龙泉山风景区开发的景点只有山顶和昭王园寝。停车场附近有小卖部、公共卫生间等游客服务设施。此外,通过景区修建的步道环线可以观看庄王等园寝遗址。建议来访者不要试图探索恭王、端王寝等已经损毁的园寝的所在地。这些地方隐藏在密林无线电深处,除了一些瓦砾、石柱的残片和使用洛阳铲的痕迹外找不到观看价值高的景观,反而可能在荒野中迷路。这些园寝附近的荒野遍布荆棘,没有户外经验进入后极易严重受伤。遗址后方也存在一些野路,通向的是二龙山东侧的村镇,不熟悉的游客擅自进入非常容易迷路带来危险,建议不要前往。
从昭王寝沿着环形步道走到端王碑亭处之后,就没有什么可看的景观了,但是环道还有一小半路程要走。这中间有很多近路可以直接以几乎直线的方式通往昭王寝附近的停车场:
图62:龙泉山景区的小道上面展示的就是其中之一。不过,这些村民使用的小道错综复杂,而且其实能够节省的路程有限,不熟悉道路很容易迷失在其中,不建议抄近道。正常按照景区步道行朱元璋八字走是最为安全的。
图63:龙泉山附近地图上图所示的明楚王墓就大致是停车场所在地,图中间的环线上分布着的就是其它几个王陵的遗址。盲目探索已经毁损的园寝容易误入右侧的二龙山,从靖王寝遗址处直接向西的小道也是地图未标注的,都不建议游客前往探索。
参观文物时,要注意遵守文物保护相关的规定,不要破坏遗址和文物。山林中枯草很多,进入景区游玩时建议不要携带火种,防止造成火险事故。
龙泉山附近较为荒凉,周边很多公交车站,如922路的凤莲大道江王湾站,公交站牌可能已经毁损不存,但是公交车会在原来的站牌位置停靠。游客只需要根据导航软件前往车站所在地等候公交即可,看不见站牌可能是正常现象,不必担心。
龙泉山景区开发程度并不高,按照山野景区的游览方式穿着打扮、携带一些食物、水及装备可能会提高旅行体验。
[1][2][3]
本期内容就到这里,雪球祝大家旅行愉快!
参考^《武汉市盘龙城遗址各地点历年考古工作概述》 江汉考古 2020.6^《论盘龙城商文化的特征及其影响》 徐少华 江汉考古 2014.3^《武昌龙泉山明代楚昭王墓发掘简报》版权声明:本文标题:湖北导览:盘龙城遗址 内容由林淑君副主任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ehuijuan.com/baike/1685871647a4245.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