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794759

滕州的由来,滕州的历史典故

滕州的由来,滕州的历史典故

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分享滕州的由来的相关知识,通过是也会对滕州的历史典故相关问题来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的话,希望大家别忘了关注下本站哈,接下来我们现在开始吧!天下滕姓出滕州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大家又什么意见啊 解析: “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

大家好,今天来给大家分享滕州的由来的相关知识,通过是也会对滕州的历史典故相关问题来为大家分享,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的话,希望大家别忘了关注下本站哈,接下来我们现在开始吧!

天下滕姓出滕州

分类: 社会民生

问题描述:

大家

又什么意见啊

解析:

“ 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是一句流传在山东、河北一带的民谣,是说这一带的人大都自称是山西移民。其实,如今的鲁南人并非全都来自山西,滕州市现有的1200多个自然村中,只有一半(687个)是由明朝洪武年间移民新建起来的,另一半还是当地的土著居民。不仅如此,滕州本地在两千多年前还最早产生了几大土著姓氏:滕姓、任姓、薛姓、倪姓、颜姓等,正如《百家姓》中“清河张陇西李”的“郡望”说法,滕州也成为这些姓氏最早的发源地和兴盛地……

水有源、树有根,中华民族几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部落、种族、家族、姓氏不断延续流传的历史,“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民族性格和习惯使我们的姓氏如同我们先天携带的生理基因一样,成为一个民族、一个群落、一个家族代代相传的符号标志和血缘纽带。“五百年前是一家”、“同姓即本家”的说法,使中华民族有了先天的向心力、亲和力和凝聚力!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研究这些,可以满足海内外华人日益增强的“寻根”意识和“认祖”心理,客观上解决一下“我从哪里来”的问题。笔者已在一篇文章中考证过“任”姓的由来(天下“任”姓出自“造车鼻祖”奚仲故里的山东省滕州市),今再探索一番“滕”姓的根源由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姓的国家,大约在5000年前的伏羲氏时代,姓就被定为世袭,由父系传递,因此说,中国人的姓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世界其他地区从姓的产生到普遍使用仅有1000年的历史,欧洲大陆普遍使用姓才是近400年间的事。

姓,代表氏族的血统,出自氏族的图腾,最早起源于母系社会。姓和氏当初是分开的,宋代史学家郑樵在其《通志》一书中说:“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夫人称姓”;《左传.隐公八年》中载:“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清顾炎武校“谥”为“氏”),因以为族。”这就是说,姓是根据出生的自然血统而来,氏是根据先人所受封的土地而获得。宋朝刘恕《通鉴补记》注云:“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可见姓和氏有着不同的起源、功能和作用,与中国古代的“裂土分封”制度相伴生。《荀子.儒效篇》中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的就是周朝初年“裂土分封”的事实。姓氏的合一,是在秦灭六国以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而实行“郡县制”,姓和氏才统一起来,正是秦汉之际,才奠定了中国汉族姓氏世代稳定的基础。

我国当代所使用的姓氏大约有3000个。中国科学院根据国家统计局1982年人口普查抽样调查资料及1970年《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资料得出研究成果,排出了目前占全国人口99.4%的前500个姓氏的人口数量顺序,前200个姓氏就占了目前全国人口的95%以上。除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前十位外,滕姓排在第210位左右,总人口也已百万计。

滕姓在历史上以开封、南阳为“郡望”,传统的《百家姓》即注明“南阳郡”为滕姓郡望。大致是在汉代滕姓宗族以山东北海郡(今青州一带)为显;汉末以后迁到河南南阳、开封、邓州、西鄂一带,以南阳为望族;唐代以来又以浙江东阳(婺州)滕家一枝独秀;宋代东阳滕姓因宋末靖康战乱而入闽迁吴,遂南北散播,东西迁徙,滕姓遍布全国各地……当代则以浙江、广西、湖南、黑龙江、辽宁等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滕州历史久远,7300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佶、缳、依,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这十二个姓实际上是黄帝部落的分族,其他的儿子因没有实力建立起自己的氏族而不能有姓——这是姓为氏的支系的时代。

中国最古老的姓基本上都出自炎、黄二帝之后,黄帝打败炎帝后率族东来,封其第十子于“滕”,是为4000年前后的黄帝之滕,这是见于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滕”之由来。黄帝第十子因封于滕地即为“滕氏”,明万历版《滕县志.卷六.封爵谱》中记载了一位殷代的“滕伯”:“滕伯名文者,黄帝之后也。贤而有礼,为叔父服齐衰,君子称之。”这说明早在夏商时代,滕地就建立起了滕氏方国!至于“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借为“滕”。《说文解字》中载:“滕,水超涌也。从水,朕声”,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农业发达的膏腴之地。

到了距今3000多年前,这里又成为商代氏族的摇篮。史载商朝始祖“契”的母亲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契,《诗经》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滕州亦被称为“商源”!

到公元前10世纪,周灭商后,周武王封其异母弟、周文王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建立姬姓滕国,是为西周之滕,这是周代滕国的由来,错叔绣成为滕国的第一代国君。清道光版《滕县志.卷六.滕世家第一》对此有详细记载:

“滕叔绣者,周文王之庶子,而武王异母弟也。武王克商,封同姓之国四十人,兄弟之国十有五人,班宗彝作分器,于是封叔绣于滕,爵为侯。叔绣始居错,故一称错叔绣。自叔绣以下传十余世无谱,至鲁隐(公)时始见于《春秋》。”

滕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很是有名。《左传》称滕国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故而又称“滕小国”。别看滕国小,但因为它是姬姓周朝王室的嫡传后裔,因而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左传》中记载了一个“滕薛争长”的故事:鲁隐公十一年(公元前712年)春天,滕侯及其邻国的薛侯都到鲁国朝聘,两位国王为上朝的排列顺序发生了争执。薛侯认为他先受封应当居长,滕侯却以自己是“周之卜正”,而薛是庶姓为由争得了长位,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薛国。由此可以看出滕国在当时的影响和地位,这也应了鲁南民间流传的一句俗语——“萝卜不大,长在了背(辈)上”!

滕国自第一代国君错叔绣始,在春秋战国诸侯攻伐争霸的混战局面中存在了近七百年,历三十一世(一说三十二世),这几乎成为一个小国求得长存自保的奇迹!滕国历代国君中最有名的是“滕文公”,他曾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子来到滕国,《孟子•滕文公》上、下篇中对此多有记载,连孟子来滕国下榻的“上宫”目前还遗址尚存……滕国曾被孟子称誉为“善国”,至今滕州城的南北主干道就取名为“善国路”,滕州博物馆里陈列着近年来在滕州发掘出土的大量古滕国文物,如“滕侯鼎”、“滕公鬲”、“滕公簋”、“滕皇编钟”等等,见证着古滕国的历史和繁荣!

关于滕国的灭亡,一说亡于齐,一说宋,一说越。《滕县志.滕世家》载:“(滕国)后竟为宋所灭,上距孟子时四十余年,周赧王之二十有九年也(公元前286年)。或曰越灭滕,或曰齐灭滕,自叔绣初封传三十一世,一作三十二世。”滕国灭亡后,其王室后裔纷纷外逃,为了不忘国耻,永怀故土,遂以国为姓,改姓为“滕”,从此四处迁移,散居各方。如今,滕州本土反倒少有滕姓了,盖因战国末期滕国灭亡后滕国遗民避难外迁的结果。

为了查证这一史实,笔者于2003年3月到北京国家图书馆查寻资料。《中华姓氏大典》中引证《通志》介绍滕姓:“滕氏,文王第十四子叔绣后也。”唐代《元和姓纂》中载:“周文王第十四子滕侯之后。滕失国,子孙以国为氏。”《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收集了七种滕氏家谱的存目,分别是:

(1)江苏《朱方滕氏五修族谱》,六卷,滕世忠纂,民国八年(1919年)刻本,镇江博物馆藏;

(2)苏州《吴门滕氏世略抄》,一卷,滕文昭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宝山滕氏铅印;

(3)浙江乐清《南阳滕氏宗谱》,清同治三年(1864年)木活字本,浙江临海博物馆藏;

(4)浙江兰溪游埠乡《滕氏五聚堂宗谱》,五卷,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木刻本;

(5)浙江东阳《东阳滕氏宗谱》,二十卷,清滕廷锺修,清光绪六年(1880年)活字本,有十二册存美国;

(6)山东《泰安滕氏家谱》,一册,民国滕锡龄撰,民国十九年(1930年)抄本,泰安图书馆藏;

(7)湖北新洲滕榨村《滕氏宗谱》,民国滕练成修,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木刻本。

北京国家图书馆古籍珍本室仅藏一本上文目录中提到的《吴门滕氏世略抄》,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东吴滕文昭撰,序文中说:

“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

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以文武才用显于世。(汉)桓帝时京兆尹(滕)延以长者称。孙权兴,右司马(滕)耽、(滕)胄兄弟渡江相从,功盖一时。自是大司马(滕)胤、卫将军(滕)牧踵贵于吴,北海之称未改也。至晋武当侯(滕)修起于南阳,而北海之声闻稍替矣。

二曰南阳之滕,始于孙皓。时广州刺史(滕)修起南阳之西鄂,至晋为南安将军,封武当侯;(滕)修之孙平南将军(滕)含,(滕)含之弟交州刺史(滕)子豚,(滕)修之曾孙、龙骧将军(滕)恬之,桓温都护(滕)峻,宋秘书监(滕)演俱为西鄂人,故南阳之称益著,盖汉季渡而南,散居江左,其在南阳者,北海之流,而实江左之裔也。迄唐开元初国子司业公(滕)令琮以东阳著闻于世,江南渐显,而江北难稽矣。

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徒,南至南海,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

这篇序文详细论述了滕姓的起源由来、世系变迁及历代分支,印证了滕姓家族与古滕国即今山东省滕州市的渊源关系。

为了进一步查实滕姓的起源变迁,笔者又于2002年5月到上海图书馆查寻有关滕姓史料,《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收录了目前上图馆藏的八种滕姓家谱,分别是:

(1)《滕氏六修宗谱》(福建建瓯),民国21年(1932年)滕金泉等纂修,木活字本8册;

(2)《滕氏宗谱》(江苏无锡),清光绪七年(1881年)滕廷锺等纂修,木活字本12册;

(3)《南阳郡滕氏宗谱》(浙江汤溪),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滕贵平等纂修,种德堂木活字本7册;

(4)《南阳滕氏宗谱》(浙江汤溪),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滕春逵等纂修,种德堂木活字本9册;

(5)《南阳滕氏宗谱》(浙江汤溪),民国十八年(1929年)种德堂木活字本2册;

(6)《大塘滕氏宗谱》(浙江兰溪),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滕玉珊纂修,锡类堂木活字本7册;

(7)《让长滕氏宗谱》,清朝崇本堂木活字本(已残);

(8)《滕氏宗谱》,清朝秉德堂木活字本(已残)。

上海图书馆馆藏的8种滕氏家谱,因后两部已残未能查阅,三部“南阳滕氏宗谱”中选阅年代最早、存卷较为完整的清同治版,共查阅翻看了(1)、(2)、(3)、(6)四种。这些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不同版本的滕姓家谱,虽各以某一朝代、某一地域的滕姓分支尊长为始迁祖,以下以“一世”、“二世”、“三世”代代绵延嫡传,然所有的滕氏家谱无不开宗明义,叙述“滕”姓由来“以国为姓”,起源于山东滕州的古“滕国”,公推滕国第一代国君“叔绣”为最初始祖!

所查四种家谱中,第(1)福建建瓯本载其始迁祖是“平章公(滕缉齐)”,南宋德佑年间(1275年)入闽,自称“郡系南阳,本邓州内乡县”;“上祖随驾南渡,卜居建宁府瓯邑禾供里,子孙繁衍,遂分东、西房……”叙述滕姓由来时载“滕国厥后三十一世,周赧王二十九年失国,子孙避地,遂以滕为姓”!该谱为明朝正德年间滕介石一修,万历年间二修、三修,记载的主要是进入福建的滕姓分支。

另据浙江金华滕氏族人滕荣康提供的线索,称“晚唐福建莆田人滕玄龄因子滕昭为浙江乐清县丞,迎养在任,时世乱途梗,遂居乐清,是为浙南滕姓始祖。滕昭,生唐太和4年(公元830年),卒乾化2年(公元902年);第11世滕大沛,宋淳熙进士,授秘书郎,官至尚书右仆射;第12世滕处英,迁至永嘉,发成大族,浙南有滕姓联谊会;第34世滕继美(本人高祖父)兄弟,迁至兰溪,已繁衍至几百人……”由此可以看出滕氏宗族历代迁徙的变迁。

第(2)江苏无锡的东阳宗谱较为详细完备和全面,以宋代滕甫(字元法,谥“少师章敏公”)为始迁祖,因滕甫任苏州刺史而由东阳迁居苏州,后到无锡:“始迁祖(滕)甫,宋季自东阳迁居苏州,三传至(滕)处厚,徙居晋陵,又三传至(滕)武功,赘于无锡县延祥乡赵庄”。亦称宗自南阳,上溯七世至唐代的滕饷,任婺州时始居东阳,再上溯四代至滕令琮。

该谱收录了滕姓三十五世孙滕岱受父差遣,于清朝乾隆二十五年(1670年)从无锡搭粮船经运河前来山东滕县(今滕州)谒祖时写的一篇自序,云“凭吊唏嘘,凄然泣数行下”,成为滕姓子孙前来滕州寻根认祖的直接证据!

该谱还收录了历代文人高官为滕姓家谱所写的序文及与滕姓名人的诗文书信,如唐代白居易为滕饷所写的《赠滕庶子致仕居乡》诗,中有“身着锦衣儿衣绣,东阳门外数滕家”一句;另有刘禹锡、孟浩然、岑参等诗文;宋代则有杨万里、文天祥等为滕氏家谱写的序文及范仲淹与滕宗谅(字子京)、苏轼与滕甫(字元法)的信札;明代有内阁首辅申时行所撰《滕氏族谱序》等,看出滕氏家族的千年兴旺!

第(3)浙江汤溪的《南阳郡滕氏宗谱》以唐代的滕饷为始迁祖,因被赐第浙江东阳白沙溪而得名,后东阳更名为金华,亦称婺州,白沙亦析属汤溪。该家谱虽用“南阳”之名,只是指原来的“郡望”,实际已是浙江之谱了。盖因汉末滕姓族人已由河南南阳、西鄂过江迁至江左一带,家谱堂号仍沿用旧名,乃是为了纪念祖先曾居之地,也是中国家谱标明“郡望”、记住“源头”的传统和习惯。

该谱附有滕姓初祖“叔绣公”的画像,附《记》曰:

“夫滕,非吾故姓也,原本姬姓,周武王有天下,封文王第十四子叔绣于滕,后世即以国为姓,故滕氏之来自此公始。”

第(6)浙江兰溪的《大塘滕氏宗谱》以宋朝尚书左丞“正献公”父子为始迁祖,上溯到晋朝南阳的滕恬之为始祖,载“正献公于宋建炎三年(1129年)为寇所迫,偕子宣义公奉宋康王(宋高宗赵构)南渡,居兰溪,是为赤塘始祖”;“始祖正献公父子,北宋末年随驾南渡,卜居兰溪之赤塘,十世孙(滕)国手徙居大塘”,这是兰溪滕姓的由来。曾代表宋朝出使金国的滕茂实就是这一支的传人。

对照以上几种滕姓家谱大宗世系,可印证前文《吴门滕氏世略抄》中所叙东阳之滕的世系沿革,该文中提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六传后分三支”,江苏无锡谱和浙江东阳谱的前几辈大致重合,为:滕令琮——→滕翼——→滕伉——→滕盖——→滕饷,滕饷生三子,分别是长子滕遂、次子滕迈、三子滕邈。老大滕遂后人滕绶一支复迁至浙江东阳;老二滕迈后人滕缴六传到滕甫,后迁至江苏无锡,成为无锡始迁祖;老三滕邈一支六传到滕宗谅(滕子京)……

自此可以使江南的浙江、江苏、福建等几地的滕姓家谱大宗世系基本统一吻合起来,时间跨度由唐、宋一直到延续到明、清和当今,由此更可以理出滕氏宗族两千多年来迁徙变迁的大致线索和轨迹:西周时滕姓初祖叔绣受封立国;春秋战国时滕氏宗族因国、因地而得姓兴盛一时;滕灭国后初迁到山东东部的北海,兴盛于汉代;汉末战乱二迁到河南南阳一带,兴盛于两晋南北朝;唐初三迁到浙江东阳,兴盛于唐代;宋代滕甫又四迁到江苏苏州、无锡一带,兴盛于宋代;宋末元兵南侵滕氏宗族又逃难入闽入湘入鄂入桂……遂南北迁徙,散居各地……从目前所能查到的全国各地的滕姓家谱看,滕氏宗族不管如何分散,但在漫长的历史中其宗族谱系的大致脉络和渊源流变却基本明晰有序,正如兰溪《大塘滕氏宗谱》所说:“滕氏宗派无一非滕侯遗裔……迄今无二滕”!

《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提到湖北新洲凤凰乡滕榨村《滕氏宗谱》,因北京国家图书馆并未收藏,笔者又于2002年5月专程赶往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凤凰乡(现为李集镇)滕榨村寻访。幸运的是,在滕榨村滕氏传人滕良斌家里找到了新老两套《滕氏宗谱》,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忠直堂老本录道光乙酉年(1825年)《滕氏鼎伯公分支谱原序》中说:

“滕之得姓受氏也远矣。始发源于姬,后以国为氏,历朝以来,系派多出南阳……我滕氏肇始以来,遥遥世胄,渊源上自周……寄诸楚北,溯其源则由叔绣公受封侯爵,数百年分茅胙土,代有贤君,其后以国为氏,簪缨缙笏者悉难仆数……”

——该谱以明朝进士、永乐年间任湖北黄州宰的滕碧宵为一世祖,延续至今历经600多年已传二十六世。家谱中详细列出了自滕碧宵以下26代的延续传承和辈分用字,为:“碧谷月大仑、天开运熙隆、尚云希鼎天、国正大光明、有贤良相家、本裕庆荣华、祚兴全忠义、书田后远遐。”目前湖北滕碧宵一支已传至第26代“本”字辈……

山东电视台著名编导滕永平曾提供一些线索,提到胶东(古为“北海郡”,今山东青州、莱州一带)滕姓较多,目前莱州市就有个“滕家乡”,还提到“腾”姓、“滕叔”、“滕绣”其实也是“滕”姓,都是当年滕国遗民灭国后为逃避追杀而改字。他还在给滕州的一封信中这样写到:“滕国是滕氏后裔的祖国,几千年来,滕氏子孙一直在寻找祖国,最后也没能落叶归根!”

说到滕姓的名人,除《吴门滕氏世略抄》及其他几种滕氏家谱提到的外,见于正史并能相互印证的有:《孟子》中有滕更;《汉书》中提到九江郡尉滕抚;《三国志》中有滕胄、滕胤;《晋书》中有滕牧、滕修;《南史》中有滕昙恭;唐末五代时有著名花鸟画家滕昌佑;《宋史》中有滕甫、滕宗谅。这个滕宗谅即是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提到的那个“谪守巴陵郡”的“滕子京”,与范仲淹是同科进士,千古名文《岳阳楼记》就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约而写出的!南宋末年有“三滕”,即滕茂实、滕祺、滕承陶,出使金国被掳而坚贞不屈,成为当时的“民族英雄”……现当代则有祖籍湖南麻阳的革命先驱滕代远, *** 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滕文生,国家教委原主任滕藤,著名电影导演滕文骥,音乐家滕矢初等等……

至今,滕州市姜屯镇境内尚有滕国故城遗址和古滕国贵族墓地,在今滕州市城区西南七公里处,南濒荆河,北望龙山,郦道元《水经注》记此古城“城周二十里,内有子城”,如今尚存内、外城墙残迹,内城(子城)城墙略呈方形,周长2公里许,高出地面3米多,围护着如今的滕城村。内城东北隅尚存文公古台,“古滕八景”之一,相传是滕国宫殿遗基。台前两株古槐苍劲参天,至今仍生机盎然。

1991年滕州市重修了文公台,新建滕文公楼,增设了碑林,中国书协原副主席、滕州籍著名书画家王学仲教授题写了“为善兴滕”的匾额。文公台不仅是古滕国仅存的地面建筑,而且还是滕氏家族留在故国的唯一纪念和标志,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天下滕姓的宗祠和祖居!正是在这里,滕姓族人的最初祖先落地生根,立国传位,创造出了辉煌的古滕文明!滕国故城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成为滕州市的旅游景点,文公楼内布有“滕国史迹展”及滕文公会见孟子蜡像展等。

文公台侧门有幅对联: “古迹近荆流,曾向高台怀世子。

遗封源叔绣,莫将飞阁误滕王。”

上联中的“世子”即滕文公,是后世的滕州人怀念滕文公的德政;下联中的“莫将飞阁误滕王”之说,是指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李元婴于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受封来到山东滕县(今滕州)任“滕王”之事。唐代“滕王”李元婴后被贬到江西南昌,修建了那座著名的滕王阁,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更使之名传千古,“滕王”之名也被李元婴带到了江西南昌,后又带到四川阆中……但此“滕王”已非彼“滕王”,虽都源自滕州,却已相隔了千年!该句意在点出唐代的李姓“滕王”与古滕国的历代“滕王”的区别,不致混淆。

1997年,滕州电视台摄制了电视纪录片《滕州故事》,介绍了古滕国的过去和现在。片子在中央电视台海外频道播出后,引来一位美国电视编导詹妮弗•凯斯通的关注,她说:

“另一段很精彩的节目中讲的是山东省滕州。我觉得片子的 *** 者很好地将关于古代滕国的知识和今天蓬勃发展的滕州介绍融合在了一起。陶器碎片和古城墙被有效的加以利用,拉近了古滕国人和今日滕州居民间的距离……使我获得了充分的有关滕州的历史、变迁和这个城市产业的知识。”

——摘自《第四届国务院“金桥奖”(影视)颁奖暨研讨会材料汇编》

明代南京刑部尚书王士贞写有《过滕城》一诗:

“齐楚今何在?滕犹旧国名。

浮云双战地,落日一空城……”

如今,文公台前两棵古槐依然根深叶茂,见证着古滕国及滕氏家族的千年兴衰……

滕姓根源在何处?文公台前古槐树!散居各地的滕姓宗族,滕州境内的滕国故城里有着你们的根!

古滕国第一代国君、滕姓最初始祖叔绣像

滕州市有多少人口

市名由来 滕,取泉水腾涌之意。秦置滕县,1988年改名滕州市。

政区人口 全市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辖21个镇(办事处),1226个行政村(居委会)。截止2005年6月份全市总人口1577806人,其中非农业人口444700人,男女性别比106.9:100。计生率:99.6%,人口出生率4.23‰,死亡率2.93‰。有少数民族29个,共4100人。

我是四川人,我姓滕,有谁知道我们滕氏的来历.

滕(Téng)姓与腾姓同宗,源出有二:

1、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代,为黄帝后裔十二姓氏之一。根据《万姓统谱》上的记载,相传黄帝的二十五子中,分别得到十二个姓,其中就有滕姓。这是起源最早的一支滕姓。滕州历史久远,7200年前就有东夷部落的北辛先民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境内有“北辛文化”遗址),成为中华文明最古老的发祥地之一。4000年前,正是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国语》中记载了黄帝之子十二姓中排在第五位的即是滕姓。“滕”字,古为“塍”,即田埂,因滕与塍同音,古文中即以“塍”假为“滕”,取泉水腾涌之义,由此也说明了滕州自古就是水足田广的膏腴之地。

2、出自姬姓,为西周时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秀之后,以国名为氏。据《万姓统谱》、《广韵》等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封自己的弟弟、周文王第十四子错叔绣于滕地,建立了滕国(在今山东省滕县西南)。战国初期,滕国被越国所灭,但后来又恢复起来,不久又灭于宋国,原滕国王族以遂国名命姓,成为滕姓。在滕姓家族中,有一支为避免仇人加害,改为腾姓。

得姓始祖①:滕文公。滕氏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后裔、战国中期滕国国君滕文公之后。滕文公执政时,“以区区五十里”的小国,在“八百诸侯并立、战国七雄争霸”的情况下,不但没有被大国吞并,反而“疆为善国,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被誉为“善国”。故滕氏后人奉滕文公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得姓始祖②:错叔绣。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是滕侯的后代,滕侯的子孙后代以国为氏,称为滕氏。因此,天下的滕姓中国人,追源溯本,统统都是3000年前被封于滕国的周文王之子错叔绣的后代,古代的滕国就在今天的山东省的滕县,这里是滕姓的最早发源地。故滕氏后人奉错叔绣为滕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滕姓在大陆与台湾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滕姓起源很早,黄帝有二十五子,为四母所生,黄帝把他们分成十二个胞族,赐给他们十二个姓。滕姓就是其中之一。据通志氏族略上记载,还有一支滕姓起源于周朝王族之姓,姬姓。西周时期,周武王封周文王第十四子,也就是自己的弟弟错叔绣于滕(今山东滕县西南),后来,滕国被越国攻灭,但是,不久复国。后来,又被宋国攻灭,于是子孙后代就以国名“滕”为姓,作为纪念。滕姓后来在开封府发展成望族,世称开封望。据《广韵》载:“周文王子叔绣封于滕,子孙以国为氏。”又据《吴门滕氏世略抄》载:“吾滕氏肇自姬周文王十四子叔绣封于滕,即今山东滕县也。滕之有国始武王十三年乙卯,终敬王三十六年丁巳,凡六百三十九年。《孟子》七篇中颇著其行,然世次已弗能详矣。子孙繁衍,以国为氏,秦汉之间氏族未著,源流亦弗甚彰,至后汉顺帝时中郎将(滕)抚始以北海人显,厥后文章功业炳耀史册者代有其人,虽南北播迁,郡系不一,而渊源固未尝稍异也。今天下之滕可考者凡三:一曰北海之滕,始于中郎将(滕)抚……二曰南阳之滕……三曰东阳之滕,始于司业公(滕)令琮,起婺州之东阳,累叶同居,六传后分三支,递相迁徒,北抵青齐,西极巴蜀,东流吴会,虽派系不一,而皆导源于东阳。吾吴郡滕数典言祖,盖亦始自东阳,以司业公为鼻祖,世系具载,谱牒历历可稽……”根据《广韵》上的记载,滕姓望族居于南阳郡,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县附近。

山东省滕州市属于哪里的管辖?

滕州市,山东省管县,枣庄市代管。东与山亭区毗邻,南与薛城区交界,西与济宁市微山县相连,北和邹城市接壤。介于东经116°49′—117°24′,北纬34°50′—35°17′之间,总面积1495平方千米。

截至2017年末,滕州市常住人口167.85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150.3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75.4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78.56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96.36亿元。

滕州是中国最美生态旅游示范市,境内有景点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古滕八景。2018年10月,入选2018年度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县市、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县市以、中国中小城市网。

扩展资料:

滕州的地理环境:

1、地形地貌

滕州市地处鲁中南山区的西南麓延伸地带,属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滨湖。海拔最高点596.6米(滕州市东郭莲青山),海拔最低点33.5米(滕州市滨湖湖东村),市驻地海拔65.4米。低山丘陵区面积45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30.5%;平原区面积914平方千米,占全市总面积的61.6%。

2、气候特征

滕州市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南部,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明显,大陆度为66.4%。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日照2383小时,年平均气温13.6℃,年平均地温16.3℃。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6.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8℃。

3、水文概况

滕州市属淮河流域京杭大运河水系。大都发源于滕州市东、北部的山丘地带,由东北流向西南,注入微山湖。共有大小河道近100条,其中流域面积在20平方千米左右的有22条,市内有5条较大的山洪河道,主要有界河、北沙河、城河、郭河、薛河,从北到南分布均匀,担负着排涝任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滕州

山东省枣庄市滕州市经纬度

【地理位置】滕州市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北纬34°50′至35°17′,东经116°48′至117°23′,东依沂蒙山区,南临枣庄市薛城区,西濒微山湖、与微山县相连,北靠孔孟之乡、和邹城市接壤。全市总土地面积1485平方公里,境内东西宽45公里,南北长46公里。

【地形地貌】

滕州市地处鲁中南山区的西南麓延伸地带,属黄淮冲击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从东北向西南倾斜,依次为低山、丘陵、平原、滨湖。海拔最高点596.6米,最低点33.5米。低山丘陵区面积453.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30.5%;平原区面积914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61.6%;滨湖区面积约11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9%。全市山脉呈东北至西南走向,东部和东南部为石灰岩山区,北部和东北部是花岗岩、片麻岩构成的砂页岩石区。全市共有大小山头453个,最高峰为莲青山摩天岭,高596.6米。其次为龙山,主峰高415米。被称为古滕八景之一的\"谷翠双峰\",东峰高400米,西峰高408米,两峰并起,其间洞壑玲珑、虚谷相连。其他著名的山有小白山、染山、马安山、谷山、吉山、孤山、南龙山、落凤山等。

【气候条件】

滕州地处暖温带半湿润地区南部,季风型大陆性气候明显,大陆度为66.4%。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年均日照2383小时,历年平均气温13.6℃,最热月为7月,平均气温26.9℃;最冷月为1月,平均气温-1.8℃。全年平均年降水量773.1毫米,年降水量最高为1245.8毫米(1964年),最低为388.9毫米(1981年)。年平均降水日为81.8天,平均降雪日数7天。气压平均为1007.1百帕。年平均风速2.8米/秒,主导风向为东南风,频率为12%。

市委书记:王忠林 市长:王 刚

【市名由来】 滕,取泉水腾涌之意。秦置滕县,1988年改名滕州市。

【政区人口】 全市总面积1485平方公里。辖21个镇(街)(17镇、4个街道办事处),1226个行政村(居委会)。年末全市总人口16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13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85.99万人,女性78.75万人;18岁以下31.50万人,18岁至60岁110.78万人,60岁以上22.46万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成功创建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全市人口出生率8.69‰ ,自然增长率3.8‰,合法生育率达到98.9%。

【经济概况】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2007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04.0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7.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8.94亿元,增长7.6%;第二产业增加值249.77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115.35亿元,增长17.9%;三次产业比例为9.6:61.8:28.6。人均GDP达到26019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3614美元),比上年增长16.9%。

民营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民营)户数4.61万户,增长15.5%;从业人员21.47万人,增长21.8%;注册资金69.26亿元,增长43.3%;纳税额19.04亿元,增长42.1%,占税收总额的58.7%,上升7.4个百分点。

经济开发区建设步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投资环境不断优化,承载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共引进项目44个,累计达到219个,总投资159.4亿元,建成投产156个;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2.6亿元,工业增加值42.3亿元,利税6.7亿元,财政收入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8%、79%、76%、77%。

【农林牧渔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7年,全市各级紧紧围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目标,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全市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农村经济繁荣稳定。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71.03亿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农业产值44.51亿元,下降7.7%;林业产值0.78亿元,增长4.0%;牧业产值19.70亿元,下降10.1%;渔业产值1.04亿元,增长2.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5.0亿元,增长5.6倍。

农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程度明显提高。农、林、牧、渔及农业服务业增加值比例为62.7:1.1:27.7:1.5:7.0,各业结构进一步趋于合理。种植业结构得到改善。由于受自然灾害和粮食病虫害等因素的影响,粮食总产和单产均有所下降。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63.06万亩,粮食总产74.53万吨,比上年下降9.4%,单产达到457公斤/亩,下降9.3%;油料产量5.47万吨,下降3.2%;蔬菜产量249.8万吨,下降8.9%;水果产量5.6万吨,下降0.3%。

林业生产取得新进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64万亩,其中本年新育苗面积3105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7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

牧业生产发展稳定。2007年全市各级把畜牧业作为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来抓,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末生猪出栏45.67万头,下降2%;牛出栏2.07万头,增长2.9%;羊出栏90.68万只,增长2%;家禽出栏5207万只,下降5.9%。肉类总产量达到13.21万吨,下降4.2%;禽蛋产量4.26万吨,下降15.4%;奶类产量0.55万吨,增长16.0%。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水产品养殖面积4.9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1.53万吨,分别增长3.1%和6.6%。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97.6万千瓦,增长6.8%;农用拖拉机12200台,增长1.7%;农用汽车1558辆,增长13.3%;大型联合收割机638台,增长8.5%。全年机耕面积达到8.6万公顷,小麦机播面积5.15万公顷,小麦机收面积5.15万公顷,占小麦收获面积的92.96%。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10.93万吨,增长0.5%。水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6.69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95.3%,其中,节水灌溉面积6.2万公顷。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7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83家,总数达到411家;工业增加值162.49亿元,比上年增长26.3%。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0.73亿元,下降33.2%;集体企业1.35亿元,下降5.5%;股份制企业113.2亿元,增长30.8%;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7.41亿元,增长33.8%。轻工业增加值48.6亿元,增长25.8%,重工业增加值113.9亿元,增长26.1%。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增加值34.8亿元,增长6.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市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362.29%,比上年提高50.75个百分点。实现利税79.1亿元,增长26.3%。实现利润45.2亿元,增长26.4%,其中亏损企业亏损额0.19亿元,同比下降37.4%。工业品产销衔接良好,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品销售率99.98%。

支柱产业优势更加明显。机械制造、煤化工、能源、食品医药、建材、轻纺等六大支柱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15.02亿元、利税67.0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3.6%、34.2%,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4.7%、84.8%。我市被确定为山东省中小机床制造业基地和煤化工产业基地核心区。

建筑业保持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达到88家,实现总产值57.48亿元,增长32.8%,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6.24万平方米,增长3.1%;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7.68万平方米,增长54.1%。我市荣膺“山东省建筑业十强县”荣誉称号。

【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持续繁荣,消费需求进一步释放。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位攀升,城乡市场销售旺盛,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全面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达113.56亿元,增长18.2%。分城乡看,城区市场实现67.26亿元,增长19.8%;农村市场实现46.30亿元,增长16.0%。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实现87.20亿元,增长17.2%;住宿餐饮业实现22.40亿元,增长24.7%。

【对外经济】 招商引资活动成效显著。全市共引进各类外来投资项目345个,实际利用市外资金126亿元,比上年增长31.3%。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5922万美元,增长51.4%。

进出口贸易增势强劲。进出口总额达19771万美元,增长42.2%。其中出口17140万美元,增长30.9%。进口2631万美元,增长228.5%。

【交通、邮电和旅游】 运力结构更趋合理。载客汽车899辆,其中出租车405辆;载货汽车6150辆,增加1182辆。

运输量及周转量平稳增长。公路客运量3826万人,旅客周转量116164万人公里,分别增长10%和58%;公路货运量1936万吨,货物周转量141182万吨公里,均增长10%。

交通建设成果显著。2007年投资1.4亿元完成了京福高速北出入口至岗头港、东郭至滨湖、级索至西岗、京福高速南出入口升级改造等道路建设。通车总里程突破2000公里,达到2228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0公里/百平方公里,高出全省平均水平。滕州汽车站迁建工程完工,并正式投入运行。农村公路建设与养护工作同时展开。村村通公路,村村通客车已经全部实现,高速公路里程继续增加,路网规模不断扩大。

邮政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邮政完成业务总量4491万元。年末固定 *** 用户31.48万户,增长1.5%;移动 *** 用户70.5万户,增长26.5%。计算机互联网用户4.9万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市共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处,国家AA级旅游景区1处,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省农业旅游示范点1处,三星级饭店3家,旅游社13家,旅游购物商店3家。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22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境外入境人数0.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旅游创汇收入49.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

【财税和金融业】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公共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全年实现境内财政收入42.78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6亿元,增长31%。财政收入质量稳步提高,地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4.0%,提高0.4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的比重达到72.78%,比上年提高2.18个百分点。全市财政灶内支出20.65亿元,增长29.9%。支出项目中,教育支出5.54亿元,增长56.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19亿元,增长104.7%,医疗卫生支出1.23亿元,增长60.6%。全市国地税完成收入32.44亿元,增长24%,其中国税收入21.02亿元,增长19.4%;地税收入11.42亿元,增长33.5%。

金融机构存贷款规模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2.69亿元,比年初增加22.09亿元,比上年增长15.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09.62亿元,比年初增加10.58亿元。年末各项贷款余额144.20亿元,比年初增加29.71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其中,短期贷款6.48亿元,比年初增加6.55亿元;中长期贷款77.19亿元,比年初增加24.24亿元;中长期贷款中,基本建设贷款57.45亿元,比年初增加15.62亿元。

【科学技术】 2007年,全市努力推进科技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科技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创新型滕州建设,科技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日益显著。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4%。

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与创新。认真组织实施国家星火计划专项行动,争取科技扶持资金到位140万元,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到位资金100万元。建立农村科研服务组织10家,建立农业特色园6处。围绕粮食生产技术创新,开展科技攻关16项,直接经济效益达2亿多元,引进培育小麦新品系120个。

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1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8%,比去年增加3.55个百分点。组织申报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家,全市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企业达到7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0家、国家级1家。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全市企业建立各类科研机构160余家,发展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家、市级27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市级7家。产学研结合成效明显,新建产学研转化基地3个;全市申报专利411项,创历史新高。其中授权专利9项,授权发明专利7项;全年组织实施科技计划160项,科技扶持经费达1000多万元。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9项,市级24项,市级以上扶持经费达569万元。全年取得重要科技成果88项,获省市科技进步奖50项,科技成果转化率82%。

【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完善,规范化学校创建实现历史性新突破,全市已有省级规范化学校20所,枣庄市级规范化学校105所,滕州市级规范化学校114所。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完成了24处学校布局调整,投入350万元建设了10处腾云希望小学,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扩建了4处城区学校。全市共拆除D级危房12244平方米,完成危改项目学校16处,新建校舍5.2万平方米。教育城域网顺利建成,全市已接入互联网的学校达320处,占学校总数的83.1%。全市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92%,学前一年教育率达100%。年内全市小学招生17497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均达100%;初中招生23003人,小学毕业生升入初中的比率达98.1%,巩固率达98%以上。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普通高中招生11932人,职业学校招生9678人,高中段在校生达到5.58万人,初中升高中段的比率提高到80.2%。高考我市本科录取达到3327人,比去年增加213人,比上年增长2.4%,重点本科录取1475人,比去年增加175人,同比增长2%,其中6人考入北大、清华,是去年的3倍。

文化广电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各种艺术表演团体演出场次达160场,组织群众文艺活动58场,举办展览12次。投资2600余万元完成汉画像石馆、王学仲艺术馆、墨子纪念馆和墨砚馆的新建、扩建改造;成功举办了“墨子小孔成像”国际摄影研讨会。全年电台、电视台共编发新闻稿件9760多条(篇),被中央、省台采用778条,其中中央台采用18条。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卫生机构264处,床位数3753张,其中医院30个,床位数2927张。卫生技术人员数554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助理医师2474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稳步推进,全市有28.38万户、87.75万人参加,参合率达到90.1%。21处镇街卫生院完成规范化建设。

体育事业实现新发展。竞技体育实现新突破。向各大院校和国家、省级运动队输送队员65人,夺得国家级金牌6枚、银牌4枚、铜牌7枚;省级金牌7枚、银牌11枚、铜牌15枚;市级金牌49枚、银牌42枚、铜牌38枚。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体质监测、青少年骨龄预测工作全面启动。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县(市)”,总投资4亿元的奥林匹克中心体育场和体育馆于2007年8月开工建设。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力度加大。“六城同创”活动全面展开,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各项***规划编制进展顺利。2007年,实施城市建设项目57个,总投资27亿元,完成拆迁40万平方米,城乡开发面积293万平方米,村镇建设迈出新步伐。新建和升级改造了府前中路、荆河东路和经济开发区道路等20条道路,打通了多年来一直倍受全市人民关注的新兴北路和解放中路,首座跨铁路公路立交桥——解放路高架桥奠基开工,完成了龙泉路、北辛西路等城市绿化配套工程,改造治理了龙泉广场、荆河公园、三角花园等3个公共广场,新增绿地面积54万平方米。荆河公园向市民免费***。城市化水平达到44.5%。开工建设了西环路供热管网,新增供热面积20万平方米。天然气利用工程已全线贯通。城市公交快速发展,已开通营运线路25条,完成营运里程1883万公里,年客运量近4000万人次。加强城市管理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城市管理投入,实施垃圾围城专项治理和城区交通秩序综合整治,搬迁了杏坦路夜市、龙泉广场烘烤夜市,创建了善国路、北辛路等6条规范化管理示范街,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城市环境状况得到新改善。被省 *** 授予“山东省适宜人居环境奖”。2007年底,城区面积达74.93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2.03平方公里。城市道路发展到393公里,绿化覆盖面积1452公顷。自来水供水能力14万立方米/日,实际供水总量4100万立方米,公共交通运营车辆399辆,煤气供气总量1776万立方米,公共绿地259公顷。

【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节能减排取得新成效。2007年,投入节能节水专项资金200万元,鼓励企业节能技改。依法关停了8条单线10万吨及以下机立窑水泥生产线和1家小钢铁厂,成功爆破了新源热电公司3.3万千瓦机组,取缔了20个粘土砖窑,63家高耗能企业能耗明显下降。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2007年大力实施污染减排,持续推进污染防治,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重点企业废水达标排放率达到99%以上,河流基本达到环境功能区要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要考核断面群乐桥水质COD由年初的100mg/L以上下降至30mg/L左右,对31家重点水污染企业实施了污染治理再提高工程;积极推进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投入正常运行,除磷脱氮工程基本建设完成,污泥处置工程进展顺利;荆泉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清理小塑料生产设施247台(套)。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断加强,安装维修粉尘治理设施100台(套),取缔淘汰燃煤炉灶180台,治理了燃煤炉灶400余台套,30余家***、***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8家电厂实施了脱硫治理工程,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00天以上。

生态环境较大改善。认真开展生态市建设工作,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申报了界河镇60公顷有机食品马铃薯基地,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建成户用沼气池1.2万余个、养殖场小型沼气工程40处;积极开展绿色创建工作,级索镇建成国家环境优美镇,西岗镇建成省级环境优美镇,建成绿色社区2个、省级绿色学校4所、市级绿色学校16所。青岛啤酒(滕州)有限公司建成省级环境友好企业,200余家企业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论证,2家企业基本建成循环经济试点企业。大力实施了生态保护重点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认真实施矿山生态保护和修复,全市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

【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平稳增长。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164.7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9.13万人;在总人口中,男性85.99万人,女性78.75万人;18岁以下31.50万人,18岁至60岁110.78万人,60岁以上22.46万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保持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成功创建了“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全市人口出生率8.69‰ ,自然增长率3.8‰,合法生育率达到98.9%。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2007,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7916元,增长24.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85元,增长14.2%;人均消费性支出7632元,增长13.0%;农民人均纯收入5597元,增长9.8%;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089元,增长5.0%;年末农民人均居住面积为36.3平方米,提高1平方米,住房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00台、电冰箱25台、太阳能热水器17台、空调机10台、洗衣机78台、摩托车69辆、电脑5台、固定及移动 *** 207部。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2007年实现养老保险扩面6087人,征缴各类社会保险费5365万元,同比增收12693万元,同比增长30%,共支付各类社保基金52796万元。城乡低保不断健全,全市城市低保4375户、12265人,农村低保3850户10853人,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推进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全年共办理居民医疗保险70098人,收缴居民医疗保险费255万元;参保居民住院治疗573人次,办理居民转院手续50人次,支付统筹基金120余万元。切实做好农村养老保险工作。全面推动农村养老保险扩面征缴工作深入开展。2007年,共新增参保6136人,收缴养老保险费290万,发放养老金35万元。

住房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加快了经济适用房建设,金城花园一期5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项目已完成主体建设;对首批享受住房补贴的86户低保家庭发放租赁补贴16.97万元,第二批廉租住房保障资金已发放到位,第三批50户廉租房补贴已进入公示程序。

注:(1)本公报中数据为初步统计数。(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3)使用时正式数据以2008年《滕州统计年鉴》为准。

滕州市的地名来历

滕,取泉水腾涌之意。秦置滕县,1988年改名滕州市。

滕州的由来——滕小国的传说

东滕城索有“滕小国”之称。因为旧时这里有个“滕国”,滕县也由此而命名。

传说在两千多年前,有一次下连阴雨,一连下了半个多月。许多房子都给淋倒了,水都漫到了膝盖,黄河的水不断地上涨,终于黄河决口了,大水眼看到“滕小国”了。人们非常惊恐,天上突然下来一条龙,那条龙东西横躺着,身长十来里路,把洪水给挡住了。人们慌忙告诉了滕文公,滕文公带了众大臣及儿子来看。

滕王的儿子二十左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见那条龙,龙眼大的出奇,似乎露出一股凶气。他想:龙能吞云吐雾,还会下雨。这次洪水是它捣的鬼。他挽起弓,上满弦,使足力气对准龙眼射去。箭头 *** 了龙的左眼,鲜血从眼里流了出来,把水都染成了红色。滕王的儿子又拉起弓,准备朝龙的右眼射去的时候,滕王忙打掉他手中箭,大声地斥责道:“小逆子,你惹下大祸了,还不跪下给龙爷请罪。”说完,滕王跪下了,大臣们也跟着跪倒了,人们也都跪倒了,小王爷也只好跟着跪下。

龙掉泪了,想到自己为了保护人们的生命财产,不怕劳累,反被小王爷射了一箭,他的心碎了,眼睛疼得难忍,不如自己一走了事。人们苦苦地哀求道:“龙王爷,你千万不能走呀!你一走,我们都完了!请你可怜可怜我们吧。”它的心又软了,是啊!我一走,这么多人会葬身鱼腹。它在那里一直挡到洪水退去。

滕王设宴招待龙王,龙王伤透了心,不来赴宴,决心离开这里。滕王亲自去挽留它,它也不肯来。滕王知道是挽留不住它了,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命令全国的能工巧匠,在龙王休的时候,在它的头上建了一座庙,把它镇在那里了。因此,滕县逐渐繁华起来,成了全国有名的大县。

滕州为什么又叫善国

1、滕国在周朝时期是个有名的小国。据《左传》称,它的疆域“绝长补短方五十里”。相传三十一世,历七百多年之久。滕国国君中影响最大的是战国时期的滕文公。他曾多次“礼聘”当时著名的儒学大师孟轲到滕国,向他请教治理国家的方略。由于滕文公“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不久滕国名声大振。远近都称滕文公为“贤君”,滕国为“善国”。

2、滕文公,名弘,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318年(周慎靓王三年)。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滕、薛、驺、夏、殷、周之间封也”。另据《史记·索引》云:“殷之世,有滕伯名文者,为滕君,世系无考”。由此可知,“滕”在殷商之时已经称为方国。至于“滕”的来历,可以在《国语·晋语》的记载中得到线索:“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吉、儇 、依是也。”可以看出“滕”本为黄帝之后人。西周初年,武王克商之后,封其 异母弟叔绣于滕,爵为侯。周滕自叔绣起,传三十一世,历七百余年。直到公元前286年(周赧王二十九年),被宋国灭掉。

滕国诸君,世系名谥可谱者不多,《滕县志》载:“滕世家可谱者十余世。”《史记·陈杞世家》载:“滕、薛、驺、夏、殷周之间封也,小,不足齿列,弗论也”。一个“绝长补短方五十里”,小国,不足以论,致使滕国世系湮灭于浩瀚的历长河之中,成为千古之谜。

滕文公为战国时滕国国君,是滕国诸君中史书记载最多的国君。《古纪世本》载:“滕世系有考公糜,糜子元公弘”。《孟子》赵岐注:“考公即定公,元公即文公也。以元公行文德,故谓之文公”。滕文公于公元前325年(周显王四十四年)继承国君之位。因崇尚孟子之学,因此在《孟子》一书中留下较多记载。 公元前326年(周显王四十三年),滕文公为世子时,出使楚国,路过宋国,拜会了孟子,孟子向他阐述了人性善的道理。世子从楚国回来,又来看望孟子。孟子对他说:“世子怀疑我的话吗?其实真理只有一条。成 覸对齐景公说:‘他是男子汉大丈夫,我也是男子汉大丈夫,我为什么要畏惧他呢?’颜渊也说过:‘舜是什么样的人呢?我是什么样的人呢?一个有作为的人应该像舜那样’。现在的滕国,如果将土地截长补短,方圆将近五十公里,还是可以建成一个美好的国家的。”

滕文公按照孟子“政在得民的”主张,效法先王,施行善政,实行善教,政绩卓著,名声大振。楚国、宋国等国的人,也都慕名纷纷来到滕国定居。滕文公任政期间,滕国人丁兴旺,国富民强,“卓然于泗上十二诸侯之上”。滕文公因此博得一个“贤君”的美称,滕国也被誉为行圣人之道的“善国”。

居于滕国故城内东北隅的文公台,就是为纪念滕文公而建造的,“善国路”、“善国门”、“滕文公祠”等文物古迹,也都同纪念滕文公有关。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文标签: 滕州典故由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