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

文章数量:1794759

血常规检查报告已镜检是什么意思(血常规镜检复检规则)

血常规检查报告已镜检是什么意思(血常规镜检复检规则)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血常规检查报告已镜检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血常规镜检复检规则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血常规的检验报告书,如何才能看明白呢? 无论是健康体检,还是生病住院,最常做的一项化验就是血常规。血常规是指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关于血常规检查报告已镜检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知识,还有对于血常规镜检复检规则也是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今天就让我来为大家分享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血常规的检验报告书,如何才能看明白呢?

无论是健

康体检,还是生病住院,最常做的一项化验就是血常规。血常规是指通过观察血细胞的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从而判断血液状况及疾病的检查,是最简单且最重要的常规血液检查,故而取名血常规。很多人一拿到化验单,看着报告单上20多个医学术语(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等),箭头上上下下的,有点懵,不知所谓。今天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如何解读血常规化验报告。下面是一张常见的血常规检验报告:

面对多达20 余项的血常规,我们该关注什么呢?最重要的是3 项: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计数和血小板(PLT)计数。因为这3 项分别反映了人体外周血中最主要的3 种成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情况。

白细胞是我们的战斗力

白细胞是人体抗感染的第一道屏障,主要起免疫的作用,白细胞的变化提示体内免疫系统的变化(正常值3.5-9.5*10^9/L) 。如果体内的白细胞数量高于正常值,提示我们体内可能有了炎症。要具体判断究竟是什么感染引起的炎症,还得同时看3个主要的血象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和淋巴细胞比例。白细胞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5类。白细胞各种组分保持相对稳定的比例,例如中性粒细胞正常情况下占所有白细胞的50–70%。

红细胞反映的是我们的精气神

红细胞主要作用是给全身输送氧气,排除二氧化碳,但运送氧气的功能是由红细胞内部的血红蛋白完成的(红细胞计数正常值3.8-5.1*10^12/L)。血红蛋白的主要作用是结合氧气,协助红细胞输送氧气。反映在报告单上就是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和红细胞压积这三个指标,分别从红细胞的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体积这三个侧面进行考察,它们彼此相关,但是血红蛋白最常用。

血小板是我们的维修师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浆解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是血液中最小的细胞成分。它的功能主要是促进止血和加速凝血,维护毛细血管壁完整性(正常值125-350*10^9/L)。血小板过多或过少均会引起凝血功能异常,医生一般也是从生成不足、消耗过多、破坏增加等方面分析病因。血液中的血小板过少时,就要注意是否患上造血系统疾病,或者脾脏功能亢进。血小板的升高常常提示骨髓病变,或脾脏于近期被切除。而血小板异常增多的人可能血栓的风险就会增加。更细节的情况应通过反映血小板发育情况的“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型血小板比率”来判断。

另外,做血常规时有时还会做一项指标-C反应蛋白(CRP),CRP是第一个被认为是急性时相反应蛋白的,由肝脏合成的反映全身性炎症反应急性期的非特异性标志物,正常情况下含量极微量,在急性创伤和感染时其血浓度急剧升高。可通过C反应蛋白增高来判断炎症程度,考虑治疗方案。

血常规检验说明什么?

血常规检查的临床意义

血液检验以前是指血常规检查,是手工操作、显微镜下计数的,它包括红细胞、血红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共有10来个项目。做一个病人的血常规检验最熟练、最快速也要10来分钟。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医学检验仪器自动化.目前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不过,这些结果大多是用英文的缩写名称报告的,而其中的一部分结果只有检验医学的***书籍才有介绍,所以患者很难理解其中的意义。

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用自动化分析仪能够检测并报告红细胞系统的8项参数及红细胞直方图。有关项目名称及其参考值为:

1.红细胞(RBC):男性为 4.0X10^12~5.5X10^12/升,女性为3.5X10^12~5.OX10^12/升;

2.血红蛋白(HGB或 Hb):男 120~160克/升,女 110~150克/升;

3.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PCV):男0.42-0.49升/升(42%~49%),女0.37~0,43升/升(37%~43%);

4.红细胞平均压积体积(MCV):80-100飞升;

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27-33皮克;

6.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C):320~360克/升;

7.红细胞平均直径(MCD):6-9微米(平均7.2微米);

8.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 11.5%~14.5%。

注:上述单位有时用英文符号表示,如L(升〕、fL(飞升)、g(克)、pg(皮克)、um(微米)

有了这些参考值,就可以对照各自的检验结果是否正常。如结果与参考值有差异,这有何意义呢?

红细胞及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成分,病态下的 RBC和 Hb可出现分离。正常情况下人体每天约有1/120的RBC 衰亡,同时又有1/120的RBC产生,从而使RBC的生成与衰亡保持动态平衡,所以健康成年人每3~4个月献血200~300毫升对健康不会产生影响。多种原因可使RBC的生成与衰亡的动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RBC与Hb的数量减少或增多,或质量发生变化。

例如,连续剧烈的呕吐、严重腹泻、大面积烧伤、大量出汗等可使血浆中水分丢失,血液浓缩,从而使RBC及Hb增多。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尿崩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亦可致使RBC、Hb含量相对增多。

上面介绍了红细胞(RBC)及血红蛋白(Hb)增多的意义,而临床上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更常见,且病情严重、复杂。

一般情况下,血液中RBC与Hb的含量是一致的,而Hb的测定 *** 比较直接、精确,因此常以Hb作为优先的参考指标。成年男性 Hb小于 120克/升(女性小于 110克/升)为贫血。临床根据Hb减少的程度将贫血分为4级:轻度,Hb小于正常值但大于90克/升;中度,Hb小于90克/升但大于60克/升;重度,Hb小于60克/升但大于30克/升;极度,Hb小于30克/升。

贫血又分为生理性及病理性。3个月以后的婴儿至15岁以前的儿童,可因生长发育迅速而致造血原料供应相对不足,RBC与Hb较正常成人低 10%-20%;妊娠中、后期的孕妇由于造血原料不足及血容量相对增加,可出现轻度贫血;老年人可因骨髓造血功能逐渐减弱导致 RBC 与 Hb 含量下降,这些属于生理性贫血,在临床上一般不造成严重危害,给予对症治疗可获得改善。

产生病理性贫血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红细胞生成减少。包括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等伴发的贫血,或者造血原料缺乏或利用障碍引起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贫血。

RBC破坏过多。由于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造成RBC破坏过多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海洋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一些化学、生物因素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

失血过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急性或慢性失血,如外伤、手术等所致的急性失血,消化道溃疡、钩虫病等引起的慢性失血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的贫血。还有各种慢性疾病或恶性病如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也可致贫血,这一类贫血虽伴随着有关疾病继发,但不可忽视,有些恶性疾病就是因为贫血的症状而被诊断出来。

红细胞系统中还有以下几项检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红细胞压积(HCt,HCT,又称红细胞比积),是指在一定容积的血液中红细胞与血浆体积的比值。各种原因如失水、大量血浆渗出等使血液浓缩,可使HCt增高;各种原因所致的贫血会使HCT减低。

红细胞平均体积(MCV),表示每一个红细胞的平均体积。正常人的MCV为80~100飞开(1飞升=10^-15升),MCV小于80飞升则红细胞为小细胞,MCV大于100飞升为大细胞。无论大细胞还是小细胞,都表示贫血,只不过贫血的类型不同而已。

此外,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即每个红细胞内所含的Hb量)、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表示每升血液中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平均直径(MCD)、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红细胞平均厚度(MCT)等的变化程度亦可反映不同的贫血类型。

血常规检验报告单怎么看

血常规是最基础的一项血液指标临床检查,在血常规检查报告单中常见的指标有白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血小板等相关指标,当白细胞升高时意味着感染,血红蛋白降低意味着贫血,血小板异常可能提示造血系统疾病。

血液常规检查在做健康体检的时候是最常检查的项目,当我们生病住院时,也需要检测血液常规检查。既然叫血液常规检查,也就是说其应用范围是最为广泛的。很多患者朋友们在拿到血常规检查报告单时,却不知道如何看血常规检查报告单。那么血常规检查报告单怎么看?现在小编就来大家详细地讲解一下这个问题,为你解读血常规指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血常规在临床上是最基本的一项血液检查指标。不管是抽取人体的静脉血还是末梢血,都可以很快速地检测出人体的血液常规指标。当我们面对自己或者他人的血液常规检查报告单时,我们应该从上往下地读,才能读懂其中的临床含义。

检查单的最上面几排文字分别是白细胞、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白细胞增高,会提示机体有炎症感染,也是医生下一步采取治疗的有效手段。血红蛋白的高低决定了患者是否有贫血。如果血红蛋白低,则提示有贫血的发生。红细胞数量增加,多见于居住在高原地区的人。接下来是血小板,血小板升高或者降低,提示血液系统疾病。另外,检查单中还有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网织红细胞、血小板宽度、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前面三种细胞和炎症反应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而后面三种指标下降则提示地中海贫血的发生。普通人群只需要看明白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的变化就可以了。

血常规检查项目有哪些-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什么是血常规检查?

血常规检查在孕前检查中是基本的体检项目,它的意义在于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诊断是否贫血,是否有血液系统疾病,反应骨髓的造血功能等。

在血常规结果中,通常感染性疾病会使白细胞的数值和分类发生变化:贫血时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的检验值会降低;而血小板的减少会导致容易出血或出血后不容易止住,而血小板增多会增多血栓发生的可能;另外,有些肿瘤、变化反映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血常规检查部分数值的变化。

因此,通过血常规检查可以及早查找出身体存在的一些疾病隐患,一旦发现,需要治愈后才行怀孕,以达到优生优育的目的。

血常规 检查项目有哪些

血常规检查是全身体检中最基本的体检项目,可以发现许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迹象,如常见的肾病,就可以通过血常规检查出来。血常规检查的\'项目一般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其中白细胞分类计数又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

1、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测定(HGB)

血常规的化验单的第一项都是红细胞计数的检查,红细胞的主要作用是给全身的各组织器官输送氧气,并把体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体外,而完成这一主要功能主要是依靠红细胞内的一种蛋白,这就是血红蛋白(Hb)。

一般正常情况下,红细胞的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比例大致是相对固定的。但在发生贫血的情况下,它们之间的比值就会发生变化,如发生低色素性贫血时,血红蛋白含量的降低就会十分明显,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比例就会升高。所以在看化验单时,一定要首先注意这两项的数值。

2、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的主要功能的凝血,如果没有它,就可能因一个小伤口而出现生命危险了。一般而言,血小板的计数是在观察化验单时应该注意的第三个重点,如果血小板减少的话,就可能存在凝血方面的问题。

3、白细胞计数(W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

血液中的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化验单中的白细胞计数(WBC)是指测定血液中白细胞的总数,而分类计数是指各种白细胞的百分比。由于各种白细胞的生理功能不同,所以在不同的病理情况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白细胞的数量发生变化。

一般而言,只要掌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和淋巴细胞(L)的分类就可以了,因为在平常的生活中,医生是根据白细胞的数量来判断身体是否有感染发生,然后再根据白细胞分类来判断是什么类型的感染,应该使用什么类型的药物。一般而言,如果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多是细菌性的感染,淋巴细胞数量增多是病毒性的感染。

血常规检查时间

血常规检查需要空腹,因此检查时间最好选在上午。可以自备食物,等检查完后就进食。

血常规检查多少钱

一般来说,单纯的血常规检查一般在20-25元左右。但不同地区不同医院的价格略有不同,一般不超过50元。具体情况可咨询当地医院。

血常规检查的注意事项

1、将准备采血的部分清洗干净,这些部位通常上耳垂、中指或无名指的指尖,等到采血的部位干燥后再进行采血。在寒冷的日子里,可将局部搓热后再采血。

2、血常规检查前应空腹,但空腹并非不吃早餐这么简单。检查前一天晚上,就应该避免吃油腻的食物,8点之后更是应该禁食,假如12点还在吃夜宵,到抽血时,就不能保证空腹。体检当天早上,建议只喝白开水。

3、体检当天最好穿袖子宽松的衣服,方便静脉抽血时捋袖子;衣服要干净,以防针孔感染。

4、采血后应伸直前臂,用另一只手按紧止血棉球至少5分钟。不要屈肘止血,也不要捻动棉球以免皮下淤血。如果针眼周围青紫,24小时后可做热敷。为避免感染,24小时内不要让针孔沾水。

血常规化验单怎么看

血常规检查结果分析:血常规检验报告单内包括有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及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PL)。

正常参考值在化验单的右侧都有注明,查出来的结果,除有数字外,还有符号“↑”和“↓”表示比正常参考值高了或是降低。 血常规报告内容较多,各项含义不同,看报告时可分为三大块,即红细胞系统,白细胞系统和血小板系统。 红细胞系统 红细胞在人体内主要功能是携带氧。如果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比容都标有“↓”号,提示有贫血存在,组织可能有缺氧表现。如果“↑”显示体内红细胞增多,红细胞增多也是不正常的。

白细胞系统:白细胞在血常规中显示“↑”或“↓”都不正常。它的总数是局限在正常范围内的,随年龄增长,正常值会逐渐降低。超过高值则疑有炎症存在,多为细菌感染,少于低值,可能是病毒感染,或药物作用。

血小板系统:血小板主要功能是防止出血,如低于正常值可能有出血倾向。

红细胞(RBC):增高表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高山地区的居民,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则可能为贫血,出血。

血红蛋白(Hb):增高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脱水,肺源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严重烧伤,休克等。降低为贫血,出血。

白细胞(WBC):升高为各种细菌感染,炎症,严重烧伤。明显升高时应除外白血病。降低则表示白细胞减少症,脾功能亢进,造血功能障碍,放射线,药物,化学毒素等引起骨髓抑制,疟疾,伤寒,病毒感染,副伤寒。

中性粒细胞:增高为细菌感染,炎症;降低为病毒性感染。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淋巴细胞:增高:百日咳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为免疫缺陷。

单核细胞:增高为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血小板(PLT):升高为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症状性血小板增多症,感染,炎症,恶性肿瘤,缺铁性贫血,外伤,手术,出血,脾切除后的脾静脉血栓形成,运动后。降低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播散性红斑狼疮,药物过敏性血小板减少症,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血小板破坏增多,血小板生成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造血机能障碍,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脾功能亢进。

血沉:增快表示急性炎症,结缔组织病,严重贫血,恶性肿瘤,结核病。减慢则表示红细胞增多症,脱水。

网织红细胞计数:增高表示溶血性贫血,大量出血,缺铁性贫血,恶性贫血应用维生素B12时。降低则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

血常规白细胞偏高是什么意思?

有时候遇到一些疾病或者身体不适,人们就回去医院进行诊断治疗的,同时医生也会建议患者进行一些血液检验,不过有时候人们发现了自己的血液检验有很多项目都偏高了,尤其是白细胞更是偏高的。

血常规检查中发现的白细胞数值变化可以确定一些疾病,白细胞分类计数(DC,以比值计):白细胞分为5类。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一是中性粒细胞(Gran),正常为0。50~0。70,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增高:细菌感染,炎症;降低:病毒性感染。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二是淋巴细胞(Lym),正常为0。20~0。40,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增高: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感染,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降低:免疫缺陷。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及慢性溶血性贫血。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1,临床意义不大。

血常规检查白细胞的变化以及数值疾病: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3~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增高:结核,伤寒,疟疾,单核细胞性白血病。

白细胞计数偏高原因,血常规血白细胞偏高,白细胞偏高是必要检查的项目,如果检查出来一些高数值或者底数值的变化,也有可能是某些隐藏的疾病

好了,血常规检查报告已镜检是什么意思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血常规镜检复检规则、血常规检查报告已镜检是什么意思的信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

本文标签: 血常规规则报告已镜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