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min管理员组文章数量:1794759
《女心理师》全剧专业解读
为了追剧我特意充了会员。日轮观到目前为止,《女心理师》没有让我失望,19块花得很值。
杨紫很美,井宝很帅,配角演技也很在线,剧情节奏紧凑,悬念制造得很扣人心弦,整部剧看起来赏心悦目,跌宕起伏。
但作为一名心理咨询行业的从业者,我还是把看剧的重心放在了心理学专业方面,在我看来,这部剧最大的亮点也在于此。
我把每一集的心理学亮点在这里提炼出来,并打算一追到底。我在文末开启了追更,希望大家能和我一起讨论,一起追剧。
“人是多么神奇的生物,我们理应让它更美丽。我越是看到人性的幽暗之处,越相信它会有出口。”用原著作者毕淑敏的一句话来开启我的追剧序幕。
第一集高三女生尤娜站在学校体育馆顶楼边缘,并拨打了当地的心理危机干预热线。主角贺顿伴随霸气的音乐,自信亮相,接下来就是贺顿干脆利落处理这次危机的过程。整个过程很精彩,在专业上也可圈可点。
贺顿面对危机的处理基本遵循了国际通用的危机干预六步骤模式[1]:
第一步,定义问题。贺顿首先亮明自己的专业身份,取得尤娜的初步信任。“为什么会选择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这个问题让尤娜进入理性的思考,开启交流通道。
危机干预过程的第一步是确定问题究竟是什么。这一过程关键是和求助者之间建立起联系,主动倾听很重要,开放式问题和共情、真诚和积极关注是这一阶段的核心内容。
第二步,确保安全。贺顿通过与尤娜共情,“如果我的弟弟妹妹也面临你一样的问题,我想这时有人听他们说出心中的痛苦一定很重要”这段话让尤娜进一步信任贺顿。贺顿在此时提出让尤娜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慢慢聊,确保了尤娜的暂时安全。
这一步是确保求助者的人身安全,并评估自杀风险。贺顿请尤娜给自己的自杀意愿打分就是在评估她的自杀风险。
第三步,提供支持。当尤娜来到相对安全的器材室,贺顿继续倾听并共情式应答。她强调尤娜不愿意舍弃生命的五分是什么,通过尤娜自己的回答,让她意识到生命中很多人都爱她,关心她。这时,贺顿也向尤娜描述了高坠的后果,以及父母面对此场景的反应,这让尤娜进一步进入理性思维,减少自杀冲动。
这一步是在确定求助者安全以后,肯定他的价值感,强调所有人对他们的关心,打消他们的自杀念头。
第四步,提供替代方案。贺顿让尤娜在面对无法控制的情绪时可以尝试数数。这样做同样是让求助者跳出情绪的束缚,进入理性思维模式。
积极和建设性的思维模式,可以帮助他们重新构建新的思考方式。
第五步,制定下一步计划。贺顿请钱开逸及时放了一首尤娜最爱的歌《对爱的渴望》,这让尤娜回到现实,感受到美好。在确定尤娜自杀风险降低以后,贺顿告诉尤娜接下来要打开门,并告诉她门外是警察,都是来帮助她的。
这一步所制定的计划一定要是现实可行的,求助者要感到是自己主动的,而不是被迫行动。
第六步,获得承诺。
尤娜打开器材室大门,用行动做出了承诺。贺顿也告诉尤娜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心理治疗。到此危机解除。
这一集展现了贺顿扎实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敏锐的听力、观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这是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所应该具有的素质。
第二集贺顿和汤莉莉在酒吧对各种男人一通分析,这一点可能为了戏剧效果有夸张的处理。现实中的心理咨询师不太可能在工作以外的时间随时逮着人就一通分析的,分析别人是需要经得他人同意且付费的。
尤娜再一次尝试自杀,她这次选择给贺顿直接打电话求助,可见经过上次的通话她已经完全信任贺顿了。
当贺顿赶到,她刚开始告诉尤娜会一直陪着她,由于有了信任基础,尤娜提出舆论对贺顿的不公平,尤娜内心其实是对自己周围人的失望,但贺顿这一次共情失败,反驳了尤娜的说法,尤娜情绪变得激动,导致落水。
如果这时贺顿能够察觉到尤娜的抱怨不仅仅是为自己鸣不平,更多的是代入了尤娜自己的真实处境,那么,贺顿就不会激怒尤娜,可能就会避免落水事件的发生。
尤娜妈妈对女儿自杀的事情显得并不重视,她把重心放在向学校追责上。她还当着尤娜的面说,“你真让她跳楼她不敢的。”各位家长,这样的话可万万不敢说啊,你这句话可能就是把孩子推下高楼的那双手。尤娜妈妈在这里是典型的反面教材。
尤娜妈妈在回家以后亲眼目睹孩子自残,这才对孩子的心理问题引起重视,她终于决定求助贺顿了。看到这里我松了一口气,但如果她能早一点发现孩子的不对劲,早一点求助,问题就不会这么严重了。
在这一集中,提到了很多关于心理咨询室的信。
咨询室十到十二平米,太大没有安全感,太小感到压抑。
专业的咨询室内的布置、物品摆设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墙上的钟表,壁画,沙发摆放的位置,它的柔软度都是有讲究的。
桌上的摆设如果造型过于张扬,颜色过于鲜艳,来访者会给你留下不按常规思考的印象,那么你接下来所有的阐述和分析他们都会有所怀疑。
现代社会,躺椅已经很少被使用了,因为它会大大增加咨询时间,与现代的快节奏生活不符合。
以上描述很真实,这要感谢编剧的细腻和写实。
第三集这里又有一段对心理咨询室的描述。
咨询师和来访者座椅呈90度角可以避免双方目光完全接触,目光完全接触会让对方觉得你在攻击或刺探,会让来访者觉得焦虑或没有安全感。不仅是沙发,窗帘、灯光、温度、气味都很有讲究。
挺专业。
尤娜来到咨询室,贺顿首先阐述咨询的目标是帮助尤娜解除生活中的困惑。贺顿给尤娜做咨询的过程很专业,展现了贺顿透过表象发现核心问题的职业素养,她敏锐地察觉到尤娜自杀背后的原因是来自家庭的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的很多异常行为都需要引起家长的警惕,青少年心理疾病的表现和成人不完全相同。所以很多我们认为的“叛逆”行为很可能是心理问题的外在表现。比如在剧中尤娜偷东西就是为了引起家长的重视。孩子突然变得脾气暴躁,突然成绩下降,或者突然逃课,沉迷游戏都可能是心理问题的警告信号。
第四集在这一集探讨了夫妻感情和孩子的心理问题之间的关系。
很多父母以为维持一段表面的空壳婚姻就万事大吉,就算给了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其实孩子远比我们想的要敏锐。他们能从很多细微的生活细节中察觉到父母感情的异样。比如尤娜通过父母在饭桌上的表情,生硬的态度就能察觉父母感情出现了问题。
夫妻感情出现问题,唯一还统一的想法是都为了孩子好,但这样会让孩子对自我的价值产生不确定感,孩子会认为只有自己出了问题,父母才会齐心协力地在一起。尤娜也察觉戴立忍到只有自己才能让父母产生交集,所以她不断制造各种问题,期望父母可以因为这样而重归于好。
由于从根源上的想法就是错误的,所以孩子的期待会一次次落空。这时,孩子会把所有问题归结于自己,在如此大的心理压力之下,心理疾病就很容易产生。
所以,父母与其煞费苦心隐瞒孩子,还不如开诚布公地告诉孩子你们感情的真相,告诉孩子这和他无关,也不影响你们对他的爱。这样真诚的面对比虚假的隐瞒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加有好处。
这一集里,火柴测试是亮点,这是心理咨询师采用具体实物把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外化和投射出来的常见手法。
第五集这一集的专业知识不多。
贺顿在常总的采访资料中找到蛛丝马迹,发现事情的真相,还了汤莉莉清白,再一次证实了她敏锐的洞察力。
剧中有两句话很好:
“真正的好朋友是在对方落寞的时候挺身而出,是真心给予彼此最强烈的喝彩,不嫉妒对方成为更好的自己,是看穿了彼此的脆弱与不堪,却依然愿意用力去拥抱对方。喧嚣城市,回归寂静,灯火阑珊,我仍和你把酒言欢,促膝长谈。”
“每个人的深层需求是由她内心深处的空缺所决定的。”
不管是心理咨询师面对来访者,还是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到内心深处去找一找那个空缺到底是什么?找到之后,我们就知道我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
第六集通过汤莉莉的个人经历,揭示了原生家庭带给我们每个人的深远影响。
汤莉莉的母亲从小就在她面前不断哭穷,对于孩子的需求都用“穷”作为理由一一拒绝。这让汤莉莉产生了严重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让长大后的她需要用不断的努力来获得心安。这些努力包括疯狂工作和把“有钱”作为择偶标准。但无论她怎么努力,这种不安全感仍然无法消除,仍然让她在夜深人静的时候陷入惶恐之中。
这一点警醒观众,贫穷本身不会带来自卑,带来自卑的是我们对待贫穷的态度。
剧中贺顿也提到“治愈自我价值感低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足够包容她,接纳她,爱他的人,使他重建自信,这个人可以是爱人,可以是朋友,也可以是心理咨询师。”
贺顿可能是治愈汤莉莉的人,钱开逸可能是治愈贺顿的人,愿所有人都能找到那个治愈我们的人。
在这一集中,借叶家辉之口简要说明了精神科医生和心理咨询师的区别:“精神医学和心理咨询有很多相似之处,也有很大的不同,精神方面的问题是脑内抗体分泌异常,需要用药物去解决。而心理学面对的是则是正常人的异常心理问题,不一定需要药物治疗。”
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精神医学更多的是针对疾病,而心理咨询更多针对的是正常人的心理优化。
第七集这一集中出现了钟情障碍患者小文和惊恐障碍患者荀总。先让我们大概了解一下这两种心理障碍。
钟情障碍:是妄想症的一种亚型,妄想症又被称为偏执型人格障碍。[2]这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称为精神病性障碍。患者不能分辨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想象的,他们认为自己的偏执想法是不可动摇的信念。剧中人物小文就具有典型的妄想症特征,她偏执地认为和钱开逸正在恋爱,也完全相信这是真实的。所以才会采取那么偏激的行为来对待“爱人的背叛”。
惊恐障碍:惊恐发作是指在没有真正危险或明显原因的情况下,突然产生的强烈恐惧情绪,引发严重的身体反应。惊恐发作是非常可怕的,当恐慌发作时,你可能会产生可怕的频死感。惊恐发作有许多变异,但症状通常在几分钟内达到顶峰,症状消退后,你可能会感到疲惫不堪。惊恐发作的具体症状有:突然感到危险或厄运将至,害怕失控或死亡,心跳加速,出汗,颤抖,喉咙发紧呼吸困难,打寒战,热潮红,恶心,腹部绞痛,胸痛,头痛,头晕,视物模糊,麻木或刺痛感,不真实或超然的感觉。许多人一生中会有一到两次惊恐发作,但如果经常性惊恐发作,就要考虑是患上了惊恐障碍。[3]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比较熟知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精神心理疾病,但实际上精神疾病有200多种分类,这部剧将我们平常并不常见的精神疾病类型展现出来,这让大众对精神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必须夸夸。
第八集
这一集中出现的格盘是另一种心理咨询中常用的工具。用不同颜色的小人来解释来访者对自身和他人的印象,用小人之间的距离来外化人际关系的距离,以此来引导来访者和自己的内心对话。相信随着剧情的发展,将会有更多这样的心理咨询辅助工具被搬上荧屏,让更多人知道它们神奇的用处。
贺顿的心理督导第一次出现,贺顿向她的督导表达了自己无法深度共情,害怕反移情严重等问题,这些问题应该和贺顿自身的心理障碍有关。
心理督导是干什么的呢?[4]
所谓“心理督导”,是对长期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的职业化过程的专业指导。
心理督导(supervision)是协助从事心理相关职业人员的提升工作能力与心理素质提升的一种工作模式。是指学习者在有经验督导者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心理工作、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过程;心理督导也是心理行业的同行们分享临床知识、澄清思路、提升技巧的学习过程。由于临床督导在所有与心理学工作有关的活动中,是最复杂的一环,督导的最终目的是连接科学与实务,临床督导者不仅要具备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更要具备相当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巧。
很多人会问,我们普通人出现心理问题找心理咨询师,那如果心理咨询师出现问题找谁呢?这里给出了答案——找督导。
这一集中喜欢的两句话:
“在一段感情中如果不遵从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才会伤害到别人。”
不要试图在感情中打着为对方好的旗号进行伪装或欺骗,因为这才是最伤人的。
“两个人在一起不要试图去消除不一样的地方,而要试图去融合不一样的地方。”
没有人可以改变另一个人,彼此影响和融合才是感情融洽的基础。
第九集这一集又有新的心理工具上线了——心理投射绘画测试。
这种绘画测试又叫房树人测试,是由早期临床心理学家约翰 · 巴克在1948年开发的。基于1926年由弗洛伦斯·古迪纳夫发明的 Draw-A-Man 人格测试,这个测试最初是用来评估儿童的智力。1969年,Buck 和心理学家 Emanuel Hammer 一起进一步更新了 HTP 测试。
房屋树人测验是儿童和成人最广泛使用的投射测验之一,适用于任何3岁以上的个人。
每次我们画画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把自己的个性投射到画纸上。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即使是最简单的绘画也可以揭示我们的情感、智力、自尊和恐惧。
来访者被要求在不同的纸上尽可能准确地画出一所房子、一棵树和一个人。然后他们会被问到一些关于这幅绘画的问题。
咨询师会根据这幅画中物体所在的位置,颜色,笔画和线条以及问题得到的答案来综合判断一个人的家庭关系,人际互动等方面的内容。[5]
这一集喜欢的一句话:
“冷静、客观、敏锐、救赎这是心理咨询师的使命,敢爱敢恨,有仇必报是贺顿的个性!”
心理咨询师是普通人,也有自己的个性。贺顿这句话说得铿锵有力,比心。
第十集贺顿的师姐和来访者恋爱违背了心理咨询伦理。
这一集我们来说说关于心理咨询中的伦理规范。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由中国心理学会授权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2007)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2007)基础上修订。本《守则》亦为本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心理师的专业伦理规范以及处理有关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伦理投诉的工作基础和主要依据。[6]
《守则》总则中包含:善行、责任、诚信、公正、尊重,五个部分。
《守则》中包含:专业关系、知情同意、隐私权和保密性、专业胜任力和专业责任、心理测量与评估、教学培训和督导、研究和发表、远程专业工作(网络/电话咨询)、媒体沟通与合作、伦理问题处理,十个方面。
心理咨询师在《守则》的规定之下工作,不仅保护来访者的权益,同时也保护了咨询师的权益。伦理守则也有利于咨询的有效进行。它就象是咨询师和来访者的壁垒,在这样的框架内,可以自由而又有效地开展咨询工作。
这一集中关于心理咨询中的移情和反移情的两句话:
“咨询师和来访者产生移情和反移情是很正常的,如何处理来访者的情欲移情,并借此修通是心理咨询师的水平所在。”
“来访者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咨询师身上,这有利于咨询师理解来访者没有说出的问题。”
第十一集在这一集中,贺顿在咨询中要求蒋静通过对不同的卡片做出选择来表达自己的内心。
这种卡片叫OH卡牌,分为图片卡和字卡两种,图片卡一共50多张,字卡80多张,每一张图片卡的图都含义模糊,来访者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图卡自由地赋予它意义和故事。字卡上的词语每一张也不相同,咨询师会根据你选择的词语提问,你可以由词语联想开去,自由回答。
这是一种潜意识投射卡,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选择的卡片说出完全不一样的故事。这是将我们的潜意识通过具体物品投射,让它外化,以便咨询师和我们自己觉察潜意识的一种方法。
这一集中生动地呈现了一位控制欲超强的母亲,“你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你做什么都必须跟我说。”“你要是有什么事,我还能活吗?”就这两句话已经足以让我窒。
孩子吃什么,穿什么,学什么,做什么一切都要管,必须按照母亲的意愿来办。在这样的高压之下,孩子无法完成独立,巨大的压力会导致各种心理障碍的出现。剧中蒋静患上神经性贪食症只是其中的一种表现而已。
控制欲太强的父母可能会造成子女抑郁、焦虑、强迫、双相、饮食障碍、讨好型人格、过度依赖等种种问题。
孩子是独立的存在,不是专属于我们的“产品”,不要强制打造他们的人生。孩子们有自己的人生,他们有权利决定自己的人生。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引导,尊重,建议,但万万不可完全掌控啊!
贺顿在这一集中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放松技巧,大家也不妨一试“深呼吸,闭上眼睛,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场景,停留片刻,再睁开眼睛。”
第十二集叶家辉和贺顿第一次约会提到了“吊桥效应”。
吊桥效应:是指当一个人提心吊胆地过吊桥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心跳加快。如果人在紧张导致心跳加快的时候碰巧遇见了另一个人,那么他会错把由这种情境引起的心跳加快理解为对方使自己心动才产生的生理反应,对对方滋生出爱情的情愫。
下面再分享几个和爱情有关的心理学效应:
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顾名思义,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指的就是在感情里越是遇到阻碍反而越是亲密。
拍球效应:越用力拍皮球,皮球就弹得越高。在爱情中,当你跟另一半争吵时,一个人的情绪越是消极负面,其攻击性也就越大,这个时候另一半所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高,很容易像反弹起来的皮球,俩个人也就越吵越凶。
间歇性强化:不能每次对方提出要求你都全盘答应,而应该选择性的满足,这样对方才会觉得有挑战性,会一直保有新鲜感。
恋爱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在恋爱中的表现为,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当你愿意为自己多付出,不断完善自己,你的个人魅力得到提升,从而提高个人吸引力;而当你一味讨好对方,则会让对方恃宠而骄,你在投入过程中不断“贬值”,对方却在投入过程中不断“增值”。
首因效应:男女第一次见面很重要,如果你第一次约会精心打扮,那么这种“精致”“美丽”的印象就会深入对方内心,即使以后你不怎么打扮,这个刻板印象也会在对方脑子里挥之不去。第一面的感觉直接决定了对方对你的整体印象。
“多巴胺产生心动,苯乙胺产生甜蜜,催产素产生依赖,去甲肾上腺素产生迷恋。”这句话对热恋中的男女来说真的很不浪漫。那么就祝愿所有人的身边都有那个让你多巴胺、苯乙胺、催产素、去甲肾上腺素飙升的人吧!
第十三集这一集中有三个心理学专业的知识:神经性贪食症、认知行为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
神经性贪食症:通常称为贪食症,是一种饮食失调症。贪食症患者一次吃大量食物,然后尝试通过呕吐、服用泻药、禁食或比平时多锻炼来避免体重增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患上神经性贪食症。贪食症经常与其他精神障碍有关,例如抑郁症、焦虑症、双相情感障碍以及药物或酒精问题。它还存在很高的自杀风险和自残风险。网络上的新兴词语“兔子”就是说的这一人群。认知行为疗法是治疗神经性贪食症的主要方法。[7]
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 (CBT) 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可以帮助人们学习如何识别和改变对行为和情绪产生负面影响的破坏性的思维模式。
认知行为疗法侧重改变那些让我们产生困扰的消极思维,并学习用更加积极理性的思维来替代。通过 CBT,消极的想法被识别、挑战,并被更客观、现实的想法所取代。[8]
CBT对抑郁症、焦虑症、躁郁症、惊恐障碍、饮食失调、人格障碍以及成瘾问题都有很显著的效果。
人际关系疗法:人际关系治疗(IPT) 是一种短期形式的心理治疗,通常为 12 到 16 个疗程。顾名思义,IPT 专注于人际关系和社交互动,包括如何从他人那里获得更多的支持以及探讨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人际关系治疗强调,心理问题并不总是“一个人的问题”,它有可能是由关系问题引起的。所以,IPT通过改善人际关系来达到治疗目的。
IPT对产后抑郁、边缘型人格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物质和酒精使用障碍、饮食障碍等都有很好的疗效。[9]
另外,贺顿在这一集中引导蒋静回到过去,观察童年的自己,并对童年的自己表达自己的关爱和欣赏,这是接纳自己很好的办法。
最后忍不住说一句,贺顿和钱开逸的校园恋爱真的好甜啊!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我要准备继续追剧了,明天继续更新,大家别忘了点追更哦。
第十四集蒋静妈妈被叶扎辉灌了一大碗毒鸡汤,决定加强对蒋静的管理。
她去咨询室终止咨询,贺顿从她的表情、语气以及各种线索分析出蒋静可能情况不妙。
汤莉莉阻止贺顿贸然前往,贺顿这时对她说了一句话“人身安全是咨询协议中的保密例外,也是咨询伦理当中的最高原则之一。”
在《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的第三部分隐私权蒜蓉蒸龙虾和保密性中,对贺顿遇见的情况有详细的规定:
3.2 心理师应清楚地了解保密原则的应用有其限度,下列情况为保密原则的例外:(1)心理师发现寻求专业服务者有伤害自身或他人的严重危险;(2)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等受到性侵犯或虐待;(3)法律规定需要披露的其他情况。3.3 遇到3.2(1)和(2)的情况,心理师有责任向寻求专业服务者的合法监护人、可确认的潜在受害者或相关部门预警;遇到3.2(3)的情况,心理师有义务遵守法律法规,并按照最低限度原则披露有关信,但须要求法庭及相关人员出示合法的正式文书,并要求他们注意专业服务相关信的披露范围。蒋静妈妈没收了蒋静的电话,终止了刚开始起效的心理咨询,这些极端行为彻底激怒了蒋静。妈妈面对女儿的暴怒,不但没有首先安抚女儿的情绪,反而做出更加极端的行为,把蒋静反锁在卧室里。
这一系列骚操作,足以把一个饱受心理压力折磨且处于极其愤怒情绪中的人推向自我毁灭的深渊!
蒋静在卧室一顿狂砸,回想起妈妈一直以来对自己的控制,她拿起一块碎瓷片,准备割向自己的手腕,千钧一发之际,钱开逸通过电波让她听到自己最喜欢的威豹乐队的歌曲《长路迢迢》,用乐队鼓手的人生故事打断了蒋静的自杀冲动。
蒋静回忆起自己在打鼓时,是那么的活力四射,酣畅淋漓,她最终放弃了自杀的念头。
人因为情绪失控而产生冲动行为时,一首最爱的歌可能将他从这种失控情绪中暂时抽离,进入理性思维,回想起很多以往的美好瞬间,进而及时终止冲动行为新丽美。钱开逸给蒋静放的这首《长路迢迢》和给尤娜放的《对爱的渴望》都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蒋静冷静下来以后,给妈妈说了一大段话,我是哭着看完这一段的。
“我今年三十了,我再也不想活成你想让我成为的样子,不想要这样的生活。你告诉我为什么,你要这样困住我,为什么爸爸在你身上犯下的错误你要留给我,其实你挺怕我长大,怕我离开你,可是会吗?我已经按照你想要的样子弹钢琴,穿白色连衣裙,剪一个齐刘海,梳一个高马尾了,我知道你爱我,但你太害怕再做错,你醒一醒吧,爸走后,我们俩就被困在这里了,凭什么呀,要困在这围城里!”
“这三十年,我的生活,像这个碎掉的小提琴一样,支离破碎,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我也没有梦想,我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穿个吊带只是因为想要自由,我觉得自己不只是你的女儿,还是你的丈夫,和你一起困在这个家里面。他已经走了,不会再回来了,我们都应该开启新的人生了。”
“妈,我一直都觉得,几十亿的人海里面能够成为你的女儿,我很幸运,我在乎你的感受和看法,这种在乎无法解释的,长大也好,独立也好,都不代表我会离开你!张丽姿,你听到了吗?”
“妈妈,不管将来我走到哪里,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我都不会忘记你,因为我爱你,比这个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还要深,你是我唯一深爱的女人,妈妈,谢谢你!”
这段话道尽了蒋静三十年来心中的压抑。她向往自由、独立、被尊重,像她选择的那张OH卡上的海鸥一样。这个要求过分吗?我们每一个人不是都应该这样吗?可是妈妈对她令人窒的爱和妈妈被爸爸抛弃后的怨愤像一双铁爪,死死抓住蒋静的翅膀,将她牢牢困在家中那方寸之间。令她挣不脱,甩不掉,最后不惜以自我毁灭的方式来换取自由。
有多少父母还在以爱之名控制着小平故居早已成年的孩子?有多少孩子没法像蒋静这样对父母袒露心中所想?
这一集很精彩,值得大家深思!
第十五集叶家辉来给贺顿送书,他们讨论了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问题。
先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简称BD),以前被称为躁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症状表现为抑郁期和情绪异常升高的躁狂期。
BD又分为双相情感障碍还分为双相Ι型、双相II型和循环性心境三种亚型。
双相Ι型障碍表现为完全的躁狂和重度抑郁发作交替进行。
双相II型障碍表现为轻度躁狂和重度抑郁发作交替进行。
循环性心境表现为在一年中会出现四次或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
图源:《变态心理学》p136截图在躁狂期间,一个人的行为或感觉异常精力充沛、快乐或易怒,他们常常做出冲动的决定,很少考虑后果,躁狂期通常也会减少对睡眠的需求。
而在抑郁的时期,个体可能会经历哭泣,对生活有消极的看法,与他人的眼神交流不畅。自杀的风险很高,在20年的时间里,6% 的躁郁症死于自杀,而30-40% 的人自残。其他的精神健康问题,比如焦虑症和物质使用障碍,通常都与躁郁症有关。[10]
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你们的情绪像上图那样,如同坐过山车似的不稳定,那是多么痛苦的事情。
叶家辉提到,双相患者认知功能的损害,到底是疾病本身带来的损害还是药物带来的影响是存在争议的。
虽然到目前为止我不是很喜欢他,但是这次他说得对。
BD 患者在认知领域表现出广泛的缺陷,包括言语记忆、语言流畅性、认知估计技能和执行能力上。
锂盐和丙戊酸钠是针对躁狂发作的情绪稳定剂。一项荟萃调研显示,这两种药物的服用者在认知功能上(执行能力和记忆力)确实存在一定损害。[11]
而另一项研究又表明,BD 患者的亲属和后代在记忆、视觉空间和执行功能领域均表现出轻度的缺陷。[12]
所以,BD患者的认知功能缺陷到底是疾病造成的,还是药物的影响的呢?目前学术界还有很大的争议。
目前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最佳方案确实是药物治疗结合认知行为疗法。
叶家辉还说了(他的话真的好多),双相情感障碍又被称为天才病,他也说得对。
搜索“躁郁症名人”,维基百科可以拉出绕电脑好几圈的名单。看几个大家都熟的吧:
《乱世佳人》的主角费雯丽超级巨星玛利亚 · 凯莉奥斯卡最佳女演员奖获得者凯瑟琳·泽塔-琼斯小红莓乐队主唱桃乐丝画家梵高政治家丘吉尔另外说一句,叶家辉的种种行径都是冲着姬教授来的,他们之间的渊源应该很快就会揭晓了,好期待!
第十六集张海宇一露脸,请原谅我不厚道的笑了,“青岛大姨”确实太深入人心了。
随着剧情推进,我实实在在的被小莫这个角色打动了,先给张海宇的演技点个赞。
贺顿对小莫的这次咨询很精彩。共情、引导提问、正向鼓励、坚定信念都非常到位。
贺顿给小莫布置了家庭作业,让他记录自己拒绝别人后的后果,看看是不是和自己先前的预期一样。这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常用练习,通过记录练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我们的认知扭曲。
小莫冒着大雨,浑身湿透也要去给同事买咖啡;同事去喝酒,工作全都被他一力承担;同事聚会去错了包间也不敢打电话问,第二天为了照顾同事的情绪还要撒谎说自己临时有事……但即便这样,小莫依然交不到真心朋友,他只是同事眼中的“工具人”。
小莫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是指一味地讨好他人而忽视自己感受的人格,是一种潜在的不健康行为模式,它不属于心理学中的人格障碍分类。
讨好型人格的人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上,他们随时要和别人保持高度一致,在别人眼中是随和、善良和乐于助人的典范。但是讨好型人格很难为自己的权益主张,他们的讨好模式会导致有害的自我牺牲和自我忽视。
讨好型人格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很难说“不”。
2.很在意别人的想法。
3.有人生你的气你会很难受。
4.要表现得和周围的人一样。
5.需要为别人的感受负责。
6.拒绝别人时会内疚。
7.拒绝别人,你会害怕别人认为自己刻薄或自私。
8.对于不喜欢和不想做的事情,你都会应承下来。
9.低自尊。
10.需要别人的赞美才能让自己有信心。
11.你希望别人都喜欢自己,觉得为别人多做事会赢得认可。
12.总是在道歉。
13.无法承认自己已经受到了伤害。
14.尽一切可能避免冲突。
15.即使不是你的错但还是会把责任揽到自己肩上。
16.空闲时间都拿来做答应别人的事了。
17.为别人做事,忽略了自己的真实需求。
18.假装同意别人,即使自己持反对意见。
为什么我们已经如此迎合他人了,而别人却不待见讨好型呢?
原因很简单,讨好型们总是跟随别人的需求,他们对自己我的评价体系来源于外部世界,所以,讨好型们根本无法展示自己的独特个性和魅力。
人性都慕强,讨好型们不敢发表意见,不敢拒绝,总是给人弱弱的感觉。
讨好型就好像一部中央空调,对所有人都很好,人们无法在他们那里感受到自己的独特性。
如果想要更进一步了解讨好型人格以及解决办法,大家可以移步我的另一篇回答,我把链接放在了文末。
在这一集中,还提到了一位人物——欧文.亚隆。他是斯塔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是国际精神医学大师。他的代表作有《团体心理治疗》、《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日渐亲近》等等。这些书基本都是心理咨询师的案头读物。
最近我正在重看《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里面的一句我很喜欢的话送给大家。
“病人和心理治疗师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不管是谁都会经历人生中的死亡,孤独等一切黑暗的东西,心理治疗师也不能避免,两者之间更像是旅途中的伴侣。”
第十七集贺顿和姬教授的谈话中提到“线索回忆训练可以帮助双相情感障碍修复记忆”。
事实上,很多心理学专家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研究,并取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
患有双相情感障碍的患者在执行功能和记忆方面的认知缺陷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证实。
慕尼黑大学和伦敦国王学院精神病学研究所2019年10月发表在期刊《大脑与行为》上的一篇论文——《双相情感障碍记忆特异性降低的治疗;计算机记忆特异性训练的个案研究》就是针对双相情感障碍记忆训练的个案研究。[13]
这项记忆训练持续一个月的时间,包括11个特异训练。被试通过测试者提供的提示词,进入线索式的相关的回忆中,并且记录提交。比如提示词是“感恩”,被试就需要回忆有关感恩的事件细节,什么时候,哪些人,什么事,当时说了什么,有什么感受等等。
被试还被要求回忆前一天和当天的所有经历的事件,包括“它发生在哪里?什么时候发生?花了多长时间?还有谁在那里?你能看到、听到、闻到或尝到什么?那是什么样的一天?”
训练结果显示,被试在经过一个月记忆训练以后,记忆方面和执行功能方面的认知能力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另外一项研究显示,推理训练对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也有很显著的提升。推理训练主要集中在一些问答游戏上,比如识别地图上的位置,解决基本的数学问题,或者回答有关流行文化的问题。
希望这些非药物的方法能够更多的被心理咨询师掌握,让更多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从中受益。
不得不说,《女心理师》幕后团队真是强大,不经意的一句话都说得如此有理有据,真是既专业又精彩。
我还注意到这一集中,有一段对汤莉莉工作状态的展示,这一片段集中展示了汤莉莉的高情商。作为刚到公司任职的汤莉莉,安排起工作来有条不紊,沉稳笃定;对于见过一面的同事就能准确的叫出对方姓名,让对方感到被尊重和重视;对于同事工作上的失误,先是直接提出,再表示这次我帮你做,下次请注意,这样做既解决了问题,又让同事对她好感倍增。
这一系列行云流水的操作,太值得我们学习了。
贺顿和钱开逸两个憨憨拍照的一段,看得我笑掉面膜,太喜欢他们俩甜甜的爱情戏了。
当钱开逸把星星罐推给贺顿的时候,贺顿的心也好像被重新粘合了一样,钱开逸真的太暖了。
这一集中,贺顿对听众说的几句话很棒:
“并不是父母健全的家庭才可以培养出非常有爱的孩子,只要你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关心和陪伴,孩子依旧可以健康快乐成长。”
“多在意自己的感受才是爱自己的真正体现”
“在心理学领域中,原生家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最近几年,这个概念备受李寒空关注,原生家庭对每个人的影响确实很深远,但并不是一锤定音”
“在认知行为学派当中,一般会认为,儿童对于外部世界所形成的认知解释,可能会影响他们有关自我价值的核心信念。”
第十八集这一集中,小莫再一次来到贺顿的咨询室。小莫很沮丧,也很绝望,不再相信贺顿提供的建议。贺顿引导小莫回忆童年经历,找到小莫讨好行为模式背后的根源——校园霸凌,以及遭遇校园霸凌后父母的处理方式。
校园霸凌一直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成因之一。无数研究都证实了这一点,曾遭遇欺凌的青少年会出现各种问题:[14]
健康问题:身体上的伤害最明显的是因为欺凌直接导致的。还有一些躯马云赵薇体化症状可能会持续很多年,比如睡眠障碍、头痛、背痛、肠胃不适、暴食导致超重等等。
心理问题:遭遇欺凌的青少年更容易患上各种心理疾病。包括抑郁障碍、焦虑障碍、强迫症、双相情感障碍等等。
社会问题:被霸凌的青少年会出现社交退缩,导致人际关系问题。还有一部分人将这种伤害外化,变得更加易怒,具有攻击性,冲动行为增加。
小莫的父母在他遭遇霸凌以后的态度是敷衍、冷漠和回避,这给小莫带来了二次伤害。
那么父母应该如何正确处理校园霸凌事件呢?
敏锐的发现异常:很多孩子因为羞愧或被威胁都选择不告诉家长自己被欺负的事实。这时候就需要家长通过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来发现问题。比如,孩子经常无缘无故的头痛、背痛、肚子痛,刻意逃学,在学校吃不饱,不愿意在学校上厕所,睡眠模式改变,经常做噩梦等等都是孩子可能遭受欺负的线索。
耐心倾听,坚决支持:很多家长在听到孩子被欺负的消以后都会说“忍一忍就过去了”“苍蝇不叮无缝蛋,肯定你也有不对的地方”“小孩子打打闹闹很正常,你不要理他们。”这些态度是极其错误的,给孩子带来的伤害是巨大而深远的。
当孩子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应该耐心倾听,引导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并表达理解他们的感受。最后可以听听他想怎样解决问题,并给出自己的意见。你一定要给孩子传达,无论如何我都和你在一起,我是你最坚实的后盾,我支持你。
解决问题:环太平洋中国机甲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办法自己解决问题,根据具体情况,你可以选择和老师沟通,找学校领导,直接找欺负人的同学,有必要的话也可以找对方家长沟通。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家长一定要让孩子象神看到你为此做出的行动,一定要教会孩子对校园霸凌勇敢说“不”。孔子曾经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圣人尚且如此,我们普通人又何必容忍呢?总之,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也不必忍让。这是家长们一定要教导孩子的道理。
小莫总是习惯性用食指不断扣自己的大拇指,这其实是一个内心焦虑紧张的防御动作。
当你的孩子出现一些微小工作时,家长应该引起重视,有可能是孩子内心焦虑的体现,这时,强制性打断或命令他不要这样做是没有用的,只有找到焦虑的根源,并解决它,才能阻止这些行为继续发生。
这些小动作包括:频繁眨眼、啃咬指甲、咬铅笔、吃橡皮、频繁抠手指、用头撞墙、拔自己的毛发、频繁挖鼻孔等等。
这些小动作都是孩子为了缓解内心的紧张焦虑而下意识的行为,希望家长能够引起重视。
贺顿的心理创伤究竟是什么?叶家辉为什么要报复姬教授?叶家辉想利用小莫做什么?汤莉莉为什么要向贺顿隐瞒自己的感情?
期待接下来这些疑团被一一解开。
第十九集莫宇在咨询中对贺顿情绪爆发,事后又立刻道歉。贺顿安慰他“没事,在这里你可以释放你所有情绪。”
这句话是咨询师在咨询中常常会用到的语言,会让来访者感到完全被接纳,产生安全感,也会更加信任咨询师,同时也起到引导来访者表达真实情绪的效果。来访者在咨询中的任何情绪咨询师都会关注到,失控的情绪点往往是咨询的突破口。
莫宇在受到贺顿的鼓励之后,情绪激动地提出了很多问题:
“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是他们欺负我,他们排挤我,我只不过反抗了一次,但是我还是感觉好像自己做错了什么一样。”
“为什么我会这么内疚?他们灌我,笑我,骂我,我都没有这么难过。”
“可是为什么我只是说出了我的心里话,我就这么难过,我就这么怂?”
“我是不是活该被排挤,活该被孤立。”
他问贺顿,更是问自己。
贺顿引导莫宇回溯自己的童年经历,让他在记忆中看见那个受伤的小朋友。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更勇敢的人,你想去保护别人,那首先你要做到的,是要保护好你自己。”
在贺顿的引导下,成年莫宇和小莫宇见面了,大莫宇对小莫宇的每一个困惑都一一解答,他也对那个受伤的小男孩真诚地表达了爱意,最后,他紧紧地拥抱他。
有时候,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去爱自己的时候,就可以尝试这样的方法。
美国心理学家露易丝.海在她的著作《生命的重建》[15]中也提供了类似的方法,她把这个练习称为“视觉化”练习:
现在,把你自己想象成5岁的孩子,在头脑中呈现出这个孩子(五岁的自己)的形象。看着这个孩子的眼睛。看到他眼中的渴望,意识到他只想向你要一件东西——爱。伸出你的双臂拥抱这个孩子。用爱和温柔抱紧他。告诉他你有多爱他,你对他多么在意。尊重这个孩子的所有方面,如果他在学习过程中犯了错误,对他说“没关系。”向他保证不管怎样你都会在那里陪伴他。现在让那个小孩变得越来越小,直到他小得能放进你的心里。把他放在你的心里,这样每当你向下看的时候,你都能看到他的笑脸正看着你,你能够给他无尽的爱。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练习,但却可以抚慰我们的内心。
钱开逸根据贺顿的种种表现,怀疑她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
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这种障碍:
不是每个经历过创伤性事件的人都会患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在创伤性事件之后,有强烈的焦虑、悲伤或压力感是正常的,有些人甚至会经历噩梦,对事件的反复回忆,或者出现睡眠问题,虽然这些都是 PTSD 的特征,但症状会随着时间推移慢慢消失。
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中国诊断标准是由中华精神科学会于2000年颁布的《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诊断标准中,2008年7月由卫生部修改了病程。其诊断标准如下:[16]
主要表现:创伤后应激障碍是由异乎寻常的威胁性或灾难性心理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主要表现为:1.反复发生闯入性的创伤性体验重现(病理性重现)、梦境,或因面临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境遇,而感到痛苦和不由自主地反复回想;2.持续的警觉性增高;3.持续的回避;4.对创伤性经历的选择性遗忘;5.对未来失去信心。少数病人可有人格改变或有神经症病史等附加因素,从而降低了对应激源的应对能力或加重疾病过程。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在遭受创伤后数日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症状标准:1.遭受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异乎寻常的创伤性事件或处境(如天灾人祸);2.反复重现创伤性体验(病理性重现),并至少有下列1项:不由自主地回想受打击的经历;反复出现有创伤性内容的恶梦;反复发生错觉、幻觉;反复发生触景生情的精神痛苦,如目睹死者遗物、旧地重游,或周年日等情况下会感到异常痛苦和产生明显的生理反应,如心悸、出汗、面色苍白等;3.持续的警觉性增高,至少有下列1项: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易激惹;集中注意困难;过分地担惊受怕;对与刺激相似或有关的情境的回避,至少有下列2项:极力不想有关创伤性经历的人与事;避免参加能引起痛苦回忆的活动,或避免到会引起痛苦回忆的地方;不愿与人交往、对亲人变得冷淡;兴趣爱好范围变窄,但对与创伤经历无关的某些活动仍有兴趣;选择性遗忘;对未来失去希望和信心。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病程标准精神障碍延迟发生(即在遭受创伤后数日至数月后,罕见延迟半年以上才发生),符合症状标准至少已1个月(2008年6月修订此条)。排除标准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其他应激障碍、神经症、躯体形式障碍等。上述三个诊断标准,是基本接轨的。必须注意,创伤后应激障碍诊断不宜过宽。必须有证据表明其发生在极严重的创伤性事件后的6个月内,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或者没有其他适宜诊断(如焦虑症、强迫症,或抑郁症等)可供选择,但事件与起病的间隔超过6个月,症状表现典型,亦可诊断。目前针对 PTSD的治疗主要是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在心理治疗中,认知行为疗法和暴露疗法都被广泛使用。[17]
本集中,贺顿的一句话很有力量“你并不是孤单一个人,你可以改变你自己!”
这一集也很甜,钱开逸的种种温暖,带着疗愈的力量,贺顿都感受到了。
第二十集詹璐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头发凌乱,面色无光,眼神涣散。张瑶准确地演绎了一位备受压力困扰的二胎母亲形象。
这位母亲产生了可怕的想法——想要伤害自己新生的孩子,于是她来到了贺顿的心理咨询室。贺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一个量表初步推断出詹璐应该是患上了“产后抑郁症”。
贺顿给詹璐使用的量表叫《爱丁堡产后抑郁自评量表》,我将这个量表放在这里,有需要的新手妈妈可以做做看。
这个表包括10项内容,根据症状的严重度, 每项内容分4级评分(0 ,1 ,2 ,3分),于产后6 周进行,完成量表评定约需5min。10个项目分值的总和为总分。总分在12~13者可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性疾病。总分相加≥13分者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只作为一个参考)请选择一个最能反映你过去七天感受的答案。在过去的七天内:1、我能看到事物有趣的一面,并笑的开心 2、我欣然期待未来的一切A、同以前一样 A、同以前一样B、没有以前那么多 B、没有以前那么多C、肯定比以前少 C、肯定比以前少D、完全不能 D、完全不能3、当事情出错时,我会不必要地责备自己 4、我无缘无故感到焦虑和担心A、没有这样 A、一点也没有B、不经常这样 B、极少这样C、有时会这样 C、有时候这样D、大部分时候会这样 D、经常这样5、我无缘无故感到害怕和惊慌 6、很多事情冲着我来,使我透不过气A、一点也没有 A、我一直像平时那样应付得好B、不经常这样 B、大部分时候我都能像平时那样应付得好C、有时候这样 C、有时候我不能像平时那样应付得好D、相当多时候这样 D、大多数时候我都不能应付7、我很不开心,以至失眠 8、我感到难过和悲伤A、一点也没有 A、一点也没有B、不经常这样 B、不经常这样C、有时候这样 C、相当时候这样D、大部分时间这样 D、大部分时候这样9、我不开心到哭 10、我想过要伤害自己A、一点也没有 A、没有这样B、不经常这样 B、很少这样C、有时候这样 C、有时候这样D、大部分时间这样 D、相当多时候这样测试计分说明:A个,B个,C个,D个; A计0分,B计1分,C计2分,D计3分你测出的分数:EPDS测查评分解释:得分范围0~30 分,9~13分作为诊断标准总分相加≥13分可诊断为产后抑郁症若≥13分,建议及时进行综合干预贺顿说:“产后抑郁很常见,只不过以前很少被人重视,在我们国内每年会有一千五百万新手妈妈,那其中有百分之六十到八十期间在产期或者产后都有不同程度的抑郁情绪,只有接近百分之二十会发展到产后抑郁症。”
产后抑郁症的症状和体征包括:[18]
情绪低落或严重的情绪波动过度哭泣难以与宝宝建立亲密关系远离家人和朋友食欲不振或比平时吃得多无法入睡(失眠)或睡得太多疲劳过度的疲劳或丧失能量对过去喜欢的活动失去兴趣和乐趣强烈的易怒和愤怒害怕自己不是一个好母亲绝望一无是处的感觉,羞耻,内疚或不足思维清晰、注意力集中或做决定的能力下降焦躁不安严重焦虑和惊恐发作伤害自己或孩子的想法反复出现的死亡或自杀念头产后抑郁症并不是由单一原因造成的。贺顿也提到了这一点“产后抑郁跟体内的激素水平变化,还有产后生活的巨大改变,给你带来的应激反应都是有关系的。”
分娩后,体内激素(雌激素和黄体酮)的急剧下降可能会导致产后抑郁症。甲状腺分泌的其他激素也可能会急剧下降,这会让人感到疲倦、无精打采和沮丧。
睡眠不足,新生儿的到来造成日常事务增多,对照顾新生儿感到焦虑,觉得自己不再有吸引力,挣扎于自我认同感中,觉得自己失去了对生活的控制,丈夫或家人的忽视等都是造成产后抑郁的原因。
另外,贺顿和钱开逸在广播中还提到了两个关于产后抑郁的问题:
“二胎孕妇抑郁症的发病率更高,因为她们会面临比一胎更多的压力,家庭结构产生变化,不光要面临对新生儿的照顾,还要照顾另一个孩子。”
“不是只有新手妈妈才会患上产后抑郁,新手爸爸也有一定的几率患上产后抑郁。”
对产后抑郁的治疗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而外,家人的理解、陪伴和爱也至关重要。
叶家辉让莫宇服用的药物叫“盐酸氟西汀片分散片”又名“百忧解”。氟西汀是一种抗抑郁药物,被称为 SSRI (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它通常用于治疗抑郁症,有时也用于强迫症和暴食症。百忧解的副作用包括恶心、头痛和失眠。[19]
莫宇的症状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医学诊断,就他目前的表现来说,并没有给他造成社会功能受损。叶家辉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就让莫宇服用抗抑郁药一定是不怀好意的。
叶家辉还直接告诉莫宇,贺顿治不好他。可实际上,贺顿对莫宇的心理咨询已经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是不可能这样否定心理咨询的效果的。
结合本集最后的剧情,叶家辉很有可能就是姬教授曾经爱人的儿子。叶家辉对莫宇做的这一切也是冲着姬教授来的。
今天的专业知识比较多,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二十一集莫宇的情绪出现巨大波动,可能开始产生幻听,也表现出很强烈的攻击性。
贺顿说过:“受到伤害的个体在未来可能表现出社交攻击行为或社交退缩行为,或者不表现为任何行为,只是在心理上影响个体的情绪和感受。”
这可能是莫宇反常行为背后的原因之一。
但叶家辉一直对他进行心理暗示以及给他提供百忧解是造成莫宇目前状态的主要原因。
百忧解(氟西汀)是一种抗抑郁药物,被称为 SSRI (选择性5-羟色胺再吸收抑制剂),通过调节神经递质的平衡来达到效果。它确实存在一些副作用,比如头痛、恶心、肠胃不适、震颤、失眠等,但这些副作用通常会在服药后4-6周消失。
贺顿对患有产后抑郁的詹璐做的这一次咨询效果非常显著。
她首先引导詹璐回忆自己的经历,并总结有哪些原因令自己沮丧和痛苦。
家人对她缺乏关爱,自我认同感降低,夫妻关系的变化,婆媳之间的矛盾,职场上的压力都是詹璐患上产后抑郁的潜在因素。
在咨询过程中,贺顿对詹璐说:“人在抑郁的时候,往往会看不到身边的温暖,甚至误解实际发生的情况。”
这句话说的就是抑郁患者的认知扭曲。
认知疗法的创立者阿伦·t·贝克(Aaron Temkin Beck)认为,对现实的负面看法,是导致情绪障碍症状和感受不到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
负面的思维模式会加强负面的情绪和思想。然后这些扭曲的想法会造成对世界总体的负面看法,造成抑郁或焦虑的精神状态。
比如詹璐的婆婆怕她太累,于是帮她抱孩子,而在詹璐的扭曲认知里,她会认为是婆婆嫌弃她抱不好孩子。
接着贺顿帮助詹璐一起回溯自己的生命线。审视过去的自己,找到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就可以找到未来前进的方向。人一旦有了方向,就自然有了坚定地走下去的力量。
在贺顿的帮助下,詹璐找到了这种力量。
詹璐抱着孩子,面向阳光微笑的样子真的很美。
第二十二集椰子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姑娘,她活泼、聪明、懂事。但这样的小可爱因为弟弟的降生也产生了许多困扰。
她觉得自己的爱被弟弟分走了一大半,所有人都在保护弟弟,还要求她也要让着弟弟,保护弟弟。她开始讨厌弟弟,但善良的她内心又爱着弟弟,于是她开始否定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坏姐姐。
在二胎家庭中,这是很容易出现的情况。当家庭新成员降临的时候,千万不要忽视另外的家庭成员的感受,尤其是未成年的姐姐或哥哥。
你可以尝试以下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在新生儿降生之前就和大孩子谈谈弟弟妹妹的到来,可以让他摸摸母亲的肚子,父母也可以告诉他生命是怎样孕育成长的,增加他在这个过程中的参与感。可以帮小婴儿给哥哥姐姐送一件礼物,比如一件上面写着哥哥姐姐的衣服。带着大孩子看一些关于兄弟姐妹的绘本或图书。不要因为小婴儿而忽视大孩子的任何需求。让大孩子也参与照顾婴儿。经常向你的大孩子表达爱意。每隔一段时间,就单独带着大孩子去游乐场或者看电影。钱开逸的父母早逝,他并没有很完美的原生家庭,但他依然正直、善良、勇敢、阳光。这得益于他自身的努力成长,更得益于他父亲对他的身教。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深远的,钱开逸爸爸身上的闪光点像一粒粒种子,深种在小开逸的心中。随着他慢慢长大,这些种子开始抽枝发芽,最后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无论你现在的角色是爸爸或妈妈,都请先做最好的自己。
2021.12.4更新
第二十三集贺顿妈妈替贺顿去找温良做心理咨询,从咨询的过程可以看出,贺顿母女俩是深度共情的,或者说贺顿妈妈也在经历贺顿所经历的痛苦。
温良根据贺顿妈妈的讲述,初步诊断也是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这和钱开逸的推断是一致的。
我已经把PTSD的诊断标准放在了第十九集的解读中。在这一集中,关于PTSD出现了几个心理学专业词汇:创伤事件再体验、高唤醒、回避。
创伤事件再体验:PTSD的核心症状是一遍一遍的再经历创伤事论文提纲件的情境。不必要的创伤性记忆侵入甚至取代了现在正在发生的事情。[20]
这些体验以不同的形式发生:
经常出现有关于创伤性事件的不安想法或记忆。经常做噩梦。对创伤事件的提醒做出身体上的反应(例如,感觉心跳加速,或者开始出汗)。当想起创伤性事件时有强烈的痛苦感觉。有创伤性事件再次发生的感觉,有时被称为闪回。贺顿经常梦见弟弟落水的场景,看见水就心跳加速等表现就是创伤事件再体验的典型症状。
高唤醒:又叫过度觉醒,是指每当想到创伤性事件时,不正常地出现的高度焦虑状态。即使威胁不再存在,患者的身体也会作出反应。[21]
PTSD患者调节应激反应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的神经通路变得过度敏感时,就会引起过度兴奋。当面对特定的感官刺激时,HPA 轴会反应过度,引发过量的肾上腺素分泌,进而刺激大脑的恐惧中心。
贺顿的过度觉醒在剧中表现为,钱开逸叫了一声“俊俊”,贺顿就感到异常焦虑,哭泣不止。
回避:回避是PTSD的另一个核心症状,回避行为是一个人用来逃避困难,痛苦,或不舒服的情况和感觉的行动总称。[22]
回避行为通常表现为:
避开那些让人想起创伤的人,甚至是所爱的人。脱离现实的感觉。拒绝参加与创伤有关的活动。身体感觉不到疼痛。回避创伤带来的记忆。关闭情感。贺顿避开一切有水的地方,这是典型的回避行为。
温良和贺顿妈妈讨论治疗方案的时候,提到了暴露疗法。
这是一种治疗PTSD的行为疗法,它可以有效地解决PTSD的焦虑症状,对其他的焦虑症也有很好的疗效。[23]
暴露疗法的常见方法包括,体内暴露、成像暴露、间歇性暴露和长时间暴露。随着科技的进步,一些治疗师开始使用虚拟现实技术来帮助人们面对他们最害怕的事情。
温良就是贺顿的心理督导,她的咨询经验和专业水平应该是非常优秀的。
可能是人物设定或演员的原因,我总感觉温良在咨询过程中太过于冷静,这种过分冷静的态度虽然可以体现专业度,但未免少了一些温度。
文昌街简直就是神仙社区啊,烟火气、热闹、温暖、很像我们小时候的邻里关系。
第二十四集贺顿对妈妈“装死”现场的一通分析,再一次体现出她超常的观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姬教授判断贺顿妈妈的数次“装死”行为是一种对死亡的过度关注。
对死亡的过度关注,也可以理解为“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是焦虑症的一种亚型,是对自己的死亡或者死亡过程的恐惧。死亡焦虑和PTSD、惊恐发作、疑病症有很高的共病率。[24]
当一个人认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时候,他可能会感到极度焦虑和恐惧。他们焦虑的核心是害怕和至亲至爱永远分离。
Irvin D.Yalom在他的著作《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25]中对这种现象有非常精彩的阐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生命在一呼一吸之间延续,也在一呼一吸之间流逝。”
______Irvin D.Yalom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温良对贺顿小时候那段失明的经历进行了判断——转换障碍。
贺顿的失明和剧烈的情绪波动有关,当人在遇到巨大精神冲击的时候,有可能会出现视觉功能障碍,也有的人会出现不能讲话,听不见或瘫痪的症状。
当人的精神遭受重大冲击时,会产生巨大的情绪反应,当情绪不能获得正常的释放时,大脑就会借助各种躯体障碍来消除或减轻这种反应。
相信贺顿一定能在所爱的人们陪伴之下,走出创伤,真正感受到太阳的温暖。
第二十五集叶家辉又到姬教授家里蹭吃蹭喝,他们在席间聊到一个话题“从心理学和神经学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会得到不同的答案。”可能这句话对没有接触过心理学或神经学的朋友来说有点抽象。我举一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
对于抑郁症的成因这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从神经学这个角度去分析,会得到以下结论:[26][27][28]
大脑的神经递质水平异常,尤其是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异常。神经内分泌失调,抑郁症患者被观察到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的一些异常男生皮肤,最明显的是皮质醇高分泌的微妙迹象。此外,其他内分泌系统,比如加压素、催产素和褪黑素的分泌失调也和抑郁相关。抑郁症还和免疫系统的异常相关,特别是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的增加(如 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 或白细胞介素6)。从解剖学的角度来看,抑郁症与边缘-皮质-纹状体-苍白球-丘脑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该通路包括前额脑区底部、前扣带皮质、基底神经节、海马、海马旁和杏仁核。同一个问题,从心理学角度去分析,又会得出以下不同的结论:[29]
生活中的压力事件,比如亲人离去、失恋、离婚、事业、负债等等。认知上的扭曲,比如从很小的事情就联想到灾难性的后果,总是关注负面情绪,否定自己等等都和抑郁症高度相关。儿童时期的创伤经历,比如被父母虐待、遭遇性侵、遭到霸凌、父母控制欲太强、长期被父母忽视等等。完美主义,总是对自己很挑剔,无法享受到成就感,永远在追求无法达到的目标。习得性无助,在这种心理状态中人们即使有可能摆脱痛苦,也不会去努力。孤独带来的情绪不适使我们感到悲伤,悲伤消耗我们的能量,减缓所有身体系统的运作。相伴是人类所有困难的强大缓冲器,据说孤独对健康的不利影响甚至超过吸烟。你看,面对同样一个问题,从神经学和心理学两个不同的维度去分析,就会得出以上两种完全不同的答案。但这些答案之间并不是毫无联系,比如压力导致皮质醇增加,扭曲的认知又导致神经递质水平异常,看似不同的答案背后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连接。所以,多元的看待问题,才容易更加接近真相。
在这一集中,叶家辉向贺顿表白遭到拒绝,当贺顿说出“我有喜欢的人了,对不起。”真是把我甜到了。
第二十六集在这一集中,出现了新的案例。
李薇因为遭受到强暴,内心极其痛苦,她找到贺顿,希望得到帮助。
李薇刚开始有所顾虑,不愿意敞开心扉,在贺顿的共情引导下,才慢慢吐露实情。“在这个房间里,没有人能伤害到你,让我们一起面对,好吗?”这句话首先给了李薇安全感,然后表达了共情,“我们一起”是很有力量的语言。
李薇内心最痛苦的是觉得自己很脏,当遭遇强暴的时候,她对自己没有反抗感到不能理解,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贺顿给她解释了人在遭遇巨大恐惧时的“木僵反应”。
“面对压力时的木僵反应是因为恐惧让大脑负责理性的思维僵住了。”
“木僵反应”又称为“冻结反应”。当我们的身体感知到的威胁就会做出的反应是战斗、逃跑或者冷冻。它是无意识的,这些反应会产生一些生理变化:[30]
战斗:采取防御或攻击的状态,以消除危险。
逃跑:准备快速逃离危险。
冻结:无法战斗也无法逃离,身体变得不能移动,也可以理解为“装死”。
所以,李薇在遭受突然出现的强暴时,由于卫生间的门已经被堵死,她无法“逃跑”,对方的力量又比她大得多,她也无法“战斗”,所以她的潜意识选择了“冷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冻结反应是无意识的,当我们做出冻结反应时,我们的原始大脑接管了我们的身体。我们认为,只要“装死”,“捕食者”就不再对我们感兴趣,就会走开。
当李薇明白了这一点后,对自己的指责就不会再那么严苛了。
在这一集中,詹璐找到了工作,笑容又重回她的脸上。贺顿建议她记录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并找到其中的连接。
表达性写作对情感和身体健康的好处最早是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詹姆斯 · w · 彭尼贝克提出的。从那时起,许多研究发现[31],通过写日记对抑郁症和焦虑症的症状有很大的缓解。
记录自己的情绪变化,可以帮助你更好的觉察情绪,不再深陷其中。
记录自己的行为变化,可以看到自己症状一点点好转,增强自己治愈的信心。
记录下自己的优势或值得感恩的事件可以大大增加我们的积极情绪,积极情绪的增加自然就削弱了消极情绪的产生。
所以,小伙伴们,拿起笔,记录下生活的点滴吧。
叶家辉怒揍渣男这个行为还是看得比较解气的,我总觉得叶家辉最后一定会和自己和解的。
第二十七集钱开逸因为小淼的离开而情绪低落,独自坐在夜宵摊喝啤酒,这时贺顿出现了,坐在他的对面帮他打开心结。
钱开逸一直对小淼离开时说的那句“你就是借工作谈感情,借感情谈工作,你永远分不清!”而感到困惑和自责。
“其实我来这个节目,也是因为你。”这句话帮钱开逸解开了这个困惑。很多时候人和事本来就没有办法完全分离开来看待的,我们因为事件而和人产生关系,又因为关系发展出新的事件,如果关系和事件都是良性的,那就不应该被谴责。
接着,贺顿又用一句“人生很长,这一站还有很多人陪着你,包括我。”来表达了对钱开逸的坚定支持。
他俩给我们展示了一段美好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相互理解,彼此支撑。
另外,“小花衬衫”这个昵称真的充满了爱意,又一次被甜蜜暴击。
“你有没有见过这样一种女孩,她们从小到大就是乖乖女,在父母的安排下,按部就班的升学、工作、恋爱、结婚,甚至是可以预见的怀孕生子。她们这类人好像完全没有欲望,也没有心机可言,家里条件不错,甚至可以说是很好,以至于从来都不需要为钱而担心,更不用着急往上爬。可能她们真正需要担心的,就是手里这杯奶茶,到底要加几分甜度而已。她们总是很天真,就好像从小到大,一次都没有遭到过社会的毒打。你说,一个女孩得有多幸运,才能成长成像她们这样啊。”
李薇的这一长段叙述,向我们描绘了这个社会对一个好女孩的单一标准,为接下来的剧情埋下伏笔。
贺顿让李薇把自己不符合“标准”的特征写在卡片上,李薇写下“欲望”“轻浮”“我不完美”。
“欲望”是每个人都有的。
“轻浮”是李薇自己给自己贴上的不合理标签。
“我不完美”这个世界有完美的人吗?
当这些卡片被付之一炬时,李薇心中对自己“不标准”的指责也渐渐淡化。
这一段明确表达了一个观点:越是文明的社会,看待事物就越应该多元,没有统一标准,没有唯一正确的答案,有的是包容每一个人的不同。
第二十八集先科普一个概念,“神经心理学”。
神经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它关注的是一个人的认知和行为如何与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其他部分相关。心理学这个分支的专业人士经常关注大脑的损伤或疾病如何影响认知和行为功能。[32]
叶家辉在课堂上讲述的这个概念就是将神经学和心理学两门不同的学科中相互关联的部分进行研究。这也呼应了在二十六集中和姬教授探讨的问题。
这一集中还提到一个名词,“不完美受害者”。
这个词语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遭遇了性侵的女性。当一名女性被侵犯以后,社会舆论首先不谴责罪犯,而是偏向先去寻找这名女性的“不完美”,比如举止轻浮、喝酒、穿着暴露、过往情史等,好像这些“不完美”成了她被侵犯的理由,也成为了施暴者实施罪行的合理借口。
日本著名的伊藤诗织性侵案就是“不完美受害者”的典型案例:
这是日本首次有女性以公开具名的方式指控权势性侵。2015年春天的一个晚上,在纽约大学读新闻专业的伊藤诗织回到东京,和行业前辈山口敬之约在一家寿司餐厅见面。山口敬之是日本著名记者,曾因给安倍晋三写自传而名声大噪。两年前,伊藤诗织在酒吧打工时与他认识。山口敬之约她谈工作签证的事情,但整个会面过程中,山口只是不断吹嘘自己的成就,伊藤诗织一边附和,一边喝了少许清酒。随后,伊藤诗织感到一阵晕眩,借口去洗手间,却就此晕了过去。醒来后,伊藤发现自己出现在山口敬之酒店的床上,而对方正压在她身上进行性侵。她奋力拒绝,却反而取悦了山口敬之。伊藤诗织相信自己是遭遇了下药迷奸,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和自我保护意识,一直到五天之后,她才鼓起勇气到警局报案。日本法律对于强暴的定义和取证十分落后。伊藤诗织甚至不得不在三名男警员前,和一个真人大小的人偶模拟案发经过。这个恶心的经历让她仿佛遭遇了二次侵犯。尽管伊藤极力配合,但检察方仍管这起发生在私密的室内、没有第三方知情的案件为“黑箱”,并最终撤销了对山口敬之的指控。山口敬之则在电视节目上,对当晚发生的事情给出了另一个版本。他说,所谓的“下药迷奸”是编造的谎言。事实是伊藤诗织酗酒却不胜酒力,他也是别无选择之下才把她带回酒店休。两人你情我愿,并无强迫。这个说法得到了主持人的附和:“我不喜欢喝醉的女性,吐了就更糟了,你处理得很好,如果是我会很厌烦呢!2017年5月,伊藤决定召开记者会讲述性侵遭遇,并在9月提起民事申诉。她随即陷入巨大的舆论漩涡之中。警察劝她:“如果你还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还想在日本做记者,就该放弃。”家人心疼她,对她说:“为什么一定要你来做呢?”一位网友在youtube上阴阳怪气地说:“我们从未听说过性犯罪受害人愿意在电视机前抛头露面,日本人不会在公众面前谈论这种事。”就连同为女性的活动家,都认为她在男人面前喝那么多酒,还失去了记忆,明显就是自己不检点在先。她提出,伊藤对山口和他的家人造成了巨大困扰,山口才是“受到极大伤害的一方”。在更多批评者眼里,她甚至是一个“枕营业”失败的“婊子”,伊藤连同她家人的照片都被公诸网络。此后伊藤的每一次公开露面,都会招来各种冷嘲热讽。因为穿了一件无袖的衣服露出手臂,她会被认为是“荡妇”;因为冲着传媒微笑,就被认为是处心积虑炒作的心机女。伊藤诗织一度被这些声音淹没,并患上抑郁和PTSD,加上事件让她的职业生涯遭遇阻力,她决定离开家人和朋友,前往英国工作。图源:BBC纪录片《日本之耻》BBC把伊藤诗织的故事拍成了纪录片《日本之耻》, 而除了日本,这样的耻辱也发生在世界各地的女孩子身上。
这样的事情在我们身边也比比皆是,甚至范围不只是被侵犯的女性:
公交车上一个女孩被猥亵了,会有人说“年轻女孩字穿那么暴露,明摆着就是勾引人犯罪!”
男子当街殴打女性,有人说“这个女的一定是出轨了,不然不会被打得那么狠!”
孩子在学校被霸凌了,“他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呢?苍蝇不叮无缝的蛋!”
……
美国南方大学心理学教授、 APA 《暴力心理学》杂志的创刊编辑 Sherry Hamby 说: “我认为,促使人们谴责受害者的最大因素是一种叫做公平世界假定的东西。”。“这种观点认为,人们的遭遇是咎由自取。我们非常需要相信,我们都应该得到我们应得的结果和后果。”
韦得纳大学社会工作教授 Barbara Gilin 说,“尽管谴责受害者经常让人想起性侵犯和家庭暴力等犯罪行为,但这种情况却是普遍存在的。谋杀、盗窃、绑架——不管是什么罪行,许多人倾向于默认指责受害者的想法和行为,以此作为面对坏消时的一种防御机制。”
人们总是错误的认为:如果发现了受害者身上的“不完美”,我们就尽力规避掉这些“不完美”,那么我们就不会成为受害者了。
这种错误的认知,让本来就遍体鳞伤的受害者再一次遭受巨大的伤害!
“强奸案的发生,有且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强奸犯!”贺顿的这句话,再一次警醒世人!
我们可能“不完美”,但这绝不是我们受到伤害的理由!
重点是,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完美”的人!
这一集中,有很多李薇在深海中的场景。我的理解是,当社会舆论指责自己的遭遇是因为“不完美”的时候,舆论就像滔天巨浪,将李薇直接拍进深海,万劫不复。
而当贺顿、汤莉莉、叶家辉将矛头直指施暴者,向受害者表达支持的时候,这些正确的声音就是将李薇托出深海,重见阳光的力量。
本集的最后,贺顿在电波里引用科恩的话“万物皆有裂痕,那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希望我们都能用自己的力量把这道裂痕撕得更大一点,让更多的光照进来,驱散黑暗!
第二十九集这一集专业知识不多,但糖真的好多。
不仅是贺顿和钱开逸确定了关系,叶家辉和汤莉莉也隐约出现了一些小苗头。
“桃园三结义”太好笑了,叶家辉在这些温暖的人面前,是可以暂时卸下心中的仇恨,回归阳光的本性的。
钱开逸在电波中说了一段很治愈的话,这段话温暖了电台前的听众,温暖了贺顿,也温暖了我。我现在把它记录在这里,希望也能温暖到你。
“可能此时此刻黑暗无光的境地,就是他们的日常。
当我们身处在黑暗的时候,可能看不清周遭的事物,所以我们的听觉呢,就会不自觉地被调动起来。
或许那些在我们生活之中不被听到的声音就会成为某一种力量,今天,我也想借着这个机会,分享给大家我之前收集的美好。
希望这些声音可以给到和我们一样身处在黑暗的听众朋友们带来一些帮助。”
“鸟儿的低声长鸣,扇动翅膀,周围的一切显得是那么地清明又灵动;
火车的汽笛长鸣呼啸而过,仿佛周围的一切都在倒退,只有我一个人奋力坚定地在前行;
远处的麦田,成熟的小麦被吹弯了腰,声音呼啦啦地响;
还有午后醒来的蝉鸣,一声接着一声,一浪高过一浪。
这种坚毅的生命力,是我对这个夏日最深刻的记忆。
希望那些曾经遭受过痛苦的听众,能够在这些生命当中,得到放松的时刻,促使你可以听到你内心最真实的声音。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事情我们无需向别人去辩解,关于你想对谁倾诉,倾诉什么内容,其实这些都取决于你自己。
作为你的情感聆听人,阿逸想说,只要你需要,我会一直都在!”
第三十集李薇受到所有人的支持,这些支持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将黑暗彻底撕碎,李薇终于追寻到了她的阳光。
贺顿曾经听姬教授讲座的时候,姬教授提到了绘画疗法。
绘画疗法又叫艺术治疗,指得是用艺术的方法来治疗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艺术疗法是一种植根于创造性表达可以促进康复和精神健康这一理念的技术。[33]
艺术疗法不只有绘画一种形式,还包括,舞蹈疗法、戏剧治疗、表达疗法、音乐疗法、写作疗法等。
艺术治疗的目标是利用创造性的过程来帮助人们探索自我表达,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找到新的方法来获得个人的洞察力和发展新的应对技巧。
用对艺术的创造或欣赏来帮助人们探索情感,发展自我意识,应付压力,提高自尊,增强社会技能。
当来访者创作艺术品时,他们会分析自己创作了什么,以及这些作品给他们带来的感受。通过探索自己的艺术,可以寻找可能影响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的主题和冲突。
在很多情况下,艺术治疗会与其他心理治疗技术结合使用,如团体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
姬教授和贺顿讨论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论文时,提到了“元认知疗法”。
什么叫“元认知”呢?
元认知是一种对自身思维过程的认识和对其背后模式的理解。这个术语来源于词根 meta,意思是“超越”,或者“在顶端”。元认知可以采极速骑行取多种形式,比如反思自己的思维方式,知道何时以及如何使用特定的策略来解决问题。元认知一般由两个组成部分: 认知知识和认知调节。 [34]
简单的说:元认知就是对你自己的思考进行思考。
“元认知疗法”(MCT)是一种致力于修正元认知信念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由阿德里安 · 威尔斯在威尔斯和杰拉尔德 · 马修斯的信处理模型的基础上创建的。[35]
MCT 的目标是首先发现患者对自己的想法和他们的大脑如何工作的信念(称为元认知信念) ,然后向病人展示这些信念如何导致他们的负面思维,最后提供对想法的反应的替代方法,以减轻症状。
在临床实践中,MCT 最常用于治疗焦虑症,如社交焦虑症、广泛性焦虑症(GAD)、健康焦虑症、强迫症焦虑症(OCD)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以及抑郁症。
姬教授被一名女研究生陷害,这一切应该都是叶念棠策划的。
在本集的最后,贺顿提到姚可欣的论文或许是一个突破口。我大胆预测一下,姚可欣的论文也是叶念棠写的,里面的“虚拟人物”患有双相情感障碍,而这个“虚拟人物”就是姬教授曾经的爱人,叶家辉的母亲,姬教授发现了这一点,所以才不让这篇论文通过。
另外,我第一次看见温良就感觉怪怪的,现在看来,她确实有问题。
这一集看得有些压抑,最后用一张甜度超高的剧照来缓缓吧。
第三十一集本集围绕“姚可欣”性侵案展开。
贺顿、钱开逸、汤莉莉兵分几路开始对这桩诬陷进行调查。
钱开逸假扮成康记者,发现姚可欣是有人在背后策划指挥。
汤莉莉冒充女学生,调查出姚可欣四处借款,并借有高额的“校园贷”。
贺顿将几人获取的信整合以后,基本确定这件事情背后有强大的力量在操纵着,而姚可欣只是这盘棋局上的一粒棋子而已。
“校园贷”这个话题可以说是紧贴现实了。
在网上搜索“校园贷”,各种案例比比皆是:
案例一、大学生请同学出面贷款20多万拿去赌球血本无归杭州某大学生谎称家里开船厂,在新加坡有酒店,兼之出手阔绰,是同学眼中的标准的土壕,在取得同学信任后,以做代购生意,向家里证明自己的能力,但缺乏启动资金为名,骗取同学帮他到互联网金融平台贷款,拿到钱后却用于赌球,最终全部输光。案例二、大学生买手机贷3万滚成70多万负债湖北某大学的一名学生,去年10月为了购买苹果6手机及其他消费,申请网上贷款。随后,经过拆东墙补西墙,不断找其他小贷公司贷款还债,其最终欠下多家公司共计70余万元的债务,而原始金额仅为3万元。案例三、河南一大学生以同学名义贷款百万终以命相赎近日,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大二学生小郑是班里的班长,近30名同学协助他“网络刷单”,他则借用同学的名义,先后通过各种网贷平台贷款,总金额超过58万元。接触网络赌球,最终小郑在青岛自杀身亡。校园贷的基本方式:
以1周或2周为借款周期,利15%-25%不等,每日逾期费为借款金额5%-10%不等,利计入本金提前扣除,或者在转账后立即返还,并签订虚高的借款合同或者就同一笔借款签订多份借款合同;如果借款人到期未还,会被收取高额逾期费,在支付手续费后可续期一次;借款人若仍未能偿还,a等人便介绍或要求借款人再借一笔钱来偿还之前的欠款,以此类推,通过借新还旧、转单平账的方式人为地垒高借款人的债务。由于借款人一般是在校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借款人逾期不还款时,a等人利用借款人害怕被家长知道对外负债的心理,频繁通过打电话、发信等方式威胁恐吓借款人还钱,趁机要求借款人借新还旧或转单平账,借款人被迫只能答应。当债务被垒高到一定程度,借款人实在无力偿还时,a等人便会上门向借款人家长追讨,最终实现骗取财物的目的。“校园贷”简直就是洪水猛兽,它让人生刚刚开始,还未踏入社会的大学生们还没开始挣钱就已经债台高筑。这不仅对大学生的个人人生发展是毁灭性的打击,甚至对整个社会都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究其背后原因,有以下几点:
把“有钱”作为人生成功的唯一标准。互相攀比,虚荣心疯长。各种消费陷阱防不胜防。从小缺乏对“钱”的教育,没有形成正确的消费观。超前消费,不计后果。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的以上心态,趁虚而入。希望大家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一定要注重对“金钱观”的树立。让孩子从小就知道“钱”是什么?可以用来干什么?如何获得?如何使用?如何计划?如何储蓄?
也要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钱是工具,不是目标,树立更高的人生目标,不要让“金钱”成为我们奋进的“枷锁”。
也希望国家能加大对“校园贷”的打击力度,让大学成为真正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地方,不要沦为不法分子的捞金池!
期待接下来的剧情揭开姬教授、叶念棠之间的仇恨渊源。
第三十二集剧情进入白热化。
当姚可欣在听证会上当众念出姬教授给傅棠写的信时,姬教授情绪崩溃。
姬教授保护的,叶家辉寻找的,叶念棠和姬教授的仇恨根源,看来都指向一名患有双相情感障碍Ι型的女子——傅棠。
“以你现在的临床经验,根本没有能力驾驭Ι型双相这种难度的案例。”姬教授对姚可欣说。
为什么姬教授会说双相情感障碍Ι型对心理师来说是难度很大的呢?
在第十六集中,介绍了关于双相情感障碍的相关问题。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简称BD),以前被称为躁郁症,是一种情绪障碍,症状表现为抑郁期和情绪异常升高的躁狂期。
BD又分为双相情感障碍还分为双相Ι型、双相II型和循环性心境三种亚型。
双相Ι型障碍表现为完全的躁狂和重度抑郁发作交替进行。
双相II型障碍表现为轻度躁狂和重度抑郁发作交替进行。
循环性心境表现为在一年中会出现四次或以上躁狂和抑郁交替发作。
这里重点说说双相Ι型障碍。[36]
BD患者会经历一段时间的异常强烈的情绪、精力和活动水平的变化,以及不寻常的行为。这些不同的时期被称为“情绪发作期”。
他们所经历的情绪主要是以下三种类型:
躁狂: 在躁狂发作期间,患者可能会感到极度兴奋和高兴,有时甚至异常愤怒或易怒。患者觉得自己有巨大的能量可以燃烧。这段时间至少持续一个星期。轻躁狂: 轻度躁狂发作称为轻躁狂。轻躁狂发作不仅没有躁狂那么极端,而且持续时间也更短——通常只持续几天。抑郁症: 重度抑郁发作是指在至少两周的时间里,你几乎每天都会经历五个或更多的抑郁症状。双相Ι型障碍体现为患者经历过一次或多次的躁狂完全发作,而且每次发作的时间超过一个星期。而且躁狂发作已经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甚至需要住院治疗。
双相Ι型经常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边缘性人格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等混淆。
当治疗者经验不足时,很容易发生误诊。
双相Ι型的躁狂发作需要药物治疗,如情绪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物,有时还需要镇静催眠药物,其中包括苯二氮卓类药物,如氯硝西泮或劳拉西泮。
心理治疗主要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和人际关系疗法。
由于双相障碍Ι型的躁狂发作严重,临床表现复杂,所以姬教授断定凭姚可欣的临床经验是没有能力驾驭如此难度的案例的。
通过姬教授给傅棠的信中片段应该可以推论:姬教授在治疗傅棠的过程中,爱上了她。
这是违反咨询伦理规则的,双重关系在咨询中是被禁止的,它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期待后面的剧情对这一问题有清晰的展现。
第三十三集很多集不见的莫宇又出现了。
他取掉了假眼镜,不再伪装自己,他说一直在用贺顿教他的方法进行自我觉察,他给贺顿道歉并表达了感激,整个人看起来温和又真诚。
在贺顿遭遇舆论攻击的时候,来自来访者的感谢和肯定是对她最温暖有力的支持。
自我察觉是和自己相处的第一步,察觉自己的情绪、察觉自己的感受、感受自己的感受、思考自己的感受,最后察觉自己的真实需求。
当我们洞察了自己内心的真实需求时,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经常进行自我察觉会让我们不再迷茫,不再伪装,不再为了他人而活。
看见现在的莫宇,真替他感到开心,也替贺顿感到开心。
叶家辉终于暴露了。
但贺顿敏锐的察觉到,叶家辉和他们在一起时,在文昌街和街坊阿姨聊天时,陪小朋友玩游戏时展露的笑容都是发自内心的开心。
这和我的看法是一致的。
叶家辉被仇恨暂时蒙蔽了,相信真相大白的时候,他一定会回归真实的自己,不再黑暗阴郁。
钱开逸一直都是美好的存在,他自信、温暖、善良、阳光、热心、勇敢、细腻。
他也遭遇过严重的童年创伤,从小就遭遇火灾,失去父母。但他为什么没有受到童年阴影的影响呢?
除了之前提到的他父亲对他的引导和教育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的父母十分相爱。
“我都记得小时候,我妈每天晚上都要做饭等我爸回来,我爸不管多晚多累回来,都要喝上我妈做的那碗汤,好像不喝就睡不着似的。”
“看来你妈妈的厨艺很厉害啊!”
“我妈的厨艺……但我爸觉得好啊!”
“有的时候我就觉得,我爸娶了我妈是不是这味蕾也发生变化了?”
“那是因为你爸爱你妈,傻瓜。”
这一段贺顿和钱开逸的对话,向我们描绘了一对恩爱夫妻的生活片段。
一个小孩,生活在这样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一定会成长为自信而温暖的人。
即使父母不在了,但他们的爱还会持续地滋养着孩子,照亮孩子的一生。
很多家长都在问“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到底什么样的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爱?”
如果你也在这些问题上感到迷茫,那么就请先经营好夫妻感情,这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和关爱。
第三十四集贺顿在这一集中说了一句话,“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生病的小孩,只是他们不知道怎么和这个小孩和平共处。”
叶家辉心中住着那个被母亲抛下的小孩,所以他一直寻找母亲,不惜伤害别人。
有的人心中住着一个从没有被肯定和认可的小孩,所以他们终其一生都在追寻来之别人的认可。
有的人心中住着一个被欺负被霸凌的小孩,所以他们为了避免再次被欺负,或是唯唯诺诺当个“老好人”,或是虚张声势,变成欺负人的“施暴者”。
还有的人心中住着一个被性侵的小孩,她们觉得自己不干净,不配获得好的伴侣,于是一生情路坎坷,不遇良人。
……
我们总是向外看,向外找寻我们的价值,但寻找半生才发现一无所获。
是时候低下头看向内心了,看看那个生病的小孩,问问他到底需要什么?抱抱他,替他擦去泪水,帮他疗伤,告诉他“这一切都不是你的错,你不必再自我惩罚了。”
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就是和自己相处的开端。
贺顿妈妈又去找温良了,她提到了关于前夫想要复合的事情,也提到了担心贺顿无法接受的问题,最后说到关于她晕倒的问题。
贺顿妈妈晕倒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温良让她回忆晕倒时发生了什么,她回忆起是前夫打电话被贺顿接到的事情。
贺顿妈妈在前面的剧情里已经排除了身体器质性病变,但她为什么还会晕倒呢?
根据当时发生的事件,结合贺顿妈妈总是说自己会视力模糊,我推断,这可能是“血管迷走性晕厥”。
血管迷走性晕厥有时被称为神经心源性晕厥或反射性晕厥。[37]
在我们身体里,有一些特殊的神经控制着心跳速度,它们还可以通过控制血管的宽度来调节血压。这些神经保证大脑的供血供氧。
当我们面临某些触发因素的时候,比如看见血或者针,遭遇强烈的情绪,如极度惊吓或害怕。这些神经就会放宽血管的宽度,使我们血压急速下降,导致昏厥。
贺顿妈妈当时就是遭遇了强烈的情绪引发的血管迷走性昏厥。
这种昏厥通常和身体健康关系不大,最重要的是找到触发点并解决它。
温良问贺顿妈妈当时发生了什么就是在寻找触发贺顿妈妈昏厥的触发点。
神秘的“F”终于露面了。傅棠年龄应该不小了,但仍然是少女的模样。她美丽、率真、博学、热情,总是一身红色长裙。
难怪姬教授对她钟爱一生,叶继成也为她改名叫“叶念棠”。
但傅棠回忆和姬教授的初见并不是在咨询室,说明他们的咨访关系是在认识以后才展开的,这个疑问相信很快就会解开。
贺顿喝醉的样子真是太可爱了。
第三十五集剧集进入尾声,所有之前埋下的悬念都将一一揭晓。
在这一集中,通过傅棠的回忆,让我们看到了年幼的叶家辉和母亲相处的日常。
俩母子在一起有很温馨的场面:妈妈给孩子叠纸飞机,一起玩耍,一起大笑,抱在一起互相表达爱意……
也有令人心疼的场面:因为打碎了八音盒,小叶家辉吓得站在原地一动不动;被妈妈暴怒的情绪吓得浑身激灵;被妈妈关在门外,不停拍打大门,哭喊着妈妈;在雨夜被妈妈推开,撕心裂肺地分离……
看到这些,让人不禁开始心疼小叶家辉遭遇的一切,也开始对他成年以后的性格和行为有了更深的解读和谅解。
童年不良经历(ace)对孩子带来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甚至会影响人的一生。而父母患有精神疾病就是ace的其中一种情况。
如果母亲在怀孕前就患有精神疾病,会增加遗传的风险。
患有精神疾病的父母由于自身行为的异常,很难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模式。
他们会疏于对孩子的照顾,无法察觉孩子的内心需求,甚至因为病情的原因对孩子进行身体虐待和情感虐待。
长期和患有精神疾病的父母生活在一起,孩子会承受巨大的压力,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很多心理和行为上的问题。比如,情绪剧烈波动、注意力无法集中、过分焦虑、攻击性、冷漠、回避、食欲变化、各种不明原因的疼痛、自残、滥用酒精或药物、产生自杀的念头等等。
所以,父母们一定要关注箭神之怒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的进行专业治疗,千万不要让自己的心理问题给孩子带来伤害。
第三十六集温良在给贺顿妈妈做咨询时提到了一个心理学概念“哀悼丧失”。
她说:“哀悼丧失是指处理丧失、离别还有悲痛的一个过程。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很容易会遇到一些消极的情绪,比如争吵、责备、内疚、悲痛等等。一旦这些情绪不能好好地被表达或处理的时候。就有可能会会影响一辈子。”
“如何跟至宇宙与人亲告别,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面对的课题,但一旦这种情绪不能够被表达,很有可能会转化成一种病态。所以,当亲人离去以后,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应该被允许去表达悲伤,表达消极情绪。”
这两段话说得很好。
我们面对至亲至爱的离去,经常会选择避免谈论、压抑悲伤。
我们身边的人也总是劝我们“节哀”“坚强一点”“逝去的亲人在天上也不愿意看见我们悲伤”,这样的话是来自亲人朋友的关爱,他们希望我们能迅速地从悲伤中走出来。
但哀悼是需要时间的,如果我们不允许自己表达悲伤的情绪,这些情绪就会被强压进潜意识,最终会以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呈现出来。
我有一篇回答专门探讨了“关于如何面对亲人离去”的话题,在这里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进去看一看:
叶家辉在这一集终于见到了一直寻找的母亲。
叶继成和姬教授的恩怨情仇也初见端倪,期待接下来的剧情。
第三十九集大芳和老松继续接受贺顿的咨询。
可能很多朋友会好奇,咨询还能两个人一起做吗?
这种咨询叫“夫妻治疗”,夫妻治疗是一种心理疗法,在这种疗法中,有临床工作经验的治疗师,帮助亲密关系中的人洞察他们的关系,解决冲突,并利用各种治疗干预提高关系满意度。
虽然行为夫妻治疗的实践可能会因治疗师的理论取向而有所不同,但所有夫妻治疗往往涉及以下要素:[38]
关注一个特定的问题(如性困难、网瘾、亲密关系等)。治疗师积极参与治疗关系本身,而不是分别对待每个人。注重解决方案,在治疗的早期实施以变化为导向的干预措施。明确制定治疗目标。在治疗过程中,治疗师会帮助夫妻了解造成问题的关系动态,并引导双方理解他们在不正常的互动中的角色。这种对人际关系问题和痛苦的更深刻的洞察力将帮助改变他们对人际关系和彼此的看法。
虽然获得洞察力很重要,但夫妻治疗的另一个关键方面是改变行为。夫妻治疗师通常会给伴侣布置家庭作业,将他们在治疗中学到的技能应用到他们的日常互动中。
贺顿让大芳老松夫妇回家把矛盾最激烈的三次争吵写下来,就是给他们布置的家庭作业,通过分析这些争吵,帮助他们洞察彼此的关系问题所在。
接下来进行的沟通技巧练习,就是改变他们的行为,让他们用正确的沟通方式来让彼此更加融洽。
“很多时候,争吵、回避、谩骂,甚至借用外力来解决问题都不是最直接的。还不如直接说出自己的需求,更简单更有效率。”
“在一段婚姻中,只有当付出和索取趋于平衡,才是最稳固的关系”
贺顿的这两句话送给所有相爱的男女。
叶家辉向贺顿道歉,并向她坦白了自己所做的一切。
贺顿选择重新认识叶家辉,虽然伤害已经造成,但贺顿和汤莉莉还是选择接纳了他。
至此,剧中的友谊线算是圆满了。
第四十集在这一集中出现了一个场景:傅棠被捆绑在病床上,脑部贴满电极。
这是一种叫作“电痉挛治疗”的方法。
电痉挛治疗(ECT)是利用短暂、适量的电流刺激大脑,引起病人脑细胞同步放电,产生一次癫痫大发作,脑内的神经递质代谢产生相应改变,使精神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从而达到治疗精神障碍的一种方法。[39]
它是由意大利精神病学家Ugo Cerletti 在1938年首先发明使用的。由于传统的ECT治疗中病人出现癫痫大发作样反应,不免让人产生各种“恐怖”的联想,但ECT的出现开启了精神科治疗史上一个重要的新时代。
ECT通常用于治疗重度抑郁、严重躁狂症、精神分裂症等重度精神疾病。
早期ECT的副作用主要体现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给予高剂量的电流,导致记忆丧失、骨折和其他严重的副作用。这也是它为学术界诟病的关键所在。
傅棠在接受完ECT治疗以后,出现呆滞,丧失记忆等现象,应该就是副作用的表现。
随着治疗技术的突飞猛进,无抽搐巨蟹男和双鱼女电痉挛治疗(MECT,也称改良电痉挛治疗)应运而生。与传统ECT相比,MECT在技术和设备方面有了很多改进。
首先,结合了麻醉技术,在治疗前先静脉注射麻醉剂和肌肉松弛剂,让病人进入麻醉、松弛状态,不仅消除了病人的恐惧感,而且大大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使得治疗全程充满了人文主义的关怀;其次,新型治疗仪可供调节的参数有刺激频率、单次刺激电流强度和刺激时间等,可供调节的范围更广更细,真正达到了治疗能量的个体化,即不同的病人可以得到与之相匹配的治疗能量。
叶继成研究的那个治疗仪器貌似就是经颅磁治疗仪。
但患者使用以后的强烈反应证明,这种治疗仪肯定是存在严重问题的。
但叶继成布了这么大一盘局,目的难道就是把姬教授挤出心理学会,然后方便自己卖有问题的医疗仪器吗?
最后一集,汤莉莉和小金的感情线圆满了,贺顿和钱开逸也稳步发展。
但关于叶继成的目的,姬教授和傅棠的曾经,贺顿的创伤问题等依然云遮雾罩。可能是为续集留下悬念吧。
最后,感谢大家的点赞和追更。最后这张剧照上的话,也是我想对大家说的。
这里是24小时心理免费自助便利店,我是店长芊芊。
我这里有一系列免费的心理自助方案,这些方案既简单又专业,很方便大家自助操作。
这些心理自助方案,是我整合了最前沿心理学研究成果,结合中国当下最普遍、最严重、最现实的实际心理问题开发出来的。
祝你们身心健康!
免责声明:
本文参考和引用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本文医学部分论点论据皆为引用。本文内容仅为科普知识和个人理解,不能作为任何医学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参考,亦不可代替医生的治疗诊断和建议。
参考^Gilliland, B.E. (1982) Steps in crisis counseling. Memphis: Memphis State University, Department of Counseling and Personnel Services. (Mimeographed handout for crisis intervention courses and workshops on crisis intervention.)^GONZALEZ-RODRIGUEZ, Alexandre et al. Delusional disorder: an overview of affective symptoms and antidepressant use. Eur. J. Psychiat. [online]. 2013, vol.27, n.4, pp.265-276. ISSN 0213-6163. dx.doi/10.4321/S0213-61632013000400005.^Panic disorder. I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sm.psychiatryonline. Accessed April 12, 2018.^Henderson, P. (Ed.), Supervisor Training: issues and approaches; Waskett; Learning to supervise using a solution focused approach. Karnac, 2009.^2020,April) . The House-Person-Tree Personality Test. Retrieved from practicalpie/House-Person-Tree-Test/ .^《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二版)》www.sohu/a/283342543_813495^Bulik CM, Marcus MD, Zerwas S, Levine MD, La Via M (October 2012). "The changing "weightscape" of bulimia nervosa".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9 (10): 1031–6. doi:10.1176/appi.ajp.2012.12010147. PMC 4038540. PMID 23032383.^Hofmann SG, Asnaani A, Vonk IJ, Sawyer AT, Fang A. The efficacy of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Cognit Ther Res. 2012;36(5):427-440. doi:10.1007/s10608-012-9476-1^Lipsitz J, Markowitz J. Mechanisms of change in interpersonal therapy (IPT). Clin Psychol Rev. 2013;33(8):1134-47. doi:10.1016/j.cpr.2013.09.002^Anderson IM, Haddad PM, Scott J (December 27, 2012). "Bipolar disorder". BMJ (Clinical Research Ed.). 345: e8508. doi:10.1136/bmj.e8508. PMID 23271744. S2CID 22156246.^Judd LL, Hubbard B, Janowsky DS, et al. The effect of lithium carbonate on the cognitive functions of normal subjects. Arch Gen Psychiatry. 1977;34:355–357. [PubMed] [Google Scholar]^Dixon T, Kravariti E, Frith C, et al. Effect of symptoms on executive function in bipolar illness. Psychol Med. 2004;34:811–821. [PubMed] [Google Scholar]^Kris Martens1 | Keisuke Takano2 | Tom J. Barry3,4 | Emily A. Holmes5 | Sabine Wyckaert6 |Remediating reduced memory specificity in bipolar disorder: A case study using a Computerized Memory Specificity TrainingReceived: 14 May 2019 DOI: 10.1002/brb3.1468^Committee on the Bi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Effects of Peer Victimization: Lessons for Bullying Prevention; Board on Children, Youth, and Families; Committee on Law and Justice; Division of Behavior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Education; Health and Medicine Division; National Academies of Sciences, Engineering, and Medicine; Rivara F, Le Menestrel S, editors.Washington (DC):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US); 2016 Sep 14.^《生命的重建》【美】露易丝.海 中国宇航出版社 ISBN9787801445445^《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 作者: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年 ISBN9787533128685^Lancaster CL, Teeters JB, Gros DF, Back SE.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Overview of Evidence-Based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J Clin Med. 2016;5(11):10敢同恶鬼争高下5. Published 2016 Nov 22. doi:10.3390/jcm5110105^Pearlstein T, Howard M, Salisbury A, Zlotnick C (April 2009).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erican Journal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 200 (4): 357–64. doi:10.1016/j.ajog.2008.11.033. PMC 3918890. PMID 19318144.^Wong D, Horng J, Bymaster F, Hauser K, Molloy B. A selective inhibitor of serotonin uptake: Lilly 110140, 3-(p-trifluoromethylphenoxy)-N-methyl-3-phenylpropylamine. Life Sci. 1974, 15 (3): 471–9. PMID 4549929. doi:10.1016/0024-3205(74)90345-2.^Brewin CR. Re-experienci苹果手机序列号查询ng traumatic events in PTSD: new avenues in research on intrusive memories and flashbacks. Eur J Psychotraumatol. 2015;6:27180. doi:10.3402/ejpt.v6.27180^Kimble MO, Fleming K, Bennion KA. Contributors to hypervigilance in a military and civilian sample. J Interpers Violence. 2013;(28)8:1672-92. doi:10.1177/0886260512468319^Jony Sheynin, PhD,1,2 Christine Shind, MS,3 Milen Radell, PhD,3 Yasheca Ebanks-Williams, BS,3 Mark W. Gilbertson, PhD,4 Kevin D. Beck, PhD,3,5 and Catherine E. Myers, PhD*,3,5Greater avoidance behavior in individuals with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Stress. Author manuscript; available in PMC 2018 May 1.Published in final edited form as:Stress. 2017 May; 20(3): 285–293.Published online 2017 Apr 16. doi: 10.1080/10253890.2017.1309523PMCID: PMC5490437NIHMSID: NIHMS872286PMID: 28322068^Rauch SA, Eftekhari A, Ruzek JI. Review of exposure therapy: a gold standard for PTSD treatment. J Rehabil Res Dev. 2012lyx;49(5):679-87. doi:10.1682/jrrd.2011.08.0152^Gary Sinoff*Thanatophobia (Death Anxiety) in the Elderly: The Problem of the Child’s Inability to Assess Their Own Parent’s Death Anxiety StateFront. Med., 27 February 2017 | doi/10.3389/fmed.2017.00011^《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美】Irvin D.Yalom 张亚 译 -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5184-0222-9 ^Brown, ES, Varghese, FP, McEwen, BS (2004) Association of depression with medical illness: Does cortisol play a role? Biological Psychiatry 55(1): 1–9.^Campbell, S, Marriott, M, Nahmias, C. (2004) Lower hippocampal volume in patients suffering from depression: A meta-analysis.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1(4): 598–607.^Chan, SW, Goodwin, GM, Harmer, CJ (2007) Highly neurotic never-depressed students have negative biases i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ical Medicine 37(9): 1281–1291.^Yang L, Zhao Y, Wang Y, et al. The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stress on depression. Curr Neuropharmacol. 2015;13(4):494-504. doi:10.2174/1570159x1304150831150507^Roelofs, K. (2017). Freeze for action: Neurobiological mechanisms in animal and human freezing. royalsocietypublishing/doi/full/10.1098/rstb.2016.0206^An everyday activity as a treatment for depression: The benefits of expressive writing for people diagnosed with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Katherine M. Krpan,a,* Ethan Kross,a Marc G. Berman,b Patricia J. Deldin,a Mary K. Askren,c and John JonidesaJ Affect Disord. 2013 Sep 25; 150(3): 1148–1151. Published online 2013 Jun 18. doi: 10.1016/j.jad.2013.05.065PMCID: PMC3759583 NIHMSID: NIHMS490745 PMID: 23790815^Gluck, Mark A.; Mercado, Eduardo; Myers, Catherine E. (2016). Learning and Memory: From Brain to Behavior. New York/NY, USA: Worth Publishers. p. 57. ISBN 978-1-319-15405-9.^Van Lith T. Art therapy in mental health: A systematic review of approaches and practices. 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2016;47:9-22. doi:10.1016/j.aip.2015.09.003^Metcalfe, J., & Shimamura, A. P. (1994). Metacognition: knowing about knowing. Cambridge, MA: MIT Press.^Mulder, Roger; Murray, Greg; Rucklidge, Julia (December 2017). "Common versus specific factors in psychotherapy: opening the black box". The Lancet. Psychiatry. 4 (12): 953–962. doi:10.1016/S2215-0366(17)30100-1. PMID 28689019^Bobo WV.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bipolar I and II disorders: Clinical practice update. Mayo Clin Proc. 2017;92(10):1532-1551. doi:10.1016/j.mayocp.2017.06.022^Shen W-K, et al. (2017). ACC/AHA/HRS guideline for the evaluation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yncope: Executive summary: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H恋爱的目的eart Rhythm Society. DOI: 10.1161/CIR.0000000000000498^About Marriage and Family Therapists. Aamft. Published 2015. www.aamft/About_AAMFT/About_Marriage_and_Family_Therapists.aspx^ Beloucif S (2013). &quo工笔画技法t;Informed consent for special procedures: electroconvulsive therapy and psychosurgery". Curr Opin Anesthesiol. 26 (2): 182–5. doi:10.1097/ACO.0b013e32835e7380. PMID 23385317. S2CID 36643014.版权声明:本文标题:《女心理师》全剧专业解读 内容由林淑君副主任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 转载请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http://www.xiehuijuan.com/baike/1685938583a13973.html, 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发表评论